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令宋太宗胆寒的寡妇萧氏:一力支撑起庞大辽国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契丹男人的手里,这个王朝没能成为太平盛世。

于是,历史把这个重任赋予了契丹的女人。

赋予了年仅20多岁的。

民间广为流传的评书《》中,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萧。

她的原型,就是契丹历史上举足轻重、风光无限的承天皇太后。

萧太后,名,小名燕燕,的皇后。

与《杨家将》等戏剧、小说中杀伐决断、率领虎狼之师与宋军大战于燕云一带的“”形象大为不同的是:历史上的萧燕燕实际上是个政治家,高瞻远瞩,治国有方、且又情意绵绵…… 然而,由于正统的尘封和世俗的偏见,萧燕燕在庙堂上的鸿篇巨制,在疆场上的神来之笔,在爱河里的风情万种,都被染上了另一种色彩。

萧家有女初长成 公元953年,开国耶律阿保机的妻子——应天太后述律平,走完了她75年的人生旅程,寂然去世了。

但紧接着,她的娘家又传来一个女婴响亮的啼哭声。

这位女婴就是日后契丹政坛上叱咤风云的承天太后萧燕燕。

一死一生,契丹族两个重量级的女人,在历史上擦肩而过。

说起萧燕燕的出身,那可真是不一般。

她的家族便是辽代最显赫的萧阿古只家族。

在辽朝9位皇帝统治的209年当中,这个家族出了5位皇后、17名北府宰相、21位驸马,因此有着“国舅帐”的美称。

萧燕燕的父亲萧思温是“断腕太后”述律平的族侄,他长期担任南京留守,却从来没有依靠自己的本事打过一场胜仗。

唯一的一次“大胜”,也不过是后柴荣在战事中途病重,让他拣到了个现成的大便宜。

不久,因功被召回京城,做了侍中。

萧燕燕的母亲是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儿,萧思温娶了这位燕国公主后,一连生了三个女儿。

长女名叫萧胡辇,二女名字不详,三女就是萧燕燕。

据说,“燕燕”之名,就是来源于她母亲有燕国公主的封号,而其父也曾在燕地做官的缘故。

燕国公主没有为萧思温生下传宗接代的儿子,但萧思温并不像别的契丹贵族那样,纳妾生子,只是过继了自己的族侄为子。

夫妻俩鹣鲽情深,萧思温经常亲手给妻子梳头画眉,羡煞旁人。

这样的家庭,对于萧燕燕的成长自然是极有好处。

三个女儿被萧思温视若掌上,从小就让她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尤其是美丽聪慧的萧燕燕,更是深得父亲喜爱。

《辽史》上夸她“早慧”,并记载了一件很有趣的小事:萧燕燕小的时候,有一天,漫天风沙过后,萧思温故意叫三个女儿去打扫庭院。

两个姐姐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仅仅做个样子。

唯有萧燕燕非常认真,把庭院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萧思温见状,暗暗点头:“此女必能为萧家立下功业!” 酒鬼皇帝给了萧燕燕机会 萧思温被召回京城当侍中时,正值统治时期。

耶律璟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儿子,父亲南征灭后晋时,他没有跟随在侧,阴差阳错,皇冠落到了堂兄的头上。

公元951年,耶律阮被叛乱者所杀,帝国的忠臣们决定还他一个公道,将他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表面英武的家伙对治国、对,甚至对女人,一概都不感兴趣。

唯一能吸引他的只有酒精。

穆宗在位19年,《辽史·穆宗本纪》对他的记载却统共不到二十页。

其中,除去记载进贡的、反叛的、天灾人祸的,剩下就记录了这位穆宗皇帝醉心于喝酒、杀人的“光荣事迹”。

因为嗜酒,穆宗大多数时候都处于非清醒的状态,经常喝的烂醉如泥。

要是喝醉了乖乖睡觉也好,偏他酒德不高,常常醉话连篇,看见谁说杀谁!于是,死在这个醉皇帝“嘴”下的人是一批又一批,最后连他自己清醒时都觉得了,便下诏给大臣,说自己喝醉酒后所下的命令,暂时可以不执行。

但是,别人可以不执行他杀人的命令,可谁敢拦着皇帝亲自动手杀人啊!这样,枉死的人数还是没有减少。

穆宗身边的近侍,常年生活在恐惧之中,难免会想出极端的办法保全自己。

公元969年2月,穆宗皇帝带着萧思温等亲大臣前往黑山,游猎罢回到行帐后又喝多了。

顺嘴说了句要杀掉某某侍者,然后就昏睡过去了。

早就被吓破了胆的侍者们,看着酩酊大醉的皇帝,决定彻底地给自己一个解脱。

于是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厨子辛古等六人合力将睡梦中的穆宗皇帝送上了黄泉路。

穆宗嗜酒、好杀,更不喜欢女色。

从目前的史料来看,完全没有关于这位皇帝宠幸过哪个女人的记载。

到38岁被害为止,穆宗连子嗣都没有留下来。

萧思温向来与耶律阮的次子耶律贤来往甚密,他决定做个大大的投机,一面封锁消息,一面连夜报讯给耶律贤。

耶律贤闻讯,立即率亲信高勋等人,带着千余名铁甲骑兵奔赴黑山。

抵达时,正是穆宗遇刺的次日黎明。

他立刻在穆宗的灵柩前举行了继位之礼,接手了耶律璟留下的烂摊子,当上了辽国的皇帝。

是为辽景宗,年号“保宁”。

为了表示感激,耶律贤一回上京,就晋封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尚书令、魏王,并且下诏征选自己仰慕已久、早慧聪明、美丽动人的萧燕燕为妃。

带兵打战没什么本领的萧思温,看人却很有准头。

16岁的萧燕燕嫁给耶律贤后,很快就从贵妃晋升为皇后。

十七岁步入朝堂代夫理政 耶律贤即位之初,面对的是一个酒鬼皇帝迷迷糊糊统治过十几年的国家。

为了彻底改变穆宗留下的混乱局面,耶律贤进行了一系列阔斧的改革。

契丹帝国的政治开始显现出一派清明气象,国力也随之上升。

立志要做治世贤君的辽景宗,整日捧着《贞观政要》研读,倒是颇有乃祖之风。

可惜天不遂人愿,没给他一个好身体。

当年他的父亲耶律阮在火神淀被耶律察割杀害时,年仅4岁的耶律贤也成了叛军追杀的对象。

幸亏一个叫刘解里的厨子用毡子将他裹起来藏在了厨房的柴火堆里,耶律贤才逃过一劫。

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他目睹了父母被杀的场面,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吓出了一身毛病,身体一直不好。

做了皇帝后,又患上了风疾,身体非常虚弱,严重的时候,连马都骑不住,更别提处理军国大政了。

就这样,萧燕燕适时地走到了前台,每逢耶律贤犯病时,萧燕燕都代他上朝处理国事。

一开始,萧燕燕还仰仗父亲在朝中的支援,但时间一长,她对政务越来越熟悉,内外周旋之中,竟然可以游刃有余了。

耶律贤发现了妻子的才干,干脆放心地将朝政交给她,自己以养病为由开始了休闲娱乐。

萧燕燕大权在握后,父亲萧思温也迅速成为朝中的重要人物。

然而,这种显赫引来不少人的妒恨。

公元970年5月,萧思温随景宗出外行猎时,遭到了政敌的刺杀,猝不及防,一命归西。

父亲的死,使年仅17岁的萧燕燕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如此残酷的权力斗争也使她的政治阅历迅速地成熟起来。

没有了父亲的帮助,却还有丈夫的支持。

她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全力协助景宗治理国家,推行全面改革。

在景宗的支持下,她不仅得到了尽显才能的机会,也得到了群臣由衷的钦佩和效忠。

两年之后,19岁的萧燕燕在治理国家的同时,为辽景宗生下了长子。

景宗后继有人,对萧燕燕更是宠爱无比。

在萧燕燕的努力下,几年后,辽国经济形势好转,军事实力日益增强。

朝野上下,对年轻的皇后。

为了对妻子几年来的辛劳表示回报,景宗将一个皇帝所能给予的最高嘉许和信任都给了她。

976年2月,辽景宗传谕史馆学士:“此后凡记录皇后之言,亦称‘朕’暨‘予’,并著为定式。

”这就是说,景宗将妻子的地位升到了与自己等同的位置,把契丹王朝的军政大权,彻底交到了萧燕燕手上。

两场大战令胆寒 到景宗之时,阿保机创立的契丹王朝已经立国六十多年。

其间,内忧外患,血雨腥风,战争一直伴随着这个多元文化的草原帝国。

在契丹男人的手里,这个王朝没能成为太平盛世。

于是,历史把这个重任赋予了契丹的女人。

赋予了年仅20多岁的萧燕燕。

公元979年,统一了南方的宋太宗发动了征伐北汉的太原之战。

萧燕燕清楚,宋太宗征伐北汉,最终目的是夺取。

萧燕燕不希望失去北汉这个辽宋之间的缓冲地带,于是,派人到北宋交涉,希望北宋不要征伐北汉。

但是,赵光义自恃,对萧燕燕的警告,拍着胸脯说了一句自太宗以后近三百年间再也听不到的豪言壮语:“河东(北汉)逆命,正应兴师问罪!如北朝(契丹)不援,和约如故;否则,只有兵戎相见!”于是,在消灭北汉之后,宋太宗不顾胜利后不得奖赏、心有怨恨的将士们的反对,强令疲惫不堪之师,徒步600余公里,越过连绵险恶的太行山脉,去进攻强大的辽国。

战争开始时,宋军兵不血刃,连克军事要地,并对辽朝的“南京”幽州城(今北京)形成了合围之势。

一时之间,赵光义不禁有些飘飘然了。

却全然不知自己长途奔袭,孤军深入,已正中了萧燕燕“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计谋。

在接下来的高粱河会战中,宋军三面受敌。

原本疲惫、厌战的将士在酣战之时突然叛变,顷刻间,宋军全线溃败,死者万余人。

宋太宗本人也身中流矢,腿部受伤,乘驴车狼狈狂逃。

辽军追至涿州,缴获宋军兵器、粮秣无数。

宋太宗腿上的两处入骨箭伤,竟成了他日后病死的主因。

为了教训赵光义的无端挑衅,次年10月29日,萧燕燕与丈夫亲率大军进围瓦桥关(河北雄县)。

赵光义命宋军严密设防,阻截辽军南下,并亲率大军驰援瓦桥关。

但辽军进展迅速,宋朝援军尚未赶到,辽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已率前锋军将瓦桥关包围。

萧燕燕抓住战机,命令耶律休哥出击。

辽军兵锋锐猛,奋力冲杀,宋军不敌,退至莫州(河北任丘北州镇),被辽军追及,展开决战。

宋军损失很大,几员战将被俘。

心有余悸的赵光义,怕重演高粱河之战的悲剧,不敢再进,只好草草收兵。

处变不惊保幼子登基 公元982年9月,在瓦桥关决战之后两年,35岁的辽景宗到达云州(山西大同)境内,游猎于祥古山时得了重病,最后在赶往云州的途中死在了焦山行宫。

当时,萧燕燕刚刚30岁,太子耶律隆绪12岁。

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握政,地盯着皇位,局势马上变得险恶起来。

萧燕燕手握一纸“长子隆绪继位”的遗诏,牵着12岁的儿子,召来景宗临终前委托后事的大臣韩德让和耶律斜轸,问道:“母寡子弱,族属雄壮(指契丹皇族势力),边防未靖(宋军威胁),你们来说,我该怎么办?” 韩德让、耶律斜轸两位股肱之臣忙跪地表忠心,“只要您信任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韩德让建议萧燕燕下诏让各诸侯王回到自己的领地,相互之间不得互通消息和见面。

在解除了宫廷政变的危险之后,萧燕燕宣布景宗遗诏,立太子耶律隆绪为皇帝,是为。

萧燕燕则被尊为“承天皇太后”。

韩德让是汉族人,祖父韩知古原本是述律氏的家奴,述律平嫁给阿保机时,韩知古作为陪嫁的滕臣到了耶律家。

因此,韩德让有着“宫分人”的不光彩出身。

韩德让在景宗大量提拔运用汉官时崭露头角。

为景宗朝的政权巩固,百居乐业出了很多好主意。

因此他屡屡升官,先是代父韩匡嗣为上京留守,后又代父为南京留守,管理偌大的燕地。

在公元979年的“高粱河之役”中,韩德让坚守南京(今北京)十五个昼夜。

在援军到达时,韩利用原来的地下坑道,出奇兵抄宋军背后,配合耶律休哥大败宋军。

这次战斗,不但保住了幽州燕地,而且使宋军元气大伤。

韩德让以守御之功誉满朝野,景宗授之为辽兴军节度使。

此次,韩德让又因拥立有功,官升一级。

萧燕燕命其统掌御府禁卫军,总理宿卫事,参决大政。

于是,韩德让一面主持朝廷政务,安抚臣民,一方面兼起保卫皇太后和小皇帝的责任。

他对上京临潢府实行戒严,使得以萧燕燕为首的领导核心,很快稳住了局势,渡过了危机。

由此,萧燕燕对韩德让也愈加宠信,并迁升他和耶律斜轸分掌南、北枢密院。

为了笼络群臣,萧燕燕作了许多平反工作,下令凡是结案发落而有冤枉者,可以到御史台上诉,并多次亲自审决滞狱。

还把以前契丹人和汉人发生纠纷时重责汉人的旧俗,改为契丹人和汉人同罪同罚,及时调整了两族关系。

由于萧燕燕临危决断,处变不惊,赏罚分明,治国有方,一时间,契丹内外和睦,兵强马壮。

雍熙之役让宋患上恐辽症 契丹帝国平静地完成了权力交接,内部稳定了,外部的流言蜚语却弥漫开来。

皇帝年幼,母亲摄政。

年轻的寡妇,偏偏倚重、宠信一个年龄相当的汉族臣子,这在读了多年圣贤书的中原人看来不免有伤风败俗之嫌。

宋朝的岳州刺史贺怀浦、雄州知州贺令图父子听说了萧燕燕的“风流韵事”后,如获至宝,相继向宋太宗进言:“如今契丹主年幼,国家大事由其母决断。

而其母宠信韩德让,两人之间不清不白,一定会招来国人的痛恨,辽国必定因此内乱,上下离心。

没有人会听一个妇德败坏的女人的指挥,我们应该乘此良机对辽用兵,谋取幽燕。

” 边关将领关于“契丹‘主幼国疑’,此时北上必定胜利”的汇报,惹动了宋太宗的北伐之心。

于是,他决定乘契丹孤儿寡母之际,一举占领燕云十六州。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遣东、西、中三路大军,由、潘美、田重进挂帅领军,挥师北上,向辽发起攻击。

因为这一年是北宋雍熙三年,这次战役被史学家称之为“雍熙之役”。

面对分路来犯的几十万敌人,萧燕燕依然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策略,有条不紊地展开反击。

萧燕燕偕同圣宗亲临幽州,戎装上阵,指挥作战。

在岐沟关打败了东路曹彬的主力,然后汇集优势兵力,围剿中、西两路宋军。

当时,赫赫有名的杨老令公是这次战役中的唯一胜利者。

由他充当前锋的西路军连克寰、朔、应、云诸州,气势如虹。

但是,他优异的作战表现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反而引起了同僚们的嫉妒,招致了杀身之祸。

(关于杨家将的故事见下周“摆渡辽河”) 至此,宋辽之间这场空前未有的大战,经历了半年多的较量,最终以宋朝的惨败而告终,北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再也不敢奢谈收复燕云十六州之事,举国上下患了一种“恐辽症”。

一战打来百年和好 经过多年与北宋的交战,萧燕燕早已彻底摸清了北宋政府的实力和君臣怯战的心理。

但即便如此,辽宋之间的战争——对燕云十六州的领土争端,也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

萧燕燕以政治家的高瞻远瞩,敏锐地意识到:与其这样无休止地相互征伐下去,不如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但双方进行了这么多年的战争,怎么个“和”法,还需要讲求策略。

萧燕燕深谙“进攻是最佳的防守”,所以,采取了以战止战,以攻求和的策略。

公元1004年,萧燕燕发动了一场北宋腹地两千多公里的南征——澶州战役。

这是一次为后世政治家、军事家提供种种重要示的伟大战例。

三十五万大军,分两路进发。

一路五万人马出西京(大同),以佯攻牵制宋军。

另一路三十万大军在萧燕燕的亲自率领下,直逼北宋京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高宗制造了一种什么令人觉得非常荒诞的立太子方式?

宋高宗年号 宋高宗年号有两个,一个为建炎,另一个则是绍兴。年号建炎是公元1127年至公元1130年期间使用的;而绍兴这个年号则是用于公元1131年至公元1162年,直至他退位,赵昚即位,改年号为隆兴。 宋高宗的父亲与异母兄长曾在之变中被金兵抓去作为俘虏,并被押送北上,至此,北宋灭亡。于是在一年之后的五月初,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称帝,改年号为建炎,并沿用的国号和正朔,成为的开国。这就是宋高宗年号之一建炎的由来。 宋高宗在位期间,宠信佞臣小人、等人,与他们一意享乐,虽然后因舆论压力所迫而罢免了汪伯彦等人的官职,但是宋高宗早前的行为早就引起了众人的不满。其中苗傅与两人利用军中将士对宋高宗的不满发动了兵变,史上称为苗刘兵变。之后金兵再次渡江南侵,宋高宗率领众朝臣逃亡南方,相继逃到了越州、明州、定海、温州等地。直到建炎四年,也就是公元1130年的夏天,金兵退兵撤离江,宋高宗才率人返回绍兴府、临安府等地。一年之后,公元1131年,宋高宗改年号为绍兴。以上就是另一个宋高宗年号的绍兴的由来。 总的来说,建炎和绍兴都是宋高宗年号,并且两个年号都代表着宋高宗在位的一段时间。 宋高宗 女儿 宋高宗虽然因为后期失去生育能力而只有一个早夭的亲生儿子以及两个养子,最后只能让养子继承他的皇位,但是宋高宗女儿却有五个,是在他还是康王的时候所生育的,之后都被金兵抓去做了俘虏。 宋高宗女儿在金兵抓住当做俘虏后押送北迁时年龄都非常小,最为年幼的就两岁,年纪最大的也就只有四岁。宋高宗五个女儿中有三个女儿在被金兵押送北迁时死在了途中,分别是三岁的康三宗姬、两岁的康四宗姬与康五宗姬。另外两个女儿康大宗姬赵佛佑、康二宗姬赵神祐在北迁后被金兵送入了浣衣院,当时她们才年仅四岁。从这里可以看出,金兵轻视生命、不讲人情的一面,而宋高宗五个年幼的女儿的命运也令人深感同情。 根据《新安县志》中的内容记载,宋高宗的其中一个女儿在建炎三年的时候,被一个名为邓元亮的江西县令于出兵援救君王的时候在路上收养,后在在长大后就嫁给了邓元亮的儿子邓自明。直到即位的时候,带着自己的长子前去见了宋光宗,被宋光宗称呼为皇姑,并被封为郡主,而赵氏的丈夫邓自明也被追封为税院郡马,并且还被赐予东莞这块封地。后来赵氏他们的后人就散布居住在香港龙跃头、锦田、厦村、东莞等地区。 总的来说,宋高宗女儿的命运都不怎么好,或许有一个人的人生还算比较好,但是那几个那么年幼就入浣衣院或者去世的宋高宗女儿让人心生同情。 宋高宗选太子 与其他皇帝立长子或者朝廷官员联名举荐的立太子方式不同,宋高宗创造了一种新的令人觉得非常荒诞的立太子方式,他用十个处女来选太子。因此宋孝宗赵昚能够得以继承皇位,一方面是因为宋高宗没有子嗣可以继承皇位,只能在赵氏宗亲中另选太子,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对于宋高宗所送的十个绝色处女的处理表现。 宋高宗因为在扬州逃跑时受到了惊吓,导致他失去了生育能力,因为没有子嗣后代,他就只能在赵氏宗亲中选太子人选,在仔细挑选后,最终选中了赵昚。然而赵昚在宫中待了快二十年,却迟迟没有被封为太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宋高宗对不是亲生的赵昚始终抱有戒心,另一方面是宋高宗的母亲显仁不喜欢赵昚,劝宋高宗立里一个养育在宫中的孩子赵琢为太子,这使宋高宗对于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动摇不定。为了不惹显仁太后生气,同时也为了考验赵昚和赵琢两人,宋高宗想出了用处女来选太子,赠送赵昚赵琢两人分别十名美丽的处女,半个月之后,检查哪一方的美女中破处最少,就决定谁是皇位继承者。最后,送给赵昚的十名美女依旧是处女,而送给赵琢的十个美女已经都不是处女了,于是赵昚被宋高宗立为太子。 有人认为,宋高宗用处女来选太子的方法虽然看上去非常荒诞,但是实际也有高明之处。宋朝时期理学盛行,要求人清心寡欲、修身养性,而赵昚的表现则表明了他不近女色、品质端正,这使得他受到了宋高宗的喜爱。而事实证明,宋高宗的选择是正确的,宋孝宗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宋高宗和宋孝宗 宋高宗和宋孝宗两人是养父子关系,宋高宗是宋孝宗的养父,当初宋高宗赵构在扬州逃跑的时候由于受到了很大的惊吓,导致他失去了生育能力,无法留下后代,于是就将赵昚收为养子,封他为皇子,后又立他为皇太子,最后让位于赵昚。 宋孝宗赵昚是的七世孙,于绍兴二年被宋高宗收为养子,接入宫中养育,绍兴三十年的时候,被立为皇子,同时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与宁国军节度使。到了绍兴三十二年,赵昚被立为皇太子。同年,宋高宗退位,赵昚继位,成为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同时也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至此,宋朝的皇位再度回到了宋太祖那一系。 宋高宗和宋孝宗两人虽然都是宋朝的皇帝,但是两人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宋高宗在位期间,重用秦侩等奸臣,迫害打击忠臣良将,而宋孝宗不同,历史上对于他评价普遍都是赞扬他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赵昚虽然只短短在位二十七年,但是在位期间,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作出了有效的措施,开创了南宋政治清明、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新局面。 除了各种为政举措之外,宋孝宗赵昚还为此前冤死的爱国将领平反,恢复岳飞的官职并以礼大葬;并且使那些秦侩等奸臣制造的冤案都得以沉冤得雪。中医说,宋孝宗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不论是在为政方面,还是在用人方面,都可以看出来,宋高宗与宋孝宗之间的大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栾布公然违抗汉高祖刘邦命令,拜祭​彭越​,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不杀他呢?

处死后,余恨未消,下令将其枭首示众于洛阳城,并下诏道:“有敢于收尸临哭者,一律逮捕。” 彭越的不幸遭遇和刘邦的严酷命令,引动一位豪侠人物前来抗命祭奠。这位留名千古的英雄,就是栾布。 栾布,梁国人,与彭越算是老乡。两人的交往,可以追溯到秦末。那时,彭越是渔民,栾布是受雇于酒家的伙计,都穷得叮当响,都喜好游侠交往。栾布年少,视彭越为大哥。往来数年后,栾布被强人劫持,卖到燕国做奴隶,曾经为主人家复仇雪恨,在燕国的游侠社会,名声远扬。 秦末乱起,燕王韩广部下的将军臧荼,看重栾布,推举他做了都尉。项羽灭秦分封天下,臧荼受封为燕王,栾布成为麾下的重要将领。汉帝国建立,臧荼举兵谋反,栾布随臧荼与汉军作战,兵败被俘。当时,彭越领军随同刘邦作战,念及旧情,用重金将栾布赎买出来,任命他为梁国的大夫,甚是亲近信任。 彭越出事时,栾布正出使齐国。出使结束后,得到彭越被秘密逮捕,送往洛阳的消息。他前往洛阳,见到的是彭越被枭首城头的惨景。他放声痛哭,跪伏于彭越头下,将奉命出使的结果一一上奏,宛若彭越在时一样。奏事完毕,栾布取出准备好的祭祀用品,哭灵祭祀。 栾布的行动,触犯了诏令。有司当即逮捕了栾布,报告了刘邦。刘邦大怒,备下大锅柴火,下令将栾布带上来,劈头就是一通痛骂:“你这王八小子,要与彭越一起谋反?下令不准收尸哭灵,你偏偏要来号哭祭祀,地谋反。马上给老子煮了!”被提解赴刑的栾布,回过头对刘邦说:“希望说一句话再死。” 刘邦道:“有什么话?” 栾布说:“当初,陛下败走彭城,困于荥阳、成皋之间,项王之所以不能乘胜一路西进,完全是因为彭王,彭王往来游击于项王身后,在梁国地区为汉攻扰楚国。当时,彭王一回头,与楚联合则汉败,与汉联合则楚破。更何况陈下、垓下会战时,若没有彭王的参战,怕就没有项王的灭亡。” 见刘邦听着,栾布继续说道:“天下已定,彭王领取剖符,接受封王,一心一意守成,指望代代相传。而如今眼下,陛下紧急征兵于梁,彭王因病不能出征,就被怀疑谋反。找不到谋反的证据,就苛求寻事予以诛灭。臣下惊恐不安,担心功臣们从此人人自危,天下惴惴不安。现在彭王已经死去,臣也生不如死,请赴汤就刑。” 据说,刘邦听了栾布这一番辩白后,下令释放,任命他为汉之都尉。 史书上说,这位豪侠栾布,经此大灾大难后,从此顺风顺水。不仅仕途上一帆风顺,而且声名远扬于江湖里巷。栾布死后,在燕国和齐国的民间,出现了不少祭祀栾布的神社,名为“栾公社”,都是景仰栾布的老百姓修建的。他们敬重栾布的侠行厚义,以为他能有后来的功业富贵,都是因为当年有德于彭越之善行的结果。 这位豪侠栾布,在历史上留下一句有名的话:“穷困的时候不能忍受屈辱,算不得好汉;富贵时不能随心快意,算不得贤人。”据说,他发达后的为人行事,都以此为准则。承受过的恩德,必定厚重回馈,遭遇过的仇怨,必定设法报复。真真是爱憎分明,公私不分,不愧为名重于游侠社会的枭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