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很多人多知道是红顶商人,首富,可是很少人知道他最后破产了,这其中又发生了些什么呢? 胡雪岩破产于1883年12月初,据当时的《申报》报道,1883年11月,上海阜康雪记钱庄面临资金链断裂险情之时,胡雪岩将自己所囤积的15000包生丝分别卖给了怡和洋行(2000包)、天祥洋行(13000包)。
洋人白尔辣在写给的信中已披露当时生丝的价格:“每包生丝通扯价(平均价)为320两白银”,那么15000包生丝的总价值则为480万两白银。

胡雪岩囤积生丝亏损150万两白银。
然而,一代巨绅胡雪岩仅仅因为亏损了150万两白银,就走上了破败之路?这样的说法自然难以让人置信。
那么,当时究竟还发生了什么呢? 1884年10月19日《申报》报道说:去年(1883年)冬天,“本埠各大行栈倒闭纷纷,约计所耗之数,有数百万之多。
市面情形大为减色。
”进入1884年,市面更萧条,倒闭的商铺更多,并牵连到放贷的钱庄。
当时中国兴起了一股造铁路、开煤矿、兴轮船的热潮,相关的股份公司纷纷建立。

大量资金从钱庄、商号流向股市。
更要命的是:许多人都把买卖股票当作了赚钱的正当生意,所以向钱庄贷款用于炒卖股票的现象也很普遍。
恶果随之而来,《申报》说:从1883年开始,“买卖股份之旺,几于举国若狂,不及一年,而情弊显露,股票万千直如废纸。
”从钱庄、商号流出的大量资金就此在股市中蒸发。
坏账、呆账由此而大量出现,经济形势就此恶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胡雪岩将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用在了囤积物资(生丝)上,应该说还算是明智之举。
毕竟在面临资金困难时,生丝还能够及时变成现银的。

但是,胡雪岩钱庄的资金远不止这囤积生丝的480万两白银,更多的资金当时应该都放贷在外。
当猛烈的金融风暴降临后,这些放贷在外的大量资金往往就成了无法收回的坏账、呆账。
一旦遭遇挤兑风潮,自然就难以招架。
这应是胡雪岩破产的真正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胡雪岩:他是大清朝的财富代言人也敌不过宫廷内斗
作为大清国的首富与首善,的崛起与失败都十分迅速。胡雪岩虽,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但最终却因为被绑到政治的战车上而成为成为“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在令人为之。与胡雪岩个人的宿命相比,我们这个民族似乎也在承受一种宿命:舆论和媒体哄抬“大善人”们时,很少质疑他们行善的银子来路如何、行善的细节尤其是结果如何,听风就是雨,于是总是被忽悠,行善便成为一种最为有效的公关利器,这实在是慈善二字的悲哀。 如果一场生丝大战真的拖垮了“胡财神”的资金链,那只能说明,胡雪岩的财富,或许远远没有时人和后人所想象的那么高。胡雪岩的“作茧自缚”,被后世的人们普遍描绘为一场悲壮的民族商业保卫战。据说,胡雪岩痛下本金2000万两,争购并囤积生丝,一是为了解救被洋人们欺压的蚕农,二是要为民族工商业争口气,最后,导致胡雪岩这位商业民族英雄的梦想被彻底粉碎了。中国历史惯常以成败论英雄,作为一名彻底失败了的商人,胡雪岩却没有被当做落水狗而痛打,相反却赢得了其崇高的历史地位。这是一个令人动容的悲情故事,但是,激情燃烧过后,我们还是应当从历史的废墟中,冷静地找找看其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胡雪岩究竟动用了多少资金,投入这场生丝大战?有关胡雪岩采购生丝的资金,普遍认为,他为此动用了2000万两资金。但是,这一数据是相当可疑的,反证的史料相当确凿。胡雪岩大批囤积生丝,存货量按15000包计、每包单价按照被炒高后的市价380两计算,胡雪岩在其中的投资最多无非570万两,这与后世普遍宣称的2000万两投资款,相差甚远,而就算赔光了,也不可能损失600万~800万之巨。如果2000万两的投资款属实,则就算按照380两的市场高价,也可以囤积51900包生丝,相当于大清国在1882~1883年两年生丝总产量的65%!显然,这绝不可能。以此推断,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结论:一、如果真产生了大的损失,一定是其他环节出了问题,可能是他的资金成本、管理成本过于高昂;二、如果这场生丝大战真的拖垮了“胡财神”的资金链,那只能说明,胡雪岩的财富,或许远远没有时人和后人所想象的那么高。 这种反常的背后,完全可能是一种包装——其实胡雪岩并没这么富,却故意显得这么富,以增强市场对他的信心——在当代诸多的融资大案中,我们已经对此类自我包装的“富豪”并不陌生——比如“世界首善”陈光标。 胡雪岩为人极为高调,即便在媒体并不发达的当时,也已成为几乎家喻户晓的级人物。有关他豪奢的各种段子,一直广为流行。李宝嘉的《南亭笔记》记载,胡雪岩有次经过一家成衣铺,看到有个姑娘倚门而立,颇苗条,就多看了几眼,被姑娘察觉,关门入内。这令胡雪岩大怒,就派人去提亲,要纳之为妾。姑娘的父亲起初不肯,但当胡雪岩的价开到“七千元”(此处应为银元,1银元约相当于0.7两白银)时,就同意了。 胡雪岩在成为大清“首富”的同时,也同样成为大清“首善”,胡庆余堂成为胡雪岩作为“大善人”的重要证据之一,因其对内要求“戒欺”,对外宣布“真不二价”,并且常对贫民发放免费药品,而被后世奉为慈善的典范。在一些官方行动中,积极捐助;出任两江总督,奉中央命令赈济山东水灾,财政无钱,也是胡雪岩垫付了20万两。胡雪岩的这些善举,收益也是很大的。胡本人的级别,因此一路上升,直到从二品的“布政使衔”,相当于省部级领导。依靠这些“善举”,胡雪岩也为其老母亲赚来了正一品的封典,胡雪岩自己也赚到了一件黄马褂,这些在权力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大清国,不仅是巨大的政治荣誉,也是制造财富的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商人秦国丞相吕不韦为什么要倾家荡产帮助落魄王孙异人
五十年(前257),秦国大军猛攻赵国都城邯郸,企图一举攻下赵都,灭掉赵国,赵国军民展开了悲壮惨烈的都城保卫战。赵国最高当局面对秦军的亡赵之举,断然决定杀掉秦国质子异人。得知这一消息后,用六百金的重金收买了赵国官员,带着异人逃出了秦军重重包围中的邯郸。但是,异人的夫人却没能带着儿子赵政随同丈夫异人、吕不韦一同逃走。因此,在异人逃离赵国之后,赵国当局全力抓捕赵姬、赵政;赵姬带着赵政,过着颠沛流离、心惊胆战的日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前251年,秦国历史上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终于谢世,太子安国君即位为秦王,他就是。安国君即位之后,立(异人改名为子楚)为太子。 子楚当太子的消息传到赵国后,赵国不敢再追杀赵姬、赵政,因为赵姬是子楚的夫人,将来极有可能是秦国的王后;赵政是子楚的嫡子,将来极有可能继承王位。于是,赵国主动找到赵姬和赵政,非常礼遇地将他们娘俩送回秦国(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 赵姬终于结束了在赵国噩梦般的生活,回到了丈夫子楚的身边,儿子也结束了在赵国九年的童年时代。 但是,秦孝文王的健康状况太差,正式即位仅仅三天就去世了,子楚刚当上太子,还没等他尝尝当太子的滋味,父亲竟然就一病不起。他怎么都没想到自己能够如此迅速地由太子成为秦王(庄襄王),赵姬也一跃成为王后,儿子嬴政自然而然地被立为太子。 赵姬色艺俱全,先嫁吕不韦,因为巧遇异人,被异人看中,被吕不韦当作礼品转送异人。作为秦国质子的夫人,她担惊受怕,东躲西藏,现在总算,当上了秦国王后。但是,幸福总是那么短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前247年,在位刚刚三年的,抛下的夫人赵姬溘然离世,追随仅当了三天正式秦王的父亲去了。 正当盛年的赵姬一下子变成了未亡人。虽然十三岁的儿子嬴政当上了秦王,自己成了王,但是,这位少妇、王太后的日常生活却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孤孤单单。 恰在此时,一个男人的身影进入了赵姬的视野。 他是谁呢?秦国丞相吕不韦。 子楚靠着吕不韦的成功运作当上了秦国国君,即位的秦庄襄王也毫不迟疑地兑现了“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的诺言,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吕不韦由商人成功地转型成为政治家。 秦庄襄王下世之后,吕不韦又成就了第二位秦王嬴政。 对于嬴政来说,尽管他的生命不是吕不韦所给,但是,吕不韦对他来说却是一盏高堂红烛,点亮了他的生命,照亮了他的前程,造就了他千古一帝的历史地位。没有吕不韦献赵姬予子楚,就没有嬴政的生命,也就没有嬴政的一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没有吕不韦的包装和运作,子楚就不可能登基为秦庄襄王;没有吕不韦的支持,也就没有嬴政的继位。 所以,嬴政登基之后,尊吕不韦为相国,称“仲父”(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仲父即次于父亲的父辈。官制,丞相可设两人,但是,相国只能设一人,相国的地位明显高于丞相。嬴政之所以将吕不韦改丞相为相国,主要是因为他即位时刚刚十三岁,无法亲掌朝政,全面打理秦国内政外交全靠吕不韦。 对于赵姬来说,吕不韦是一个可以满足她生理需求的男人。 秦庄襄王去世之后,赵姬一人寡居;虽然她此时已经是秦国的王太后,但是,赵姬是一位不甘于寂寞的女人,王太后的身份并不能禁锢住她的心灵和肉体。吕不韦此时是相国,又是赵姬昔日的丈夫。因此,赵姬在秦庄襄王去世之后,开始与吕不韦频频约会、私通(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 吕不韦此时身为相国,正值一生的权力巅峰;当年吕不韦仅仅有钱之时,即已有了像赵姬这样的年轻才艺美女,如今的吕不韦既有钱、又有权,身边自然不缺、的各式美女,为什么他还要冒险与王太后赵姬私通呢?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愿得罪这位王太后。嬴政此时已是十三岁的孩子了,赵姬再年轻,恐怕也已经是三十多岁的女人了。吕不韦身边既然不乏比赵姬年轻十几岁的花季少女,还与赵姬私通,主要原因在于政治考虑。男人是所谓的“政治动物”,吕不韦弃商从政,官至相国,现在走任何一步棋都带有政治的战略眼光,已非昔日邯郸的简单商人了。 与吕不韦身边的花季少女相比,赵姬虽然已经不再年轻,但她是王太后。吕不韦尽管是相国、仲父,总揽朝政,但终归是臣。君臣相比,孰重孰轻,毋庸多言。吕不韦有今天的地位来之不易,如果得罪了太后,后果如何,恐怕难以想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姬是生理需求,吕不韦是政治需求,两种不同需求,将太后和丞相绑在了一起。 吕不韦与赵姬的这种非正常关系,在嬴政小的时候还可以瞒过去,一旦嬴政长大成人,这种关系很难不被嬴政察觉。 吕不韦当然担心这种不正常关系被日益长大成人的嬴政所知,因为无论如何,嬴政是没有办法接受仲父与母亲的苟且之事的,他们二人的奸情一旦暴露在嬴政面前,对吕不韦来说将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可是,赵姬还是一如既往,死死缠住吕不韦(益壮,太后淫不止)。于是,吕不韦开始绞尽脑汁,寻找脱身之计。 怎么才能既安全脱身而又不被王太后赵姬觉察呢? 吕不韦思来想去,只有一种办法:找一位替身。如果有人能够代替自己满足赵姬的需要,自己就可以脱身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吕不韦和寡居的赵姬重温旧情,对吕不韦来说,并非出自感情需要,而是政治策略。 结果,吕不韦竟然找到了一位猛男(làoǎi,烙矮),并将他收留为自己的门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