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故事 > 名人故事

清明节出生的名人,你知道几位?

时间:2023-08-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微信图片_20190407162443.jpg

张伯苓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私立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1876年4月5日,他出生于天津宜兴埠。

张伯苓的先祖在清朝初年从山东来到天津定居的。张家老祖宗原在运河里使用楠木船,往来南北,贩运油粮为生。后来到天津,有一日清晨闲步,在河东一带一块荒地上,看到有一只猫和一条蛇在打架,认为这是龙虎斗,是块旺地,就把那块地买下了,建起家园来。

张家老祖宗当时开了一家行店,起名叫作“协兴号”,取其协力同兴的意思,专养楠木船,南北贩运油粮杂货,经过几个世代的经营,家道日渐兴旺起来。

张伯苓的祖父张虔是国学生(监生),英年早逝,他逝世的时候,其子张云藻才9岁。张云藻因为排行第七,所以成年后大家称他“张七爷”。

幼年时期的张云藻聪明不羁,因为是9岁丧父,并且又是两世单传的独生子,其母亲刘氏不免过于宠爱放纵了些,而当时家道又正在兴盛,所以也就没有把科举事业放在意中了。

微信图片_20190407162450.jpg

张云藻除了爱好骑马射箭,平生最爱音乐,遍访名师,凡是一切乐器,弹拉吹打,无不精绝,尤其以琵琶最擅长。为此得了一个“琵琶张”的绰号。他一直到晚年,没有一天不弹弄的。每天夜晚临睡前,一定要弹一两段琵琶曲子。冬日天寒畏冷,就把棉被挖两个洞,躺在暖炕上,把手伸出来,弹弄琵琶、弦子等乐器。看到他的双手冻肿、冻裂,家里人便给他做了一副棉手套,他就把两只手套起来拨弄琴弦。他的这个习惯保持了终生,直到去世。

张云藻先娶胡氏,早逝,所生的子女,也全部没有养活。继娶杨氏,当时因为不事生产,家道已经中落,生计日艰,只有仗着张云藻在外教几处家馆,传授乐器,和杨氏给人家做些针线外活为生。虽然如此,张云藻还是不改其乐。因为他的生性淡泊,视富贵如浮云,就是爱好音乐如命。

张云藻继娶杨氏,生张伯苓(张寿春),与张仲述(张彭春)兄弟二人,及女儿三人。

张云藻生张伯苓时,已43岁了。张伯苓幼年,天资聪颖。少年时期的他,性情刚直,最好抱打不平,时常外出,路上遇见不平之事,就要上前去为人析辨是非曲直。遇有强梁不逊,不听劝告的,就捋起袖子来,向前相助被欺者,抱打不平。张伯苓少年时力气甚大,时常因此打伤人,被打的人找到家里来讲理,张云藻唯有对着人道歉认错,但事后对儿子也不深责,常说:“不可因此伤了他的这一点正义之气。”

早在张伯苓的童年时代,父亲就发现他很有特异之处。由于一生不得志,张云藻就把自己的平生抱负寄托在长子身上,所以他总是谆谆教诲儿子,每天夜晚父子都要谈心,谈得很晚。张云藻对儿子说:“人越是倒霉的时候,越要勤剃头打辫。”这句话对张伯苓一生的影响非常大。

张伯苓幼年,正当家道中落,无力请师入学,而张云藻因为在几处兼任家馆,终日奔走,又不能携带儿子就读。

当时有个同族儿童张竹坡,家道殷富,他的父亲在善堂里当会董,很有钱,为他请了一位家馆先生,教他念书,张云藻就为张伯苓商请在他家就馆。读了一个时期,因为他家富家儿郎,不喜欢读书,常常逃学。他家因想,花了那么多钱,请来了老师,自家的孩子不好好念书,倒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在那里勤学苦读,太不合算了,就把老师给辞退了,张伯苓因此失学了。

后来有位义学刘老先生,设馆专招收贫寒子弟就读,张伯苓因此得在那里就馆,直到后来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后来刘老先生逝世,张伯苓怀念师恩,几十年来,一直与刘家通家往来不断。

1951年2月23日,张伯苓因脑溢血病逝。1961年,张伯苓夫人王淑贞去世。1962年4月5日清明节,张伯苓夫妇骨灰安放仪式在天津举行,后迁北仓烈士陵园。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蒋介石告别人世的这一天,除亲人外,他最终挂念的人就是张伯苓。因为此日是张伯苓的百年冥诞。

2.黄侃

微信图片_20190407162457.jpg

黄侃是语言文字学家、国学家。

1886年4月3日,成都城内金玉街三道会馆,四川盐茶道黄云鹄家里发生了一件大喜事,67岁的他又生了一个儿子。他原先生了四个儿子,结果夭折了三个,只剩下一位儿子黄乔年,而且已经35岁了。现在,他又老年得子,所以十分高兴。黄侃系庶出,其生母周氏原是黄家女仆,后被收为副室。

黄云鹄(1819—1898),湖北蕲春县青石镇大樟树村人,北宋时期黄庭坚十七代裔孙,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年)进士,官至四川盐茶道,清廷二品大员,是晚清著名学者,一生著述甚丰,有多部著作传世。他主张“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为官清廉正直,执法严谨,不畏强暴,被世人誉为“黄青天”。因不与当时官场同流合污,得罪了权贵,黄云鹄的官越做越小,最终辞官返籍,回湖北潜心经学、书法。为两湖、江汉、经心三个书院院长,是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密友。

黄侃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十,父母叫他“季生”“十子”,社会上称“黄十公子”。他自幼颖异,聪明过人。黄侃满周岁时,田氏和周氏商量,要测测孩子将来的志向,依当地习俗,办了个“抓周”。除家人外,黄云鹄还请了在成都的亲朋好友。客人聚齐后,田氏端出了托盘,里面盛有糖果、刀剑、笔砚、剪子、金银、布匹等,依次陈列,把托盘放在床上,然后将黄侃放在床的一角,全家人和来客均上前围观。黄侃瞪着乌黑的大眼睛,望着围观的人,时而笑笑,时而摇摇小手,在两位母亲的引导下,沿垫单爬向托盘,到了托盘前,他停了下来,望着父母笑了笑,在围观人的哄闹声中,黄侃的一只小手衬在垫单上,另一只小手抓向笔墨。见此,黄云鹄笑着说:“十子将来要伴笔墨生涯,黄家儒业根本当不会断绝。”

小黄侃天资聪颖。当年,年仅5岁的黄侃随父亲黄云鹄去成都武侯祠游玩,回家之后竟然将祠壁上的绝大部分楹联朗声背诵了下来,黄侃的这一举动令父亲欣喜万分又惊诧不已。父亲发现,黄侃的读书天赋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他9岁时便能读《诗经》,日逾千言;10岁便已读完“四书五经”,被人称为“神童”。

有一年清明节,黄侃出南京郊外游览。郊野有许多扫墓者,一处坟墓地上,竟然有两姓后裔为争夺坟地而大打出手,死伤多人。

黄侃十分感慨,改写了南宋诗人高翥《清明》诗以嘲讽“逞勇斗狠”的孝子孝孙。高翥的原诗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碧血化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黄侃的改诗为: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打架各纷然。毡帽撕作黑蝴蝶,鼻血化成红杜鹃。日落死尸横冢上,夜归儿女哭灯前。人生有架须当打,不打何能到九泉。

3.陈达

微信图片_20190407162501.jpg

陈达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口学家。1892年4月4日,他出生于杭州余杭县连坝塘乡里河村一个贫民家庭。陈达的父亲陈陞纶,母亲姚氏,都世代务农,不识字。

1899年,7岁的他在里河村的私塾读书。1905年,13岁的他入余杭县城刚创办的高等小学堂,无论寒暑,每天起早摸黑,步行十五六里赶到学校,得到校长姚仲寅的赏识。受其资助,于1910年以优异成绩在高小毕业,被保送到省城杭州府中学堂,跳班插入初二。

1910年,18岁的陈达和姚仲寅的女儿姚成(姚梧荪)结婚。1911年,陈达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陈达从该校毕业后赴美。先后毕业于美国的立德学院、哥伦比亚大学。1923年,31岁的他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正式公布后,文化艺术和思想理论出现了新气象。

1957年初,一批社会学教授开始大胆地提出恢复社会学的建议。3月24日,劳动干部学校召开了座谈会,讨论陈达一篇关于人口问题论文的提纲。由此可见,陈达的科学研究工作又活跃起来了。4月5日,民盟中央主办的《争鸣》月刊邀请陈达等科学家开了一个座谈会。4月10日,《新建设》召集社会学问题座谈会,陈达等20多人参加了会议,费孝通主持了会议,讨论“关于开展社会学研究的几点意见”,着重谈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问题。

《新建设》杂志原名《中国建设》,由一些知名民主人士创办,以团结学术工作者、促进新中国建设为宗旨。1947年创刊,1949年9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同年9月8日,《中国建设》改名为《新建设》复刊出版。费青任杂志编委会负责人,吴晗、费孝通、雷洁琼、钱伟长、钱端升等人任编委。为扩大杂志影响,编辑部工作人员将这期杂志直接送到全国政协会场,分发给每个委员。应吴晗之邀,毛主席为《新建设》题写了三幅刊名。

古代人物传记:2024年大年三十是哪一天?大年三十有哪些习俗?

2024年大年三十是哪一天?大年三十有哪些风俗?2024年2月9日就是大年三十了,俗话说,大年三十熬一宿为何大年三十要熬更守夜?这一天还有哪些习俗习惯?下面和怪柴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除夕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终一天,即大年三十夜里不睡觉,熬更守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风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风俗。守岁的风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探究这个风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夜晚,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2、年夜饭 年夜饭也称为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圆饭体现了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也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共吃团圆饭。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方人年夜饭常备有糍粑或年糕,北方人则吃饺子。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3、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4、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 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5、放鞭炮 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声声爆竹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今夜,对于无数人来说,注定是一个难忘的晚上。愿你,会有始料不及的运气,会有突如其来的欢喜,愿新年,胜旧年。

冷门又有趣的古代奇闻:荆轲刺秦王:一场疑点重重的古代事件

在中国古代上,刺杀秦王的事件一直备受争议。这一事件涉及到许多古代疑点,使得人们对其真实性产生了质疑。那么,荆轲刺杀秦王为何会失败呢?本文将根据真实资料,为您揭开这段古代的面纱。荆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刺客,他因刺杀秦王而闻名于世。据《》记载,荆轲在燕的支持下,携带樊於期、秦舞阳等人前往秦朝,意图刺杀秦王嬴政。然而,在刺杀行动中,荆轲却失败了。关于荆轲刺秦王失败的真相,史书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使得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首先,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充满了疑点。据《史记》记载,荆轲在刺杀秦王时,曾经抓住了秦王的袖子,但却没有能够杀死他。这一点让人难以理解,因为在历史,刺客通常会携带剧毒的武器,一旦刺中目标,对方很难生还。然而,荆轲却没有选择使用剧毒武器,这让人对其刺杀动机产生了怀疑。其次,荆轲在刺杀秦王后的行为也让人费解。据《史记》记载,荆轲在刺杀秦王未遂后,被秦朝的士兵捉住。然而,荆轲却没有选择自杀,而是选择了投降。这一点与历史刺客的行为准则相悖,因为历史刺客通常会在任务失败后选择自杀,以保全自己的名誉。此外,荆轲刺秦王的背景也充满了疑点。据《史记》记载,燕太子丹为了报复秦朝的侵略行为,派遣荆轲前往秦朝刺杀秦王。然而,这一说法存在巨大的疑问。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燕国已经处于秦朝的势力范围内,燕太子丹不太可能为了报复秦朝而冒着被灭国的风险。总的来说,荆轲刺秦王的事件疑点重重。从荆轲刺秦王的过程、荆轲在刺杀后的行为以及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等方面来看都存在着诸多疑点这些疑点使得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然而无论这一事件是否真实它都成为了中国古代上一段永恒的记忆让人们对荆轲这位英雄刺客怀有无限的敬意和惋惜 免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