东北地区首次启用核能供暖啦,以前供暖主要以分散小锅炉房供暖为主,供暖效果不佳,现在引入核能供暖让当地居民过上一个零碳、温暖的冬天。那么核能供暖有什么好处?下面八宝网小编带来介绍。

东北地区首次启用核能供暖
11月1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供热,该项目是东北地区首个核能供暖项目,覆盖大连市瓦房店红沿河镇,惠及当地近两万居民。
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规划供热面积24.24万平米,最大供热负荷为12.77MW,利用红沿河核电站汽轮机抽汽作为热源,替代红沿河镇原有的12个燃煤锅炉房,实现清洁供暖。

项目新建一次管网近10公里,二次管网5.7公里,新建换热站4座。
据测算,项目投产后每年将减少标煤消耗5726吨,减排二氧化碳1.41万吨、烟尘209余吨、二氧化硫60余吨、氮氧化物85余吨、灰渣2621吨,将有效改善供暖区域大气环境。
在此之前,北有山东海阳,南有浙江海盐,国内两大核电基地所在地已进入核能供暖时代。由核能来供热其实并非一项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成熟的应用。目前,全世界400余台在运核反应堆中有超过1/10的机组已实现热电联供,且已累计安全运行约1000堆/年。
核能供暖有什么好处
一是环保效果显著,供热效果持续稳定,供热能力大幅提升。使用核能供热后既确保了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又保证了用户家中温度持续稳定,不再因环保指标、锅炉设备检修等各种问题影响供热。

二是节能效果明显,降低生产成本。使用核能供热后,不再使用原来的锅炉及环保设备,核能供热各站实现无人值守,节省了电费、维修保养费、环保支出以及人力成本,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三是科学规范管理。将核能供热首站控制系统纳入智慧热网调度管控平台,对核能热源、输配系统以及终端用户的供热环节进行参数监测、数据分析与智能管控,同时根据天气变化,适时进行温度调控,实现智慧供热、科学供热和稳定供热,使供热能力、供热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契丹族:中国古时候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
契丹族(英语:Khitay)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唐末,契丹首领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 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保大五年(1125年)灭亡。西辽延庆九年(1132年),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金兴定二年(1218年)为蒙古所灭。契丹人髡发,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的御帐称为捺钵。随着辽国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还有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和云南的本人。 “契丹”之名,始见于天保五年(554年)成书的《魏书》。而汉人记契丹事,以《》为最早,东晋义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袭契丹”。契丹称号见于朝鲜《》更早,东晋太元三年(378 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丽“北边,陷八部落”。《新唐书》等明确指出:“至元魏,自号曰契丹。”有的学者则认为汉以来即有契丹之号。有的学者认为契丹一词出于宇酋长名字之演变,约当西晋末东晋初,其异名已显,意为“镔铁”。一般认为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其含义,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另外说法有:“切断”说、“刀剑”说、“奇首之领地”说、“酋名”说、“寒冷”说、“大中”说、“草原、沙漠或与森林相关的意义”说等等。 由于金帐汗国自13世纪至15世纪长期是欧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相传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 随机文章光绪皇帝原来这么叛逆!慈禧许给他的妻子竟然终身都不碰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导弹,威力令美国恐惧(相当于1500枚原子弹)揭秘2018年星象吓人视频图片,谣传2018年将迎来世界末日恶魔果实觉醒是什么,觉醒后爆锤草帽海贼团简直无敌恐龙和人类共存时代,墨西哥现人类骑恐龙雕像/秘鲁恐龙人类图画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从探访百年梅集铁路中感受振兴东北的新脉动
近日,“发现最美铁路·看百年梅集助力东北振兴”网络宣传活动在吉林长春启动,这是一次寻访铁路之美、感悟振兴之志的活动,旨在通过百年梅集铁路的变迁,折射出东北地区的振兴之路。百年梅集铁路,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几代东北人的记忆。此次网络宣传活动不仅是对铁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是对东北振兴的一次有力推动。此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宣传部联合主办,吉林省委网信办、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联合承办,展现了各方对振兴东北的高度重视。五天的发现之旅,是一次深度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发现团成员们探访沈白高铁建设现场,感受“中国速度”背后的风采。这是一次见证中国高铁发展的机会,也是了解高铁技术、体验高铁魅力的窗口。沈白高铁作为东北铁路网络的重要一环,将为东北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通化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员们了解了铁路部门拓展“钢材外运”新路径的精彩故事。铁路作为连接产地和市场的纽带,对于推动东北钢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铁路部门的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也为企业降低了成本,展现了铁路服务地方经济的决心和能力。公益“慢火车”上的直播带货活动,是一次创新的尝试。这不仅是一次推广地方特色产品的机会,也是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此次活动的亮点之一,就是领略钢铁动脉折射的“活力中国”和浏览山水相亲铺就的秀美生态画卷。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不仅承载着人员和物资的运输任务,更串联起各地的经济和文化。在铁路沿线,既能看到繁忙的工业场景,也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这是东北地区独特的魅力所在。“发现最美铁路·看百年梅集助力东北振兴”网络宣传活动是一次富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通过探访百年梅集铁路,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也看到了东北地区振兴的新脉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东北地区必将借助铁路这张名片,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彭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