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讲究品位、时尚的“”,率先接触并享受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现代物质文明,她享用电灯,乘坐奔驰车,最喜欢摄影和巴黎香水…… 她的意识形态在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而这也增加了她对“西洋物件儿”的喜爱,以至于其在内还引领了一股西洋风。
而这股西洋时尚风最终刮出了颐和园,吹向了北京城乃至全中国。
清漪园自1888年更名颐和园后成为常年驻足之地,颐和园不仅见证了慈禧太后施展政治权威的“女王”一面,也遍布着她作为“中国第一女人”引领时尚的足迹。
电灯照亮颐和园 颐和园乐寿堂正中,悬挂着一盏的玻璃吊灯,而慈禧太后可以说是北京使用电灯的第一人。
有电之前,皇宫的室内照明多用蜡烛,间或使用油灯。
晚期,国外的蜡烛进入中国,被称为“洋蜡”,和本土的自产蜡烛混用。
当时清宫不同等级的嫔妃享用“洋蜡”有固定的数量和规格。
让电灯照亮颐和园这件事开始于十六年(1890年),翌年正式投入使用,不幸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把颐和园内的电灯和电灯公所毁坏殆尽。
慈禧太后避难回京重新入住颐和园,又令人重新操办。
1901年,邮传部左侍郎盛宣怀花费5万两白银重修电灯公所,并且在德国荣华洋行购买机械设备。
买设备也买来了服务,德国荣华洋行专门派技术人员协助。
1903年,慈禧太后住进颐和园,电灯又亮了。
关于颐和园的电灯有一则趣事:1903年有位德国商人意图将西方电气商品打进中国市场,但慈禧反对。
外国商人懂得,要想打开中国市场,首先要让慈禧带头用电灯。
傍晚慈禧一进乐寿堂就质问:“我一走,你们为何在殿内张挂那么多的各色‘茄子’?”李莲英叩头请安后恭问:“老佛爷,该上灯了吗?”慈禧说:“上。
”李莲英将门后的电灯开关打开,即刻灯光大放异彩。
慈禧惊喜地问:“这些‘茄子’一下子全亮起来了,到底是些什么玩意儿?”李莲英毕恭毕敬奏道:“这就是电灯。
”他说,用电灯方便、干净、明亮、安全,老佛爷用上它可以“添福添寿”。
从此慈禧开始用电灯,中国各大城市慢慢开始用电。
直到1908年慈禧死后,隆裕皇太后宣布不再到颐和园来,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历史使命正式结束,电灯公所的使命也到此为止。
1931年,颐和园电灯公所的发电设备依然保存完好。
当时的管理者想把它拍卖,拍卖所得用以购置接送游人的游览车,但个打算没能实现。
到了1935年,张学良把这套设备拆走,运到了陕西。
其中一盏挂在排云殿正殿,另一盏挂在乐寿堂。
这两盏吊灯,式样讲究,有个别灯泡现在已经丢失。
最惹眼的是,其中一个吊灯的灯泡前面带个尖,里面的灯丝是圆圈状的。
颐和园在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时,联合国派专家来考察这两盏吊灯。
专家们见到这个前面带个尖、“90岁高龄”、一通电还亮的御用电灯泡非常惊讶。
可以说,慈禧太后直接促进了中国电业的发展。
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 位于颐和园东大门不远处的“德和园”是昔日帝后妃嫔看戏的戏园子,这里举办过“帝后用品展览”。
其中有一件堪称稀世的“老爷车”,也就是当年慈禧太后的御用汽车。
这件文物至今已有一百岁,黑色木质车厢、黄色木质车轮与辐条、铜质车灯、实心轮胎、两轴四轮,是一辆在今天看起来依然“拉风”的敞开式古典汽车。
前排座位是司机席,后排座位则是乘客席,前排只能乘坐一人,后排可以乘坐两人。
在车厢的上方撑有一顶由四根立柱支起的车篷,车篷的四周围缀有黄色的丝穗。
经专家考证,这是一台横置式气缸、1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
发动机旁的齿轮变速箱将动力传递给后轴,最高时速为每小时19公里。
前悬挂是一横置钢板弹簧,后悬挂是两个普通钢板弹簧。
论模样,这一“老爷车”,虽与今日飞驰在公路上当代汽车的长相已相差很远,但其原理、发动机、悬挂系统、转向系统、传动系统已与今日汽车很接近,比现在的10辆新的奔驰车加在一起的价格还高。
慈禧太后是和这辆“奔驰”汽车结下不解之缘的第一人。
据说,慈禧太后喜欢游览,经常乘坐她的豪华大轿和马车去颐和园、西山游玩。
1901年,官拜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为了讨好慈禧,用1万两白银购进一辆第二代奔驰牌轿车作为慈禧六十大寿的贡礼。
慈禧太后一生享尽富贵却从没有见过这种先进的洋玩意儿,看后心中大喜。
第一次乘坐汽车去颐和园游览,汽车驶出紫禁城后,慈禧太后发现原来的马车夫孙富龄成了汽车司机,不仅坐着还坐在自己前面,心里非常恼火,当即责令他跪着开车。
司机只好跪着驾驶,但手不能代替脚踩油门和刹车,险些酿成大祸,这可吓坏了当时的王公大臣,他们纷纷下跪乞求慈禧太后不要冒这个险。
慈禧太后于是无奈地被人搀扶下车,中途又换上她的十六抬大轿。
因为不能容忍司机坐在面前开车,慈禧太后渐渐对汽车失去了兴趣,因此这辆车被弃置一旁。
辛亥革命后,这辆汽车又从紫禁城移到颐和园至今。
经专家鉴定,这是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距今已100多年。
喜欢摄影最爱巴黎香水 慈禧太后深谙享乐之道,对于欧美流行的小物件儿和奢饰品情有独钟。
她的两位御前女官德龄、容龄都是留法归来的才女,在她们的指引下,慈禧太后更精于此道。
慈禧太后热衷拍照,说她促进了中国摄影的发展绝非闲扯。
摄影技术最初被中国人看做是洋人的“奇技淫巧”,能摄人魂魄,大多对其避而远之。
1885年,光绪的父亲醇亲王,将自己请德国人来兴克为他拍照的相片呈送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
等她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照片后,再也禁不住对摄影的喜爱,为了照相,传旨在颐和园乐寿堂前搭了席棚,以布景屏风为衬,并按殿内式样布置豪华的陈设。
慈禧在照相之前,首先翻阅历书,选定良辰吉日。
刚拍完,就催着冲洗放大,有时照片泡在药水里还没显影,她就要先睹为快。
慈禧太后留下了许多生活照和肖像照,并在自己七十大寿(1904年)前,令侍从们悬挂在紫禁城和颐和园等处,作为收藏和赏赐大臣们之用。
这些照片后来流向民间,成为珍贵的历史档案。
在颐和园的陈列室里,有一架洋人送的钢琴。
自1903年,清政府驻法国大使裕庚的女儿德龄与慈禧太后一起生活了两年时间,她曾经不止一次用这架钢琴为慈禧太后弹奏过国外的钢琴曲目。
在慈禧太后的寝宫里有一个巨大的留声机,这是清朝末来自外国的礼品。
留声机内部用发条作动力,上满弦后自由驱动一个小弦锤,汇成悦耳动听的旋律。
留声机内还储藏着华尔兹圆舞曲等中外名曲供慈禧太后欣赏。
慈禧对西洋舞蹈深感兴趣,有一天,慈禧问德龄:“跳舞是怎么回事?我听人说,二人手牵着手在屋里跳,要是真的,我想没意思。
你跟男人一起跳上跳下吗?”慈禧说的跳舞是指的交际舞。
接着她又对德龄说:“我想看你跳舞,你能跳吗?”于是慈禧下令将唱机搬到大殿,挑选了一张奥地利华尔兹舞曲,请德龄和她的妹妹容龄一起跳。
表演完毕,慈禧高兴地评论说:“这是很美丽的舞蹈。
”又问:“你们这样反复转着圈圈,难道不感到头晕吗?” 慈禧太后非常欣赏巴黎的时髦时装,喜爱18世纪的法国高跟鞋,要求御前的女官德龄每天都穿着巴黎女服和高跟鞋,好让她看到法国人的时髦装束。
她还模仿西洋贵妇的习俗,养了一条哈巴狗取乐。
她的化妆品有巴黎香水、香粉,还有法国镀金的镜子和日本的小梳妆台。
她经常阅读描述英女多利亚生平事迹的译本,还曾学过英语,不过上了两小时课后便不耐烦地停止了。
慈禧也学着洋人请名画家为自己画肖像的做法,请来美国画家卡尔小姐和荷兰画家给她画油画肖像。
慈禧太后在京城圈内引领的西洋风和她对时尚品位的把握不仅对当时京城上层社会的贵妇们起了巨大的影响和模范作用,就是站在时代潮流尖端的今天来看,她也毫不逊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其实,是一个有脾气的人,甚至曾经因为对慈禧太后说出的一句狠话,而险些被废掉。
朝廷的大臣都知道,因为权利和婚姻等问题,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关系并不好,甚至一度到了不能调和的地步。
尤其是甲午战败之后,眼看着祖宗留下的江山日渐走上下坡路,光绪帝心中那个难过,是无法言表的。
网络配图 经过大学者、状元翁同龢多年的言传身教,光绪帝早就已经有了处理国事的能力。
但是,视权如命的慈禧太后,就是把持着不放。
而光绪帝想要把大清国从低谷中领出来,则必须亲自掌握朝政才可。
于是,他便把自己的这些牢骚,告诉给了自己的皇叔庆亲王奕劻。
光绪帝表示: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因为在光绪帝看来,大清国之所以会出现今天的局面,和自己的这位“亲爸爸”,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如果大清国葬送在她的手中,自己实不甘心。
网络配图 再说了,自己也不愿意背这个亡国之君的黑锅。
但是,让光绪帝没有想到的是,奕劻在安慰完自己后,竟然把自己的这些话告诉给了慈禧太后。
表示自己也早就不想让这个不听话的人离开这个位置,换一个听自己话的人。
见慈禧太后动了动怒了,想要真格的,庆亲王奕劻也害怕了。
毕竟废黜皇帝之时,大清开国两百多年来,还未曾发生过。
好在,经过庆亲王奕劻的反复劝说,慈禧太后最终消了气。
网络配图 最后,慈禧太后留下一句话:“由他去办,等办不出看他怎么说!” 意思就是,朝政他要想管,就让他去管。
等他管不好了,看他还有何脸面! 当然,在转达慈禧太后意思的时候,庆亲王奕劻并没有把慈禧太后发火的事情告诉给光绪帝——因为庆亲王奕劻深知,这个会更加激怒双方的矛盾,更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奕劻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光绪帝,皇太后说了,并不禁止皇帝您管理朝政(太后不禁皇上办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她会马上回到她的宫中,进到西室,里面有一间静室供着白衣大士。
慈禧到了里面在佛像面前一坐就是40分钟,不管有多急的战报、军报都不许报告她,谁都不能打扰她。
她这个时候就是在里面一心礼佛,心中无杂念专心念经,以此来静静地沉淀情绪,洗濯心灵。
礼佛的过程能够使她冷静下来,很好地消除心绪不宁。
40分钟一过,慈禧再从里面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多云转晴了,变得,再继续她的政治生涯。
网络配图 有一个故事是关于“”这个称谓的来历,说当年在宫里面听说江湖上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和尚,这个和尚特别擅长画观音像,且擅长画各种各样的菊花和兰花,慈禧首先非常尊崇观音大士,其次自己名字是兰儿,所以一听这个传闻就命人把和尚请到宫里来了。
和尚来到宫里之后,慈禧却把这件事给遗忘了,过了好长时间突然想起来,就出了一个难题给众人,问谁能在五尺的宣纸上画出八尺高的观音来。
这明显是个不可能的任务,但谁也不敢言语。
其实慈禧这是在试探这个有才干的和尚,这时候他果真就站了出来说自己试一试。
和尚回去之后,经过一番苦心思索,终于画出了一幅观音像拿给慈禧。
寻常观音怀抱净瓶直立,而和尚的画上净瓶在地上,观音弯腰去拿瓶中的柳枝。
和尚解释说他画的观音是下身四尺上身四尺,这是观音在弯腰时候的样子,如果直起来了身高就是八尺。
网络配图 老佛爷一听这和尚果真聪明,就要打赏,但是这和尚什么也不要。
这引起了老佛爷的深思,觉得自己道行还是不够,在佛法方面造化还太浅,就说要出家继续修炼。
她虽然这么说,但是她是掌管天下的西太后,哪能随随便便出家。
这时候她身边的李莲英就很机灵地给她跪下了,说您就是我们的老佛爷,不出家也是老佛爷。
这句话一下子就说到慈禧心坎里去了,随后“老佛爷”这个称呼就不胫而走了。
有学者认为老佛爷是慈禧太后专用的,其实是一种误解,这实际上是历代特有的称呼,因为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身居高位的首领就叫满柱,清朝建立后就将满语的满柱译为佛爷,成为清朝历代皇帝的特有称谓。
慈禧太后让别人称呼自己为老佛爷,用意就是想和男性皇帝一样,享有至高无上的特权。
网络配图 不管怎样,慈禧的修身养性之道跟她信奉佛祖是分不开的。
而她能够活到74岁,垂帘听政40多年,27岁丧夫、41岁丧子,内忧外患不断,还需要周旋斗争于侄皇及其帝党之间,可谓纷争不断。
虽然政务缠身,但她年逾花甲,却风韵不减、精神矍铄、肌肤如玉、青丝不落,除了她极尽奢华的生活方式,应该与她能够处理好忙碌与养生的关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