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南宋第第二次世界大战神:先祖追随岳飞征战 多次击退蒙古军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初期,率领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岳飞无疑当得起南宋第一战神的荣誉。

对于岳飞来说,其率领的岳家军训练有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

在岳飞去世后,南宋末年抗击金蒙的将士,很多就是岳家军子孙。

其中,对于南宋第二战神,就是岳家军的后人。

网络配图 一 首先,孟珙出生在武将世家,北宋被金国所灭之后,孟家祖上从山西绛州投奔岳飞的 岳家军 。

孟珙的曾祖父孟安和祖父孟林都是岳家军里的武将,跟随岳飞南征北战,建立功绩。

同时,在笔者看来,对于孟珙的历史功绩,完全当得起南宋第二战神的荣誉。

一方面,对于岳飞来说,几乎一生都在抗击金国。

而在岳飞去世后,孟珙在灭亡金国,至少是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灭亡金国的最后一场大战时,蒙古军想到了联合南宋军队。

彼时,朝廷派遣孟珙率军出击,参与到灭亡金国的战役中。

二 在这场战役中,孟珙展现出了一流的军事才能,不仅消灭了金国将领武仙,还联合蒙古军塔察儿从南北两面夹攻蔡州城。

值得注意的是,最先攻破金国城墙的是宋军,最后逼得金国上吊自杀的也是宋军。

另一方面,在抗击蒙古军的战争中,孟珙同样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公元1235年,蒙古在南宋的川蜀、荆襄发动了全面入侵。

这一年,蒙古军显示出了它强大的战争能力,在荆襄战场上连破襄阳、随州、郢州及荆门军、枣阳军、德安府,南宋的整条京湖防线。

网络配图 三 在这个危急时刻,南宋皇帝立即想到了孟珙,指派其去救援蕲州。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蒙古军统帅塔察儿对孟珙的能力,不愿跟他过多纠缠。

孟珙刚到,塔察儿而就撤围而去,准备转攻江陵(今湖北荆州)。

在江陵之战中,孟珙巧妙运用疑兵之计,连破敌二十四座营寨,遏制住了蒙古的进攻态势。

公元1238年,孟珙积极谋求进兵,收复中路重镇——襄阳府,于是宋军就在荆襄战场展开了反攻。

这一时期,多路南宋军队士气大振,收复了多处失地,尤其是整个战略要地——荆襄地区。

四 最后,在蒙古军在四川地区的时候,孟珙又赶到四川,打败一直打到了夔门的蒙古军,守住了这条防线,让蒙古人联通西路中路两个战区的阴谋失败。

在对抗蒙古军上,孟珙还贡献了意义深远的藩篱三层理论,也即第一层设在川东的涪州、万州,第二层设在湘西北的鼎州、澧州,第三层则设在湘西南的辰、靖及广西的桂州一带。

网络配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孟珙去世六年后,、兀良合台等人过吐蕃、灭大理、入湖南,应验了孟珙对蒙古军进攻湖南的预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第一贪和珅 从天堂到地狱仅仅用了20天

众所周知,家财万贯,富可敌国,是历史上最大的贪官。由于一直受的庇护,就是登基做皇帝的前三年,和珅还始终安享着荣华富贵。可是驾崩后,和珅不仅被打入了天牢,而且被赐白绫自尽。和珅从天堂坠入地狱仅仅不过20天的时间。 公元1800年,也就是嘉庆四年的期间,乾隆皇帝驾崩,当天,一方面任命和珅与睿亲王等一起总理国丧大事,一方面传谕他的老师署安徽巡抚朱珪来京供职。初四日,嘉庆发出上谕:谴责在四川前线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玩嬉冒功,并借此解除和珅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嘉庆命和珅与福长安昼夜守灵,不得擅离,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这实际上削夺了和珅的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京城九门提督的军政大权。网络配图 正月初五日,给事中王念孙等官员上疏,弹劾和珅弄权舞弊,犯下大罪。初八日,嘉庆宣布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在朝野掀起政治大波。嘉庆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嘉庆谕令从即日起,所有上奏的文件,都要直接向皇上奏报,军机处不得再抄录副本,各部院大臣也不得将上奏的内容事先告诉军机大臣。并命宗室睿亲王淳颖、定亲王绵恩、仪亲王永璇、庆郡王永璘等分别掌握军政大权。 正月初九日,在公布乾隆遗诏的同时,将和珅、福长安的职务革除,下刑部大狱。命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等,负责查抄和珅家产,并会同审讯。初十日,嘉庆御批“实力查办以副委任”,全面清查和珅大案。嘉庆四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万家团圆之际,蹲在刑部大牢里的和珅更加哀愁和凄凉,想想此前何等辉煌,而今日又何等凄惨。 月下的和珅不由得发出了连声感叹后,便脱口吟道:“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没过多久,和珅便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性命。这首诗就成了和珅最著名的绝命诗。 和珅死后的200多年来,这首诗耗尽了无数史家的心血,也为附会者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和珅自己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能用一首诗掀起如此大的波澜。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我和珅活了50岁,像做做梦的一样;现在我虽然撒手人寰,但是,我还会再转世回到红尘来的。 将来把皇帝牢牢的控制在手心里的人,那一定是我的转世的化身。如果具体地解释这首诗还要从和珅被乾隆宠爱恩宠说起。那和珅为什么会受乾隆恩宠呢?就是在乾隆未登基、还是宝亲王之时,与父皇的妃子暗生情愫,却被皇后撞破了。皇后不仅恼怒万分,赐马佳氏于月华门自尽,宝亲王闻讯,赶往月华门,可此时宝亲王尚幼,父皇雍正不会容许他救下马佳氏的,只好眼睁睁看着自己心上人死去。网络配图 出于一腔怀恋之情,宝亲王咬破手指,滴血在马佳氏额头,暗暗相约如马佳氏能投胎,来世使此印记与自己相认。后来,宝亲王即位,是为乾隆皇帝,可他依然怀念马佳氏。苦苦等了二十年,即便南巡好几次,也始终没遇见额头有红记之人,就在乾隆快要忘了这事之际。 在公元1775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年时,乾隆在侍卫中无意看见和珅,当时和珅不过是世袭之轻车都尉,但乾隆突然发现和珅额上的有一片红记,便认定他是马佳氏转世投生,于是擢升和珅为御前侍卫,值乾清门,并兼任正蓝旗副都统。从此以后,和珅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内阁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户部尚书、步军统领、京城九门提督等军政要职。这正是和珅诗中“五十馀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的。 第一种说法认为和珅诗中“水泛含龙”用的是夏后龙嫠的典故。大意是说未年,夏帝从两条龙那求得龙嫠,锁在一个椟盒子里,日后代代相传没人敢打开,此椟似象西方传说中的潘多粒魔盒,可周厉王偏不信邪,他打开盒子,里面的龙嫠流出化为玄鼋,玄鼋进入一童女体中,此女无夫受孕,产有一女,是为,也就是后来为了博其一笑而烽火戏诺候的女子,也是导致西周灭亡那个褒姒,而“香烟”在古文中是传宗接代的意思,于是,有人把两者串联起来,说和珅死后也会化身为褒姒似的女子来祸害大清帝国,这个女人当然就是后来的了!网络配图 另一种说法是说夏不但残暴,而且荒淫,他宠爱妹喜和一个半人半蛟龙的女子“蛟妾”。二人不但在一起荒淫无度,而且,“蛟妾”每天还要保持人形,也一并满足。最终,中国第一个王朝就此断送在夏桀手中,有人便据此解释道,和珅死后要化身为“蛟妾”式的妃子,来祸乱大清帝国。此说与上一说实乃同出一宗,不过典出不同,一为褒姒,一为蛟妾。可以说,实际是解释方法和途径不同。 还有一种说法是“水泛含龙”中的龙不是真正的龙,而是说发大水,在和珅被赐死的头一年,也就是嘉庆三年,河南的黄河决堤,因此,有人对“他日水泛含龙日”意思是说和珅等到下一次发大水时要转世为生,不知是史学家的附会,还是历史的巧合,十二年,黄河再度在河南决堤,同年十月,一个小女孩哇哇落地,这个女孩后来就叫做叶赫那拉·杏贞,也就是后来的。说到底,不论是说成褒姒也好,也不论是说成蛟也好,还是说成发大水转世也好,但最后都是殊途可归,无论怎么解释,如何附会,最终都是为了把和珅的转世变成慈禧的诞生。 然而,和珅死的时候距慈禧出生相隔30多年,而到慈禧垂帘听政之时,又是20多年以后的事了,身陷囹圄的和珅怎么可能预知身后之事呢?如果和珅果然有未卜先知的神通,那他也不至于在仅仅20天内就从天堂坠入了地狱,身受牢狱之苦,白绫之死了! 和珅(1750~1799年),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史称其“少贫无藉,为文生员”。和珅的高祖尼雅哈纳是开国功臣,作为他的后人和珅自然可以随帝侍君。乾隆三十四年,和珅开始摆脱困境,初为銮仪卫(掌皇帝仪卫排列及承应诸事),后承袭高祖尼雅哈纳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自此为他铺平了一条接近皇帝的便捷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薛瑄:明代从祀孔庙第一人,被誉为“明代第一廉吏,一代理学大师”

薛瑄,初期山西河津(今万荣)人,官至监察御史、大理寺卿、翰林院大学士,著有《读书录》《薛文清公文集》《理学粹言》《从政名言》等书,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在历史上被誉为“明代第一廉吏,一代理学大师”。他是继孔孟之后,儒家思想发展到明代的代表人物。他是明代第一个从祀孔庙的人,也是山西历史上从北宋之后到清末唯一从祀孔庙的人。 薛瑄塑像和傅山题联 车轮做窗 舟中诫子 我们一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古代官员,居住的都是花园别墅、楼阁亭台,这只是影视剧的编排而已。其实,古代官员由于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们大多奉行的是当官爱民,勤俭持家的人生准则。我们从的《诫子书》、朱伯庐《治家格言》中都能感受到他们的人生观。 薛瑄忠厚传家,庭训严格。他任监察御史后,负责监察国家最大的造币基地——湖广银场,却租房居住。孩子大了,需要在京城买房子,薛瑄只好买了两间小房子,连个窗户也没有,阴暗潮湿,不能读书写字。怎么办呢?那就自己动手吧,这肯定不会有下属帮忙的。薛瑄只好令儿子薛淳在墙上凿出一个圆洞,然后找了一辆废弃破烂的小木车,卸下车轮,安装在凿开的洞上,再糊上麻纸,这样才有了窗户。 修完窗户后,薛瑄禁不住自嘲道:“以御史这样显要的官职,却只能买两间没有窗户的小房子。这要让那些看到,必定斜目而视、掩口耻笑而走。我是如此无能啊!” 薛瑄进入内阁后,参与机务,身居要职,成为国家政治核心的高官。当受到奸贼、等人的迫害,诏令凌迟处死于谦时,满朝文武百官噤若寒蝉,唯有薛瑄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为于谦辩护。可是,朱祁镇昏庸残暴,不接受薛瑄的奏折。薛瑄为了捍卫真理,主持正义,毅然舍弃了高官厚禄,愤而辞职。 薛瑄辞职后,两袖清风,行囊简陋,竟然雇不起一等船回家,全家人只好租赁一只简陋的小船。正是秋风萧瑟,秋雨纷纷,大水滔滔,小船漏雨,无法行走。全家人忍饥挨饿,一天没有吃饭。薛瑄手捧书卷,朗朗有声。薛瑄的儿子看着,埋怨父亲道:“别人当官衣锦还乡,荣华富贵,你当内阁大臣说不干就不干了,还得全家跟上你离京回乡,颠簸受累。” 薛瑄听后很生气,教育儿子道:“做官就要廉洁自律,主持正义,为民做主。我虽然穷困,但是我所追求的为官之道是正确的。” 薛瑄为官数十年,清正廉明,政声显著,享誉民间。他作诗《述怀》道:“誓将笃忠贞,于以守清白。上隆唐虞治,下布雨露恩。”薛瑄以诗明志,甘守清白,忠于国家,立志使天下得到尧舜那样的清明治理,人民享受阳光雨露般的恩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薛瑄廉洁从政的故事流传很多,被后世称为“明代第一廉吏”。 理学大师 首倡实学 薛瑄是明代理学大师,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明代思想界的巨擘。中国儒家思想自,至的董仲舒,隋唐的、,两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发扬光大。到了明代,薛瑄的理学思想继往开来,继承并弘扬了程朱的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理气(规律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薛瑄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不可分先后,他说:“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理气无缝隙,故曰器亦道也,道亦器也。”他提出太极之理“只在气中,非气之外悬空有太极”的观点,不同意朱熹的气先的唯心主义思想。 薛瑄首倡“实学”思想,即实事求是,主张凡事“践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学家。薛瑄的理学思想注重笃实践履:“见得理明,须一一践履过,则事与理相安,而皆有着落之处,若见理虽明,而不一一践履过,则理与事不相资,终无可依据之地。”(《复李原德书》)意思是认识了事物之理,必须一一实践实行,才可谓说认识,如果理论和实践不结合,终究不能说明理。 他十分注重实践知识,笃实践履,他说:“人于‘实’之一字,当念念不忘,随时随处省察于言行居处应事接物之间,心使一念一事皆出于实,斯有进德之地。”(《读书录》卷二)薛瑄一生竭力倡导“实学”,躬行实践,所以人们称薛瑄的学说为“笃实践履之学”,他本人被誉为“实践之儒”。 薛瑄强调修身律己,恢复人性。他认为读书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更好地完善自我,而不是为了做官:“后之学者读圣贤之书,但资以为词意之用、利禄之阶,而不知一言之切于身心。”(《读书录》卷七)复性学说是薛瑄的理学思想的精华,他一生都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是他一生奉行的宗旨。他说:“每日就身心、言行、应事、接物处,紧紧体认仁、义、理、智四者,体认得是则行不错。”(《读书录》卷四)他每天用仁义理智,即仁爱、正义、事理、智慧,来要求自己,检视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 万荣县里望乡平原遗存有明代建筑薛瑄家庙,正殿上方悬挂明末吏部尚书曹于汴书写的“真在堂”牌匾,寓示薛瑄思想求真求实。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傅山亲笔题联:“果知复性一言,虽四民二氏俱许入祠谒夫子;不辨读书二录,即两榜三元亦虚在世称士人。”意思是不管你是士、农、工、商还是各行各业,要想了解薛瑄的复性和实学的真谛,都应该前来拜谒薛夫子。作为读书人,如果没有读过薛瑄的书,即使金榜题名中了解元、会员、状元,也不算读书人。 河东学派 名标青史 薛瑄的故乡万荣、河津一带,文脉兴盛,代代传承。历史上有卜子夏、王通在河汾设教,为春秋时代和隋唐之际培养了大批国家栋梁之才。薛瑄出身教育之家,祖父于元末之际在家乡设教,父亲于明初中举后在河北、河南担任教谕官。薛瑄当官后,曾经在山东担任提学佥事,负责全省的教育,先后两次在故乡办学,创立河东书院,一生有将近二十年从事教育事业。 薛瑄在山东时,号召学生遵从朱熹的《白鹿洞学规》,修身律己。同时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力。有个秀才家庭贫困,多次参加考试落榜,欲退学回家。薛瑄感到十分可惜,亲自找到他,问道:“春秋祭祀孔子之时做何事。”生员道:“击磬。”薛瑄道:“磬在八音中最难区别,善于击磬说明有才学,是有用之才啊。”薛瑄不让他退学,继续保留他的学籍。后来这个生员果然金榜题名。 据《薛文清公年谱》记载,薛瑄在故乡办学时,虽然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是,四方学子前来求学,络绎不绝。这些学生来自陕西、山西、湖北、山东、南京、广西等地,河津县的旅馆都住不下了。薛瑄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理学思想,从日常生活、洒扫应对,到经书的微言大义,要求学生“以立其本,以求其道”。薛瑄倡导“躬行之实”,知行合一,注重言行,笃实践履。 薛瑄的弟子和再传弟子遍及祖国各地,其中有15个弟子成为理学家、教育家,进入,并被录入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其中有两个弟子和刘健官至礼部尚书;还有一个弟子吕楠复兴了关中学派,进入孔庙从祀。 薛瑄在河东一带的讲学活动,开明代讲学之盛,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也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璀璨的一笔。程嗣章《明儒讲学考》认为,在明代用讲学方式来传播理学思想的,最早发端于曹端、薛瑄等人。明史研究专家孟森道:“有明讲学之盛,肇于河东。”薛瑄等人的讲学活动,对于明代中晚期的、人的讲学活动有着开创性作用。 中国思想界有“北薛南王”之说,北方为薛瑄,南方为王阳明。《四库全书提要》认为,明代的思想流派,不是属于薛瑄的河东学派,就是出自王阳明的姚江学派。可见,当时薛瑄在明代的学术地位之高。 从祀孔庙 百世敬仰 薛瑄在明代历史上影响巨大,受到明代士大夫、知识分子、朝廷官员的推崇。他去世后,许多人自发地传播他的思想,并不断向朝廷上奏,力主薛瑄进入孔庙。从弘治元年(1488年)至隆庆年间,就有数十道奏章恳求让薛瑄从祀孔庙。张九功说:“其,于道有见,贵真知实践之意,黜矫伪浮靡之病。”明代内阁首辅李贤赞薛瑄说:“公之学践履笃实,以圣贤为师,辞受取与,必揆诸义。”可见,士大夫对薛瑄评价之高。 从祀孔庙是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愿望。多少宰相、文人、思想家,都与孔庙无缘。因此说要求特别高,必须是思想大家,为国家做出突出功业,在言行上没有瑕疵。并且,一个人去世后不可能马上从祀孔庙,必须经受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往往是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是几百年后才可能进入孔庙。当一个人要从祀孔庙的时候,有人赞成,就会有人反对,于是就把他的生活、言行放置于大庭广众之下评价,只有经过士大夫阶层、朝廷审议后,品行上没有瑕疵、做官没有污点才能入选。 明代隆庆五年(1571)九月二十九日,经过朝廷审议,皇帝下诏,薛瑄进入孔庙从祀。朝廷派遣国子监祭酒马自强主持大典,致祭道:“兹者廷臣议奏,故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尚书谥文清薛瑄,笃志圣贤,潜心理义。嘉言善行,模范后人。理宜从祀。爰命有司具主,附于前代先儒之后,以昭盛典。特遣祭告,惟神鉴歆。谨告。”从此薛瑄进入孔庙,享受到每年春秋两季在孔庙祭祀的殊荣。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推荐从祀孔庙的人有薛瑄、陈献章、王阳明、陈献章4人,只有薛瑄一人获准从祀。直到13年之后,其他3人才从祀孔庙。因此说,薛瑄是明代从祀孔庙第一人。由此可见,薛瑄在当时思想界的地位要高于王阳明。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历史中,在孔庙享受祭祀的共有172位,其中包括孔子的72弟子和孟子的弟子,剩下的仅仅90余人,都是中国古代的世之楷模、思想大家、。 从祀孔庙是古代社会对于一个人立德、立言、立业方面的全方位的肯定,是人生的最高荣誉。山西自古以来享受从祀孔庙殊荣的只有王通、司马光、薛瑄3人。整个广东省,自古以来从祀孔庙的只有陈献章一人。继北宋司马光之后,至末年将近一千年中,山西只有薛瑄一人从祀孔庙。 明代吏部尚书乔宇评价薛瑄道:“尧舜禹汤文武之后有孔子,七十子之后有孟子,孟子之后有周、程、张、朱四子,周、程、张、朱之后,有明三百年,能继往开来,讲求者,有文清薛敬轩先生。”(《薛瑄全集·薛文清公行实录序》)意思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自尧舜禹等人之后,孔子和七十余弟子继之,之后是孟子,至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人,薛瑄在明代继往开来,传承并发展了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一代理学大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