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三国无间道:一代奸雄曹操刀刀见血骂人真是骂出了水平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君子动口不动手”。

本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与别人发生争执时,最好是动口摆事实,讲道理,而不要动手争斗厮打,用“文革”的话说,就是“要文斗,不要武斗”。

然而,古往今来,许多自认为君子的人竟把“动口”变成了骂人艺术,以至于有人发出“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会骂人的人的感叹”。

的确,从古至今,有哪一个人不骂人,而哪一个人又不被人骂呢? 把“动口”变成了骂人艺术的集大成者,应该非古典名著《演义》莫属。

只要翻开这部书看一看,便随处可见骂人的场景:武将们上阵打仗时大声喝骂,可以提高士气,激发斗志;文人们的“君子动口”既可以博采取乐,又可以抢占先机。

因此,不论武将,还是文人,无不觉得张口骂人,。

网络配图 在《》中,使用最多的骂人词汇叫做“贼”,无论什么身份、多大年龄都能“适用”,农民起义军首领、张梁之流被官府骂为“黄巾贼”;贪官督邮被骂作“害民贼”,而张飞因为一对大眼向外凸的很厉害而被骂为“环眼贼”;投降的文聘被骂作“背主之贼”,而刘备本人,也曾被骂过“大耳贼”;即便是文人出身的也会骂人,他曾大骂王郎“苍髯老贼”,一副文邹邹的腔调,融艺术性于痛骂之中,彰显出南阳文人的高标。

而“贼”中的“高大上”者还是“国贼”,能够有资格享受这样“殊荣”的只有、曹操二人。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许多人都会张口骂人,但也无不讲究骂人艺术。

在三国时期,官府民间都重视门第出身,因此门第出身便成了骂人的一个绝佳素材。

比如,小商贩出身的刘备常被骂作“织席贩履之徒”、“织席小儿”,而曾在乡下住过的诸葛亮也常被人叫做“山野村夫”。

邓艾小时候是放牛娃,钟会曾骂其“放犊小儿”,领兵攻刘备时,张飞威风凛凛的杀上阵来,大吼一声:“认得燕人否?”不料马超一句骂人的话差一点把张飞噎死:“吾家累世公侯,岂识?”马超的这句话可谓是骂出了精彩,骂出了水平 被骂得最惨的是吕布。

这位被称为“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三国第一名将因为投靠的主子太多,常被人骂作“家奴”,如的大将李丰和吕布阵前相遇时曾骂:“吕布,背主家奴!”形容吕布最经典的还是张飞那句“三奴”,吕布本,后来认丁原作干爹,又认了董卓作老爸,可不就是“三姓”吗?也难怪吕布一听几乎气得吐血,拼命也要杀了张飞。

但是,纵观一部《三国演义》,不难看到,最能骂人、也最会骂人的人无疑是被称为一代枭雄的曹操。

《三国演义》通过对曹操许多骂人情节的精彩描写,刻画了曹操的性格,丰富了曹操的形象,可谓传神之至。

曹操骂人既讲究艺术,也讲究策略,能抓住对方的弱点和要害,一针见血,一招制敌,让对方没有反驳和对骂的机会,可谓出口不凡,当之无愧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典范。

在《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背约”一章中,董卓被率领的天下十八路诸侯打败后,无心恋战,从洛阳逃到了长安。

曹操建议乘胜追击,一举灭掉董卓,却遭到了袁绍等诸侯们的拒绝。

看到大好机会将会错失,曹操大怒骂道:“竖子不足与谋!”其实,“竖子”一词,出自《·本记》,原指男性勃起,后来演变为童仆、小子的代名词,是对人的一种蔑称。

后来初年之一的登广武山而叹:“世无英雄,遂使。

”这里的“竖子”也是这个意思。

曹操用“竖子”一词来辱骂袁绍等天下诸侯,可谓是惊世骇俗! 在《三国演义》第十回“勤王室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一章中,曹操剿灭黄巾残余势力后,一时间威震山东,于是派人把父亲接过来享清福。

徐州太守为了讨好曹操,安排部将张闿一路护送。

不想张闿起了歹心,抢了财物,杀了曹嵩。

曹操得到消息后,率军前来报仇,“身穿缟素”,“扬鞭大骂”陶谦:“老匹夫,杀吾父,尚敢乱言,谁当生擒老贼!” 网络配图 “匹夫”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昭公六年》,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后来多指有勇无谋的人,或者是家伙、东西、无知识人的詈词,含轻蔑意味。

曹操不分、撒泼无赖似的把陶谦骂作老匹夫、老贼,陶谦的自尊心、颜面和斗志都遭受到了沉重打击,甚至一度想“自缚往操营,任其剖割”。

其实,在这部古典名著中,骂人“匹夫”的人比比皆是,比如,诸葛亮痛骂王郎作“皓首匹夫”;张飞城下讨战被一箭射中头盔时也曾跺脚大骂“老匹夫,我要生吃你的肉”;严颜也不示弱,骂张飞“贼匹夫”;而后来被称之为“武圣人”的一天到晚更是“匹夫”二字不离口,他在之时几乎每到一关都要把那里的守将骂为“匹夫”。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兵退斜谷”一章中,刘备干掉占领汉中后,的曹操率军前来报仇。

两军对阵,刘备派义子出马。

曹操破口大骂刘备:“卖履小儿,常使假子据敌!”而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一章中,刘备自封为汉中王后,曹操知晓,非常生气,不禁“大怒”,又骂刘备:“织席小儿,安敢如此!”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刘备出身低微,年轻时因为家贫,曾干过“贩屦织席”的低贱职业,这是出道后自称后裔的刘备,感到最没面子、最无奈的伤心往事。

曹操可不管什么江湖道义,他抓住刘备出身低微这件“短处”,的揭刘备不太光彩的老底,不但把刘备骂了个,同时也让刘备在部下将士面前颜面扫地。

然而,从古至今,哪一个人不骂人,而哪一个人又没有被人骂呢?一代枭雄曹操也概莫能外。

他既把别人骂得狗血喷头,也被别人骂得狗血喷头。

在《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年反难,议取西蜀”一章中,曹操因为军事生涯中仅有的几次败绩就被张松涮了一把,曹操吹嘘自己无敌于天下,张松轻描淡写的说:“……松亦素知。

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之日。

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

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

此皆无敌于天下也。

”曹操在濮阳中了的火攻之计,险些被烧死;在宛城诱奸了张绣的婶婶,张绣嘴上不说。

暗地里偷袭,差点把曹操乱刀分尸;在赤壁先是被火烧战船,又在华容道差点被关羽活捉;在潼关战马超被追得到处乱跑,为了不让马超的士兵认出来,不但把袍子扔了,连胡子也刮了。

这些不光彩的往事被张松一一道来,无怪曹操,要杀张松。

就连曹操自为得意之作“官渡大战”之前,袁绍的主簿陈琳曾作了一首讨曹檄文,结果本来正在头痛的曹操看后居然“惊出一身冷汗”,从而不觉“头疯顿愈”。

这篇檄文究竟为什么有如此神奇功效?后来曹操破袁绍后抓住了陈琳,就质问他说:“何乃辱及祖父也?”这一问便让人看出了端倪,原来陈琳这一篇檄文,不但骂了曹操自己,还骂了他的祖宗三代。

敢骂曹操三代的还有马超。

马超因杀父之仇起兵攻曹,打到潼关时,守将曹洪奉了曹操严令,只守关,不出去交战,于是马超在关下把曹操“三代毁骂”,结果曹洪大怒,冲下关去厮杀,却中了马超之计,丢了潼关。

网络配图 当然,有的人说《三国演义》中最能骂人的人是诸葛亮,他不但平时经常骂人,而且还能骂死人,可谓是三国的最高水平。

这说的是魏国军师随大军去征讨蜀汉,王朗在阵前得意洋洋的奉劝诸葛亮放下武器投降,没想到遭到了诸葛亮的一番痛骂:“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直骂得王朗气血冲心,大叫一声,跌下马来死了。

其实,看起来诸葛亮这一段痛骂可谓是指天划地,荡气回肠,虽然骂得够艺术,但却是一种漫无边际地泛泛之骂,算不得经典之作。

王朗之死的原因,主要的还是他老迈年高,心理脆弱,受不了一时刺激。

当然,也不能排除他身患心脏病、高血压等老年性疾病。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创始人,具有很高的文化底蕴;同时曹操又是养子的后代,深受不良家风的熏陶,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风气交织融会在一起,形成了曹操的骂人艺术。

曹操骂人直击要害,刀刀见血,剥皮脱骨,撕肝裂肺,令人不寒而栗,既反映了曹操十分高超的骂人艺术,也体现出了曹操卑鄙下流的丑恶嘴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既然杀了杨修,为什么没有把宣皇帝司马懿也一起杀掉

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的主簿。不过,对于聪明的杨修,曹操非常不喜欢,对此,曹操曾写信给杨彪中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也即公元219年,杨修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对此,杨修在临死前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临死之前,为何不杀,反而杀了杨修?毕竟对于司马懿所在的司,最终篡夺了曹魏的江山。 一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由此,曹操是在公元220年病逝的。而在公元219年,也即曹操临终前,选择杀了杨修,却放过了司马懿。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司马懿和杨修,曹操为何一放一杀呢?对此,一方面,就曹操来说,其之所以放过司马懿,主要还是因为后者比较谨慎,没有犯什么可以借题发挥的错误。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司马懿也是个士族子弟,家族势力非常显赫,他也是个的智谋之士,这点和杨修有点像。 二 但是,相对于性格张扬的杨修,司马懿则非常低调深沉。当然,后来曹操还是发现司马懿抱负远大,有雄心壮志,似乎不甘于人臣,越来越像年轻时的自己。在此基础上,曹操对司马懿还是存在一定的杀心。不过,自此之后,司马懿就更加谨慎和低调了。因为司马懿获得了的支持,也即司马懿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智谋之士,此时、等谋士都已死去,所以对于之后即位的曹丕,也需要司马懿这样的谋士来辅佐。在此基础上,出于长远的考虑,曹操决定放过司马懿,以此为之后即位的曹丕留下一位人才。 三 另一方面,历史上杨修被杀的原因,分为正史和演义小说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有一些共同点,但又不完全一样。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熟知的杨修之死,是《》里面的情节,并不是正载中的曹操杀杨修的原因。在《三国志》等正史中,曹操曾写信给杨彪中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曹操之所以杀了杨修,一方面是杨修数次助通过曹操的考验,这让曹操非常不满。 四 最后,在明确曹丕作为世子后,曹操决定对曹植身边的杨修痛下杀手,以此消除曹丕之后的威胁。换而言之,如果曹操不少杨修,后者显然会成为曹植的助力,而曹植和曹丕之间的争夺,势必加剧曹魏内部的消耗,从而让蜀汉和东吴获益。另一方面,杨修背后所在的世家大族,也让曹操颇为顾忌。由此,曹操杀杨修,也是希望给曹魏内部的世家大族以震慑。此外,杨修会在曹操死之前的数个月内被杀掉,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曹杨两家的嫌隙,毕竟当时杨修可是掌握着丞相府的很多秘密。总的来说,曹操最终放过了司马懿,却杀掉了杨修。 随机文章虽结拜为兄弟…但让刘备死都无法原谅张飞「一件蠢事」中国发现200米巨蟒,苏联生化试验导致巨蟒变异长大十几倍(假新闻)七大被宣布灭绝又找到的动物,山地矮袋熊灭绝2万年被再次发现葫芦娃七兄弟各自有什么能力,法天象地/喷火吐水个个令人羡慕不已北极为什么只有冬夏两季,地球绕太阳自转轴导致(冬季长达6个月)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三国史上的第一谋士之争:郭嘉和诸葛亮谁更强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