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宣皇帝司马懿远征,擒斩公孙渊!宣皇帝司马懿为什么如此暴躁?
远征,擒斩公孙渊!司马懿为何如此暴躁?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辽东太守公孙渊虽然很早向曹魏投降,但其实一直实质上,根本不把放在眼里。曹叡十分生气,他派幽州刺史统帅军队进驻辽东南界,用玺书征召公孙渊入朝。 公孙渊立即起兵反叛,在辽隧迎战毌丘俭。毌丘俭出师不利,被迫退回右北平。公孙渊乘机自立为燕王,还派使者授予鲜卑单于印玺,引诱鲜卑人攻打曹魏的北部边境。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正月,曹叡把太尉司马懿从长安召回,让他率领四万大军讨伐辽东。他问司马懿:“太尉认为公孙渊会用什么计策迎战?” 司马懿说:“对公孙渊来说,弃城而逃是上策,拒守辽东是中策,死守襄平是下策。” 毌丘问:“你看他会采用哪一种?” 司马懿说:“公孙渊认为我军孤军远征,不能持久。所以,他一定先在辽河抵抗,然后退守襄平。” 就这样,司马懿率领大军北上。公孙渊听到消息,吓得魂不附体,他马上派使者再次向东吴称臣求救。对公孙渊出尔反尔的行径恨得咬牙切齿。他怒气冲冲地想下令杀死来使,以抱当初颁诏使者被公孙渊杀死之仇。 太子的宾客羊衜连忙拦住他,说:“陛下,不能只顾发泄一时的怒气,而破坏称霸的大业。不如好好款待使者,然后派奇兵暗中前往,在辽东边界上观望。如果魏军不能取胜,我们就出兵救难,使陛下的威名在四海传扬。要是魏军得势,我们就趁势在边境劫掠一番,也算是报了仇。”孙权点点头,接受了他的建议。六月,司马懿大军抵达辽东。公孙渊派大将军卑衍、杨祚统率步兵和几万人驻守辽隧,环城挖掘了一条20多里长的壕沟。 魏军的将领们都想快点攻城,司马懿却说:“贼人打算拖垮我们,现在攻打正好中计。贼人的主力都在这儿,老巢必定空虚。我们直接进攻襄平。” 于是,他指挥军队装作要从南面进攻。卑衍等人连忙把全部精兵往南调动。司马懿却率领军队暗中渡过辽河,向北挺进,直扑襄平。 卑衍得知魏军北上的消息,慌了手脚,连夜撤军。魏军各路人马开到首山,公孙渊派卑衍迎战,被司马懿杀得大败。魏军终于包围了襄平。七月,正值初秋,,辽河暴涨,魏军的运粮船队可以从辽口直抵城下。然而,大雨接连下了一个多月还不停,平地水深九尺。 魏军将士十分害怕,想把营垒移到高地去。司马懿传令军中:“有敢说迁营者,斩!”城里的敌人见魏军被水围住,便和从前一样,放人们出城砍柴放牧。魏军将领要求抓出城的人,司马懿不准。这样,出城砍柴、放牧的人越来越多。 司马陈珪不知司马懿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就对司马懿说:“先前攻打上庸,八支军队同时出发,日夜兼程,只用了16天就攻下新城,斩了孟达。这次我们远道而来,反而这么悠闲自在,我不明白是什么道理。” 司马懿微微一笑,说:“那一次克日斩孟达,是因为孟达兵马少,但粮草可以支撑一年。我们的兵马比孟达多四倍,但粮草连一月也支持不了,不速战能行吗?如今是敌众我寡,敌饥我饱,何况天下大雨,强攻难以奏效。我们不怕攻不下城,就怕贼人逃走。我们的包围还没有最后完成,要是抢掠他们的牛马,袭击樵夫,不就逼着他们逃走吗?我们故意示弱,就是为了让他们安心地留下。他们越守,形势对他们越不利。” 大雨终于停下来。晴空万里,蓝天如洗,阳光变得格外明媚。司马懿立即下令合拢包围圈,又在城下高堆土山,深挖地道,并用盾牌、楼车、钩梯、冲车、日夜攻城,魏军士兵向城中射去的箭和投掷的檑石密集如雨。公孙渊陷入困境。粮草已经耗尽,士兵们耐不住饥饿,竞,以人肉为食。 公孙渊的部将杨祚只得带领一部分士兵出来投降。八月,走投无路的公孙渊派相国、御史大夫柳甫出城,请求司马懿解围退兵,并说:“只要将军退了兵,燕王必定率大臣面缚归降。”司马懿二话没说,就把他们俩杀死。他发布檄文痛斥公孙渊,让他立即放下武器。 公孙渊只好派侍中卫演去商定投降日期,许诺把他的儿子送去做人质。司马懿冷笑一声,对卫演说:“作战有五条原则,能战就战,不能战就守,不能守就跑,跑不了就投降,不投降就死。公孙渊不肯面缚请降,那就是决心去死,还送什么人质!” 几天后,襄平被司马懿攻破。公孙渊和儿子公孙脩带着几百名骑兵突出重围,向东南方向逃去。魏军在后面紧追不舍。追到梁水岸边,把他们父子全部斩杀。司马懿率领大军又乘胜进军,把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全部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既然胡人将领靠不住 为什么唐玄宗还要重用此人呢
还不知道:为何还要重用胡人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我们都知道,安禄山是唐玄宗最信任的胡人将领,当时在河北地区驻防,掌握着最精锐的三个大军区的军队。公元755年,即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造反,随即便占领了唐朝首都长安和洛阳,并迫使出逃四川,在逃至马嵬坡的时候还被迫处死了自己心爱的杨玉环,后来还丢了皇位。在安禄山死后,他的部下又继续造反,直到763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但是唐朝也从此由盛转衰!(参考至《哈佛中国史》第三卷《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以上便是“安史之乱”的一个简要过程,整体看下来大致可以总结为:唐玄宗重用胡人将领安禄山,并让他管理唐帝国的三大军区,最后安禄山野心膨胀,便起兵叛乱,最后使唐帝国由盛转衰。这一切看似都那么的严谨,但是话说回来,既然胡人将领靠不住,为何唐玄宗还要重用安禄山呢?重用就算了,为何还要给他三个军区呢?要知道,当时唐帝国的边境军区不过只有四个! 实际上,这还得从唐朝自开创以来的军事制度说起! 唐太宗李世民像 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唐帝国就开始重用“番将”。但不同的是,唐太宗所用的番将都是部落的酋长,他们所统领的也基本上都是其本部落,简言之就是给已经有军事实力的酋长们一个番将的名头罢了。但是玄宗就不一样了,他所用的番将是“寒族胡人”,所谓寒族,实际上就是指那种出生低微的人。但这些番将所统属的却是不同的部落。这表面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里面的逻辑完全不一样。 唐太宗时期之所以起用番将,是因为当时府兵的战斗力已经开始下降,而太宗时期东征西讨,大多依赖番将及其部落的帮助。此外,太宗还兼具了汉人及草原英雄的特质于一身,与大多数重要的首领建立了个人联系。说到底,他熟知草原逻辑和中原逻辑,并对其运用到之境地。 而也正是凭借着这样极为优秀的品质和遵循这一逻辑,才使得他在将突厥帝国击溃之后,又将突厥部落组织并入唐朝政府机构中,而这些突厥的首领便成了大唐帝国的官员。所以突厥人都称唐太宗为“”。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突厥人是因为尊太宗为“天可汗”而接受了这种官员的身份,而不是因为尊其为皇帝才接受的。当然了,他们与中原式官僚体系里面的官员也并不是一回事。所以他们对太宗这样的身份认同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唐玄宗像 而太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草原视野,是长期与鲜卑游牧军人打交道的结果。但是从高宗皇帝开始后的皇帝,都不具有这样一种战争经验,更不具有草原英雄的人格。并且,唐帝国定都长安,虽然有着遥制关东的考虑,但是这毕竟也远离了农耕和游牧的过渡地区,从而再无法获得治理草原所需要的知识了。所以,到了高宗后期,突厥各部落基本上就已经脱离了大唐帝国的统治,再次形成了独立的帝国。唐帝国也从原来的“二元帝国”,逐渐变成了“一元帝国”。 安禄山像 以上就是唐玄宗时期任用番将的时代背景。 所以综合来看的话,唐玄宗是为了抗衡关陇军事贵族,又为了免除身为部落酋长的番将形成独立的王国,所以才重用了在中原没有根基,在草原身份不高的人。于是这就使得东北军镇的安禄山、西北军镇的等人有了升迁的机会。 此外,在当时原本已经融合胡汉官员体制,基本上都有出将入相的本事,但是宰相为了保住自己的宰相之位,想方设法阻止这种人进入朝廷出任宰相,于是便上书玄宗曰: “文土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选自陈寅恪-《政治史述论稿》) 李林甫这番话刚好与玄宗的意图一拍即合。但是玄宗并不知道,即便安禄山是寒族胡人,但这也并不就意味着会有与中原寒族同样的政治逻辑。要知道,中原逻辑和草原逻辑是大不一样的。 安史之乱路线图 唐玄宗试图用西北军镇来制衡东北军镇,但对军镇内部的政治逻辑却又完全搞不清楚,于是便只能将国家的安危寄托在将领个人的忠诚度上。但凡一个有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样做是非常的危险的。唐玄宗丧失了草原视野,最终给帝国和自身造成大祸。 玄宗草原视野的丧失,这就意味着大唐帝国虽然建立起来了兼容中原草原的世界型帝国,却并未获得相应的精神自觉,因此,世界帝国在精神层面的坍塌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在纯力量方面,同样也在帝国视野方面。(参考-《枢纽》) 安史之乱过程 我们最后总结一下: 唐玄宗重用安禄山,主要是因为他出身寒族,无法像部落酋长一样形成独立于朝廷的力量,令其统帅多个胡人部落。但是这样一来,便使得安禄山可以借助朝廷所任命的节度使职位,获得正当性,而其又能依照草原的传统,将其统领的某些契丹人,同罗人等一一联系起来,进而整合成了属于自己的胡人大军。而他的这些做法,实际上已经完全在丧失草原视野的唐玄宗的政治想象之外了。最终安禄山起兵造反,唐玄宗则毫无还手之力! 史料参考: 施展-《枢纽》陈寅恪-《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美]托马斯 · 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哈佛中国史 · 唐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