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关陇集团纵横两百年,为什么被一个女人击得粉碎?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都有这样一段引以为豪的记忆——强汉盛唐。

所谓“强汉”自不必说,逐匈奴于漠北,辟西域为通途,,开疆万里,其军功之盛,后人只有仰望的份。

而“盛唐”则更无须多言,不只军功强大,文治也十分拿手,有诗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这是何等的富足场景,比之今日也只能望其项背,可谓中原王朝治国的最佳范本。

不过,大唐风采固然青史留名,而缔造出这个璀璨盛世的却鲜有人知,实际上,这个将华夏文明推向新高度的王朝,一直有一股强大势力在背后加持,即横行中国二百年的“关陇集团”。

说起关陇集团,就不得不提一下北魏“六镇之乱”。

所谓六镇,即北魏迁都平城之后,为巩固北方疆土而设立的六大军事要塞。

当时的六镇地位极其重要,北御,南护京畿,乃北魏命脉之所系,因此,其将领也清一色都是鲜卑贵族,可谓位高权重,实打实的金饭碗。

但,孝文帝亲政以后,开始大力实行汉化,国都也由平城迁到了洛阳,北魏的重心随之转移至中原一带,六镇地位大打折扣。

于是,在洛阳的鲜卑贵族吃香喝辣,不断加深汉化的同时,驻守六镇的土生鲜卑将领只能,光鲜亮丽的身份没有了,还变成戍边的穷困破落户,这还了得。

公元524年,混成叫花子的六镇将士一拍即合,群起响应,“”爆发!一时间,北魏遍地烽火,政权几乎散架。

而乱世之中,很快也涌现出一名“金庸新”式的“新”人物——。

这位原本的西北羯胡首领,一看形势不对,赶紧招兵买马扩充实力,继而又招降纳叛,挖六镇起义军墙角,几年时间,竟变作威震西北的一方诸侯。

而如此枭雄人物,手下当然也不乏猛士,日后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贺拔岳、、等,此时都在其帐下打工。

由此,尔朱荣一边镇压起义,一边扩张势力,最终借口之死,挥师洛阳,成功从“曹操新”过渡到了“曹操第二”,有样学样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528年,万俟丑奴在关中称帝,尔朱荣派部下贺拔岳率军征讨,叛乱平息之后,尔朱荣却被自己立的傀儡所杀,震惊之余,贺拔岳决定不去洛阳凑热闹,转而大力经营关中。

这位赖在关中不走的兄弟,正是关陇集团的开山鼻祖。

尔朱荣死后,北魏大权落入高欢手中,鉴于以前还同过事,贺拔岳倒是爽快,积极响应高欢号召,但不要误会,叫大哥只是给足面子而已,关中一切事宜照旧,牢牢掌控在贺拔岳手里。

高欢很不爽,阳奉阴违搞小团体怎么行?恰巧此时,高欢所立的傀儡君主孝武帝也对其心生怨恨,暗中密令贺拔岳铲除高欢,于是,高欢狠下心来,派人离间关中镇将侯莫陈悦,将贺拔岳刺死。

刚刚成型的关陇集团失去了顶梁柱,看起来即将灰飞烟灭,关键时刻,一个人站了出来,此人即宇文泰。

如果说贺拔岳是关陇集团的开山鼻祖,那宇文泰就是关陇集团重中之重的奠基人。

接过贺拔岳的大旗,宇文泰先是干掉了侯莫陈悦,稳定住关中大局,继而又整合力量,连年与高欢鏖战,等孝武帝也投奔关中之后,最终形成了与高欢东西鼎立的局面,种种功绩,堪称再造关陇集团。

但宇文泰的重要性还不止于此,日后关陇集团能横行天下,全靠其制定的两条策略,即:治国用汉制,治兵用鲜卑制。

宇文泰一改魏晋以来华夏文明的萎靡风气,大力提倡儒学,讲究真才实干,甚至官制也全盘仿照先秦制定。

当时公认的华夏正朔是江左南朝,而宇文泰直接跳过魏晋,用意非常明显,即抢夺华夏正朔权——用承自先秦的儒家学说,压制南朝清谈老庄的魏晋正朔。

这条策略非常成功,一来摒弃了当时浮华的文风,给汉文化注入新鲜活力,二来凝聚人心,对汉人形成强大号召力,逐渐使关陇步入正朔所在区域。

而兵制用鲜卑制度,则体现了宇文泰融合胡汉、慰藉六镇鲜卑的思考。

宇文泰仿鲜卑旧制创立,即所谓“八柱国”、“十二将军”等职,而府兵制的形成,可以说是鲜卑兵制的一次升华。

为拉拢原六镇鲜卑,宇文泰把兵制复古到了鲜卑部落时期,不只让兵士全部照鲜卑习俗跟主,更让其中的汉人将领也改为鲜卑姓氏,比如李世民家当时就姓“大野”,而父亲扬忠则叫“普六茹忠”。

这些政策既满足了六镇鲜卑的心理,又将汉人豪强与鲜卑武将绑定为一体,彼此消弭隔阂,不分你我,故关陇集团战斗力大增。

依靠这两大优势,宇文泰在关中混得风生水起,实力不断壮大。

而在其死后,宇文家族便篡魏建立,经过数十年励精图治,更一举荡平了东边宿敌——高欢家族建立的。

关陇集团如出笼猛虎,一统中原,接下来就要饮马长江,结束乱世了。

而这个名垂青史的任务,落到了关陇集团第三代“执剑人”普六茹坚的手里。

普六茹坚,北周随国公普六茹忠之子,又名杨坚。

杨坚是关陇集团的第二代,这种显赫出身,相比宇文泰、高欢等人,篡起权来要方便得多。

当然,也是宇文家族后续乏力,除了周武帝之外,一代不如一代。

杨坚凭借家族势力和人缘好,取得了大部分关陇集团成员的支持,最终成功走向前台,代周立隋。

如果说宇文泰是关陇集团“胡汉一体”的推动者的话,那杨坚就是关陇集团转变为华夏豪强的最终执行人。

甫一上台,杨坚立即诏复汉姓,下令改姓鲜卑姓氏的汉人全部恢复本姓,又大力革新官制,视汉魏为正统,在宇文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儒学,并去除了府兵制中的鲜卑旧俗,使之变成一种兵农合一的新军制。

在复兴汉文化的同时,关陇集团的鲜卑痕迹也越来越少,直至彻底淹没,尽皆融入汉人当中。

而做完这些,瞬间迸发出了无比的朝气,将魏晋以来的萎靡之风一扫而空,华夏文明步入了蓬勃向上的轨道。

至此,隋朝一统天下就真的是大势所趋了。

开皇九年(589年),晋王率军攻破建康,南陈灭亡,隋朝最终结束了三百年乱世。

灭陈之后,杨坚将建康夷为平地,这座承袭了“”,被公认为华夏正朔的国都毁于一旦,而这也表明了杨坚的态度:尽管江左南朝是魏晋正朔,但货真价实的华夏正朔——是在长安,在洛阳,在我朝气蓬勃的大隋! 从“六镇之乱”走到现在,关陇集团终于到达顶峰,傲视群雄,但正所谓物极必反,接下来,不可避免就要陷入衰亡,而宣判者,正是杨广。

杨广的皇后是江左南朝之后,从这点即可看出其用意,至于登基之后营建东都,拉拢山东(崤山以东)士族,推进,大力提拔南方士人,其目的就更无需多言,无非是要借助山东与南方势力稀释关陇集团,从而达到权力制衡。

简而言之,一个强大到足以威胁皇权的关陇集团,不是一个好集团。

但很可惜,杨广虽然雄才大略,却用力过猛踩不住刹车,一着不慎,反被关陇集团吞噬,最终身死国灭,于江都(扬州)缢死,而杀杨广者,关陇集团是也。

杨广虽然死了,关陇集团的境遇却并没有好太多,分化已然完成,各方势力风起云涌,其中,尤以“山东豪杰”最为活跃。

某种意义上而言,李渊就是关陇集团推出的代隋人选,但李世民的威望之所以能盖过乃父,并最终打败太子夺得帝位,其重中之重,就是不单取得了关陇成员的支持,更有山东豪杰在背后鼎力相助,像秦叔宝、程咬金等人即个中代表,都是其心腹亲信。

将两股强大势力,李世民想不赢都难。

等李世民登基之后,关陇集团虽算不上有多衰微,但整体呈消解状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山东豪杰与科举寒门的加入,更推进了其瓦解进程。

至此,这个曾横行天下的集团,便只能作为一个存在。

而真正将关陇集团彻底扼杀的,则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很多人将之死归结为关陇集团最终消亡的象征,是的,长孙无忌确实出身关陇勋贵,但作为一个实体,关陇集团早已虚耗殆尽,就更谈不上有什么象征意义了。

事实上,将关陇集团彻底击得烟消云散的,是武则天实行的几项策略——大力推动科举,大力提拔寒门世子。

武则天不只完善了,更非常重视科举选拔出的人才,往往录取名额多,一经任用便委以重要职务,由此,大量寒门士子得以进入朝廷,成为各方博弈的新力量。

而另一个被人忽视的重要细节,就是首开“考试”,不只文官要从考试中得出,武将也须由考试挑选,文官武将一手抓,让寒门士子与公平竞争。

这两大政策一下,汉魏以来影响重大的门阀势力就此作古,取而代之的,则是以科举考试为主的“朋党势力”之争,而以家族势力维系的关陇集团,也就不再有死灰复燃的可能。

至此,这个从乱世当中横空出世,将华夏文明带入蓬勃向上轨道的关陇集团,终于被历史所淹没,变成隋唐盛世最光彩夺目之处的阴暗注脚。

随机文章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故里在哪?王安石的墓地在哪?土耳其现木乃伊引争议,到底是猫还是史前神秘生物恶魔墨菲斯托来历,实力恐在路西法之上(地狱的统治者)揭秘拐弯枪的子弹是怎样拐弯的,中国特警装备自制最先进的拐弯枪山治为什么是恶魔之子,文斯莫克家族是基因改造人(不怕海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隋文帝杨坚是如何篡周的?隋文帝杨坚为什么能得到关陇门阀的支持?

是怎么篡周的?杨坚为什么能得到关陇门阀的支持?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北魏后,六镇军阀起义暴动,动摇拓跋氏统治根基。此后六镇虽被平定,但却导致皇权旁落。集团在几番斗争中击败了尔朱集团,拥立孝武帝。然而孝武帝暗自积蓄力量引发高欢抢先下手,将其驱离洛阳。此后高欢拥立孝静帝为,关中大将军迎接孝武帝为正统。此时东对立的局面在北朝形成。东魏名为拓跋的天下,实则以为首的掌控朝政。自西魏到,宇文家族从幕后操作傀儡转变为走向台前,始终是关陇集团顶级世家。可是正当北周外部环境一片大好,国力持续增长之时,杨坚篡周建隋却一举成功。那么为何身为顶级门阀的鲜卑宇文家族会被自己集团内部的一位汉人朝臣所取代,并且得到了关陇内部的大量支持呢?其实杨坚的成功更多的因素是时局趋势造成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当时孝武帝西逃关中之时,宇文泰还只是关中一隅的一股势力,以其自身的嫡系势力并不能支撑起称霸天下的野心。然而高欢的强势促成了关陇河东的汉人世家坞堡势力加盟到宇文泰的北镇军阀阵营中来,孝武帝的投奔亦带来了大批洛阳的胡汉官僚集团。当时的高欢凭借其六镇出身、前尔朱荣亲卫将领、渤海士族在河北的分支、前北魏洛阳重臣等身份将河北坞堡势力、六镇在河北的力量、亲近自己的洛阳胡汉官僚集团以及尔朱军阀融为一体,可谓声势滔天。面对如此高压,关中在宇文泰的率领下,北镇军阀、洛阳系、关陇河东世家精诚合作、分工明确、浴血奋战、上下一心,最终顽强的将西魏政权延续下来了。然而当政权稳固之后,事情开始发生了变化。作为关陇联盟的初代首领,宇文泰开始对西魏政权内部进行精妙调整,通过政治手段将北镇之外的势力不断排挤打压,进一步提高自己亲信的力量。就这样,当东魏实力受挫之后,慢慢站稳脚跟的西魏开始逐渐由宇文泰亲信集团主掌朝政,其余势力有被边缘化的风险。作为宇文泰的继承者,同样倚重宇文泰亲信集团,并最终实现篡魏自立,建立北周政权。洛阳官僚势力和汉人世家坞堡仕途不顺,同为北镇的非宇文泰嫡系将领亦厄运连连。北镇元老八柱国之赵贵、倾向元魏向来独立于宇文泰的八柱国之,皆被诛杀。此时的杨坚因不甘做宇文护的附庸,同样位低权轻。然而宇文护执政时期并不仅仅是剪除北镇元老那么简单,为了独揽大权,宇文泰的两个儿子同样惨遭屠戮。在关陇豪族和宇文泰亲信中,但凡不尊宇文护者皆有高位者惨遭杀害。宇文泰亲信集团维持不足一个世代便宣告分裂了。等到北周武帝继位诛杀宇文护后,为了清除宇文护附庸势力,便开始扶持杨坚。不过这个时候的统治核心几乎全是宇文宗亲了,皇权为掣肘的情况开始出现了。北周武帝英明神武,乃一代明君。但为防范宗亲依旧限制齐王宇文宪、赵王宇文招等重要藩王的权力。武帝能看穿沙门对国力的损耗,因此发动改革以增强国力。奈何宇文邕在平齐后英年早逝,年仅36岁。继承宇文邕皇位的是北周宣帝,不过宣帝为太子时与朝臣交往并不多,因此在上位之后忌惮自己的诸位叔王时,找不到太多势力牵制藩王。这时作为自己皇后父亲的杨坚成为其首要倚重的对象,杨坚本为功勋之后,作为牵制宇文宗亲的势力再适合不过了。于是成为四大辅臣之首的杨坚开始正如步入北周的权力中枢了。北周宣帝为了将天下权力集于一身,大肆屠戮宇文宗亲,齐王宇文宪、重臣宇文孝伯、宇文神举皆遭杀。此举虽暂时解除了宗室掣肘与藩王威胁,却也破坏了宇文家族的政治基石,动摇了关陇集团的力量结构。宣帝的行为不仅打压了宗亲藩王,以致使其近臣群体同宇文诸王之间势同水火。因此当周旋地病重临终,意欲召在外藩王回京辅政之时,刘昉、等近臣矫诏拉拢杨坚辅政。在近臣们的计划中,两方相争,自身中立调节方可自保。奈何杨坚何许人也,人家直接以武力逼迫文武百官就范,掌控中枢后组建了自己的班底。就这样,以大丞相自称的杨坚取代了宇文家族成为北周的实际掌控者。当时支持杨坚的人中间,既有关陇汉人豪族亦有鲜卑贵族,这些人都是自西魏开国后被几番洗牌边缘化的人物。当时的汉人在北周军政方面作用越来越大,但统治中枢核心却愈发难以进入,这些豪族因此选择了杨坚以图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当时北周的鲜卑与汉区别越来越小,当中的更有北魏元氏皇族选择了支持杨坚,更罔论其他被排斥朝堂之外的鲜卑勋贵。在随后发生的北周三方之乱时,这些人在关陇之外的北周皆反杨坚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抗敌并最终将叛乱平定。而正是在三方之乱时,杨坚完成了对关陇集团内部力量的新一轮洗牌。关陇门阀作为一个内部差异消弭殆尽、文武双全且上下同心的利益整体才算正是成型。综上所述。宇文家族自宇文泰起,关陇联盟显然是西魏北周的立国之本,然而关陇集团虽是宇文泰组建八国柱十二将军得以成型,但却未被宇文家族当作嫡系对待,在一轮轮权力洗牌中,终于将自己置于孤立的险地之中,最终便宜了杨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湘军集团首领曾国藩不称帝:真相原本如此

在运动威胁清王朝统治时,通过组建湘军,掌握地方大权,到1863年湘军攻下南京后,曾国藩已经控制了整个统治集团,就军事实力而言,他比清政府已经超出了很多,若曾国藩振臂一呼,从满朝人的手中夺回统治权,应当说并不困难,但但他没有这么做。网络配图 曾国藩为何拒不称帝?一般归结为三点原因:忠君报国思想、条件不成熟和为了统一。 其一,曾国藩满脑子的忠君报国思想,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他起兵就是为了保卫地主阶级利益,保卫,保卫明教。他的个人追求就是做个中兴名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曾国藩满脑子的忠君报国思想,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网络配图 其二,曾国藩即使想当,时势也不允许他这么做。当时清政府虽衰落,但科尔沁亲王拥有一支强大的以骑兵为主的军队。而且湘军攻陷天京后,人心思归,战斗力锐减。最关键的一条,湘军起兵是以“保卫儒教”和“忠君保国”为号召,一旦曾国藩称帝,很可能湘军要成为众矢之的。再说,也没有所谓“友邦”的帮助,曾国藩称帝未必能得到国际承认。网络配图 其三,曾国藩真称帝的话,势必会引起社会动荡,各地又要出现割据的局面,天下统一的局面就要被打破了。因而从客观上说,曾国藩拒不称帝也是一件好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