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八王之乱”是哪位引发的?司马伦在其中是个什么角色?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1
“”是谁引发的?在其中是个什么角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八王之乱,其实也不能说是某一个人引起的,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出现之后,它们综合起来,就导致了最终出现这一个局面,而在八王之乱的众多引发人当中,司马伦就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角色。

司马伦是的儿子,但并不是正妻张春华所生,司马懿死的时候,司马伦年纪还不是很大,后来的他又是怎样引发了八王之乱的呢? 司马伦及他的几个儿子,都是庸愚无识之徒(大奸雄司马懿这个儿子真是不肖之子,此支血脉出奇的差,且一代不如一代),真正的幕后主人公,反而是寒人小吏出身的。

这位孙秀,狡黠贪淫,与他共事的人又皆邪佞之士,惟竞荣利,无深谋远略,而且这帮人也不团结,志趣乖异,互相憎嫉。

真正是小人得志,因时趋势。

孙秀有个儿子叫孙会,形貌短陋,长得像下等仆隶。

为了彰显老孙家,孙秀竟把惠帝亲生女儿河东公主娶为儿媳。

一年前,孙会还和数位商人之子在洛阳城西贩马,如今,城中百姓忽闻这位丑八怪马贩子当了驸马,莫不骇愕。

河东公主虽然父是大傻帽母是黑娘们儿,但毕竟是公主身份,竟与这么个人成婚,也成当时一大新闻。

永宁元年(301)春正月,孙秀与司马伦再也等待不了,派晋惠帝的堂叔义阳王司马威去惠帝那里逼大傻“禅位”。

惠帝愚憨,但也知道身上的玺绶是很重要的东西,抱持不放。

司马威伸手就夺,几乎把惠帝手指掰断,大傻哥们儿嗷嗷大哭。

司马伦以兵士“护送”惠帝至金墉城,表面上尊惠帝为“太上皇”(辈份简直乱了套,司马伦是惠帝的叔祖,侄孙竟成为自己的太上皇),同时,他下令把已经立为皇太孙的之子送入密室一刀结果。

可怜这数岁小儿,虽生于天家,却没几天好日子可过。

赵王司马伦即位,改元“建始”。

坐上帝位,自然是大封“功臣”,孙秀、张林、司马威等加官晋爵,其余党羽,皆为卿、将,超阶超次,不可胜记。

下至奴卒,亦加爵位。

每次朝会之时,满座,“时人为之谚曰:‘’。

”(这就是“”典故的由来。

) 司马伦虽当了,但真正的皇帝显然是孙秀。

孙秀专执朝政,司马伦所出诏令,孙秀辄更改涂抹,自书青纸为诏,或朝行夕改,百官转易如流,朝政大乱。

为了安抚宗室,拉拢人心,孙秀也以司马伦名义加封齐王(坐镇)、成都王司马颖(坐镇邺城)以及河间王司马颙(坐镇关中)三个人“大将军”名号,并把司马伦亲信多人派出给三当僚佐,以为监视和内应。

司马伦称帝才两个多月,在许昌坐拥强兵的齐王司马冏就遣使告成都、河间、常山、新野四个司,移檄天下,发兵讨伐赵王伦,声称“逆臣孙秀,迷误赵王,当共诛讨。

有不从命,诛及三族”。

一时间,各地响应,军队赶至朝歌县时,已汇集二十多万人。

孙秀、司马伦听说三王起兵,大惧不已。

不得已,二人只得硬着头皮派亲信将领张泓、士猗、许超以及孙会等人率京中四出拒战。

司马伦、孙秀两个人笃信邪教巫术,日夜祈祷,厌胜以求多福,天天弄几大帮人在宫里跳大神。

也是恰巧,大神跳得还真有灵验。

齐王司马冏在颍阴被张泓打败;孙会、士猗等人又在黄桥大败成都王司马颖,杀死数万成都王兵马。

消息传回宫内,孙秀、司马伦大喜,大赏黄桥之功,士猗、许超与孙会,皆得“使持节”的衔号。

这样一来,三将地位相当,各不相从,军政不一,谁也不听谁的指挥和调动。

骄傲之时,他们对于仍未退军的败军之将成都王司马颖更是不放在眼里,以为朝夕可灭。

司马颖在黄桥大败后,本来想撒丫子逃跑,被手下卢志等人劝住,并乘孙会等人松懈之机,突然进攻,大败对方,乘胜长驱渡过黄河。

三个败将带数名残卒跑回城内,孙秀大惧,忧懑不知所为。

几个人连夜商量对策,有的说西,有的说东,有的建议收败兵出战,有的想要焚烧宫殿趁乱逃跑,有的指出要挟持司马伦南逃荆州,还有的干脆劝说孙秀大搜宝物乘船东逃入海…… 这些人正你一言我一语争吵,手中掌有精装禁兵的左卫将军王舆先窝里反,率七百多兵士从南掖门入宫,攻杀孙秀、许超、士猗等人,并召八座大臣入殿,强迫司马伦发诏:“吾为孙秀所误,以怒三王;今已诛杀孙秀,其迎太上皇复位,吾归老于农亩。

” 于是,宫内高举驺虞幡解兵,数千甲士又迎惠帝复辟。

估计大傻帽当时非常郁闷:怎么总是大半夜把自己从被窝中喊醒,稀里糊涂地一会儿被拥上殿一会又被弄去金墉城。

事定之后,三王入城,发诏杀掉赵王司马伦四子,捕斩孙秀等人亲党,并派人送金屑酒给司马伦,赐死。

估计这金屑酒还是内廷数月前为黑娘们儿配制喝剩下的,如今又轮到赵王尝尝鲜了。

司马伦惭愧惊恐,以巾覆面,嚷嚷道:“孙秀误我!孙秀误我!”饮药自杀。

八王之中,司马伦是第三个上西天的。

(淮南王没有在“八王”之中) 这次混战虽然只打了两个多月,却战死士兵十来万,成为皇族大血战的第一个高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龙”频繁出现在明朝正德年间,反映了什么呢?

吸舟二十余艘、口吐火,目如炬,正德年间频现“龙”之异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龙在中华文化圈一直处于比较独特的地位,中国的龙文化也是极具特色,中国的龙崇拜在世界上最为久远,而且经久不衰。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龙文化构成了中国的文化本源,龙通常在民间以正义的形象出现,几乎活跃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正因如此,上至天子下达百姓对龙有一种特殊的情况。

根据史书记载,“龙”在明朝正德年间频频出现,而且多以异像出现。

诸如正德七年六月、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都曾出现异龙现象,“或口吐火,目如炬……吸舟二十余艘,并舟人空中坠地”,或“有物如猪头,其色正绿,堕于上前”等等,几乎都是以一种不祥之兆出现。

现在我们知道,“龙”只是以一种图腾象征存在于社会文化中,现实世界里并不存在“龙”这种生物,那么“龙”频频出现在正德年间反映了什么呢? 石雕龙柱 正德皇帝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据《明史》记载,明朝自正统年间以来,国势逐渐衰落,而皇帝又只顾嬉戏游乐,不顾政事,以至于朝纲紊乱。

虽然至王朝危亡,但是无论是朝中还是民间的抱怨之声此起彼伏。

自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天象,而正德年间天象频频出现异像,或许就是朝中官员以及民间百姓故意编纂,由此对皇帝起到警戒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牧简介:战国时期赵国名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名牧,战国时期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家,与、、并称“”。

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 ,因在宜安之战重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

公元前229年,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

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

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

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人物生平 大破匈奴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赵国柏仁人。

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

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

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

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

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

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

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

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

出兵交战,屡次失 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

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

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

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

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

”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

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

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

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

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

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

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

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

灭了襜褴(chānlán),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

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连却秦军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公元前246年以后。

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

公元前245年,逝世,悼襄王继位。

公元前244年,让乐乘代替廉颇大将军之职位,廉颇一怒之下,领军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就带领自己部下,投奔去了。

当时,、已死,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公元前243年,赵王派李牧进攻,攻下燕国的武遂(现河北省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现河北省固安县南)。

公元前242年,赵王派将军庞煖再次进攻燕国,杀死燕将剧辛。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赵王迁即位。

公元前234年,秦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杀赵军十万。

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

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 对峙。

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

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

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

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

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

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

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

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

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

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

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王再次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自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拊邯郸之背。

将赵拦腰截断,进到番吾(现河北省平山县南),因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

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

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

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

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

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

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

李牧击破秦军的同时,南距韩、魏。

惨遭冤杀 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

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

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

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

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

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

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

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

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