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故事 > 名人故事

豫剧名家常香玉,为国家捐飞机故事始末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常香玉,1923年9月生,原名张妙玲。,2004年6月1日逝世于郑州。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中共党员。曾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职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文化部 荣誉奖、中国文联优秀工作者.

2004年7月7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追授常香玉同志“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的决定》,追授常香玉大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在朝鲜前线,周信芳、梅兰芳合演《打渔杀家》,周信芳、马连良合演《群英会·借东风》,程砚秋演出《骂殿》、《三击掌》,程砚秋、马连良合演《审头刺汤》、《法门寺》、《甘露寺》、《桑园会》等剧,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亲切接见。

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重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常香玉出身梨园世家,9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常香玉。常香玉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角。她幼功深厚,10岁登台,13岁就主演了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她原习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豫东、祥符各调于一体,并广征博采,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剧种之长,大胆创新,开创了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乃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艺术。日寇侵华,她首演抗日时装戏《打土地》,显示了她当作一位爱国艺人的民族气节。

1574688810(1).png

常香玉 是著名的豫剧艺术大师。“戏比天大”是她从艺数十年最常说的一句话。9岁学戏,81岁溘然长逝。从艺整整72年,她饱尝了旧社会民间艺人的辛酸,经历了抗美援朝炮火的洗礼,十年动乱期间被勒令禁止唱戏、受到批斗,改革开放后又重放艺术的光彩。在从艺的大半个世纪里她始终以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生命不息演唱不止,践行了一位人民艺术家的神圣职责,在中国整个文化艺术界堪为表率。

“对于一个农民什么最大?种好地最大,地比天大。对于一个演员什么最大?唱好戏最大,戏比天大! ——常香玉“戏比天大”,是常香玉大师的肺腑心声,更是她一辈子做人做事的最高准则,表现了高尚的职业道德。“戏比天大”,就是说要千方百计为观众演好戏,服好务,让观众满意,这是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任务。常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捐献飞机的台前幕后

QQ图片20191125213613.png

1951年,28岁的豫剧艺人常香玉,向正在朝鲜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这架“香玉剧社号”米格-15战斗机,当作古代的见证,如今存放在北京郊区的中国航空博物馆里。1951年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一条来自朝鲜前线的消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高地遭受百余架敌机狂轰滥炸,全连战士壮烈牺牲,举国震惊。常香玉事后回忆说,听到这个消息后,她一夜没睡,一大早就忍不住对丈夫陈宪章说:“我们武器装备落后,志愿军在朝鲜打得太艰苦了,咱们捐架飞机,中不中?中咱就干。”陈宪章说:“中,干吧!”据常香玉的二女儿陈小香介绍,常香玉曾经这样说过:“解放以后,我再也不是下贱的戏子了,我要保护我这个国家,我要爱我这个国家,当时全国人都起来捐献,剧社捐献了三天的演出我觉着少,就想着捐献一架飞机。”看起来简单而朴素的想法,是可贵的爱国之心。捐献飞机的想法很好,但常香玉只是西安城里“香玉剧社”的社长,手里并没有多少钱。剧社里有师傅对她说“你别做梦了,你这就是痴人说梦,你连一架机关枪都不一定捐得了,你还捐飞机大炮呢”。但性格倔强的常香玉说:“我们进行义演,有人看戏这不就有钱了吗?咱们半年不可以就一年,一年不可以就两年,不信完不成。”捐献飞机的想法很好,但常香玉只是西安城里“香玉剧社”的社长,手里并没有多少钱。剧社里有师傅对她说“你别做梦了,你这就是痴人说梦,你连一架机关枪都不一定捐得了,你还捐飞机大炮呢”。但性格倔强的常香玉说:“我们进行义演,有人看戏这不就有钱了吗?咱们半年不可以就一年,一年不可以就两年,不信完不成。”1952年2月,“香玉剧社”圆满完成了捐献飞机义演,共演出178场,观众31.23万人,演出的重要剧目16个,其中以《花木兰》一剧演出场次最多,最受群众欢迎。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捐献飞机一事,也释放出很大的明星效应,一时成为全国关注的事件。众多姑娘把自己嫁妆都捐了出来,有的老人把一生的积蓄献了出来。据资料显示,到1952年6月,全国人民总计共捐款55650.37万元,可购战斗机3710架。

常香玉义演捐献飞机的事,震动了中南海,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1952年4月,全国文艺汇演期间,观看完常香玉演出的《拷红》后,毛主席握着她的手兴奋地说:“你这个香玉了不起嘛!我该向你学习。”

在常香玉的戏曲生涯中,到底有过多少这样的事,谁也说不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广大观众之所以景仰她钦佩她,既是对她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的欣赏,对她高尚的爱国情怀的感动,也是对她“戏比天大”的高风亮节的服膺。后来,不少人提起常香玉,都称其“艺双馨”,而常香玉本人则最喜欢说“戏比天大”,因为“只要活着,就不能没有豫剧。”

爱国艺术家常香玉老师虽然离开我们了,但她的爱国爱军情操却激励着我们,她变卖家产,为志愿军捐赠飞机的爱国爱军举动,值得我们学习,同时她用实际行动来爱国爱军,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敬!

怀念常香玉老师!

常香玉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古代人物传记:2024年大年三十是哪一天?大年三十有哪些习俗?

2024年大年三十是哪一天?大年三十有哪些风俗?2024年2月9日就是大年三十了,俗话说,大年三十熬一宿为何大年三十要熬更守夜?这一天还有哪些习俗习惯?下面和怪柴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除夕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终一天,即大年三十夜里不睡觉,熬更守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风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风俗。守岁的风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探究这个风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夜晚,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2、年夜饭 年夜饭也称为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圆饭体现了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也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共吃团圆饭。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方人年夜饭常备有糍粑或年糕,北方人则吃饺子。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3、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4、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 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5、放鞭炮 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声声爆竹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今夜,对于无数人来说,注定是一个难忘的晚上。愿你,会有始料不及的运气,会有突如其来的欢喜,愿新年,胜旧年。

冷门又有趣的古代奇闻:荆轲刺秦王:一场疑点重重的古代事件

在中国古代上,刺杀秦王的事件一直备受争议。这一事件涉及到许多古代疑点,使得人们对其真实性产生了质疑。那么,荆轲刺杀秦王为何会失败呢?本文将根据真实资料,为您揭开这段古代的面纱。荆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刺客,他因刺杀秦王而闻名于世。据《》记载,荆轲在燕的支持下,携带樊於期、秦舞阳等人前往秦朝,意图刺杀秦王嬴政。然而,在刺杀行动中,荆轲却失败了。关于荆轲刺秦王失败的真相,史书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使得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首先,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充满了疑点。据《史记》记载,荆轲在刺杀秦王时,曾经抓住了秦王的袖子,但却没有能够杀死他。这一点让人难以理解,因为在历史,刺客通常会携带剧毒的武器,一旦刺中目标,对方很难生还。然而,荆轲却没有选择使用剧毒武器,这让人对其刺杀动机产生了怀疑。其次,荆轲在刺杀秦王后的行为也让人费解。据《史记》记载,荆轲在刺杀秦王未遂后,被秦朝的士兵捉住。然而,荆轲却没有选择自杀,而是选择了投降。这一点与历史刺客的行为准则相悖,因为历史刺客通常会在任务失败后选择自杀,以保全自己的名誉。此外,荆轲刺秦王的背景也充满了疑点。据《史记》记载,燕太子丹为了报复秦朝的侵略行为,派遣荆轲前往秦朝刺杀秦王。然而,这一说法存在巨大的疑问。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燕国已经处于秦朝的势力范围内,燕太子丹不太可能为了报复秦朝而冒着被灭国的风险。总的来说,荆轲刺秦王的事件疑点重重。从荆轲刺秦王的过程、荆轲在刺杀后的行为以及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等方面来看都存在着诸多疑点这些疑点使得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然而无论这一事件是否真实它都成为了中国古代上一段永恒的记忆让人们对荆轲这位英雄刺客怀有无限的敬意和惋惜 免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