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用兵,堪称是位名将,特别是在靖难过程中,他率领数万燕军,屡挫朝廷的数十万大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终一举攻下南京,成功夺取帝位,堪称壮举!但其实朱棣也曾经败过,而且竟然败给,还险些丢掉性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且看【纵横五千年】的编者独孤雁一一道来!网络配图 话说1400年6月,集结60万大军与朱棣的燕军在白沟河展开激战,结果明军大败,李景隆南逃。
朱棣则趁机率军追击,兵不血刃拿下德州,兵锋直指济南。

此时燕军士气旺盛,而明军遭到惨败,士气低落,因此朱棣认为拿下济南不成问题! 但朱棣没想到,他偏偏在这遇到了克星,此人就是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铁铉,是的书生出生,他早年间在国子监读书,后来先后担任礼科给事中、都督府断事等职务,期间因断案有方,得到的嘉许,赐字“鼎石”,希望他成为的“鼎石”。
言归正传,当朱棣大军抵达济南附近时,铁铉原本不在济南,但他慷慨赴死,已然进入城中,与守将誓以死守。
自此朱棣调兵遣将,“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铁铉则“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双方攻守达3个月之久,而济南城。
网络配图 后来朱棣想起了一个十分毒辣的计策,他命令军队“堰城外诸溪涧水灌城”,城中军民得知后,十分恐惧,此时铁铉安抚众人道:“无恐,计且破之,不三日遁矣!”这次铁铉采取了诈降计,他派人前往燕军营中,说准备投降。
同时铁铉还演了一出戏。
朱棣十分聪明,自然不会轻信投降的事情,但他发现,济南城上的防御设施开始撤掉,军民昼夜哭泣,“济南鱼矣,亡无日矣!”还有一些“群众代表”前往朱棣军中,哭诉道:“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为社稷忧。

谁非高子?谁非高皇帝臣民?其降也。
然东海之民,不习兵革,见大军压境,不识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意,或谓聚而歼之。
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臣等具壶浆而迎。
” 这次朱棣信了,他乘着骏马摔着几个扈从,准备进入济南城,谁想“燕王比入门,门中人呼千岁,铁板亟下,伤燕王马首”,也许是朱棣命不该绝,“易马而驰。
济南人挽桥,桥则坚,燕王竟从桥逸去”。
这会朱棣怒了,他回到军中后下令用大炮轰击济南城。
网络配图 眼看城池就要被攻破的时候,铁铉祭出了杀手锏,他命人把一块木牌悬挂在城上,燕军一看木牌,顿时傻眼了,谁也不敢再开炮了。

这是什么木牌呢?原来这是的朱元璋的神牌。
见神牌,如见太祖皇帝,朱棣还哪敢再开炮,打自己的。
趁着这个机会,铁铉“募壮士突击燕兵,破之”。
最后的朱棣不得不撤兵,他在济南城下,吃到了人生的第一场败仗,而且是被一介书生打败的。
但一个铁铉毕竟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
朱棣称帝后,将铁铉凌迟处死,但铁铉铁骨铮铮,至死不肯屈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权一方霸主:但喝醉之后竟做了这样的事情
喝酒,少喝点是雅事,喝的适中是正事,喝的太多就要坏事。普通人如此,身居高位之人更是如此。时期,掌握天下的三位君主,喝酒好吟诗,于是有了《短歌行》;喝酒爱郁闷,于是有了的感慨;那么喝酒之后的酒品怎么样呢?网络配图 答案是真不怎么样?正常人喝酒耍酒疯的事,他全能做出来。一次他在武昌临钓台宴请群臣,喝着喝着就有点醉了,他举着杯子,对群臣说道:“今天大家一定要喝的尽兴,直到有人喝多了,从这个临钓台掉下去,咱们才停止。”他这么一说,江东老臣,看不下去了,颤颤巍巍跑到自己的马车上躲了起来。 孙权一看这老头不给面子,很不高兴就派人把他喊了回来,问他:“大家一起喝的挺高兴的,你为啥发火啊?”张昭回答道:“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网络配图 这老头直接将孙权比作了,这是很重的话了,换了度量小点的君主,基本就可以拉出去砍了。不过孙权虽然喝多了,但是脑袋还是很清醒的,听完张昭的讽刺,孙权感到很惭愧,酒宴也就不欢而散。 虽然孙权认识到自己喝酒犯迷糊的事不对,但是并没有想改正的意思。没多久,喝酒抽风的毛病又范了。这回他不仅自己喝酒喝的非常积极,还很主动的去给下边的大臣倒酒。一杯又是一杯的,一个叫虞翻的大臣有点扛不住了,就倒地上装迷糊。不过他是真有点迷糊了,孙权刚走,他就坐了起来,正好和孙权来了一个四目相对。网络配图 孙权这下很生气,拔出宝剑就要砍他。这时候大司农刘基赶紧跑过来抱住孙权说:“大王不要在喝酒的时候杀虞翻,虞翻就是有罪,等酒醒了以后再说。大王雅量敬贤的声明还是要考虑考虑的。”孙权说:“曹操都能杀,我杀一个虞翻算什么?”刘基赶紧劝解到:“曹操伤害天下士人,所以遭到天下人的反对,大王您是讲究德义的人,怎么能和曹操相比。” 这几句话哄得孙权很开心,虞翻也躲过了一劫。第二天孙权酒醒之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就和身边的人嘱咐道:“以后我喝多了要杀人,都不能杀,你们都拦着点。”大臣们虽然口里称是,但是心里估计也很纠结,你是大王,脾气一上来,那还不是说杀就杀,怎么就不考虑戒酒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此人为隋唐大将,但少有名气,敌人因畏惧他的勇猛竟然不战自溃
在隋唐时期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将军被大家知晓,比如、单雄信、徐世勣等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之所以被人们所熟知有很大的功劳是因为《说唐》等小说艺术品在民间受到广泛欢迎的结果。然而在我们说小说、戏剧等作品往往为了渲染人物会将一些人物过分的夸大或者贬低,所以在历史上一些英勇不输上述的历史人物往往鲜为人知。 说起阚棱这个隋唐人物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记载:“初,伏威养壮士三十余人为假子,分领兵马,唯阚棱、王雄诞知名。”这里说的是杜伏威曾收养了三十多个猛将为义子统帅兵马,这些义子里要数阚棱、王雄诞最为知名。杜伏威是当时割据江东地区的军阀之一,他也是个打仗很猛的人其帐下有5000敢死军打仗时冲锋陷阵不避生死。而阚棱正是杜伏威最信任的武将之一打仗时常伴随杜伏威左右。 阚棱的勇武可以在他所使用的兵器上体现出来,《旧唐书》记载:“(阚棱)善用,长一丈,施两刃,名为陌刃,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阚棱所使用的武器竟然是长一丈的陌刀,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陌刀是属于重兵器其威力在战场上觉得能让敌人胆寒。阚棱每次使用陌刃一次可以砍杀敌方数名士兵,在战场上没人能阻挡住他。杜伏威因为本来就是出身盗贼并且手下的士兵几乎也都是由盗贼组成,因此当时杜伏威的军队军纪很差。《旧唐书》记载:“伏威步兵皆出自群贼,类多放纵,有相侵夺者,棱必杀之,虽亲故无所舍,令行禁止,路不拾遗。”当时阚棱执行军法丝毫不手软,他将那些四处劫掠的将士无论亲疏都全部处死,这个时候军法才得以在军中得到执行,杜伏威统治的境内才逐渐得到安宁。 后来杜伏威主动向请降并愿意入朝为官放弃自己占据的地盘,阚棱作为杜伏威的部将也随其一起入朝被封为了左领军将军。可是就在杜伏威走后不久其亲信辅公祏便夺取了兵权公然反叛唐朝,唐朝朝廷派阚棱跟随唐朝大军一起去讨伐辅公祏。阚棱带着部下和辅公祏的叛军对阵,《旧唐书记载》:“阵方接,棱脱兜鍪谓贼众曰: 汝不识我邪?何敢来战!”两军正要交锋的时候,阚棱从军队里走出脱下了头盔对着叛军呵斥道:“你们这些人都不认识我了吗?竟然敢来和我交战!当时叛军里有很多人是阚棱的旧部下他们素来知道阚棱的勇猛,在阚棱的训斥下叛军顿时丧失了斗志,有的叛军甚至临阵倒戈投降了唐军。这样一来辅公祏的军队就全面溃败了,不久唐朝就平定了叛乱。史书记载:“公祏之破,棱功居多”,唐军这次平叛行动以阚棱的军功居多。 辅公祏被俘获之后便开始诬陷杜伏威和阚棱也参与了叛乱,当时杜伏威已死,而恰好此时唐朝大将在抄没叛将的家产的时候将阚棱的私产也一并没收了。阚棱得知之后大怒便和李孝恭理论起来,在争执过程中阚棱对李孝恭得态度很不好。因此事后李孝恭就以谋反得罪名将阚棱处死,后来李世民登基后明白杜伏威和阚棱都是被冤枉的,于是下旨为二人平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