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是江南很有名的才子,你一定在戏里看过他点秋香的故事。
不过,我讲的这个故事发生那会儿,他还没去点秋香呢!
话说有一回,那唐伯虎坐在一条小船上看风景,小舟摇到江中,他吩咐船夫停下手中的桨,就让那小船顺水漂流。
那会儿正是盛夏,天气炎热,船夫放下橹,从怀里掏出一把扇,坐下来扇风休息。
船夫那把扇的扇面是一张白纸,唐伯虎看着觉得遗憾,觉得美中不足,因为你知道,唐伯虎是个画家嘛。
他对船夫说:“你的扇子好扇风,只惋惜扇面白纸一张,没有趣味。
船夫听唐伯虎这么说,就顺水推舟笑道:“白纸空白,是在等公子你画画哩!”
唐伯虎便解开行囊,取出墨砚和毛笔,就着江水磨了墨,然后从船夫手中接过扇子。
正思考画什么呢,江边树上飞起来几个麻雀,唐伯虎一笑,拿起笔画起来:“雀子飞来自在,雀羽扇风清凉,就画它吧。
船夫看他拿毛笔在白扇面涂一个墨团儿,又涂一个墨团儿,不一会工夫,就涂了七个黑乎乎的墨团儿。
船夫越看就越心疼,越心疼就越生气:“让你画画儿,谁知你拿来涂墨团儿玩!你又不是三岁小娃娃,为什么硬生生糟蹋我白净净的好扇子?”
唐伯虎其实一脸得意,听了这话心生愧疚:“你再看看,真的不合心意么?”
船夫怒火遮住了眼睛,哪有心思细看:“不合意不合意,你涂污我的好扇子,快还我一把来!”
“没事没事,你不喜欢,我把它们拿走好了。
唐伯虎搁下笔,伸出食指点住一个墨团儿,慢慢朝边上推,推到扇边上,用力一掸,“呼——扑”,只见一只小麻雀从扇面滚出来,落在水里,扑棱着飞走了。
唐伯虎画在扇面上的七个墨团儿,原本是七只麻雀,一只一个样子,一只一个神态,一只只都像是活的,比真麻雀还要好看,帆叶网,还要传神。
船夫看傻眼啦,他睁着眼,张大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动也不能动,就好像变成个雕像,一时间凝固了似的。
唐伯虎掸走一个,又掸一个,不一会儿,画在扇面上的七只麻雀便全都掸落水面,拍着翅膀,沾着水飞起来,混到江边的雀群里,飞进绿树丛中,认不出来了。
那船夫这才晓得刚才的画儿是千金难得的宝宝,急得又磨手又跺脚:“唉!唉!唉!都怪我没留心细看,这下七个全飞了——公子你再给画几只吧!”
”唐伯虎收起毛笔和砚台,把白纸扇还给船夫,不再说话,继续看风景。
舟子接过白纸扇,再扇风时,他听到风中传来麻雀自在飞翔的“啾啾”声。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却没有影视剧中的唐伯虎那么好命,据说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一生命运坎坷,曾被妻子抛弃以卖画为生。
网络配图 唐伯虎是名代有名的绘画家,其父了一家酒肆维持生计,其母是当地的小家碧玉,由于唐伯虎出生那年是庚寅年,所有取名叫唐寅,又因为家中的长子,所以又叫唐伯虎。
唐伯虎从小就异常的聪明,,,与文徽明一起拜在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的门下,在十六岁时参加秀才考试就得了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和、、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也就是吴中四才子。
才华横溢的唐伯虎在19岁的时候就已经娶妻,妻子是当地的徐氏,和妻子的感情甚好,可是两个人的生活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在唐伯虎25岁那年家里遭遇了大的变故,唐伯虎的妻子,父母以及妹妹都在一年内去世,发生这样的事情对他打击相当的大,当时唐伯虎在遭受打击的同时也化悲痛为力量,开始更加努力的读书。
网络配图 在公元1489年的时候,唐伯虎29岁,那年他去参加应天府的乡试,中了解元,声誉鹊起,名震江南。
考中解元后的第二年,唐伯虎又去京城参加了会试,再去京城赶考的路上遇见了江阴巨富家的公子徐经,两个人成了莫逆之交,也就是这位富家公子让唐伯虎经受了牢狱之灾,富家公子徐经到了京城就以钱财贿赂当时的主考官家僮得到了试题,由于徐经文采不行,开始考试前唐伯虎帮他写好了文章,当时的唐伯虎并不知道此事,后来此事被人告发,两个人入狱,唐伯虎在狱中吃了不少的苦头,给好友文徵明的信中详述了当时的悲惨境状:“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自贯三木,吏卒如虎,举头抱地,涕泪横集。
”后来经过审讯案情也没搞清楚,最后判定不是主犯,但还是摆脱不掉干系,被放出狱后名声扫地,仕途无望,被发配浙江偏远之地。
被发往偏远之地之后唐伯虎,没有去浙江当小吏,也没有脸回家,31岁的他开始游山玩水排解心中的苦闷,游荡一年左右,银子花光后,不得不回到家乡,回家后的唐伯虎大病一场,性情也反转,开始喝酒放浪,扮乞丐,街头讨钱喝酒,36岁的时候娶了患难中的红颜知己为妻子。
网络配图 后来开始了卖文卖画为生,不再消沉,开了新的生活,嘲笑写诗,嘲笑利禄之徒,到了晚年后的唐伯虎,精神空虚,54岁时去世。
关于唐伯虎的妻妾成群,可能是因为后来又娶了沈九娘的原因,后世的人们遐想九娘之下,才以为是九个美丽的娇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街边大排档子弟出身的唐伯虎,江南第一才子,当他在30岁前后时,他是怎样的心理?且看他写的一封信…… 当初:光辉岁月 曾经是那么唾手可得 我案头摆着一封信,写于512年前,写信人是唐寅,即唐伯虎,收信人是,写信人和寄信人加起来,占了大明弘治年间江南才气的一半,江南另外一半的才气由祝允明和霸着,即所谓“江南四才子”。
一千二百多字读下来,读的不只是才气,读的是一个跨入30岁门槛不久的男子,与一种命运决绝的痛苦,心酸,一个自小生在明媚江南,“笑舞狂歌”、“花中行乐”的风流才子在信里头却是这么一种形象:脖子上、手上、足上都带着枷锁,被一帮虎狼似的执法人员踢来打去,以头撞大地,满脸铁窗泪,“身贯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洟泗横集。
”我们不得不相信明朝司法的力量,任你何等般的才子,枷锁一带,惊堂木一拍,棍子一夹,全部打回原形。
唐伯虎信里头透露的遭遇发生在写信的前一年: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
那一年,唐伯虎30岁,他是一位秀才和举人考试连续第一的江南才子;那一年,天下会考,在北京。
30岁了,是一个继续做小鲤鱼,还是化龙腾跃而去的关键阶段。
唐伯虎的才气当然不会答应自己做小鲤鱼,天下人也不会答应。
别以为阿虎出身,巨贾大富,他在信中交代自小的生活环境:“居身屠酤,鼓刀涤血。
”从小住在屠宰行和大排档,每日里看杀鸡剖鱼污血横流的营生,唐爸爸和唐妈妈就在吴县阊门内开大排档。
唐爸爸不想让阿虎跟他一样当小市民,于是重金请名师教阿虎,专门进行明朝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培训;唐爸爸还有素质教育意识,他请经常来自己大排档来吃烧烤喝啤酒的美术教授周臣,给阿虎当美术教师。
唐爸爸也不忘培养阿虎的劳动观念,12岁的时候,阿虎还得给大排档跑堂,帮着干递盘子、开啤酒、烤鸡腿之类的活。
13岁那年“,与世若隔”,在寺庙的钟声中伴着寒灯苦读,闭户两年,立竿见影,到16岁去苏州府参考,考中当地秀才第一名,这个成绩惊动四海,不要小看秀才,范进老师考到五十多岁才考上;再过13年,唐伯虎29岁,赴南京考试,又是举人中的第一名:解元。
烧鹅店里飞出金凤凰,阿虎在应试教育这一关是没得说了。
在阿虎中秀才第一名之后,当时的苏州刺史曹凤就说:“这不是条小鱼,尾巴上点火,就要升到天上变龙去了。
”地方省厅级干部看重,中央来的领导也看重,阿虎参加举人考试,南京方面主考官梁储是太子嫡系,看了阿虎的文章,一句话定调:“这不就是现成的解元吗?”于是,唐伯虎是解元了。
好运似乎还没截止在中央下派干部那里,梁储回到北京,找到了当时的中央部委级高官,天子的辅导老师——程敏政,激动地说了自己在南京主考的感受:“有个叫唐伯虎的,是江南考区的尖子生,程老师,拜托您多关照。
”的是,程敏政刚接手主持全国会试的工作,偏偏他老人家又凑上这么一句话:“我也听说过,唐伯虎同学是江南考区的优异生呢。
”梁储马上草拟三道命题作文,交给唐伯虎去做,阿虎飞速地做了,上交到北京,领导看了,很满意。
从中央到地方,一顶桂冠已经为唐伯虎定制好,只要通过一道法定的考试,就要带到阿虎的头上了,而唐伯虎同学最不怕的就是考试了。
唐伯虎在这封信里对当时的盛况有交代:“岐舌而赞,并口而称。
”大家恨不得一个舌头变成两个舌头来赞美他。
30岁这一年,唐伯虎来到北京参加考试,那一年的考题特别的古怪,考得天下英雄束手,却有两份考卷异常的优秀,主考官程敏政拿起这两份试卷,在不知道考生姓名的情况下说:“这两份肯定是唐寅和徐经的。
唐伯虎,面对未来的光辉岁月,你准备好了吗?天下很多人都准备好了,尤其是妒忌你的人。
惊变:陷入一场考场弊案 涉足政治的深水 就在那一年,在北京各大街和胡同里,在大明王朝的山山水水和大街小巷,传着一条这样的信息:今年的新科状元已经内定,就是吴县烧烤店老板的儿子唐伯虎。
群众的眼睛不仅是雪亮的,也是血红的,唐伯虎的信里头这样形容读书人的情绪:“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毕指而唾。
”大家都捏起拳头要打他,好似面对着杀父仇人一般,认不认识唐同学的,都对他竖起中指吐口水。
有个叫傅瀚的高官听到后,泄题事件性质起了变化,成了一起政治事件。
因为傅瀚瞄着程敏政这个位置很久了,等岔子等很久了,感谢唐伯虎同学,给了他一个打击政敌的突破口,于是傅瀚指使一个叫华昶的小官向打报告,弹劾的老师泄露试题,报告里将泄题情节描叙得十分恶劣:三场考试还未入场,题目就已满大街都有了。
考生唐伯虎和徐经昏了头,拿着试题到处炫耀,简直给我大明盛世脸上抹黑,“此岂科目所宜有,盛世所宜容?” 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居然要靠着泄露试题来博取功名? 开什么玩笑,哪里掉链子了? 金銮殿里的弘治帝也不明白,万岁爷倒不怎么看重江南才子的名节,他看重的是自己老师的清白,于是将告密信下达礼部处理,礼部报告很快出来了:华昶的告密未必空穴来风,建议查卷。
主持查卷的是当时大师级别的人物:李东阳,也是个文艺青年,当时茶陵诗社俱乐部的老大。
当然,这次查卷和他诗人的身份无关,他主持的工作小组经过反复查阅,最后得出结果:程敏政审阅过的考生中没有唐伯虎和徐经。
网络配图 弘治帝迁怒唐伯虎 老师的清白得到证明了,弘治帝松了口气,然后对告密的人和涉嫌人,居然出动了国家安全机器——。
就在当年三月,唐伯虎蹲班房了,告密者华昶也下班房了。
唐伯虎的信这么交代:“天子震赫,召捕诏狱。
” 唐考生,徐考生,居然玷污国师清白,打;华昶,一个处级干部,居然诬告国师,也要打。
真不敢想象,锦衣卫里的弟兄们,一个个、那样的身手,两腿下去,能将桌子踢断(具体效果,请参看最近关于李连杰两脚踢坍桌子的视频),那拳脚皮鞭落在文质彬彬的唐伯虎身上,会是怎样的结果。
华昶毕竟是官场老手,知道一旦交代就会将牢底坐穿,他扛住了,没有交代幕后的主使——傅瀚,也没交代真正的告密人。
唐伯虎毕竟有烧烤店的功夫,扛住了,当才子也得皮糙肉厚啊。
徐经,这个千金之子,皮娇肉嫩,却经不住打,招了。
招的什么?招的是他确实向程敏政打听过试题,程老师还给过他一份模拟题。
这回,轮到弘治帝头大了,本想证明老师的清白,顺便揪出告黑状的,结果把老师也逮进去了。
程敏政进去了,一番审问,还是没有泄题的证据,于是放出来,气死了。
别以为没有罪证就说明你是清白的,有些事情,只要你一卷入,就宣判你清白的死刑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涉嫌强奸,后来证实是子虚乌有,然而,他却也混到了尽头。
幕后的黑手,那个叫傅瀚的,终于坐上了程老师的位置。
全身充满艺术灵气的唐伯虎,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涉及这么深的一潭水,事关国师的荣誉,事关朝廷位置的变换,事关天下人对的信心。
他只是参加一场考试而已,却没想到考试这么复杂,这么艰险,他根本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唐伯虎考生,到底哪个环节出错了? 探源: 交富贵损友 一生清白全透支 要把镜头往回放,回到唐伯虎进北京的前夕和进北京的当初。
当时,唐才子是坐船北上的,同船有个叫徐经的考生,这人不怎么有名,他的后人倒挺有名——徐霞客。
不怎么有名的徐经考生想傍一下大名鼎鼎的江南才子唐伯虎,因为增些名气可为考试加分;不怎么有钱的唐伯虎是不是也想傍一傍有钱的徐同学呢?不得而知,徐同学是江阴望族,钱多,书多,人也不傻,考了个举人第41名。
于是,有名的唐伯虎和有钱的徐经,相得益彰地在游轮上吃着火锅唱着歌,一路到北京。
有才的人和有钱的人混在一起,想不嚣张都不行。
徐大公子手下有一帮大明王朝的一线艺员歌手,每日每夜从这个夜总会混到那家夜总会,邀请京城里的来聚会,见面就介绍:“这就是未来的新科状元唐伯虎同学。
当时的京城干部梁储也放出这样的风声来,大力营造气氛。
唐伯虎的信里这样总结:“侧目在旁,而仆(我)不知。
据不太可靠的材料,徐经曾经找到程敏政的随从,重金买题,而且买到手了;还有一个材料,说是徐经曾找到程敏政,说是请教如何应试。
厚道的程敏政出了几道模拟题,徐经如获至宝拿回来,又让唐伯虎做。
这个算不算泄题呢?就看你有没有捅出去,一旦公众化就难说了。
唐伯虎做完模拟试题,兴奋得不行,转而告诉另一个考生:都穆。
阿虎的意思大概是说:今年的试题可能是朝着这个方向走。
网络图片 都穆考生去一个的官员家蹭饭吃,忽然部里来人,都穆回避,人回避了,耳朵没回避,听到部里头的人这么句话:“考生唐伯虎此次又是第一(唐寅又举第一矣)。
”一个考生最不喜欢听到说另一个考生考得好,羡慕妒忌恨的都穆告密了……… 接下来的事,朝着有利都穆的方向发展,当年录取在前面的考生全部考试成绩作废,名次往后推移,本来落榜的都穆入选。
华昶被打得死去活来都没招出来的告密人,就是都穆。
然而,有着雪亮眼睛的群众,总能找到蛛丝马迹,这位仁兄从此没法混了,一直被人唾弃到死,居然找不到一个愿意替他写碑文的。
良心发现的都穆曾想和唐伯虎和好,有一回他委托人安排唐伯虎一个饭局,然后都穆在饭局上突然出现,正想道歉,唐伯虎“神色俱变”,从楼上一跃而下,闪回家,破口大骂:贱骨头,还想逼我原谅他? 剧变的那一年,唐伯虎虚岁30,是做鲤鱼,还是成龙?没什么悬疑了,朝廷已经把他这条龙打回成小鲤鱼:永远开除考试资格,降格为事业编制,前往浙江工作。
这件发生在而立之年的惊变事件,成了唐伯虎人生和人生理想的一个分水岭。
他的人生如何?“愧色满面,夫妻反目”,第二任妻子和他离婚,秋香呢?大家不要迷恋秋香,秋香不是唐伯虎女朋友,是唐伯虎同学的女朋友。
他连死的心都有了,但想到弟弟“弱不任门户”,还是屈辱地活下来了。
人生理想呢?他坚定了要死心塌地做一个文艺青年的决心,他要把自己对文化、对艺术的感悟,整理记录下来,传给对这些有兴趣的人,藏到深山里,“传之好事,记之高山”。
就在那一年,唐伯虎决定做一个艺术家的唐伯虎,而不是一个政治家的唐伯虎。
他的决定也许对了,因为凭他的那张大嘴巴,真的很难在官场混。
第二年,唐伯虎给挚友文徵明留下一封信,拒绝去浙江做那份屈辱的工作,走了,没有秋香陪伴,只有人世的沧桑,只有对艺术的执著,陪他走,走入庐山,走入洞庭湖,从16世纪的艺术长廊走来,走了500年了,越走越光明,越走路越宽,似乎还走不完。
结语:唐伯虎考场的悲剧在于,他的落榜既不能归结于他的才华不够,也不能归结于考试制度不合理,他是冤枉的,可他的冤枉又不能靠司法还他以公道。
人生是不是本来就有一些无法去抗争的“局”?这些“局”算不上陷阱和陷害,却能制造你人生的悲剧。
我们没有资格去责怪唐伯虎的轻狂,试想吧,你是一个才子,一帮商贾界的巨头用钱砸你,一帮政治界文化界的大佬用荣誉捧你,一帮的美眉歌星用绯闻黏你,作为一个正常的文艺青年,除了轻狂,你还能选择什么?是不是如唐伯虎所言:“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