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北伐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徐达最远打到了哪里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1367年到1369年,两大军队在中原和西北广大区域内展开了一次大战,也就是北伐,这次战役充分显示了徐达在军事上的能力,取得了巨大胜利,那么徐达北伐背景是什么呢?是在他24岁时起兵的,然后经过几年的努力,在1356年拿下了集庆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后,自立为王。

修建了自己的宫殿,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以后,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的势力,从他们的手中获得了兵力,为以后北上灭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对于要北上,朱元璋可是很谨慎的,无论是作战的战略部署还是进军路线,都做了完全的筹划。

为了提高成功率,他首先征求了将士们的意见。

平章提出直捣、一劳永逸的主张。

朱元璋觉得太过冒失,没有同意这个轻敌冒进的方案。

朱元璋根据当时元朝的兵力部署和各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进行分析,觉得元建都百年,防守势必,如果大军打去不能深入内部攻破都城,那么到时就只能被困在城墙外,势必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万一再粮草供应不足,北上就会以失败告终。

为了能一次胜利,朱元璋不求急,但求稳。

所以他提出渐次推进的保守北伐战略。

徐达被任命为将领按照朱元璋的指示一步步攻打元朝。

徐达北伐背景就是朱元璋北上作战计划的进一步实施。

徐达北伐即是朱元璋在制定了北上作战计划后的具体实施,为了求稳,在作战中能处于优势地位,朱元璋提出了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作战方针,有效完成北上的目标,那么徐达北伐过程是怎样的呢?朱元璋根据这一战略构想,将整个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实施。

第一阶段,先把山东拿下,再进攻河南,最后占据潼关;接下来,攻下河北和元朝的都城,然后一举消灭元朝;最后阶段,主力都派去山西,再拿下陕西和甘肃,最终完成北方统一。

1367年十月,朱元璋任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二人一同率领25万军队,从淮河进入河南,开始北上中原。

为了减少北伐的阻力,争取人民的拥护,不让他们受战争的侵害。

一方面,出兵之前,朱元璋就特别告诫过一干将士,军队所到之处,不能烧杀抢掠,做一个有纪律的军队。

另一方面发布檄文,提出的口号,非常振奋人心,对各阶层人民产生了一定的号召力,赢得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所以北伐比较顺利。

为了保障北伐,朱元璋下令让留守在江淮地区的部队打起十二分精神,以防元军袭击。

北伐就在朱元璋的带领下按照指定的战略计划一步步进行着。

由于朱元璋战略计划的正确指定,以及徐达优秀的领兵才能和军事才能,徐达北伐过程一直都很顺利,最终以25万的兵力打下元朝大都。

达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名干将,两人从小就是好朋友,徐达本人虽然是农民出身,但是并不甘心一辈子都是农民,自幼就学习功夫,后来就跟着朱元璋帮他一起打天下,将所学的武功用到实处。

北伐使得徐达一夜成名,那么徐达北伐打到哪呢?朱元璋在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后,就有了北上灭元的计划,而从陈友谅等人那里获得的兵力也为北上灭元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朱元璋有了初步的战略构想,根据战略构想将北伐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把山东拿下,再进攻河南,最后占据潼关;接下来,攻下河北和元朝的都城,然后一举消灭元朝;最后阶段,主力都派去山西,再平定陕西,最终完成北方统一。

根据这一战略构想,徐达率兵一步步的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完成,最终灭亡元朝。

在第二阶段时,徐达率领20万大军不负众望,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兵才能和驾驭战争的能力,配合朱元璋的作战计划,大败元军,一举拿下了元朝大都。

听到胜利消息的朱元璋喜不自禁,立马展开下一个阶段攻取山西。

近五个月的疲劳作战,终于在正月攻下大同,平定了山西。

平定了山西以后,就差陕西地区了。

徐达趁热打铁立即转攻陕甘,以求彻底完成此次北伐战略任务。

所以要说徐达北伐打到哪,基本就是朱元璋制定的计划打到哪,他就打到哪。

徐达生于1332年,死于1385年,字天德,汉族人。

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是开国第一功臣,也是人人称颂的民族英雄,北伐战役是他人生的巅峰,那么徐达北伐结果到底如何呢? 徐达本是农家出身,但是性情刚毅,不甘屈居人下。

且身形魁梧,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武功,他与朱元璋从小就是好朋友,为他后面帮朱元璋北伐奠定了武功基础。

徐达北伐是明朝灭元朝的一次重要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基本实现战前拟定的作战计划,元朝的统治被推翻,确立了明朝对全中国的统治。

在这次战役中,徐达率领20万大军,将百年前伯颜率领的灭亡了南宋的20万蛮子打回了大漠,一举推翻元朝的统治,由此可以看出徐达北伐结果是以胜利告终的。

在北伐战役中,朱元璋制定了正确的作战计划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战场上将领的随机应变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徐达在北伐战役中审时度势,看准时机,用兵如神,充分展现了徐达在用兵上的卓越才能和驾驭战争的能力,再用上朱元璋制定作战计划,二人里应外合,取得北伐战役胜利。

徐达北伐结果有目共睹,从制定计划开始,到行动结束,总共用了两年时间,一众将领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相继消灭多地区的元朝势力,最终结束了元朝多年的统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做梦梦见结婚没结成是什么意思

做梦梦见结婚没结成是什么意思?五行主火,得此梦,结婚代表火,乃是礼仪之象征,主事业多受他人之欺骗,或有彼此财运不利之征兆,夏天梦之吉利,秋天梦之不吉利。从事表演,艺术等相关行业者梦见结婚,主事业多受他人蛊惑之征兆,财运难以提升之,求财者不可一意孤行。从事服务,酒水等相关行业者,得此梦五行主火,是水火既济之象,多有财运丰厚之意,求才坦然之人方可有得财之机遇。从事技术,科研等相关行业者,得此梦五行主水,事业稳固之意。单身女人做梦梦之不顺,主小人运多,与他人间争执颇多,相处多有不安之征兆。老年人得此梦不利,主家中多有争吵之事,与家人间争执颇多者,子孙争吵多,郁结于心,发之于梦。

姜子牙竟是古时候历史上裸婚第一人?有何真相

“裸婚”,是指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而直接领证结婚。对这个当下时尚,在讲究明媒正娶、程序繁琐的古代似乎不可能。如果你这样想,你可能错了。网络配图 王宝钏和薛平贵的婚姻,就很典型。王宝钏是唐朝宰相的三女儿,她天生丽质,聪明贤惠。到了婚嫁年龄,她看不上诸多王公贵族的公子,却偏偏对在家里做粗工的薛平贵产生了爱意。 经过彩楼抛绣球,她有意选中了薛平贵。不料其父嫌贫爱富坚决不允。无奈之下,她与父亲三击掌后断绝了父女关系,然后毅然和薛平贵“裸婚”,住进了破弃的寒窑。 在崇尚“”的封建时代,产生如此伟大的爱情实属不易,按理应当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可事实并非如此。 王宝钏和薛平贵“裸婚”后,薛平贵从军征战,远赴西凉,尽管遭到垂涎王宝钏美色的魏虎暗算,但总算没丢掉性命,屡闯难关,战功赫赫。可此人胜利后却忘记了仍住在寒窑里苦苦度日的原配妻子王宝钏,而是迎娶了西凉国公主玳瓒,当上了西凉国国主。就这样,弹指一挥18年过去了。 薛平贵18年未回家,而远在长安寒窑里的发妻王宝钏却苦守寒窑18年。18年来,王宝钏贫病困顿,挖光了周围的野菜,苦度日月。网络配图 18年后的一天,薛平贵终于良心发现,想起了自己的糟糠之妻王宝钏,于是回到长安与王宝钏寒窑相会,然后封王宝钏为正宫皇后。可苦命的王宝钏却消受不起这样的福气,在被封为皇后之后第18天就死了。 由此可见,勇敢裸婚,貌似爱情段位很高,但它背后的隐患是无穷的。爱情是易耗品,生活又具有磨刀石般的品质,一旦爱情和生活相互摩擦起来,大抵是爱情被磨损得。 所以,我们不反对裸婚,前提是女方主动要求裸婚。但如果男人谆谆诱导女孩子与之裸婚,那就是打着爱情的幌子进行诱骗。这并不是笔者只重物质,一定要男人掏银子证明感情的深厚度,而是希望男人对女人有点最起码的尊重。王宝钏的命运无疑是佐证之一。 有人说,“裸婚”是年轻人的一时冲动,我说不对,与裸婚时,姜子牙72岁,马氏也68岁了。网络配图 当然,姜子牙与马氏裸婚的故事,刚好与王宝钏和薛平贵的“裸婚”相反,率先背叛婚姻的不是姜子牙而是马氏,但结局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裸婚实在是相当的危险! 相传姜子牙出生时就已经家道中落,一直靠人接济度日,直到他72岁了还没有结婚。常年帮助姜子牙的好友们为他说了一门亲事,这名叫马氏的女子自愿“裸婚”,嫁给了身无分文的姜子牙。 然而,婚后二人并不和睦,时常吵架。马氏总是抱怨姜子牙没出息,看到他每天拿着无钩的鱼竿出去钓鱼更是反感。因为无法忍受婚后的贫困生活,马氏最终抛弃姜子牙改嫁。后来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称帝,贵为国相,马氏又回来找他。姜子牙什么话也没说,只是向地上泼了一盆水,告知覆水难收的道理,让马氏懊悔不已。要怪也只能怪她没眼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