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孝庄太后布木布泰与多尔衮的爱情是真的?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的地位从“皇叔摄政王”一直升到“皇父摄政王”,这就出来一个流言,即“下嫁多尔衮”。

南明小朝廷的诗人张煌言,挥笔写下一首诗:“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婚。

”这首诗广为流传,让很多人相信它是真的,甚至后来人编派出无数有关多尔衮和布木布泰青梅竹马的绝世爱情,以及多尔衮为情让江山的故事,更有甚者连福临的老爹都在野史中改换成多尔衮了。

而事实上布木布泰(即:孝庄文皇后)有没有可能和多尔衮发生爱情甚至结婚呢? 咱们还是从布木布泰来到盛京开始说起吧。

这一年布木布泰十三岁,和多尔衮同岁。

一个是四贝勒的妾室,一个是可汗的爱子。

当时皇太极在积极地谋夺汗位,和多尔衮的母亲势成水火。

尽管两人年纪差不多,估计多尔衮也不会没事跑到皇太极的内帐去跟他的小妾培养青梅竹马。

网络配图 次年,阿巴亥死了,多尔衮新逢丧母失位之痛,皇太极处处提防,而这段时间里,布木布泰开始怀孕,跟着就地为皇太极生女儿。

此后,盛京新宫殿盖起,皇太极称帝,后妃们住进深宫内院,多尔衮带着兵马南征北战,也没机会碰面。

直到皇太极去世,和布木布泰成为皇太后,才和多尔衮在皇权上产生了既相互利用又相互算计的关系。

哲哲身为正宫皇后,又是长辈,她的面子不能驳;多尔衮是手握天下的摄政王,他的势力步步扩张也是不容阻拦。

两人若是发生利益冲突,两个大佬在一起谁让谁呢?好在有布木布泰在两个大佬面前放低姿态,从中周旋。

多尔衮有什么要求,由布木布泰转换成宛转的意思,她和哲哲可以关起门来商量之后有条件地让步。

而哲哲和布木布泰要抑止多尔衮的手段,也是布木布泰以一个让多尔衮接受的方式来回复于他。

在这种接触之下,两个野心勃勃的人表面上要融洽和谐,暗中要步步算计,说话也得半真半假,此时若是产生什么暧昧之情,估计也是以算计居多。

但也只限于暧昧,我们从国内任何官方材料中,找不到太后下嫁的材料,若说是或者后来的出于掩盖之心把材料给毁灭了,但是从朝鲜的李朝记录里,可以看到这个时期和清王朝频繁交往的记录,却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实录。

若是两人非官方地结婚,那我们再把时间往上推一下,的是曾经和韩德让非官方成婚过的。

当时萧太后召集文武大臣到韩德让的帐中举行盛宴,让皇帝和诸亲王以父礼对待韩德让,并和韩德让同行同住,同进同出,甚至一齐并肩坐着接见外国使臣签订文书,让小皇帝坐在下首。

网络配图 而多尔衮和布木布泰却毫无这方面的记录,多尔衮没有住在皇宫里,布木布泰也没有住进摄政王府。

太后若是下嫁,自然不可能跟别的女人一起分享丈夫,据说萧太后就因此毒死了韩德让的妻子,但是很明显,在顺治五年多尔衮在封为“皇父摄政王”之后,仍然频频地收纳新宠。

顺治七年,多尔衮纳了朝鲜李朝的两位公主,又将侄子的寡妻收入他的后宫。

另外,见于史料的还有他收过布木布泰的哥哥吴克善亲王以及其他贵族向他进献的美女等。

仅仅以“皇父摄政王”中的皇父二字,来断定太后下嫁,则未免就是张煌言这样的文人想象力太过旺盛罢了。

“皇父”之称,只是在名义上出于小皇帝对辅政之人的尊称,如同的“仲父”、“亚父”、“季父”之类的称呼罢了。

何况,顺治五年多尔衮受封“皇父摄政王”的时候,多尔衮的原配妻子博尔济吉特氏仍活着,那是和布木布泰同时嫁过来的哲哲的另一个侄女,她到了顺治六年才去世。

多尔衮的后宫中还有一个姓博尔济吉特氏的,就是贵妃娜木钟和汗所生的女儿。

布木布泰这边,正宫皇太后哲哲还活着,又怎么能够容许两人成亲? 那么,既然多尔衮和布木布泰传出这样的流言来,两人确定没有成亲,那么这两个人有爱情吗?网络配图 我们若是把多尔衮死后不到一个多月,就被剥夺所有的封号,甚至要被从坟墓中拉出来鞭尸示众的情况联想起来,就可知道布木布泰和多尔衮的情谊有多好了。

假设她对他说类似“我想死你了”的情话,我估计其真实的意思就是“我好想你死了”。

虽然鞭尸的行为挂在顺治的名下,但是此时顺治刚刚亲政,这时候作为皇太后的布木布泰只怕拥有的发言权更大,鞭尸此种旨意,纵然不是出自她的授意,至少也是出自她的支持和默许。

这种恨意连尸体都不放过,可以想象布木布泰此刻委曲求全的心有多么愤怒,纵有打情骂俏,只怕也是暗含杀机吧。

再看多尔衮,据史载,顺治六年“摄政王多尔衮的元妃去世。

命令两白旗牛录、章京以上官员及官员的妻穿着白色丧服,其他六旗的牛录、章京以上官员都摘去红头缨”。

为了元妃的死他大兴丧葬之礼,为了娶朝鲜妻子,他亲自跑去山海关迎亲,又纳豪格的妻子,若说什么他对孝庄,那这些行为又是为了什么呢? 所以两人之间真正的关系,只怕是笑里相迎暗藏着算计,咬牙切齿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拓跋弘只因杀死太后的男宠?

咱们今天说说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他3岁封储,12岁登基,14岁生子,18岁禅位,23岁暴卒,其实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但是身不逢时,只因为太过强势,逼死乐这位小皇帝罢了! 这位皇帝是北魏献文帝,而那时的太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冯太后,这位太后可谓是手段很硬呢,也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主呢,不过她的行事确实有时过于狠毒,让人不寒而栗。 就拿这个最年轻的太上皇来说,就是因为这位皇帝杀了她的男宠而被废掉的,故事发生在皇兴四年(470年)十月,拓跋弘因为反感冯太后淫乱后宫,便借故诛杀了其最宠爱的面首李奕。 李奕之死,瞬间激化了拓跋弘与冯太后之间本来就不可调和的矛盾,恼羞成怒的冯太后扬言要废掉拓跋弘。为了逃避和自保,平日对黄老之学和佛经义理研习颇深的拓跋弘一时间看破红尘,,被迫决定主动禅位。 其实这时的这位太上皇禅位一方面是由于冯太后的压力,一方面也确实是自己看破了红尘,因为他自己本身是比较喜欢研究佛学的,本来这位太上皇如果这样的话会好好的过一生的,但是这位冯太后还是太过于狠毒,让这位皇帝不得不重新出来和冯太后争斗,最后落得惨死的结局。 这是什么情况呢?因为当时献文帝拓跋弘禅位的时候,他留下的儿子孝文帝年龄还很小,不能掌握政事,所以冯太后就开始当政了,其实如果冯太后好好当政的话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关键是冯太后竟然把孝文帝关到一个小黑房子里三天三夜,不给吃喝。 这段经历差点让小小的孝文帝死翘翘了,这正好就被献文帝拓跋弘看到了眼里,于是他开始和冯太后较量,做很多的政策,并且到处去打仗什么的,但是冯太后怎么会容忍这样的人存在呢?因为这样的人存在的话是对自己生命的一个很大的威胁不是吗? 在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二月,太上皇献文帝戎装出京,在北郊带着将领们击退柔然的进攻;十一月,献文帝骑上战马,征讨柔然,一直杀到漠南,逼柔然后撤几千里。 太上皇献文帝这时还颁布诏令,让工商杂伎一律务农,禁止滥杀牲畜,保护农业生产,对那些克己奉公的牧守加以提拔,对那些贪婪残暴的官员严惩不贷。 延兴四年(474年)六月,献文帝再次下令:处理一切案件都要按法律办事,以事实为依据,用刑要慎重。 从这就能看出来这位太上皇也是真的没有放弃自己的权利,虽然是太上皇,但是依然带兵打仗,依然颁布法令,可惜的是,姜还是老的辣。 在承明元年六月辛未日(476年7月20日),拓跋弘离奇驾崩于永安殿,年仅二十三岁,在这个地方是有争议的,因为有人说是这位太上皇是因为染病死的,但是也有人说是冯太后毒死的。 小编更倾向于后者,因为一个原因是献文帝是比较年轻的,要说得什么病立马死掉,这个未免有点牵强,大家千万不要说是什么天花之类的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是命了! 第二个原因是从上面的经历来看,献文帝拓跋弘确实是一个很能干的皇帝,确实阻碍了冯太后的路,所以冯太后杀之是有可能的。 所以这位小皇帝呢,就这样被冯太后杀死了,真是可惜了了呢,不过这样诞生了伟大的孝文帝不是,所以凡是有利有弊的,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咱们明天见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儿子被立为太子,她本该成为太后却被帝王赐死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