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里的四个国家,编剧一开始也是用晋、燕、秦、凉来命名的,但也许是因为这种命名太容易和战国时期搞混了,才改成了现在的晋、燕、白兰、大凉。
魏晋 白兰国是公元2世纪开始存在于今天青海省南部的一个丁零人所建立的政权,民族大约为丁零人和古构成。
吐谷浑国曾经显赫一时,它是由辽东一带经内蒙大青山转迁而来的鲜卑人七百户(一说一千七百户)以及甘南、河湟地区的一些羌族部落组成的一个强大的国家。
在它的初期,势力曾经达到四川北部的松、茂一带,强盛时期占有几乎整个青海北半部。
孤芳不自赏 中原史料对其记载甚少,直到公元4世纪初期,慕容吐谷浑来到西部建国后才被汉地西晋官方所记录。
西晋咸和四年(329年),慕容吐延被羌族酋长姜聪刺死,临死时嘱咐长子叶延保卫白兰道。
及后,叶延继位,在沙洲建立慕克川总部,并以吐延为氏,以吐谷浑为姓、族姓及国号。
白兰 白兰国故地在当时成为联系中原和西域一个重要通道,被后人称为白兰道(又被称为河南道),吐蕃强盛后此地又被吐蕃控制了几个世纪。
后蒙古人迂回白兰道消灭了,进而加速了对的侵略。
顾颉刚、谭其骧先生认为白兰位於巴颜喀喇山,即今天的玉树附近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即隋唐时期的白兰国故地大约位于现在的巴颜喀拉山一带。
白兰既是山名,也是部族或国家的称谓,这个方位东南部与党项接壤,西部与多弥相邻。
随机文章历史上对赵匡胤的评价如何?中国093G型攻击核潜艇,美专家眼中最恐怖的航母杀手上帝是7维空间的人,能改变过去现在和未来(超越神仙)日本龙三角有什么秘密,里面暗藏外星人的时空门(抓捕地球人做实验)山神和土地的区别,山神身材魁梧/土地年老色衰(一个修仙一个修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志》后主传本是他的传记,但作者陈寿作为一个在蜀国当过官的人,在后主传里大部分篇幅是这么写的:“XX年,(诸葛)亮怎么怎么样”“XX年,怎么怎么样”。
在的传记里,他写的大部分是大臣们做的事情,而且不详细,比流水账还流水账。
这样的人,本应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被人忽略的皇帝。
但是,他投降了,而且是中国封建时期的历史上第一个投降的皇帝,还了。
他就这样成了汉末三国时期除外争议最大的人物。
我们开始争了,他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 刘禅是明君? 讲讲“刘禅是明君”的依据。
故事大家都熟悉就不细讲了,然后有人说刘禅表现出的乐不思蜀说明他大智若愚、聪明贤能,极具政治智慧。
网络配图 大家可以以普通人的角度想像一下,当时身在魏国,已无力回天,问你:“安乐公思蜀否?”思蜀?思蜀就是想念当皇帝的日子咯,就是谋划着造反复国咯,杀了!好,没办法,为了自保,只能违心说话:“此间乐,不思蜀。
” 单纯的急中生智而已,这样的事情能说到他什么大智若愚、实际上很聪明、是个明君之类的,那是很扯淡的。
魏国的夏侯霸走投无路投降蜀国,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问题就在于,他跟蜀国是有世仇的——其父是的军队杀死的。
于是: 及霸入蜀,禅与相见,释之曰:“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
有人说:“刘禅情商高啊,懂得稳定人心,拉拢降将。
” 讲道理,是个有脑子的正常人都知道这时候应该说这些话,作为一国之君,面对一个降将要拉拢一下那是常识。
所以,但凡拿这个当论据的人,不是证明了刘禅是明君,只是证明了他是长脑子的,而且没进水,仅此而已。
接下来就是先主的遗诏了,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网络配图 要知道被刺杀后,刘禅开始亲政,那一年,他四十六岁了,在那个年代,已经是一个中老年人了。
对他少年时期的评语,没有太大价值,谁年轻时没被长辈夸奖过?但老了会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拿他十来岁时的评价去议论他四十来岁时的执政时期是很有问题的。
九年后,邓艾打到了成都,刘禅出城投降,蜀汉灭亡。
最后,是说刘禅投降是因为爱民如子,为了避免川中百姓受战乱之苦才那么做的。
首先,在司马昭刚开始南征蜀汉的时候,刘禅是积极应战的,已经战乱了。
直到邓艾快打到成都了,才考虑投降,而且刚开始是考虑依附南蛮,到时候司马昭打到那里,照样得。
蜀汉灭亡战 后来考虑到南蛮本来就经常搞事情不怎么听话,怕对方不愿接纳,就考虑投奔东吴,后来又担心蜀汉没了,东吴早晚也会被灭,还是得向魏国投降,投降这种耻辱一次肯定比两次好,才直接向魏将邓艾请降。
一国之君在亡国战争中这样的表现,说他是为了百姓而不是因为贪生怕死,实在是太扯。
综上所述,“刘禅是明君”这一理论的拥护派,拿出来的证据都很牵强,没有什么说服力。
用一句很恰当的话形容,就是为了证明而证明,特别是最后一个观点,没有任何证据,纯粹是臆想。
刘禅是昏君? 事实就摆在那里,后腿是他拖的,黄皓是他宠信的,姜维是他打压的,降是他投的,国是他亡的,“不思蜀”是他说的。
刘备东征战败了,在白帝城抑郁而死; 诸葛亮多次北伐没效果,最后自己给累死了; 姜维在刘禅投降后,还在为了复国暗中活动,最终失败被杀; 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湛阻止父皇投降未成,与家中妻儿一起自杀殉国; …… 跟他们相比,刘禅真的很不是个东西。
昏君,是指昏聩不明、,对国家人民犯下了诸多滔天罪行的君主。
对诸葛亮来说,这是一个帮不了什么忙但至少不添乱的皇上。
有人问过:“为什么都是从巴蜀地区往外打,成功了而刘备却失败了?” 因为刘邦面对的,是一个个小诸侯国,而刘备面对的,是两个强大且稳定的大国。
相争与三国时期的对比 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其实并不太现实,多次北伐由于种种原因失败(多数是运粮不济)。
退一万步讲,就算打到了长安,离消灭魏国简直还差。
所以,说北伐不成功是刘禅在拖后腿那是很冤枉的。
关于打压姜维,姜维穷兵黩武,不仅是刘禅,很多大臣也不待见他。
诸葛亮 乐不思蜀就不多说了,完全是为了自保,没什么好称颂也没什么好责备的。
刘禅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宠信黄皓以及在尚有回转余地的情况下投降了。
总结 刘禅,一生没有大的作为,没有大的过错,却因为是亡国之君,引发争议。
但是当时的情况,北伐成功不了,荆州也拿不回来,只能偏安一隅,然后遇到个搞事的司马昭和一个不要命的邓艾,无论当初投不投降,基本上都是要亡国的了。
刘禅,是一个再平庸不过的人,一个彻彻底底的庸主。
给大家提提神 陈寿,是一个在蜀国做过官后来又为了编纂《三国志》而四处收集史料的人;而我们是生活在近两千年后的现代且依靠远古的史料来了解三国的人。
所以陈寿对刘禅的评价比我们的客观得多也真实得多。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坚则为昏暗之后,传曰 素丝无常,唯所染之 ,信矣哉! 就是这样,他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容易受到他人影响的普通人,不像刘备一样不屈不挠。
他懂得任用诸葛亮是明智之举,却又会宠信宦官黄皓;想要保家卫国,却又贪生怕死,这不正是普通人的表现么? 所以我们不走极端,用人之常情去打量他,就会发现,其实他身上,没什么好争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元年(1796),浙江学政阮元见国瑚的《画虎赋》,大加赞赏。
所作《定香亭赋》,清思古藻,似齐梁人手笔,一时艺林相与传诵,阮元,以诗相赠:“谁是齐梁作赋才,定香亭上碧莲开,括苍酒监秦淮海,招得青田白鹤来。
十年(1830)宣宗改卜寿陵,国瑚以通堪舆之术,受宗室大臣举荐被召赴京,选定陵址后,任为,又奏请任教官。
道光十三年,考取,仍以知县任用,再呈请注销,改任内阁中书,先后三辞县令。
道光七年,以治经闻名的龚自珍在京与国瑚论《易经》,国瑚阐述“乾初九不易世”一节,自珍叹为闻所未闻。
道光十七年,朝鲜使臣慕名求见国瑚,说:“君所为《定香亭赋》,东国人皆传诵。
”又请讲解《易经》,求取诗文经注手迹,欣然而去。
著有《太鹤山人诗集》13卷、《太鹤山人文集》4卷、《周易指》45卷、《周易葬说》1卷、《地理元文注》4册。
人物生平 端木国瑚7岁入私塾学《易经》、《尚书》。
清嘉庆元年(1796年),作《桃花》、《青田画虎》二赋,为浙江督学阮元赏识,邀赴杭州,就读敷文书院。
国瑚潜心学业,呈请改任教职,掌教中山书院。
嘉庆二十一年起,为湖州归安任教谕14年。
道光七年(1827年),以治经闻名的龚自珍在京与国瑚论《易经》,国瑚阐述“乾初九不易世”一节,自珍叹为闻所未闻。
道光十年(1830年)宣宗皇帝改卜寿陵,国瑚受宗室大臣举荐被召赴京,以《易》之“舆地”风水学之理论,断定原皇陵寿域择地隐泽浸水。
道光十一年特授内阁中书,加六品顶戴,御赐袍褂。
道光十三年(1833年),年已61岁考取进士,仍以知县任用,再呈请注销,改任内阁中书,先后三辞县令,迁居瑞安。
道光十七年(1837年),朝鲜使臣慕名求见国瑚,说:“君所为《定香亭赋》,东国人皆传诵。
”又请讲解《易经》,求取诗文经注手迹,欣然而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