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济南,以拔地通天之势雄峙于中国东方。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皇帝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泰山供奉的是什么神明?泰山顶峰叫什么名字?您接着往下了解。
本文目录
1、
2、
3、
1泰山供奉的是什么神明
东岳大帝简介: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是道教中的主要山神。泰山神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道教认为泰山神主管人间贵贱尊卑之数,生死修短之权。历史皇帝来泰山封禅,均先在岱庙礼拜泰山神,泰山神地位也因此越来越高。元代之后,祭祀泰山神多由帝王遣官致祭。辛亥革命后,此制遂废。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会在山下岱庙举行盛大的庙会来供奉泰山神。
碧霞元君简介:碧霞元君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道教中的主要女神。据《元君记》记载,秦始皇嬴政羸政来泰山封禅,在岱顶发现一尊石雕女像,遂称其为神州姥姥,进行祭奠。宋真宗赵恒封禅时,疏浚山顶泉池,挖出一尊石雕女像,诏令更为玉石像,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岱顶建昭真祠,也就是现在的碧霞祠址记祀。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民间对碧霞元君的崇拜始于宋,盛于明清。
2泰山顶峰叫什么名字
泰山顶峰叫玉皇顶。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的主峰。因峰顶有一庙“玉皇庙”得名。海拔1532.7米。玉皇庙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重要建筑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东西配殿等,殿内祀玉皇大帝铜像。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皇帝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殿前有“极顶石”,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皇帝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皇帝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嬴政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皇帝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皇帝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3去泰山景区需要带什么
1、水是一定要带的,夜晚山路好像没有卖东西的,可以带点吃的,但一定注意重量,否则会太累。
2、爬山之前看看天气预报,尽量穿挡风的衣服,山上阴天有风会冷一些,如果没风也不太冷,山顶有租衣服的,一起租的多可以讲价,不会太贵。
3、步行上山你们从红门走,经过中天门,最终到达南天门,进入南天门后去日观峰看日出,下山南天门有索道通中天门 还有一条索道通桃花峪,不要坐错了,从中天门可以坐车到山脚天外村 与红门有点距离,打车大概起步费就到了。
4、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包拯是世间少有的清廉代表曾被帝王推崇为神明
小时候很喜欢看《少年包青天》,因为里面有大英雄包黑炭,他足智多谋,能把真相查个水落石出,揪出坏人。 很有特色,他的头上弯弯的月亮,还有黝黑的皮肤。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虽然没有传说电视剧中的那么传神,但是也不失为一个出色的人。北宋时期的宋仁第还觉得他是文曲星转世,一度将他侍奉为神明,享誉很高。 现实中的包拯是个很孝顺的人,他早年考中进士,因为要照顾年迈的母亲而放弃官职,一直侍奉到父母亲相继离去,他才离开家乡。 包拯为官清廉,不收贿赂,而且很关心老百姓。平常的官员对老百姓的告状都是不太重视的,而且一般胜算大。但是这套在包拯这里行不通,因为他公正无私。有一次,有小民状告家里的牛没了舌头,这种小事大家都会。包拯不是,他体恤百姓,急百姓所急,为他出谋划策最终寻回凶手。 包拯为官清廉,生活自然也贫苦。在这里还有一个食物跟包拯有关,距今还在流传,它就是肥东焦面。有次仁宗私自来访包拯家,也没有打招呼。看到包拯的妻子在制作面粉,原来包拯为了私访方便,也叫学做焦面。这种焦面就是麦子和水混成,口感并不好,但是能填饱肚子。最主要简单方便,仁宗听后很感动,为包拯对职位的良苦用心感慨不已,而这种食品,也因为包拯而名流千古。经过后世的加工,伴上糖和其他调味料,竟然也别有一番风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包拯对亲人要求很高,甚至说如果后代子孙为官贪污受贿,不得葬入其家,不认其亲。因为过于耿直,与亲戚关系也不大好,但是为了自己的原则,包拯选择我行我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主父偃红极一时为什么被诛九族?主父偃是如何从权力顶峰跌落下来的?
主父偃红极一时为什么被诛九族?主父偃是怎么从权力顶峰跌落下来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老话说得好,人狂没好事,够狂挨砖头。人失意时不要气馁,得意时不要张狂。今天,我们来说说时期红得发紫的主父偃。 主父偃绝对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咖级人物。但是为了能够建立功名,他费了九牛二虎啊之力,终于权倾朝野,。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常常会伤人又伤己。主父偃任性行事,搅得别人不安宁,最后也搭上了自己和家族的性命。 主父偃为什么会由权力顶峰跌落下来?又该怎样评价他的功过呢? 作为姓氏,百家姓没有收录“主父”一姓,但现在山东等地还有这个姓氏。像所氏一样,主父一姓也是。《元纂》记载,“主父”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灵王退位后自称“主父”,从此这个姓氏就流传了开来,并从当时的传到。主父偃就是齐国临淄人。 年轻时候,主父偃家境非常贫寒,中年的主父偃依然过得十分窘迫,他虽胸怀大志,但却四处碰壁不得志,这为他最后的结局埋下了很深的伏笔。 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先是投到门下,希望卫青向汉武帝举荐自己,卫青也很给面子,多次向汉武帝推荐主父偃,可并没有得到汉武帝的重视。主父偃后来又四处找关系,都没有收获成效,最后,直接给汉武帝上书,说了“九件事”,这才受到汉武帝赏识。从此主父偃平步青云,很快达到人生的巅峰,但这时的主父偃年纪已经年近六旬,距离去世只有八年时间了。 主父偃对西汉王朝最大的贡献就是“”,推恩令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置的。初年封了很多诸侯王,这些诸侯王的权势日渐增大必然会影响西汉王朝的中央集权,以铁血手段清除了异,但留下来的同姓王的数量和权势依然很大。主父偃的“推恩令”就是让这些大诸侯国王施行“推恩”,把封国分成若干小王国,分给自己的子弟。这个举动一方面符合大多数贵族的利益,另一方面使得这些分出来的小王国完全失去对中央的威胁。 这个计策在当时看来无疑是漂亮至极,除此之外主父偃对地方豪强也没有手软,借茂陵初立之名,让地方豪强都迁到天子脚下来。这些豪强背井离乡肯定实力大减,到了天子脚下更是翻不起什么浪花了。主父偃解开汉武帝的心头大患,最后下场怎么会是灭族呢? “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这是主父偃的一句名言,主父偃利用自己的权势,大肆受贿,而且毫不收敛。主父偃的逻辑是这样的,我年轻的时候奋斗过,受尽了屈辱,所以我现在有了权势就应该肆意而为,我年纪也大了时日无多,我就是要抓紧时间满足欲望,和道德常规对着干!主父偃的生辰虽不详,但按照他自己说的游学四十余年推算,他入仕已经60多岁了。 阴阳其脸让主父偃的形象大打折扣。为了打通和齐国的关系,他希望将女儿嫁入齐国后宫。齐王的母亲纪非常讲究世家,瞧不起主父偃,就没答应这门亲事。主父偃得知以后就直接开始了报复,主父偃的手段大概有这么几点,首先用齐国的富庶打动汉武帝的聚敛之心;然后挑拨离间齐王疏远朝廷的意思,激发汉武帝的离弃之意;最后点出齐国的不轨历史和现任齐王的淫乱,煽动汉武帝戒备和厌恶齐王。 汉武帝听了主父偃的话,随即拜主父偃为齐相,令他去纠察齐王府。就这样主父偃成功得到了一雪前耻的机会,主父偃到了齐国,毫不掩饰自己的意图“乃急治王后宫宦者为于姊翁主所者,令其辞证皆引王”。最终“王年少,惧大罪为吏所执诛,乃饮药自杀。绝无后。” “推恩令”客观上得罪了很多国王,加上主父偃对齐王,燕王等等毫不留情,其他国王坐不住了。趁着主父偃去齐国当国相的机会,赵王就把主父偃给告了,罪状两条,我们前面刚好都提过,一是受贿,二是谋害齐王。 最后,这两件事再加上两个人送给了主父偃一场“灭族”之祸。先是赵王指使人告发主父偃贪赃受贿,而主父偃又逼得齐王自杀,最后触怒了汉武帝。主父偃被捕下狱后,其政敌落井下石,和汉武帝说“非诛偃无以塞天下之望”。巧的是经办此案的又是以“微文深诋,杀者甚众”而著称的酷吏咸宁,最后主父偃被判“灭族” 主父偃的功绩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汉朝统治者的角度,主父偃无疑是大功臣。说到底,主父偃的“日暮逆施”逻辑肯定是不可取的,他倒行暴施,自取其祸的结局也值得深思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