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他是马邑之围的将领 为什么汉武帝刘彻一定要杀了他呢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史上最猛五小将:13岁破重围16岁冠三军

在古代猛将中,有许多小将,这些小将少年从军,12、3岁就征战沙场,勇猛无敌,令人感叹。以下五位小将,就是史上最为勇猛的。 (189-217)。少年猛将,少有名盛,为人有国士之风,15岁时,左右的人多数都称赞他,以凌操死于国事,拜凌统为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代其父统领父亲生前的兵士。19岁任荡寇中郎将,在历次战役中表现出色,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去世时年仅28岁。网络配图 荀灌(303年―?)。字灌娘,故又称“荀灌娘”,颍川临颍人,散骑常侍、平乐伯荀崧之女。13岁时,其父亲荀崧任襄阳太守。部将杜曾发动员叛乱,兵包围襄阳城。城中粮草将尽, 荀崧自告奋勇,深夜手执利剑,率领十余武士骑马冲出城外,直闯敌营。当时叛军将城池围得里三层外三层,13岁跃马挥剑,如一只小猛虎左砍右杀,砍杀哨兵无数,叛军未及反应,她已率十余骑兵冲出重围,无人负伤。 荀灌突围后搬来南中郎将周访和平南将军石览救兵,杜曾两面受攻,仍伤亡惨重,最后败逃。事后,石览拉着荀灌的手对荀崧说:“您有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好女儿,真是令人羡慕。”周抚也说:“襄阳解围,百姓得救,小荀灌应该是第一个有功之臣,可敬可敬!”网络配图 岳云(1119—1142)。长子,自幼习武,12岁从军,被岳飞编入张宪部。经过过练,他很快成为一名勇猛小将。绍兴四年(1134年),16岁的岳云随父收复随州、邓州等地,他手持铁锥枪,冲锋在前,勇不可挡,被誉为“赢官人”。颍昌之战,以三万对金军十万,岳飞对岳云说:“如果此战打败,就先斩下你的头!”岳云率军飞马金军阵中,往来冲杀数十次,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令金军丧胆。主将王贵怯敌欲退,岳云仍坚拒。此战阵斩兀术女婿夏金乌,生擒金军大小首领78人。 大为震惊,仰天长叹道:“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五十万众,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而岳家军之勇,全都仰仗岳云。后岳飞与岳飞一同遇害,年仅23岁。 周秀英 (1835—1855),亦作周秀成, 江苏省青浦白鹤塘湾人,抗清猛将,清末上海小刀会起义著名女首领,武功高强,手使一百多斤,用“开四门”刀法。周秀英力大无比,能将大刀舞动如飞,刀法纯熟。二年(1852年),周秀英与其父起义,一把大刀杀得清军抱头鼠蹿。 1854年12月14日,清军攻进上海县城,周秀英率200余义军在城中与清军激战,连斩清将,杀得清军四散奔跑。1855年2月17日(正月初一),清法联军冲破城西门,周秀英摧马而出,一把大刀独战联军。洋鬼子向周秀英开枪,打死了战马,周秀英跌落马下,被清军活捉,凌迟两天,摘心肝活祭。行刑时,周秀英不吭一声,直至气绝,年芳19岁。网络配图 张三甲(1876—1898)。中国最后一个武状元,自幼习武,枪、刀、剑、戟、弓箭、软鞭都有独至之处,尤以使刀闻名乡里,其刀180斤,曾于骑马挥刀砍断大堤上盈尺柳树。马驮不动,他下马背起约600斤重带冠柳树走三里,脸不变色心不跳。16岁参军,勇寇三军立下战功,获六品项戴。清二十四年(1898)参加武举,一举夺魁,光绪准其在京夸官三日,衣锦还乡后暴亡,年仅22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丕直到临死前为什么才愿意封爵太子?他是什么用意?

你真的了解为何要直到临死前才肯册封太子?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末年,已经沦为傀儡,真正的当家人是贵为魏王的。其实依照曹操的权势和能力,要称帝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曹操没这么干,当然不是他不想,只是时机不成熟,南边那两位老冤家--和--是时刻准备着,只要曹操一称帝,这二位会毫不犹豫的,以最快的速度扯起“讨伐曹贼”大旗,这种赔本买卖曹操是不会干的。但是夺天下是曹家人的梦想,这事儿还是得尽早落实,于是曹操在“临走”之前把一切路铺好了,就等着曹丕去走完这“最后一程”。 曹丕果然没让老爹失望,在曹操去世自己继承魏王位的同年,就逼着刘协禅位给自己了,这场禅位大戏整整表演了一个多月,终于曹丕在“无法推辞”的情况下,接受了刘协的禅位。你说这曹丕多矫情,怎么就不能跟孙权似的,劝谏称帝仅“一个回合”就欣然接受了。 不管怎么样,曹丕当上了,完成了曹操的遗志,建立了大,只可惜曹丕才干了七年就一病呜呼,撒手人寰了,享年40岁,真是英年早逝!就在去世的前一天,曹丕才决定册立嫡长子为太子,同时任命、、曹休和辅政。为什么曹丕到临死之时才确定册封曹叡为太子呢?答案就是曹丕其实很不待见曹叡。可以说曹叡这个继承权真是来之不易啊。 那么为什么曹丕不喜欢曹叡呢? 这个要从曹叡两个母亲说起,你没看错是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母(具体名字不详,一说名叫),和后母。甄氏出生在官宦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而且文化素养也很高。东汉末年战乱四起,老百姓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甄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战乱期间利用家里的谷物低价收购了大量财物,甄氏当时只有十几岁,于是劝说母亲(甄氏父亲在其三岁时便去世了)“战乱期间,收获这么多金银身外之物,可不是一件好事儿,眼下外面到处都是饥饿的灾民,不如我们将家里的粮食拿出来赈济四方灾民,这也是积德行善的好事啊”。于是,家里人开仓赈济,无偿接济灾民。这件事可以看出来,甄氏这个人很善良,而且不贪图富贵。 曹丕继承魏王位后就更加宠幸郭女王而冷落甄氏,并同时将郭女王和甄氏册拜为夫人。曹丕当上皇帝之后,迁都洛阳,将郭女王册封为“贵嫔”,地位仅次于皇后,而甄氏依旧为夫人,显然郭女王已经踩在了甄氏的“头上”了,并且更加过分的是,曹丕带着郭女王到了洛阳,而把甄氏留在邺城,于是备受冷落的甄氏难免有些怨言。 郭女王想要当皇后,甄氏这块“绊脚石”是一定要踢掉的,于是一场后宫斗争大戏上演了,郭女王先是一顿汇报甄氏在邺城的怨言,进而把甄氏和小叔子的绯闻汇报给了曹丕,于是曹丕大怒,三尺白绫“快递”到邺城,甄氏,据说甄氏死后以发遮面并嘴中塞糠,可怜贤德淑惠的甄夫人竟落的如此下场,曹叡也因此由齐公(公爵)被降为平原侯(侯爵),此时曹叡只有17岁,仅仅是为少年。 黄初三年,郭女王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皇后,你一定以为这女人是“心机婊”,当上了皇后,还不得。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郭女王不但孝顺婆婆,还经常给其他妃子掩饰错误。不但如此,她对自己家人也很有约束,经常告诫他们不可以因为是我的亲戚,做事情便可以破格甚至不讲原则,所以人民群众对她评价还是颇高的。 虽然郭皇后母仪天下之形象工程做的可谓完美,可是她的“肚子”就没有那么争气,迟迟不见有喜,废长立幼的计划不得不一拖再拖。曹丕见郭女王没嗣,就下诏令让曹叡称郭女王为母并奉养郭女王,这个曹叡当然不情愿,而且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曹丕知道曹叡态度如此恶劣,“废长立幼”四个字瞬间又闪现在了脑海里(其实这四个字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他的脑海),曹丕打算立曹礼为太子,曹叡知道这个消息后,赶紧转变对郭女王的态度,母亲长母亲短,对他的后母极为孝顺,郭女王毕竟是女人,又没有子嗣,见到曹叡对自己如此恭敬,便对叡儿疼爱有加,有了后妈这个够大够强的后盾,曹礼当太子是甭想了。当然曹丕是有主见的,不是什么事儿都老婆说了算,虽然曹礼没当上太子,你曹叡也不见得有戏。 老臣刘晔对这位少主的评价那是相当的高,刘晔是曹操时期二代谋士中的佼佼者,此人聪明程度不在之下,只可惜不太懂得政治,也不大会,因而在曹丕时代不大得志。有一次曹叡单独召见了他,与他交谈许久,交谈之后刘晔给曹叡的定位为“有秦皇汉武一般的能力与胆识,只是人年轻了些”,很多人都认为刘晔的评价未免过高了吧,这个耿直的老头儿也学会拍马屁的了?事实上,刘晔还是那位耿直而又聪明的老头。 辅政大臣,真是让新皇帝欢喜也让新皇帝忧,辅政就必然会干政,随着曹叡皇位坐的越来越稳,“”四个字在他的脑海里出现的频次越来越多了。而同时,这四位大臣之间也是矛盾重重,说白了都是权力那点事儿。这其中怨言最大的就是曹休,作为四位辅臣中唯一的、正宗的宗室皇亲,由于坐镇江东,没能够参加曹丕的托孤大会,导致自己地位偏低,这的确让曹休十分不爽,尤其是低于那位“假”宗室曹真(曹真是曹操养子,本性秦),着实让曹休愤懑不已。而这一切,早就被政治嗅觉极其敏锐的曹叡所熟知。 曹叡本着有矛盾就得调和的原则做了一次人事大变动,而且变动也十分突然,具体如下:曹休为大司马,曹真为大将军,陈群为司空并录尚书台事而司马懿为,大司马是全国军队总司令,武将类官职之第一把交椅,所以曹休的官职一下子超越曹真,心里顿时舒服了,而曹真也别郁闷,自己也是连升五级坐上二把交椅,结果也很不错,所以二曹之间的矛盾化解了。至于陈群,那就是明升暗降没了实权。不过这一切只是刚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