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开国大将傅友德不例外的被“杯酒释兵权”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被称为在世的明初开国大将傅友德,无疑是历史上武力值的一员悍将。

他曾经追随一代名将,西伐巴蜀、北征大漠,南平云贵,屡战屡胜,为明朝的千秋功业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说在平定云贵一战中,他曾亲率铁骑直捣敌营,杀得元军一溃千里,当即活捉了敌首达理麻,迅速平定了曲靖一代,可谓战果辉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能征善战的镇国将领最终也没逃过功高盖主,被朱元璋猜忌而自刎身死的命运,则不得不说是明朝历史上一抹挥之不去的血色阴霾。

有后人直指傅友德之死,乃是“找死”,说得更明白些,也就是他自己的性格所致。

这种论调在笔者看来,未尝不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虽说伴君如伴虎,可这其中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循。

自古被君王忌惮的功臣有两种,一种是果真有谋反之心,被具有清晰洞察力的察觉而提前制裁,另一种是虽然战功赫赫且,然而却性格骜不驯,在为君者眼中难以驾驭,而有所忌惮者。

不幸的是军功显赫的傅友德恰好属于后一种,因而在朱元璋这位农民出身,骨子里依然有着小农意识的君王看来就格外不顺眼,当然有除之而后快的念头。

傅友德武艺超群带兵有方,能力方面固然高人一等,只是在今人看来,此人在关于职场厚黑学方面的领悟显然不是很到位,因而也一早为自己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傅友德南征 论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开国大将,文坛武略的傅友德看臣第一人。

在他的从军生涯中,南征云贵,剿灭把匝刺瓦尔密统治势力的一战,堪称经典。

图片来源于网络 洪武十四年秋季,傅友德率大军从湖广出发,浩浩荡荡开赴云南,深入葱峦叠障的云贵高原。

一路上途经辰州、沅州,而后奔赴贵州,至克普定、普安两地后,三十万军士气势如虹直逼云南曲靖。

盘踞在那里的元朝贵族统治者闻听明军打来的消息后,立刻起兵迎战,十余万精兵强势屯驻曲靖一代,双方就此展开激烈交锋。

傅友德深谙用兵之道,趁着天降大雾逼近白石江边,明里做出大军欲强行渡江的样子,暗地里却使出明修栈道的伎俩,派遣数十分的小分队从白石江下游悄悄渡江,伺机扰敌,声东击西,冷不防被抄了后路的元军顿时被打得措手不及,一时间,溃不成军。

傅友德趁势命麾下大将率铁骑直捣敌将主大营,活捉敌首达理麻,迅速收复了曲靖。

此一战,傅友德凯旋归来之际,朱元璋自然是龙颜大悦,将这位大功臣加官进爵,诸多封赏,傅友德也因此被授予世袭铁劵,大伙荣宠。

然而后世也有人评论曰,傅友德虽然战功显赫,然而对无辜百姓的杀戮之残忍,也是,他将云南攻陷后,元朝统治势力几近瓦解,饱受战乱所累,流离失所的蒙古百姓死伤无数,更有女性大批沦为营妓,十岁以上男性皆遭屠杀,其情形惨不忍睹。

傅友德之死 大明开国将领傅友德,曾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无数。

然而正如许多能征善战的开国大将最终的命运一样,一旦帝王稳坐江山,这些打江山出身入死的将领就被“”了,这方面,战功赫赫的傅友德也不例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明开国之后,傅友德不但因功高盖主而受到朱元璋的忌惮,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迫在朱元璋面前自刎身死,一代功臣竟横遭如此惨烈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贫农出身的傅友德从军纯属偶然。

适逢元朝末年,烽烟四起,民不聊生。

自古乱世出英雄,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年代,傅友德先投奔红巾军起义,之后又先后追随、常遇春,终成朱元璋麾下一员猛将,先后在征伐巴蜀、北征大漠、平定云贵等诸多战役中身先士卒,为大明江山的稳固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洪武二十六年,登基近十年的朱元璋因忌惮大将的军权而设计诛杀之,素日与蓝玉交好的傅友德自然也上了“黑名单”,朱元璋处心积虑想找借口除掉他。

次年的某一日,朱元璋借大宴群臣之际,忽然提起对傅友德的二儿子有所不满,要傅友德给予“制裁”。

岂料,傅友德果真大义灭亲,于席间当即起身告罪,并遵从朱元璋之命,杀子而提首级上殿向君王复命。

朱元璋赐死无罪功臣,自知理亏,然而又不好当面发作,只得借故责备傅友德心狠不念父子之情。

傅友德仰天大笑“不就是想要我父子死吗?死有何妨?”说罢,竟当着朱元璋的面拔剑自刎,四座皆惊。

一代大将,就此血溅金殿,何其壮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究竟是哪位?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评价的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元末明初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正是由于聚集了一群百年难得一遇的将帅奇才,才得以推翻腐朽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在诸多开国功臣中,最突出的无外乎四个人——文有、,武有、。朱元璋对他们也都有极高的评价。以下一一解读。 一、李善长 朱元璋评价李善长时说:“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人们常把李善长比作汉初的萧何,但朱元璋认为,李善长的能力甚至在萧何之上。 朱元璋最早封赏的“明朝开国六公”,其中五个都是武将,而李善长是唯一的文臣,而且在最初的排名中,李善长位列第一,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眼里心中的无上地位。 可惜的是,大明王朝建立后,李善长虽然成为开国宰相,位极人臣,但他最终却未能平稳落地,而是在退休19年后,以77岁高龄被朱元璋处死,他“开国第一功臣”的名号也顺延给了大将徐达。 二、刘伯温 朱元璋评价刘伯温时说:“吾之子房也。”“子房”是张良的字,刘伯温与张良一样善于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朱元璋认为,刘伯温对于他的辅佐作用正如张良对的辅佐作用。 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影视作品中,总喜欢把刘伯温和李善长弄在一起相提并论,而且,往往刘伯温是主角,而李善长是配角,但这与历史真相其实有很大的出入。 刘伯温虽然和李善长一样都是朱元璋身边的重要文臣,而且同时位列“”之中,但此二人的真实历史地位却是天差地别。李善长不仅是开国宰相,而且封公,禄四千石,而刘伯温只是封了个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 人们之所以会有如此错觉,是因为民间传说刘伯温“神机妙算”,在后世的知名度比较高。 另外,刘伯温虽然早早就告老还乡了,但他仍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以至于死因成谜,有人认为他是病死的,有人认为他是被毒死的,也有人认为他是被朱元璋下令毒死的。 总之,真实历史中的刘伯温与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判若两人。 三、徐达 朱元璋在评价徐达时说:“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寥寥数语却不难看出徐达在朱元璋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朱元璋心中,徐达征战沙场、战功赫赫,功绩堪称古今第一人,同时,徐达又文韬武略,是举世无双的全才。 徐达应该是明初最受欢迎的武将了,不仅朱元璋欣赏他,后世历史爱好者也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还给了他“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之美誉。 但遗憾的是,徐达和刘伯温一样,最终都是死因成谜。 对于徐达的死,有一个最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徐达在54岁时患上背疽,当时认为患上背疽不能吃鹅肉,否则就会死。然而,朱元璋在得知徐达病情后偏偏赏赐给了他一只蒸鹅。徐达心领神会含泪吃下蒸鹅,并于当晚暴毙。 当然,以上只是民间传言,没有得到证实。不过无风不起浪,从这个传闻中至少可以得到一条讯息,那就是徐达晚年很可能也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二人的关系很微妙。 四、常遇春 朱元璋在评价常遇春时说:“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朱元璋评价常遇春的这句话画面感非常强,只言片语间读者似乎已经看到了鲜衣怒马的常遇春冲锋陷阵的场景。在朱元璋心中,上阵杀敌,所向披靡,堪当第一先锋者,军中上下无人能及常遇春。 毫无疑问,常遇春是明朝最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其历史功绩甚至可以与徐达和李善长相媲美,但是,“开国六公”中却没有他的位置,原因很简单,封六公是在洪武三年,而常遇春洪武二年就暴卒于北伐途中,年仅40岁。 常遇春早亡,朱元璋深感遗憾和怀念,所以在封赏“开国六公”时将他的长子常茂列入其中,但实际上,常茂的功绩比起其他五个人相差甚远,他完全是沾了父亲的光,郑国公的爵位也算是继承父亲常遇春的。 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朱元璋分别用一句话给予了他们各自评价,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地位。只可惜,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一切都是泡影,朱元璋终究是爱他的江山、爱他的儿孙,超过了爱这些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兄弟。 随机文章米尔蒂亚德斯Miltiades简介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几率二十五万分之一,或发射飞行器改变其轨道公平公正公开的金鱼缸效应,只要做好这一点企业就会飞跃发展卡灵顿事件,再次发生卡灵顿事件/造成灾难性混乱为什么宇宙空间这么冷,宇宙越是膨胀会越冷(地球外太空零下270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此人为隋唐大将,但少有名气,敌人因畏惧他的勇猛竟然不战自溃

在隋唐时期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将军被大家知晓,比如、单雄信、徐世勣等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之所以被人们所熟知有很大的功劳是因为《说唐》等小说艺术品在民间受到广泛欢迎的结果。然而在我们说小说、戏剧等作品往往为了渲染人物会将一些人物过分的夸大或者贬低,所以在历史上一些英勇不输上述的历史人物往往鲜为人知。 说起阚棱这个隋唐人物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记载:“初,伏威养壮士三十余人为假子,分领兵马,唯阚棱、王雄诞知名。”这里说的是杜伏威曾收养了三十多个猛将为义子统帅兵马,这些义子里要数阚棱、王雄诞最为知名。杜伏威是当时割据江东地区的军阀之一,他也是个打仗很猛的人其帐下有5000敢死军打仗时冲锋陷阵不避生死。而阚棱正是杜伏威最信任的武将之一打仗时常伴随杜伏威左右。 阚棱的勇武可以在他所使用的兵器上体现出来,《旧唐书》记载:“(阚棱)善用,长一丈,施两刃,名为陌刃,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阚棱所使用的武器竟然是长一丈的陌刀,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陌刀是属于重兵器其威力在战场上觉得能让敌人胆寒。阚棱每次使用陌刃一次可以砍杀敌方数名士兵,在战场上没人能阻挡住他。杜伏威因为本来就是出身盗贼并且手下的士兵几乎也都是由盗贼组成,因此当时杜伏威的军队军纪很差。《旧唐书》记载:“伏威步兵皆出自群贼,类多放纵,有相侵夺者,棱必杀之,虽亲故无所舍,令行禁止,路不拾遗。”当时阚棱执行军法丝毫不手软,他将那些四处劫掠的将士无论亲疏都全部处死,这个时候军法才得以在军中得到执行,杜伏威统治的境内才逐渐得到安宁。 后来杜伏威主动向请降并愿意入朝为官放弃自己占据的地盘,阚棱作为杜伏威的部将也随其一起入朝被封为了左领军将军。可是就在杜伏威走后不久其亲信辅公祏便夺取了兵权公然反叛唐朝,唐朝朝廷派阚棱跟随唐朝大军一起去讨伐辅公祏。阚棱带着部下和辅公祏的叛军对阵,《旧唐书记载》:“阵方接,棱脱兜鍪谓贼众曰: 汝不识我邪?何敢来战!”两军正要交锋的时候,阚棱从军队里走出脱下了头盔对着叛军呵斥道:“你们这些人都不认识我了吗?竟然敢来和我交战!当时叛军里有很多人是阚棱的旧部下他们素来知道阚棱的勇猛,在阚棱的训斥下叛军顿时丧失了斗志,有的叛军甚至临阵倒戈投降了唐军。这样一来辅公祏的军队就全面溃败了,不久唐朝就平定了叛乱。史书记载:“公祏之破,棱功居多”,唐军这次平叛行动以阚棱的军功居多。 辅公祏被俘获之后便开始诬陷杜伏威和阚棱也参与了叛乱,当时杜伏威已死,而恰好此时唐朝大将在抄没叛将的家产的时候将阚棱的私产也一并没收了。阚棱得知之后大怒便和李孝恭理论起来,在争执过程中阚棱对李孝恭得态度很不好。因此事后李孝恭就以谋反得罪名将阚棱处死,后来李世民登基后明白杜伏威和阚棱都是被冤枉的,于是下旨为二人平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