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鲜虞国的起源是什么?鲜虞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由于长期对鲜虞的族源关系认识不清,所以,将鲜虞与白狄、绑在一起,成为中山国历史研究最大的麻烦。

首先将鲜虞分离出去,再来认识中山国的源流关系。

“鲜虞”一名最早出现于《国语·郑语》。

《国语·郑语》幽王八年(前774年)云:“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隋、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则皆蛮、夷、戎、狄之人也”。

此处的“狄”当指白狄,而“鲜虞”明显以一个单独族群并列其中,由此看来,“鲜虞”并不是“狄”。

《左传·昭公十二年》杜注:“鲜虞,白狄别种。

”也认为“鲜虞”不是“白狄”,归入“别种”。

那么,“鲜虞”究竟何人? 约在公元前2700年以前,山西的推翻了尧帝的陶,建立虞朝,当时可能称“夏虞”。

约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大禹推翻了“夏虞”,建立了“夏后”朝。

在社会动荡变革中,以有为主体的夏虞朝的遗民向外迁徙。

河南的虞城、浙江的上虞大概是这次向东迁徙的印迹。

向北迁徙的走的过远的,目前还未找到踪迹,而大部分停留在农耕与游牧结合部发展。

在河东的称“鲜虞”,在河西的称“猃狁”。

“鲜虞”和“猃狁”实际就是“夏虞”的记音。

“猃狁”在陕西北部、泾水一带活动,西周中后期,发展最盛,曾发展到甘青一带,秦人在西汉水的老巢就是被他们给端掉了,才有了非子这一支的发展。

后来集结于泾水中游一带,形成国家,这就是“义渠”。

“义渠”是“有虞”的记音。

义渠处于农耕与游牧的交界地带,抵挡了北部游牧族群的向南深入,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屏障作用,也是为秦最后统一中华农耕区具有重大贡献的。

“鲜虞”这一支从晋南北迁,大致生活在太行山中北部西侧一带。

《·北山经》云:“石山,鲜虞之水出焉,而南注于虖沱”。

据谭其骧《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七辑)考证,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于滹沱河的清水河即是鲜虞之水。

说明他们在这一带生活很久。

历经夏后、夏、商、西周,他们已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族群。

从太行山北端及中部的陉井向东部扩散。

到春秋时期,已遍布今保定、石家庄一带了。

“鲜虞”是夏虞朝遗民,主体应是山西舜帝之后裔,不属于姬姓部落。

所有将鲜虞归入姬姓,并没有多少根据。

公元前530年,晋灭肥国,“以肥子绵皋归(《左传·昭公十二年》)”。

而山西舜帝时,在陕西户县建有,商祖曾报杀父之仇,杀了有扈氏的首领绵臣。

两者都是“绵”字系列,疑其与有扈氏同为山西舜帝一支后裔。

河北新市(今河北正定市东北四十五公里的新城浦)古时有鲜虞城,更是增添了另一层混乱。

《汉书· 地理志》注引应劭云:“新市,本鲜于子国,今鲜虞亭是也。

” 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中山国新市条:“有鲜虞亭,故国,子姓”。

《路史》载:“鲜虞:续志云:子,鲜虞子,中山新市也。

有鲜虞故城,白狄别居,种最大,晋伐之。

(昭十五定四哀六。

)今定之新乐。

(《通典》)汉卢奴故鲜虞县,后周鲜虞郡,唐镇州。

(地理记:左人城西北四十左人亭鲜虞故邑。

左人即今定之唐县)”。

从此又引出鲜虞子姓一说。

1977年天津武清出土的《鲜于璜碑》亦说鲜虞璜为殷“箕子之苗裔”。

更证实了子姓一说。

不仅为子姓,而且为箕子的后裔。

《》卷41《第五伦传》注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称“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其子食采于朝鲜,因氏焉”。

后来注家或认为“朝鲜”为“鲜于”的误文,或认为是武王封箕子朝鲜,其子食采于,因合称鲜于。

关于“箕子封朝鲜”的记载,目前所见始于《逸周书》。

云:“王曰:‘咨尔商王父师。

……朕殚厥邦土,靡所私。

乃朝鲜于周,底于遐狄,其以属父师。

”显然,封箕子于朝鲜的目的是阻止狄人对中原的侵扰。

而正定一带正是狄人入侵的必经之地,所以,封箕子于正定的鲜虞城一带是可能的。

今之“朝鲜”似乎过远,并不在西周的疆域范围,也起不到防狄的目的。

《山海经》所说的“朝鲜”在潼关风陵渡以西,并非边地。

因此,“朝鲜”为“鲜虞”之误文是有可能的。

箕子被封之正定一带顺则防狄,叛则可卫燕南北夹击,实为双“防”之举。

如果正定的新市一带确为周初箕子封地,那么,在箕子受封之前,这一带应是鲜虞人的地盘,筑有鲜虞城。

而箕子受封以后,占据了“鲜虞城”,箕子后裔便以“鲜虞城”的地名为姓,实为子裔。

而舜帝后裔的“鲜虞”并不姓“鲜虞”,所以,从自周初始,以“鲜虞”为姓的并非鲜虞族群,实为“子”之后裔。

而鲜虞族或鲜与“鲜虞”姓无关,也与“子”姓无关。

以上史料记载,还能说明另一问题,至少到末期,鲜虞这一族群已扩散到正定一带,可能组成了方国。

后因箕子被封于此,或挤走他乡或融于其中了。

进入春秋以后,扩散在河西、河东的山西虞朝的后裔先后完成了国家体系的建立,河西为义渠、河东为鲜虞。

公元前677年,晋献公继位,一方面诛杀同族巩固君权,一方面在晋中南大力扩张,先后灭掉霍、魏、耿等十数小国,使晋国快速成为强国大国,但也造成晋中南地区的剧烈动荡。

导致晋南一部分戎族迁入伊洛山区,到公元前649年,之弟叔带觊觎王位,联合杨泉、泉皋、伊洛诸戎攻打王城,这部分戎族已参与周王室的纷争,已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这一动荡向北、向东传递,打破了太行山东北部的平静。

山西中北部的鲜虞人再次向太行以东涌入。

在太行山东面,鲜虞人形成一股不可小视的势力。

鲜虞这一族突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是公元前662年对邢国的攻击,一出场亮相就是一副强势形象。

《春秋·简选篇》:“中山亡邢,狄人灭卫”,这里所谓的“中山”是指鲜虞。

天平、王晋的《狄灭邢、卫实为中山灭邢、卫考辨》已经讨论了这一点,但他们所说的中山,实际也是指鲜虞。

自公元前662年以后,活动在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这支鲜虞人,史料多称为“狄”。

因都于“中人城”,原中山之地,所以,自从“中人”一役为晋所败之后,史料也有称其为“中山”,以其地名代替鲜虞。

根据《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至僖公二年(公元前662—658年)的记载:鲜虞人公元前662年冬十月,首先对邢国发起攻击,庆幸这时执政,正盛,极时出兵相救,邢国得以保全。

公元前659年,再次对邢发起进攻,齐桓公又组织齐、宋、曹联军救邢,联军只开进到聂北(聂北:在山东茌平西。

公元前635年邢亡入齐),便与溃逃的邢人相遇。

二次救邢后,“邢迁夷仪,诸侯城之”。

邢国所迁的夷仪,尚有两说。

一说在今邢台的西边(今浆水附近),一说在今山东聊城的西南。

这可能第一次攻邢已攻破邢都,安置于浆水。

第二次攻邢后,邢迁都于聊城西南一带。

卫文公虽有光复卫国之志,尚不能收复原卫国疆土,有何力灭亡北边的邢国。

由此看来,邢国最后落脚地应在聊城一带。

在第一次破邢之后,公元前660年,鲜虞一路南下,对卫国发起攻击,攻破卫都朝歌后,“遂従之,又败诸河”。

卫在齐国等的帮助下,“诸侯城楚丘(河南滑县东)而封卫”,从此,沦为一个小国。

鲜虞占据了邢、卫大部分地盘,此后与齐、邢、卫多有接触。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42年,“邢人,狄人伐卫,围菟圃”。

公元前640年,“齐、狄盟于邢,为邢谋卫难也。

于是卫方病邢”。

公元前639年,“狄侵卫”。

公元前630年,“狄侵齐”。

公元前628年,狄有内乱,卫乘机攻狄,狄乞和,二国会盟。

公元前629年,“狄围卫。

卫迁于帝丘(河南濮阳)”。

公元前628年,“夏,狄有乱。

卫人侵狄,狄请平焉。

秋,卫人及狄盟”。

公元前627年,“狄侵齐,因晋丧也”。

以上所谓的“狄”,大致就是鲜虞人这一时期的活动。

在虞鲜人攻邢败卫的强势出场后,再一次引起注意,已经到了公元前530年前后。

公元前635年,时,周天子赐给的樊、温、原、攒四邑,晋的疆域到达了太行山南部和黄河北岸地,渐向东、北发展。

邯郸是赵穿的封地,早已是的地盘了。

公元前587年,栾书为中军元帅时,食封于栾邑(今赵县境内,栾城县由此得名)。

公元前546年,弥兵大会后,晋国得以专力向北、向东发展。

公元前541年,晋国首先向北山戎无及群狄发起攻势,“晋中行穆子(荀吴)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大败之(《左传·昭公元年》)”,迫使其北徙代地(山西浑源到河北蔚县一带)。

为了控制太行井陉通道向太行山以东扩展,清除散布于山西盂县、昔阳一带的戎狄障碍便是下一个目标。

公元前530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

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左传·昭公十二年》)”。

晋国一出手,首先灭掉了鲜虞的一支肥国。

第二年,“鲜虞人闻晋师之悉起也,而不警边,且不修备。

晋荀吴自著雍以上军侵鲜虞,及中人,驱冲竞,大获而归(《左传·昭公十三年》)”鲜虞的国都可能就在中人,这一次直奔鲜虞的主体,使其遭遇重创。

公元前527年,伐鼓(河北晋县)。

“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三月,……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

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左传·昭公十二年》)”。

公元前521年,“鼓叛晋”,第二年,“六月,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

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左传·昭公十二年》)”。

晋国这一次打击行动,至少并没有完全灭掉鲜虞和鼓,而是使其臣附与晋。

鼓国的叛变,使鼓国彻底灭亡了。

《国语·晋语九》载:“与鼓子田于河阴,使夙沙厘相之”。

鼓子鸢鞮还是给划了一块吃饭的地方。

从此,肥、鼓淡出,不著于史。

此后晋与鲜虞长达近20年,没有大的冲突。

公元前507年,晋与齐、宋、卫等国在召陵会盟,图谋伐楚,鲜虞趁机举兵反晋,“秋九月,鲜虞人败晋师于平中,获晋观虎,恃其勇也(《左传·定公三年》)”。

随后,遭到晋国报复。

公元前506—505年 “晋士鞅、卫孔圉帅师伐鲜虞”;“晋士鞅围鲜虞,报观虎之败也(《左传·定公五、六年》)”。

公元前497年,由赵氏内讧演变为晋卿内争。

晋定公和智、韩、赵、魏挫败晋国的范氏、势力,晋卿中行寅、范吉射逃往朝歌(河南淇县)和邯郸氏赵稷联合对抗,并在的斡旋下,齐、鲁、卫、郑等国支持这支反晋势力。

公元前 494 年,赵鞅率军围朝歌,齐、卫、鲁、鲜虞联军攻晋五鹿(河北大名东)以救范氏。

随后,齐、卫、鲁、鲜虞联军攻占晋棘蒲(河北赵县境)。

鲜虞介入了晋卿内争,加入到齐、鲁、卫联盟。

公元前491年,赵鞅包围攻克邯郸,荀寅奔鲜虞,赵稷奔临。

齐国将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隆尧县西)。

公元前490年赵鞅攻陷柏人城,荀寅、范吉射奔逃齐国,晋八年内战结束。

公元前489年,晋赵鞅率师伐鲜虞。

《·权勋》曰:“中山之国有仇繇者,智伯欲伐之而无道也。

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

仇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

……赤章蔓枝断毂而行,至卫七日而仇繇亡”。

程恩泽《国策地名考》第十八卷《由》:“方以智曰:‘春秋仇由国,今之太原府盂县也,智伯欲伐仇由,即此。

’盂县今属山西平定州,东北半里有仇犹城”。

仇由可能是散布在山西中部的鲜虞的一支,但不一定与立国中山地的鲜虞国有主从关系。

又《古本》载:“十八年(公元前457年)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邱”。

《》卷十二《巨马水》引《竹书纪年》称:“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

穷鱼之丘,《水经注》以为涞水所经之射鱼城即穷鱼之丘,在今涞水县西。

杨守敬《水经注疏》据《太平寰宇记》称易县有鱼山,较之射鱼城距离中山为近,有待考证。

又《国语》卷十五《晋语九·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云:“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胜左人,中人”。

赵襄子为赵鞅之子,据《·六国年表》,赵襄子在位时间自公元前457年至425年,《国语》将此条置于赵襄子即位之后至三家灭智之前,即公元前457年到453年之间。

赵襄子伐狄应在这一时期。

《水经·滱水注》记载,滱水自倒马关南流,东过唐县南,“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

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而锐上,若委粟焉”,“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谓之中山城,”“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称中人城“在定州唐县东北四十一里,春秋时鲜虞国之中人邑也。

”西晋张曜《中山记》说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

“中山”之名可能因中人城而得名。

进入战国后的这三次战争,皆言中山,而不提鲜虞,以“中山代鲜虞”,这是因为鲜虞都于“中人城”的缘故。

有学者认为《国语》记赵襄子伐狄言“胜左人、中人”而未言灭,可能是有道理的。

但自赵控制了左人、中人后,鲜虞已经失国,由此,便衰落下去了,消然淡出,绝于史籍。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明确鲜虞既非白狄,姬姓,也非箕子后裔,子姓。

鲜虞实为山西舜帝后裔,鲜虞人立鲜虞国于中山之地,而非“中山国”,也未见自称“中山”,因此,鲜虞与中山国无关。

战国后史料多以“中山”代替“鲜虞”,或以“狄”这一笼统概念代替“鲜虞”,以致造成许多错乱。

剥离了“鲜虞”之后,再来讨论“中山国”,就少一个纠结。

随机文章宋朝的所有皇帝有哪些?世界上最大战斗机图128,长30米是狂风战斗机3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多拉巨炮,仅炮弹就重达7吨(体积比人还大)外星人真的来过地球吗,地球被外星人暗中保护/地球被外星人监控揭秘美国洛杉矶蝴蝶树之谜,成千上万的蝴蝶栖息于松树上(蝴蝶王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三国中徐晃和张郃谁更强?看一代奸雄曹操是如何评价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指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征西车骑将军以及后将军。陈寿撰写魏书卷十七时,将此五人合传,叙述诸将生平事迹后评曰:“魏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因此现代人将其称之为“五子良将”或“魏五子”。在五子良将中,张郃和徐晃都经历了多次战役,为曹魏的建立下立下了赫赫战功。那么,问题来了,曹魏“五子良将”中,徐晃和张郃谁更强?对于这一问题,其实很早就给出了评价。通过曹操的评价,也可以发现张郃和徐晃这两位将领的特点。 一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鄚人。在末年,张郃一开始是的首席啊,后来在中,张郃归降曹操。至此之后,张郃成为曹操手下的一员猛将。彼时,张郃跟随曹操攻乌桓、破、降,屡建战功。继与都护将军留守汉中。公元219年,张郃从夏侯渊迎战军于定军山,当夏侯渊战死,全军危急之际,张郃代帅,率部安全撤退。后屯陈仓。在第一次北伐时,张郃随西拒诸葛亮,在街亭大破蜀军先锋。在后,诸葛亮只能无奈退回汉中,而张郃也因功升征西车骑将军。 二 另一方面,就徐晃来说,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和张郃一样,徐晃也不是一开始就跟随曹操。根据史料记载,徐晃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自此之后,作为曹操手下的亿元大奖,徐晃参与官渡之战、、南郡之战、关中征伐、夏侯渊平凉州之战、汉中之战等几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的援军击退关羽。等到建立曹魏后,徐晃跟随击败蜀汉大将,并夺取上庸郡等地。由此,和张郃一样,徐晃也是战功赫赫,一生经历了众多战役。 三 对于曹魏“五子良将”中的张郃和徐晃,曹操给出了不同的评价。一方面,就张郃这位大将,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魏太祖得(张)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寐,自使甚危,岂若去殷,归汉邪?”与此相对应的是,针对徐晃这位大将,魏太祖叹曰:“徐将军(徐晃)可谓有之风矣。”由此,对于曹操将张郃视为自己的“韩信”,而将“徐晃”视为自己的“周亚夫”。虽然周亚夫也是一代名将,但是,和韩信这位兵家的顶尖人物比起来,周亚夫显然是稍逊一筹的。在此基础上,曹操显然对张郃的期待更高,也即更加看好张郃的能力。 四 最后,在曹魏“五子良将”中,张郃于公元231年去世,徐晃于公元227年去世。在去世时间相差不大的背景下,张郃最后的官职是曹西车骑将军,而徐晃只是被魏文帝曹丕加封为右将军。在汉末三国时期,车骑将军在官职上远高于右将军的。而这,也从侧面表明张郃要强于徐晃。此外,曹操将张郃、徐晃分别形容为韩信、周亚夫,也体现出两人的不同特点。就张郃来说,戎马一生,以用兵巧变、善列营阵,长于利用地形,这和之际的韩信存在相似的地方。与此相对应的,徐晃治军严整,而在西汉这一历史阶段,周亚夫也是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稳重著称。 随机文章五帝~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人物简介西安活死人墓能下去吗,金庸小说中活死人墓真实存在中国未来第六代战斗机详解,5780公里每小时超越导弹速度霍金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看不起搞理论研究的中国发现200米巨蟒,苏联生化试验导致巨蟒变异长大十几倍(假新闻)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纳粹集中营关押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是怎么回事?狠起来自己人都不放过

国会大厦失火后,纳粹做出的决定中对后来影响最大的,就是在几个月后设立的德国第一座集中营,在慕尼黑附近达豪的模范集中营,指挥官是凶狠的特奥多尔·艾克,在他的领导下,这个集中营很快令人心寒地出了名,而且不仅仅在巴伐利亚州。最初,那里关押的全是共产党人、工会的成员和社会民主党人,他们饱受折磨。 后来,纳粹恐怖政权在各个社会阶层都实行高压政策后吉普赛人、犹太人、耶和华见证人、同性恋者和犯罪分子也被关在那里。达豪集中营没有变成像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样的大屠杀场所。但是在那么多年里,也有数千人被枪杀和折磨死。开始的几年,纳粹试图给集中营挂上“改造营”的面纱。那时,还是有人从集中营里被释放出来的。 集中营是个无法无天的地方,那里有人受到拷打,有人被害,这是公开的秘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说,对于不听话的孩子,在他们做了错事后,大人会玩笑地说,他们会进集中营的。总之,很快全德国都知道,位于上巴伐利亚的集中营是个残暴和无法无天的地方。本来应该有人起来反对这个恐怖集中营,但是没有。 人们感觉到了恐怖的程度,但是不想相信,否则应该有人出来反对。大家的反映是沉默,谁都不说什么,当作没有看见。达豪成了整个集中营制度的代名词,当时的笑话有很多与达豪有关。有个传播很广的祈祷词是这样的:“上帝啊,为了不使我进达豪,让我成为哑巴吧!”有关达豪的笑话更多地是帮助人们在恐怖时期适应环境,而不是真正的批判。 达豪集中营建于1933年3月。每个人都知道,那不是个疗养院。经历过战争的那一代人说,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只有看看广泛流传的有关达豪集中营的套话和笑话,就可以发现那是站不住脚的说法。下面这个笑话很清楚地表明集中营是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如果谁发表反对当局的言论,随时有进去的危险。 随机文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情史花木兰中的性别与身份卡桑德简介孙尚香不孕?结婚三年没有子嗣这问题刘备也很苦恼明朝的粮长制内容是什么?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