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古代朝廷中的两种监督官员:谏官与言官的区别

时间:2025-02-0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1

  在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中,谏官和言官是两种具有监督职能的官员,它们在朝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它们在功能上有所重叠,但在职责和作用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谏官,顾名思义,主要职责是向皇帝进谏,指出皇帝的过失和政策上的问题。

他们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防止皇帝专断妄为。

谏官通常隶属于门下省,他们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意见和建议,是皇帝身边的重要顾问。

在唐代,著名的谏官如魏征,就因其敢于直言进谏而闻名。

image.png

  而言官,则是指负责监察各级官员行为的官员,他们的工作更偏向于对内,监督政府内部的行为是否合规合法。

言官的职责包括监察地方官员、弹劾不法之徒以及参与审查国家机密文件等。

言官通常隶属于御史台或都察院,他们的权力相对较大,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官员的不法行为。

  从职能上看,谏官主要是对皇帝的监督,他们的目标是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皇帝的形象;而言官则是对官员的监督,他们的目标是维护国家的法制和政府的清廉。

两者虽然都属于监察体系,但侧重点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谏官和言官有时也会发生职能上的交叉。

例如,当皇帝的某些决策可能损害国家利益时,谏官可能会介入,而这种情况下,言官也可能发声,因为他们有责任确保国家政策的正当性。

  总的来说,谏官和言官都是古代中国朝廷中不可或缺的监督力量。

他们虽然在职责上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目标是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皇权和官员的滥用,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王莽用言官的心理让女儿当上了汉平帝的皇后

之时被赶出京城的教训对来说太深刻了,哀帝死后,王莽因为有处理丧事的经验被姑姑王政君召回京城任大司马,但这时候王莽的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年纪也大了,王莽虽然位居三公,但是朝中还有成帝家族的势力等各种势力,暂时不能做到独霸朝纲。

王莽担心姑姑死后政局会发生难以控制的变化。

所以就考虑让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自己也就可以享受国丈的尊位,这样自己就有姑姑和女儿的双重保险,因为从来说,即使也不能把国丈当成臣子。

网络配图于是王莽就上书太皇太后,说:“皇帝已经即位三年了,还没有娶皇后,以前国家遭遇危机,都在于皇后缺乏品德和威仪,皇帝没有太子,所以要根据礼仪选定十二名后妃,以使皇帝子孙昌盛。

选妃的范围应该限定在名门望族之中。

”太皇太后一看此事合情合理就同意下诏为皇帝选妃,大臣们就从各名门望族中挑选了不下两千名女子列给皇室,王莽一看名单,当然也有点懵逼,自己的女儿在这两千多人里没有之处,很难确保被选为皇后。

于是心生一计,遂上书太皇太后:”我本人品德修养不够,我的女儿气质容貌也差,请下诏不要选我女儿当皇后。

“太后也搞不懂王莽的真实意图,只对他的“至诚无私”之心大加赞赏,然后特意下诏“不选王莽之女”。

诏令一下,言官和贵族们就坐不住了,言官的职责就是监督和纠察,并且以死谏为荣,纷纷上书太皇太后:“安汉公(王莽)品德高尚如巍巍泰山让人仰望,功勋累累无人可比,为何选皇后要单单排除安汉公的女儿呢?我们盼望安汉公之女能为天下母后。

”网络配图王莽则开始找人假意劝解这些言官贵族,无非是说自己德行修为不够,女儿气质一般的话语。

结果越劝解,这些人越认为王莽是谦虚的忠臣,上书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众人又开始争辩皇后是否非要广泛选择,结果本来遵礼守法的选皇后过程,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王莽之女能不能当皇后的大辩论。

网络配图当然这一切都在王莽的意料之中,太皇太后最终只能派人去王莽家中实地考察,结论是:“安汉公之女贤惠仁义,窈窕端庄,是皇后的最佳人选。

“就这样,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自己成了皇上的老丈人,王莽的安汉公爵位再加上”宰衡“一职,地位超过了所有的诸侯王。

而且女儿成为皇后之后,王莽又把皇家赏赐的聘礼分给另外11个妃子的家人以及自己族中贫困的人。

使得当时的人都认为王莽”品性清静,爱好道义,温良谦恭,礼贤下士。

王莽的仕途又一次取得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夏竦为什么被罢免?谏官和御史太强大了

退休,他的空位子自然需要有人来接,于是新一轮的人事任免开始进行:任命为平章事兼枢密使,夏竦为、充枢密使权御史中丞为,右正言、知制诰为枢密副使。

对于这个任命,富弼坚决推辞不受,最后改授资政殿学士兼侍读学士。

一个月后,任命和同为枢密副使,他们接连推辞五次,也没能拒绝。

五个月之后,在宰相反复强调“此次是朝廷特用,和你出使辽国没有关系”的情况下,富弼才勉强接受了枢密副使的任命。

两个战友都当上了枢密副使后,新任枢密使夏竦,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群殴。

如果这些攻击是箭镞的话,夏竦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只的刺猬。

当初一宣布夏竦的任命,御史台和谏官们就吃了兴奋剂,接二连三上章弹劾。

这些弹劾之词不知道是不是提前经过了商量,花样繁多,直击要害,面面俱到地总结了夏竦的所有弱点。

“夏竦在陕西唯唯诺诺,置侍婢中军帐下,几乎引起兵变。

”“就连元昊都看不起他,悬赏他的脑袋只要三千钱。

”“夏竦阴险狡诈,就连足智多谋的吕夷简,也对他的卑劣人品忌惮三分,不把他当作一路人。

老吕之所以在退位后举荐夏竦,就是为了消除他们之间的龃龉,“夏竦私下结交内侍!”“夏竦老是躲起来装病,但是一听到下诏用他,立刻骑着马一颠一颠就跑来了。

” 御史中丞王拱辰(此公也是状元出身)反复给仁宗解释:如果我们帝国是一株参天大树,那么夏竦就是树上的害虫,我们这些谏官就是啄木鸟,一定要揭露他的本来面目。

仁宗觉得这些人多虑了,就站起来要走,王拱辰扑上去拉住他的衣角,非要坚持把话说完。

就这样,在边境巡游一圈的夏竦,接连中了好几十支暗箭,非但没有得到任何军功,反而被人骂得两耳通红,地去自己节度使的本镇上班去了。

夏竦的位子由来补上。

一时之间,似乎是退休的吕夷简带走了朝廷的衰老懈怠之气,而夏竦也把奸邪思想打包带出了京城,朝堂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正义凜然的气氛。

一切迹象都显示着,目前这样一个班子,是稳定的,团结的,在消除了边境祸患之后,帝国将迎来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

其实,夏竦的离开,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表示帝国的谏官和御史们已经强大到了一个比较吓人的程度,仁宗这次被迫“纳谏”告诉他们:“只要你们团结起来,就没什么办不到的!”这就为结党埋下了伏笔。

可是,没人顾得上什么隐藏的祸患。

此时,有人对政局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急得抓耳挠腮,就忍不住跳出来,写了一篇古文《庆历盛德诗》。

单看题目,这无疑又是一篇投机拍马之作。

我们反复说,拍马屁没什么错,甚至可以说,拍马屁是官场上的潜规则,所不同的是个人的具体实施手段。

同时,它也是领导很重要的一项活动。

但是!要拍好一个专业的、绿色无公害的、可降解的马屁,难度很高!《庆历盛德诗》的作者显然缺乏这样的训练,他出手太重了,而且犯了忌讳——使用对比手法。

你用对比也可以,但为什么非要拿现在的活人对比呢?野地里那么多死人,你诋毁谁不好?这个作者叫石介,号称“徂徕先生”,大家对他的评价是“乐善疾恶,喜声名,遇事奋然敢为”。

他确实很“敢为”,在这首四言诗里,把他看上眼的人挨个夸奖了一番,原文很长,看起来也比较费劲,就不全文转述了。

诗中说,宰相晏殊和“重慎微密”,参知政事贾昌朝“昌朝儒者,学问该洽”,历数了范仲淹、韩琦、富弼的功劳,最后,表扬了、余靖、王素、蔡襄这几名谏官。

补充一点,王素是最小的儿子。

如果表扬到这里停止,也就罢了,但是石介往前走了一步——真理和谬误,天才和疯子,往往就取决于这一步。

他针对刚刚离职的夏竦说:“众贤之进,如茅斯拔。

大奸之去,如距斯脱。

”而且将这次人事变动比喻为“昆虫踯躅,怪妖藏灭”。

甚至还有“惟練若讷,一妖一孽”的说法,不过笔者在《石介传》中并未找到此句。

远在外地的夏竦很纳闷,也很郁闷,自己究竟何德何能,无故招来如此众多的敌人?即便他离开京城,那些攻击的人还不罢手。

一个多月后,他就被安排到亳州任通判,在那里,他耗费心力写了一篇万言书给仁宗,为自己辩白。

仁宗已经被舆论左右了,指定学士孙忭批复,孙忭给夏竦回复说:“图功效莫若罄忠勤,弭镑言莫若修实行。

”语气里包含着讽刺,意思就是希望夏竦好好改造思想,实践高尚的人生理念,用实际行动来立功,消除负面影响。

夏竦很生气,但当他听到从京城传来的《庆历盛德诗》后,这点气就算不得什么了。

可是现在正是失势之时,他能怎么样呢?被凄凉、无奈情绪淹没的夏竦,开始有点迷茫了,他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首次有了强烈的不真实感。

随机文章杨朱生平简介谁是明朝最后一个武状元?苏联德尔塔级核潜艇能连续发射导弹,打击任何美军基地地球灭亡后人类去哪,美国NASA发现宜居星球成为人类退路最详细导弹常识大全,军事专家和爱好者必知的常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