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触龙说赵太后”讲了什么?“触龙说赵太后”最后结局是什么?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触龙说赵”讲了什么?“触龙说”最后结局是什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前265年,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发兵进攻,已经攻下了三座城池。

赵太后向求救。

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长安君是太后的小儿子,深受太后宠爱,太后舍不得他,不肯答应。

大臣们极力劝谏。

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我一定吐他一脸唾沫!” 有一天,左师触龙求见太后,太后正怒气冲冲地坐在那儿等触龙进来。

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

我私下埋怨自己呢。

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

”太后说:“我全靠坐辇走动。

”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

”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

”太后说:“我做不到。

”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触龙说赵太后触龙说:“我的儿子舒祺,年纪最小,没有出息,但我私下里最疼爱他,我在这儿不得不冒昧地向您请求给他补一个黑衣侍卫的缺,让他保卫皇宫。

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

”太后说:“我答应你,他有多大了?”触龙回答说:“十五岁了。

年纪虽然小,但我希望在自己还没死之前把他托付给太后。

”太后问:“你们男人也更加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起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太后笑着说:“胡说,哪里能跟女人相比。

”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 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那么为他的将来打算得也越长远。

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

她出嫁以后,您也经常思念她。

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

’这不正是为她的长远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在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 触龙又问:“从现在算起上数三代,赵王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在位的吗?”太后回答:“没有。

”触龙说:“这就是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

为什么国君的儿子被封了侯就没有好结果呢?因为他们地位高却没有为国家立功,俸禄丰厚却没有为国家流汗,而且还拥有许多国家的贵重器物。

如今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赏赐他许多国家贵重器物,却不趁您还在世时,让他多为国家立功。

请恕我直言,一旦您不幸去世,长安君能够凭借什么资本在赵国立身呢?”太后恍然大悟,说:“是啊,随便你派他去做什么吧,我决不干涉。

” 于是,赵国为长安君备齐一百乘车辆,让他去齐国做人质。

齐国这才派出救兵,也就撤退了。

《》一书曾讲“钓语”:“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常持其网驱之,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

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钓语是言谈开始时的导引性、发性言语,以便引出对方的话头以及对方不愿外露的思想情感。

就像钓鱼投饵一般,用简单而富有引诱力的话语引导、启发对方,使得对方非得开口说话不可。

触龙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劝说、启发赵太后:父母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而不能只考虑他们眼前的安乐,不能让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

触龙的劝说最后终于打动了太后,使她欣然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换来了齐国的救援。

触龙抓住老年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特点,设身处地替她打算,将长安君的利益和赵国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把利害关系说得具体生动,曲折委婉,层层深入,巧妙地达到了劝说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天朝上国这种说法是何时出现的?是在清朝吗

熟读近代史,我们便会对“天朝上国”这个概念不会陌生。一般来讲,满清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洋人的时,不仅不痛定思痛、深刻反省,反而充斥着盲目的自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是世界的中心;而别人不过是“蕞尔小邦”,是蛮夷。 当然,我们今天再来看这段历史的时候觉得当时人是多么的愚昧。其实大可不必,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若干年后,我们也会成为古人,别人再来看我们的时候恐怕也是这个样子。因此,我们看待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充满同情与敬意,遵循历史主义的原则。 图1 《万国来朝图》 故宫博物院藏 接下来我们就谈谈“天朝上国”的前世今生,看看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实质内涵到底是什么? 所谓的“天朝上国”并非一个事实的描述,而是一个价值问题,即认为自己处于天下的中心,自己所代表的文明是最优越的,由此来判定华夏与夷狄。当然,在16世纪以前,这种价值的判断与历史事实是同一的,因为当时的中国的确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华文化辐射到较广的范围,如儒家文化圈影响下的朝鲜、日本、越南如是。但是自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史开始形成,西方国家逐渐崛起,与此同时伴随的是的崩溃。如果此时再以“天朝上国”自居,无疑是一种虚幻的想象,一种盲目的陶醉。 图2 禹贡九州图 一、天下观的下的朝贡外交 先秦时期,很多思想家开始思考世界,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对世界的看法。时人认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总体空间叫作“天下”,天下共由“九州”构成。(战国时期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提出“大九州说”和“小九州说”)此外,还有一种看法,就将天下划分为“五服”,此以周人为典型。所谓的“五服”由内向外分别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每一服之间的距离是五百里。 无论是“九州”的划分还是“五服”的划分,总的一个原则就是天下为天子所有,天子代天临民,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基于“天下”的划分,古人又根据地理位置和文明的程度区分了华夏与夷狄,具体则为:、西戎、、南蛮。 图3 记录商鞅变法后耕作景象的石刻 图4 商鞅变法 当然,地理位置的划分并不是主要的,所谓的夷夏之别最主要的还是文明程度的不同。为何如此说呢?因为“夷狄进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哪怕你是夷狄,如果心向中原文明,接受这套教化,你就可以成为华夏的一份子。比如春秋时期的,一直被视为蛮夷,因为进行了一系列文明化的改革,故而获得了中原王朝认可。一直被中原王朝视为“虎狼之邦”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渐富国强兵,走上法制化道路,以至于荀子对之,认为其有古代遗风。 这种“天下观”到了秦汉以后,则体现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一种“朝贡关系”,如与乌桓、扶余、月氏等国的外交关系。到了曹魏时期则“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支、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武功的强盛,这种关系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如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由于其一视同仁,“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因此,周边国家对唐太宗极为拥护,称之为“”。 图5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图为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和亲使者 二、朝贡外交下的天朝意识 到了,其所面对的外交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周边的少数民族已经与过去不同了,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化运动,除了风俗、服饰、饮食等方面可能与汉人存在较大差异外,在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与汉人几无差别。如辽、金、都进行了改革,政治制度仿照政权而设立,并采取取士,信奉儒家文化。说句不恰当的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因此,我们再看待的时候不能一味的批评它对外军事软弱,如果能够理性、客观的看待当时的政治格局就不会得出如此充斥着情绪化的、婴孩般的想法。 面对如此险恶的外交关系,因此华夷之别这个问题重新被唤醒,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时期采取过“雍熙北伐”,可惜。如此,传统的朝贡贸易便不复存在,宋朝甚至还要向这些国家输送“岁币”。如此,宋朝士大夫的民族自尊心空前强化,对夷夏之别的问题更加强调。虽然在军事上无法战胜这些国家,但至少在文化上是有优势的。如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写过《中国论》,“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他希望“四夷处四夷,中国处中国,各不相乱”。因为四夷的风俗是“被发纹身”、“毛衣穴居”,与中原绝不相同。 图6 宋朝的上层阶级生活 (北宋-赵佶-文会图) 三、走向奔溃的虚幻的天朝意识 明清时期,“天朝意识”可谓是登峰造极,如攻打蒙古的口号便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鼎定后,为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说道:“万国来朝进贡,仰贺圣明主,一统华夷,普天下八方四海,南北东西。讬圣德,胜尧王,保护家国太平,天下都归一。”这样使得明朝维护了与周边国家较为良好的外交关系,而支撑这种关系的便是朝贡外交,周边国家只要承认明朝,就会得到很多赏赐,下西洋便是将这种朝贡贸易发挥到历史上的顶峰。 明朝我们不再展开,就说说吧。关于“天朝上国”最为有名的当属马戈尔尼访华。当时使团不愿意下跪,而认为这有关国体,断不可议论。最后马戈尔尼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妥协,采取了单膝下跪的折中做法。 图7 马戛尔尼晋见乾隆 此外,更为离奇的是英国国王给乾隆皇帝的来信,被翻译者做了大幅度的改动,变成了一副谄媚、讨好的样子。“如今闻得各处惟有中国大皇帝管的地方,一切风俗礼法比别处更高,至经至妙,实在是头一处,各处也都赞美心服的。故此越发想念着来向化输诚。”明眼人一看,这封书信就是被篡改过的,但乾隆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依然沉醉于其中。 这无疑是一种虚幻的想象,一种盲目的陶醉!这是十分可笑的,既缺乏,也缺乏知人之明,无论什么时候也是需要警惕的! 随机文章杨朱生平简介1934年8月8日营口坠龙事件,龙摧毁日资厂房掀翻火车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密码,壁画中隐藏着各种人体器官挪威NSM精确制导导弹,曾受到F35青睐(制导方式奇特)新能源氢燃料电池的优缺点,清洁环保能量损耗低/氢气来源和安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龙”频繁出现在明朝正德年间,反映了什么呢?

吸舟二十余艘、口吐火,目如炬,正德年间频现“龙”之异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龙在中华文化圈一直处于比较独特的地位,中国的龙文化也是极具特色,中国的龙崇拜在世界上最为久远,而且经久不衰。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龙文化构成了中国的文化本源,龙通常在民间以正义的形象出现,几乎活跃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正因如此,上至天子下达百姓对龙有一种特殊的情况。 根据史书记载,“龙”在明朝正德年间频频出现,而且多以异像出现。诸如正德七年六月、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都曾出现异龙现象,“或口吐火,目如炬……吸舟二十余艘,并舟人空中坠地”,或“有物如猪头,其色正绿,堕于上前”等等,几乎都是以一种不祥之兆出现。现在我们知道,“龙”只是以一种图腾象征存在于社会文化中,现实世界里并不存在“龙”这种生物,那么“龙”频频出现在正德年间反映了什么呢? 石雕龙柱 正德皇帝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据《明史》记载,明朝自正统年间以来,国势逐渐衰落,而皇帝又只顾嬉戏游乐,不顾政事,以至于朝纲紊乱。虽然至王朝危亡,但是无论是朝中还是民间的抱怨之声此起彼伏。自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天象,而正德年间天象频频出现异像,或许就是朝中官员以及民间百姓故意编纂,由此对皇帝起到警戒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