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 > 世界地理

辽宁朝阳下白垩统热河群义县组的古神翼龙科一新种:义县始无齿翼龙

时间:2023-08-1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白垩纪 翼龙


义县始无齿翼龙生态复原图(赵闯绘)


白垩纪 翼龙


义县始无齿翼龙(新种)化石骨架及头骨(张鑫俊供图)


白垩纪 翼龙


中国的古神翼龙类头骨对比


A, 董氏中国翼龙(BMNHC-Ph000074); B, 返祖中国翼龙(XHPM 1009); C, 董氏中国翼龙(JPM-2014-005); D, 董氏中国翼龙(IVPP V 13363); E, 李氏始无齿翼龙(BMNHC-PH000075); F, 董氏中国翼龙(GMN-03-11-001); G, 义县始无齿翼龙(IVPP V 14190); H, 具冠中国翼龙(ZMNHM 8131); I, 本溪中国翼龙(BXGM V0011)(张鑫俊供图)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和巴西国家博物馆等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热河生物群翼龙研究的最新成果。报道了辽宁朝阳下白垩统热河群义县组的古神翼龙科一新种:义县始无齿翼龙(Eopteranodon yixianensis)。 


古神翼龙科(Tapejaridae)是一类没有牙齿的翼龙,其典型特征是鼻眶前孔大,前上颌骨发育头嵴并从头骨前端一直延伸到头骨的后部。化石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于巴西,之后在中国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首先被发现报道,近年来相继发现于摩洛哥、西班牙和英国的白垩系地层中。其中,中国的古神翼龙类全部发现在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群中。2002年汪筱林和周忠和研究命名了董氏中国翼龙(Sinopterus dongi),这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古神翼龙类成员。之后,古神翼龙科成员在热河生物群被大量发现,而中国翼龙属是热河群九佛堂组最具代表性的优势类群。 


2005年报道了一件来自于义县组的李氏始无齿翼龙(Eopteranodon lii),最初被认为是无齿翼龙类成员,研究者依据头骨窄长,上下颌尖长而没有牙齿,颈椎短等特征,认为其与无齿翼龙相似,但这一观点并不被其他研究者所接受。最初也有研究者认为李氏始无齿翼龙是张氏朝阳翼龙的晚出异名,之后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李氏始无齿翼龙并非无齿翼龙类,而是古神翼龙科成员。近年来也有研究发现李氏始无齿翼龙正模的上下颌鉴定错误,认为其上颌与中国翼龙属十分接近,头后骨骼比例与董氏中国翼龙十分接近,将其作为董氏中国翼龙的晚出异名。 


这次研究的新材料(IVPP V 14190)是一件几乎完整的化石骨架,提供了更多的形态学证据。这件标本与李氏始无齿翼龙都来自义县组,让我们对义县组古神翼龙科成员有了全新的认识。两者特殊的前上颌骨形态和肱骨三角肌嵴都是古神翼龙科成员的典型特征。不仅如此,两者的大多数头后骨骼比例也与中国翼龙属相似,因此这两者被归入了古神翼龙科。但是它们与另一种古神翼龙科成员中国翼龙属相比,头骨更低长、鼻眶前孔上方的前上颌骨嵴突呈半圆形、鼻骨突更短,这些特征支持始无齿翼龙属是不同于中国翼龙属的一类古神翼龙科成员,并认为新材料应归于始无齿翼龙属。新材料相比于李氏始无齿翼龙吻端更为低长、第四翼指骨更短,据此建立始无齿翼龙属一新种——义县始无齿翼龙。 


该项研究通过对比在中国已经报道的古神翼龙类的骨骼特征,特别是头嵴在不同个体间的变化,系统分析了中国的古神翼龙类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及差异。考虑到始无齿翼龙属头骨更加低长,且层位比中国翼龙属更老,同时,中国发现的古神翼龙类成员头骨明显又比巴西古神翼龙类成员更为低长,且时代更早,因此进一步支持了该类群头骨从低长向短高演化,辽西很可能是该类群的起源地的观点。 


该研究第一作者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张鑫俊,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克拉通破坏与陆地生物演化”、 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B)、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沈阳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等的资助。 (原标题:义县始无齿翼龙,热河生物群古神翼龙类新成员)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retres.2023.105573

青藏高原发现首个史前洞穴,古人类已经掌握人造细石工具

日前,学家在西藏阿里发现了青藏高原科学考古迄今为止发掘的首个史前洞穴遗址——梅龙达普洞穴遗址,遗址位于阿里地区革吉县,海拔约4600米,由一字排开的两个独立洞穴组成,其中一处洞穴面积1000余平方米,另一处约250平方米。遗址内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已经掌握使用的人造细石工具,距今至少4000年。与周口店“北京人”等中原考古相比,这处遗址年代虽晚得多,但是对于青藏高原的考古来说,仍是意义非凡。 与所有洞穴文化遗址考古一样,梅龙达普洞穴遗址细节刚一现世,首先带给人们的是神秘感:形状规整的细石叶,沙陶片、泥陶片,玛瑙、燧石、黑曜石,还有红色岩画。 原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石文斌说,这次考古发掘意义重大,碳样检测确定了年代为4000多年前,当时我国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恶劣,人类从何时开始在这里从事生产、定居生活?这次发掘一定会给出更为明晰的答案。更令人兴奋的是,洞穴中还发现了几何纹饰的彩色壁画,这对研究青藏高原先民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艺术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关于旧石器时代的生活遗址,曾在青藏高原西部阿里地区,东部横断山,北部昆仑山,南部喜马拉雅山区,采集到打制石器;中石器时代的遗迹,经初步鉴定,有申扎、聂拉木两处;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几乎遍布西藏自治区及毗邻地区,分别有石器和其他器物发现。 但是,考古学界普遍认为,青藏高原的细石器文化时代的具体起始时间尚有待新的证据确定。而这次梅龙达普洞穴遗址的发掘研究,特别是已经出土的典型细石器,很可能让这个问题有所突破。 据了解,细石器文化是指以使用形状细小的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从那时起,人类学会了用打击法打出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是人类生产力在旧石器时代基础之上的一次大飞跃。国际上普遍认为,这一时期一般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初期。 随机文章秦始皇的措施对后代的影响明朝最有影响力的臣子有哪些?1934年8月8日营口坠龙事件,龙摧毁日资厂房掀翻火车英国鹞式垂直战斗机,曾击落21架阿根廷战机(已退役)美国野猫式战斗机,5分钟击落日军5架战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湖广填四川的正负影响是什么 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什么破坏

正面影响 三百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 负面影响 然而,“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破坏“痕迹”。 资源破坏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长年研究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曾对当时情况作出推测:“清初广大的成都平原和浅丘地区曾是农耕垦殖地区,但灌丛林、茂草和次生林的覆盖率已经恢复到50%左右,盆地内其他长期的垦殖地区此时也多为灌丛、茂林覆盖。八年,川耕地不足1.2万公顷。”陈世松也介绍,从战后到移民高潮来临前的这一时期,森林植被有了短暂的恢复。“城市鞠为茂草,村尽变丛林”,就连曾经繁荣一时的成都府也变成了“城中杂树蓊郁成林”。清初川北巴山地区主要分布的是以楠木、松柏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而移民入川后,四川的农业垦殖从最初平原荒芜地的复垦,逐步向丘陵中部、山地推进,垦殖范围进而到达丘陵顶部、半山上部,当时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总耕地面积上百万公顷,而森林植被则破坏严重。 物种消失 专家一致认为,元年时期,移民开发把耕地范围扩张到了山地、丘陵,这是农田垦殖突破传统范围的标志,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逐渐萎靡的开始。在森林物种资源方面,一些动物群落不断减少,生物数量乃至物种不断消失。川北出没寻常的华南虎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清初关于虎患的记载有:“直至清初,华南虎在四川分布广泛,说明那时垦殖率还比较低,森林相对茂密。”“西乡县山深林密,经常有老虎出没,清溪、桑园铺等地均有虎食人。”乾隆以来,蜀道沿线各府线仍有虎患,但较清初已经锐减。因此随着移民的涌入,物种消失的进程显著加快。 旱灾频繁 研究发现,大移民以来,地质地貌灾害、旱涝灾害等在四川地区发生得更为频繁。16世纪至17世纪是整个明清时期发生干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17世纪盆地东部地区。陈世松等相关专家整合相关的史料时发现,大移民时期是盆地的大旱年份,平均每3年左右就要出现一次。这与《四川历史旱灾表》统计的结论保持了一致:16世纪平均3.3年一次,17世纪平均3年一次,18世纪平均3.7年一次,19世纪平均1.2年一次。 随机文章兴义万峰林天坑深达600米,人类在坑底定居了600多年外道魔像最后去哪了,斑从带土体内通灵后不知行踪(或变回神树)美国RGM-84反舰导弹,生产7000多枚服役20多个国家中国风水师断日本龙脉,日本军刀楼意图不轨/中国转移煞气到日本揭秘神话中四海龙王的来历,是远古洪荒时代祖龙后羿(瘦死的骆驼)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