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明英宗复位靠的是哪些人?最后结局如何?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1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历史有许多诡异事件,“”后,建文帝的下落不明,成为历史之谜。

明朝历史很有谜团,令后世不得其解。

不过明朝历史上最大变化,当属“”,明英宗复位成功,这场政变改变了明朝历史,而“夺门之变”之变并非明英宗之意,是一帮大臣和几个临时起意而促成的事件。

一把佩刀 正统十四年六月,瓦剌屡次侵扰明朝领地,明英宗在太监的鼓动下,亲率20万明军亲征。

但没想到却在途中遭到瓦剌多次袭击。

大同、宣府先后失守,明军吴克忠、朱勇率领的六万大军也遭到瓦剌的袭击。

明军只得到土木堡躲避,但依旧受到瓦剌偷袭,明军大败,死伤一半以上,明英宗被俘,很多大臣战死,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的“”。

明英宗被瓦剌押到蒙古,在蒙古之地,明英宗遭受了屈辱。

被俘,但大明王朝不能一日无主,因此弟弟继位当了皇帝,并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这就历史上的。

也先本想利用明英宗敲诈一下明朝,但没想明朝很快控制局势,而且有了新主人,留着明英宗也没什么用处。

况且瓦剌实力无法与明朝相比,只得把明英宗释放回去。

明英宗回到京城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景泰帝看到哥哥回来,肯定不会让位,于是把英宗软禁在南宫中,虽然是太上皇,实际上与被也先抓去差不多。

一些英宗时期的老臣,想去见见老皇帝,还有人以给太上皇过生日为由,向景泰帝提出申请,都被景泰帝拒绝。

景泰帝为了防止英宗复辟,并断绝他与外面的联系,他在南宫部署了一帮亲信,时刻盯紧明英宗的动向。

英宗手下有两个贴身太监,一个叫阮浪,一个叫王尧。

有一次王尧出去办事,阮浪就把英宗赏给他的佩刀让王尧带着防身。

王尧出宫到了卢忠家里喝酒,酒过三巡,王尧脱去外衣,露出了佩刀,卢忠一看佩刀,这不是太上皇英宗之物吗。

于是卢忠灌醉了王尧,把佩刀取走,向景泰帝汇报:“南宫太上皇有意复辟,让贴身太监带佩刀出来寻找亲近的人。

” 景泰帝大怒,立即派人前往南宫,把王尧与阮浪当场杀了。

但英宗要复辟的信息传开了,民间传的更神,有的甚至说英宗被锦衣卫刺杀。

有些想讨景泰帝的人就跑到皇帝面前献媚,他们认为要防太上皇复辟,必须把南宫墙加高,还有的甚至提出用铁水浇筑南宫门。

有人提出将南宫的树全砍掉,防止有人爬树翻墙。

景泰帝认为用铁水浇筑宫门有损自己的形象,他认为砍树这个建议可行,于是命人到南宫砍树,此时正值夏天,明英宗正在树下乘凉,他看到景泰帝居然这样侮辱他,心里很生气,但又不敢发作。

6个赌徒 自古宫廷斗争就很险恶,但越危险的事机会越多。

在古代王朝中之所以政变频起,主要是有人看到了巨大利益。

比如战国的以“奇货”,把一个国家的权力弄在手中,但稍有不慎就会命丧皇权。

不过依然有人前仆后继,因为赌的心理太重,结果只有两个:赢和输,谁也不知道赢或者输,如果不去实施或许永远不知道这两个结果。

明英宗此时就成了有些大臣眼中的赌物,而之以一些大臣敢于赌,主要因为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

如果景泰帝驾崩,那么他的儿子必然继位,但继位是名正言顺的事。

太子继位了,太子身边的人就成了红人。

而其他人命运就不一定了。

由于景泰帝病重,他连元旦朝贺大典都无法举行,不得不取消。

刚过年不久,景泰帝身体有所好转,就决定到郊外举行祭天礼,但景泰帝出宫后病情又加重,只得在南郊行宫休息,景泰帝让大臣代自己完成祭天之礼,但这个石亨就是一个小人,他留了个心眼。

石亨找到好友都督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太监商量,石亨对他们说,景泰帝身体快不行了,我们还要考虑自己的前途。

如果太子继位,我们没什么功劳,都是正常皇位更替,而如果让太上皇复辟,我们就有拥戴之功。

左都御史杨善是老奸巨滑的人,也是太上皇的坚定拥护者,他与太监曹吉祥都赞同这件事。

但这件事是一场政变,要做成越多人参加才好,于他们又找到太常许彬与他们共同参与。

许彬更奸,但他也看出景泰帝不行了,此时他也有“赌”的心理,于是他建议让参加。

这个徐有贞就是曾向景泰帝建议迁都的徐呈,当时很生气,建议景泰帝谁再议论迁都的斩首。

于是景泰帝就对徐呈很反感,后来他改名徐有贞,但依然没有升官。

徐有贞嫉恨于谦,其实并不是于谦害他,而是皇帝烦他。

当石亨等人来找徐有贞时,他立即同意。

可见此人升不了官着急,宁可把性命赌进去。

但徐有贞有头脑,他知道事不成必死,因此必须把此事想周全才能成功。

徐有贞认为如果想复辟,必须得到英宗同意。

后来石亨进入南宫,得到英宗的肯定。

徐有贞就爬上屋顶看星象,然后他说“机会难得,就在今天!” 也就在此时,边关告急,徐有贞认为机会来了,他建议可以打着保卫京师的名义,把明军调入皇宫,事就成了。

可以有看出6个“赌徒”中最有头脑的还是徐有贞。

这小子急了,再不赌一把,将来别说升迁无望,脑袋也会搬家。

一场赌局 “赌局”开始后,不得不佩服徐有贞等人的缜密计划。

在政变之前,徐有贞带着那些响应的大臣们也来一次烧香祈祷。

他还嘱咐家人:“若事成,则江山之福,若事不成,则家门遭殃。

我如回来,大家高兴,我如不回,祸及自身。

”徐有贞实际上是与家人永别。

虽有赌的心理,但徐有贞也想到最坏的结果。

徐有贞带大臣们到宫门外,然后让曹吉祥把各宫门的钥匙收起来,确保短时间内无法进宫。

到了凌晨,他们打开长安门,每人带1000兵进宫。

进宫后,徐有贞立即将将宫门锁死,并把所有钥匙扔进池塘,他对政变的人说:“如果禁军与侍卫内外夹攻,此事就泡汤!”有些大臣心里没底,甚至害怕了,他们悄悄问徐有贞能否成功,当徐有贞给他们肯定答复后,这些大臣才跟着徐有贞来到南宫。

但到南宫后,却发现大门紧锁,敲门也无人应。

时间紧迫,徐有贞命人扛起圆木把宫门撞开,再派几个身手好的人翻墙入内,才总算把宫门打开。

徐有贞先进进入南宫。

南宫里的英宗还坐在烛光下发呆,他见徐有贞带人进入,顿时吓坏了,他以为景泰帝派人来杀他。

但当进来人下跪齐声喊:“恭迎太上复登位”。

此时徐有贞命人把龙辇抬来,让英宗坐上。

徐有贞下令让人把龙辇抬出去,但抬辇的人却害怕,居然没抬动,徐有贞和几个大臣亲自上手,才将龙辇抬出南宫。

当政变人费好大劲出了南宫,此时天已亮了。

英宗此时还云里雾里,但拥护他的大臣纷纷报名,声怕英宗忘记他们拥立之功。

当政变的人抬着英宗到东华门时,居然守门太监不开门。

英宗有底气了,他大喝一声:“我太上皇!”太监这才打开门,把太上皇迎进来。

天亮后的文武百官也在上早朝,他们听到殿上有动静,但谁都不知道发生什么事。

就在大臣纳闷之际,徐有贞突然出现大殿,他对大臣们说:“太上皇复辟!”说完文武百官一个个进入,向英宗问安。

但这些人依然不明白发生什么。

英宗开始说话了:“皇帝有重病,现在徐有贞等爱卿让我复位,大家都不要怕,继续保留原职,凡事如常!” 大臣们这才明白原来明英宗复位了。

这场“赌局”也成功了。

一次洗牌 夺门之变发生后,虽然明英宗安抚大臣,但明朝内部再次进行大洗牌。

而且徐有贞等人必然因为拥立英宗有功而封为高官。

英宗复辟成功后,并未引起明朝内外之乱,主要明英宗虽然被瓦剌抓住,但总体来说明英宗并没做过出格的事,一些老百姓也很感谢他。

而景泰帝却因颁布了一些让百姓不满政策,因此民间才出现让英宗复位的传闻。

明英宗重登宝座,老百姓拍手叫好。

但像徐有贞等赌徒与皇帝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虽然他当上高官,但随即这些人内部“分脏”不均起了矛盾,徐有贞被打压,直到晚年才恢复官职。

但其他没有参与复辟的大臣对徐有贞等人做法不满。

有大臣认为,既然景泰帝病重不能理政,为何不光明正大让英宗复位呢?何必闹得如此大的动静?这就是徐有贞等人想邀功成为高官的策略。

不过从理论上讲,明英宗复辟也符合当时情况。

因为景泰帝已经病重,而且太子还未选,将来皇位按正常程序继位的话,也必然有不同意见,或许有可能发生大的政变。

明英宗登基后,清除了景泰帝的人,于谦首当其冲,明朝进行新一轮的洗牌后,剩下的大臣们也并非都是好人。

特别是像徐有贞、石亨等小人也没有好的下场,这场明朝“窝里斗”,严重削弱了明朝实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祁镇复辟后为什么要杀于谦 明英宗是怎么样的帝王?

古代,是一个很吸引人的位子,因为其拥有的权力和地位。

所以皇帝总是担心有人会来抢夺自己的地位,对于臣子的戒备也就更深。

在夺回自己的皇位后,为什么要杀,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吗?两次称帝的明英宗是怎样的皇帝。

朱祁镇复辟后为何要杀于谦 通过复辟重新登位的朱祁镇,首先的问题就是如何确立自己的皇位合法性巩固自己的皇位,毕竟他已经远离庙堂高位8年了,现在朝堂之上的重臣都是在位时提拔的亲信。

所以在改年号之外,如何处理朱祁钰的重臣又成了难题,特别是当初拥立朱祁钰称帝的头号功臣于谦。

如果不处置于谦不但无法震慑众臣,而且不能清除朱祁钰在朝廷的影响,对他的统治极为不利。

所以在徐有贞上疏进谏“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后,朱祁镇下了处置于谦的诏书,命曰“杀于谦,抄家产”,并且株连他的家人,一律发配充军。

朱祁镇之所以要杀于谦,只是为了巩固他的权位清除朱祁钰亲信的帝王之谋。

于谦是抗击瓦剌的功臣,他的死令天下之人惋惜,就连朱祁镇生母孙也感叹之。

可惜朱祁镇为了皇权的稳固,对于谦却是非杀不可,哪怕罗列莫须有的罪名也得处死于谦。

朱祁镇自己也知道于谦有功无过,对此甚为愧疚,于是在其逝世前特意留下密诏命继位的为于谦正名平反。

明英宗是怎样的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的评价好坏参半,既有重用奸佞的昏庸之举,也有晚期的仁德之政,这可能与他身陷敌营的磨难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这段悲惨的经历才使朱祁镇得到了锻炼成长。

在刚刚登基之时,朱祁镇在老臣的辅佐下也显现出了明主之象,可惜在老臣相继远离庙堂之后,朱祁镇重用王振,并在外敌进犯时被其怂恿做出了昏庸之举。

朱祁镇被俘虏之后,瓦剌让其写招降书,朱祁镇对此不假辞色,展现出了一国之君应有的气节。

复辟之后,朱祁镇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强力打压朱祁钰的重臣,这是情有可原的。

朱祁镇之后也是大举任用贤能,并且将残忍的嫔妃殉葬制给废除了。

此举也被后世大加赞颂,称为仁德之政。

朱祁镇的一生虽有过错但亦有大善。

明英宗朱祁镇早期称帝时因为年幼,受奸人蛊惑,结果出征被捕,成为了阶下囚。

而然这样的经历也让他成长了不少。

所以当他成功出逃后努力回到皇帝的宝座上,之后在政治上兢兢业业的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成中国历代丞相代表靠的是这种精神

六出祁山背后让人落泪的无奈总觉得丞相只有一个,权利特大。

以前看电视大帝,上书房大臣都被称为某相,什么明相听着觉得挺别扭,感觉像是王总李总似的丞相大泛滥。

想想也是,如果丞相都是只有一个,,那谁还当皇上呀,这天下到底是丞相的还是皇上的呀。

大概是因为奸相权臣被塑造的太多了,才会有这种丞相只有一个的印象。

电视里权臣这东西可不是好玩的。

对于皇上来说,好歹江山还是他们家的,得考虑子孙的皇位,不能太过为所欲为。

对于权臣来说,可劲儿造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必然的选择方向,这就是所谓权利不被约束的结果。

网络配图但在时代,偏偏有这么一个鲜明的例外,那就是大权独揽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

我想,我的丞相只有一个的印象,大半也是来自于他的。

诸葛亮跟随打了半辈子江山,白帝城受托孤后继承先帝遗志,念念不忘北伐,六出祁山终于无功而亡。

这些本身就已经非常传奇了,再加上老罗的偏心,这一段更显得神乎其神。

我理解所谓传奇者,是一些人为的非常神奇的事情,跟神话传说不同。

所以,在此我们摒弃关于诸葛丞相的一些的事迹,来说说可信一些的事实。

网络配图蜀国国力不强,但有险可守,励精图治、不以卵击石应该是比较明智的,大权在握的诸葛亮也大可当个几十年太平宰相。

但诸葛亮为了实现对刘备的承诺,选择了置自己和万民于水火,企图凭一己之力北伐。

在这样一个敌强我弱的前提下,就要求蜀方不能有一点点失误,就象我们后来看到的,任何不利都会导致蜀国退兵,因为他们的本钱实在太有限了。

所以诸葛亮不听的劝说,因为他知道,魏延的作法成功了,至多能加快出祁山的进程,失败则会直接导致退兵。

诸葛亮并不是不懂得以正合,以奇胜的道理,但是他输不起,所以他必须保证不败,所以诸葛用兵一生谨慎,所以当他遇上这样旗鼓相当的对手时,不行险就是对方不涉险,不败就意味着不胜。

偶然的败因因为丞相输不起屡屡成为必然,必败的命运成就了六出祁山的传奇。

网络配图我总觉得,诸葛丞相比我更早知道他的命运,六出祁山是他的有所必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