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国之所以能统一东方六国,我们都认为是变法奠定的基础,的确是这样。
然而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其实还是经济,而在农业社会,粮食的收成又最为重要。

六出祁山为何每次都是无功而返,还不是远道奔袭,粮草不济的缘故。
而战国时的秦国呢,坐拥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两大粮仓,可谓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而这些良田之所以能丰收,无疑是因为水利工程建设的好。
说道秦国的水利工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工程。
都江堰工程是在秦昭王时期,大约256年前后,由蜀郡太守及其子率众共同修筑的。
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水利工程。
正是都江堰的修筑,使得蜀地真正成为“天府之国”。
也正是都江堰的灌溉,为后来的秦灭六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保障。
然而,我们在记住都江堰的同时,也往往忽视了另一项水利工程的存在。
而这项水利工程本来是韩国的一个阴谋,企图借此拖垮秦国,以阻挡其东进的脚步。
然而,知道这个阴谋后,不仅没有杀郑国,反而还鼓励他继续修渠。
在修完以后,还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到了战国时期,在秦楚燕韩赵魏秦这七国中,国土最大的是楚国,军事最强的是秦国,而经济最富的是齐国。
与这三个国家相比,韩赵魏自从把晋国瓜分以后,单方面的实力是比较弱的。
而在三晋之中,韩国无疑是实力最弱的。
但偏偏凑巧的是,自己和虎狼之国的秦国接壤。
秦国要想东进,必然要取道于韩。
因此,韩国自然就成为了秦国的“眼中钉,”了! 韩国深知自己即将遭受灭顶之灾,但就这么吗?自然不能,蝼蚁尚且偷生,求生的本能使得韩王不能坐以待毙。
那该怎么办呢?自经长平一战后,秦国打得东方六国毫无招架之力,此时的秦国早已是一家独大!面对如此局势,韩王无法,只能想出一个笨拙的办法,那就是“疲秦”。
所谓的“疲秦”就是派遣间谍郑国入秦,借口修渠为由,拖垮秦国的实力,使之无暇东顾,自己也就可以暂时幸免于难。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拙劣的办法,但即便是再好的办法此时也是回天无力,已无法扭转覆亡的命运! 公元前246年,郑国入秦。
其向秦王建议在泾水和洛水之间,穿凿一条渠。
郑国声称此举是为了秦国更好的发展农业,为进攻东方六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保障。
此时秦国的国君正好是,且刚刚即位。
的嬴政正准备大干一场,于是便同意了郑国的建议。
而后,秦王任命郑国主持这一工程。
“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
泾河从陕西北部的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县便进入关中平原。
平原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郑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可灌田四万余顷”。
(引用“郑国渠”百科资料) 但是,纸里终究是保不住火的。
就在修渠的过程中,秦王发现了郑国的阴谋,于是怫然大怒,要杀了他。
谁料郑国却解释道:“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听完这番解释后,嬴政便没有处置郑国,而是让其继续修渠。
这是为什么呢?从主观动机上来讲,郑国此举完全是为了韩国着想,是要“疲秦”的;但从客观效果上来讲,确实是对秦国有利。
秦王嬴政不是不明白这一点,他之所以没有处置郑国,主要有两点原因:一则是秦国此时已经是一超多强,东方六国早已不是其对手,单凭这小小的伎俩根本不足以抵挡秦国东进的步伐;二则是秦国虽然兵力强盛,但架不住连年累月的穷兵黩武,况且打仗拼的是经济实力,没有源源不断的粮草作为补给,即便是秦军再英勇也无济于事。
此渠修成以后,定能让关中粮食丰收,成为继蜀地之后的又一大粮仓,呢?况且这个郑国是个不可多得的水利人才,杀了他不如为我所用。
事实证明了嬴政果然是一位英明的君主。
渠成以后,关中地区的粮食取得了大丰收。
根据《汉书》记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

”一钟即为四石六斗,而当时黄河中游地区的亩产量则仅有一石半。
如此,从亩产量来算,就是其他地方的三倍有余。
正是因为这条郑国渠使得一向干旱少雨的关中地区有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来灌溉农田,以增加土质肥力。
此举改造了盐碱地4万余顷(相当于现在280万亩),这可谓是功莫大焉!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保障,秦王才能在十年之内接连发起对六国的战争,最终统一了天下。
最后,秦王不仅没有杀郑国,反而还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条渠。
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此时的天下格局发生了变化。
因为嬴政要的是一统天下,而非灭掉六国。
因为在他的眼里,此时有了一个更大的格局,那就是天下,而他则是这天下之主。
要想拥有天下,最重要的不是武力征服,而是征服人心。
对于此时的嬴政来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韩国、赵国之说,只有所谓的秦国,秦国即天下,天下即秦国。
从这点来说,郑国也即是大秦的子民。
况且郑国帮助秦国修好了渠,确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那就是他有功。
将渠命名为郑国渠正是为了彰显这一点! 其实,郑国渠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其本身,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以后,历代王朝都继续在这里完善水利设施。
如的白公渠、的三白渠、的丰利渠、的王御史渠、的广惠渠和通济渠、的龙洞渠等。
此外,在1929年时,陕西发生了大旱,三年颗粒无收。
整个关中地区,路有饿殍、。
面对此种情状,李仪祉先生,毅然肩负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千秋重任。
渠成之后,关中的旱情得以纾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文帝隋文帝杨坚夺权登基,一统天下,堪比古今第一帝秦始皇嬴政
要说隋唐时期的人物,不得不先说说此人,不少史料记载着以往的一些经典故事,也有一些关于杨坚此人有趣的民间趣事。 自从统一中国之后,历经几个朝代,最终华夏再次大统就出自杨坚之手,我们先说说杨坚此人早期的一些人生经历,他的出生起点还是比较高的是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基本上都是先辈打下的根基。 568年,他的父亲杨忠去世之后,杨坚就继承了杨忠的位置,常伴帝王身边,有种与虎常伴的感觉,随时都有危机,并且当时宇文宪对于杨坚的感觉并不是很好,而且经常跟周武帝说杨坚此人并非池中之物,迟早会对他的皇权有危险。 杨坚此人结交的朋友还是挺靠谱的,据说当时周武帝对于他心存疑虑,怕到时候杨坚会有造反的时候,于是就问了当时隋唐比较著名的相士来和,来和为了保全自己说道:杨坚此人不凡,但顶多也只能做到大将军这个位置了,叫周武帝不需要担心,但是还是不放心又叫了赵昭偷偷给杨坚看相,没想到杨坚跟赵昭是好友,于是赵昭就极力维护杨坚说,叫周武帝不比担心,又让杨坚逃过一劫。 宇文邕去世之后,继位,杨坚的长女被封为皇后,这位帝皇的老丈人,就顺利的坐上了柱国大将军、但是此时文赟跟他老爹一样都不待见杨坚,而且口口声声跟杨丽华说一定要灭了他全家。 这个宇文赟也不是什么好货,天天贪恋美色,而且对于王权并不是非常热衷,进出乎意料的把皇位传给了才6岁的儿子,周静帝,自己天天在后宫荒淫无度不理朝政,22岁就挂了,这个时候杨坚的机会就来了。 由于周静帝年纪还比较小,继位之后,任命杨坚为丞相,这个时候杨坚就顺利和刘昉的帮助下控制了北周政权。并且开始了自己篡夺北周大权的计划,先后扫清了宫内的一些反对失利,并且出兵消灭了对自己政权有危险的政敌。 这个时候,基本朝廷已经被杨坚所控制,周静帝年纪还比较小,但是看到杨坚,最后把地位让给了杨坚(实际也是无奈的选择,只不过杨坚需要有个正当的理由登基罢了)杨坚登基之后,平定了判乱,统一天下的对手只剩下南方的陈朝和位于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 但是,没过多少年西梁也被征服了,陈国也在的征伐之下,归入杨坚之手,华夏各国大统一之后,杨坚励精图治,开创了“”彻底结束了战乱300多年的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的亲爷爷名叫大野昺,可是为什么很少有人知道他呢
咱们中国人,原来都是有氏,姓氏都是分开的。比如现在的,原来都是姬氏,现在的,原来都是嬴氏。的时候,有一个家伙,嬴姓名虎。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他爵封唐国公,还被赐姓大野氏。古代的时候,讲究“尊者赐,不可辞”,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李虎和他的后代只能以大野氏为姓了。 大野虎打仗英雄了得,生孩子的本事也非常强。据《新唐书.宗室列传》记载,大野虎一共有八个儿子,长子大野延伯和次子大野真都早逝,三儿子大野昺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大野昺有个儿子名叫大野渊,大野渊又继承了大野昺的唐国公爵位。大野渊碰到了“”改汉姓名为“”的影响,也改回汉姓李氏,成了大名鼎鼎的李渊。李渊改姓之后,大野虎和大野昺又成为李虎和李昺了。大野昺或者说李昺这个人,身为李渊的亲爹,也就是李世民的亲爷爷,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大野昺没存在感,跟名字没取好有那么一点点关系。昺字,也作昞,读音念饼,这个字太生僻了,我以前读《》碰到这个“昺”字,硬是不知道念啥,去查了字典,才知道念“饼”。拿这种生僻字取名,很难让人记得住。当然了,如果一个人非常出名,他的名字再怎么用生僻字,也不会没有存在感,还能让生僻字变成常用字。比如大名鼎鼎的,那个“鞅”字够生僻吧?人家硬是把“鞅”字给弄成常用字了。再比如说大名鼎鼎的,彧字够生僻吧?但是也很少人把他的名字念成“狗货”吧? 大野昺没存在感,关键是他没有什么像样的功劳。大野昺这个人,身为李渊的亲爸爸,被追封为世祖元,但是他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功或者政绩。打个比方说,称帝之后,他的爸爸也被追封为皇帝。人家孙坚就有战功,以勇猛著称于世,《志》专门给了孙坚列传。再比如,也是追封的皇帝,也是追封的皇帝,也是追封的皇帝,这父子三人,都是有大功的,所以在《》里面,都有本纪。李昺同样是追封的皇帝,但是实在没什么事迹好写,所以《新旧两唐书》都是以李渊的本纪开头。 也是一天皇帝都没当过,《三国志》照样以他的《武帝纪》开头。要成为曹操这样的人物,你得对这个王朝的建立立下大功啊。唐国公的爵位,是大野虎打下来的,大野昺只是这个爵位的传承者。李昺这个人 ,对于李渊的仕途基本上没有帮助。李渊的前途,主要是靠他妈妈独孤元贞的妹妹独孤文献。 独孤文献是的皇后,李渊在独孤文献的关照之下,小小年纪就成了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跟李渊同样是西魏八柱国后人的李密,由于朝中无人,所以仕途就很悲剧。大家去翻看《新旧两唐书.李密传》就会发现,李密由于朝中无人,身为八柱国后人,却只能去给隋明(炀、闵)帝站岗。看李密不顺眼,一句话就把李密打发回家读书去了。把李渊和李密的遭遇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李渊有个皇后小姨是多么的重要。 在我看来,李昺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的作用,远远不如他的老婆独孤元贞重要。他对大唐朝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娶了独孤元贞为妻,就是成了生出三个皇后的牛人的女婿,就是他与独孤元贞一起生下了李渊。李昺那一辈子,也是运气好,他先是熬死了两个哥哥继承了唐国公爵位,又娶了皇后的姐姐当老婆。他的一生,身为功臣之后,却乏善可陈。偏偏他的儿子李渊和李世民厉害,建立了大唐王朝。 李昺死了45年之后,他的儿子突然当了皇帝,他也被追封为皇帝了。李昺作为追封皇帝,但是实在没有英雄事迹值得史书记载。史官们没办法,只好写一写他的谥号、追封的爵位什么凑数。大家去翻看有关唐朝的史书《》《唐会要》《新旧两唐书》,就会发现关于李昺的记载都是某年某月某日,被追封为王,某年某月某日,被追封为皇帝,某年某月某日被追加谥号那一类的记载。 由于李昺在历史上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事迹,导致史书对他的记载实在太少。又由于记载李昺的史料太少了,再加上他又取生僻字为名,导致他的存在感实在太低了,好多人都不知道他是李世民的亲爷爷。在我看来,大野昺活着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后来会变成李昺,也不知道他死后会追封为皇帝,所以没有存在感的事情不能怪他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