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三国志》为什么极力贬低姜维?姜维的实力究竟如何?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志》为何极力贬低?姜维的实力究竟如何?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姜维受的悉心培养,是蜀汉后期最重要的将领。

从曹魏边疆地区一名基层官吏成长为蜀汉的大将军,姜维的一生充满了传奇。

大学者李贽称其为“又一”,罗贯中在《》里盛赞:“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

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

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

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 然而《三国志》对姜维的评价颇低,认为:“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三国志》将姜维与、合为一传,对于前二人尚多有褒奖之词,如说蒋琬“整有威重”,说费祎“宽济而博爱”,唯独评论姜维几乎无一句好话。

《三国志》竭力贬低姜维,主是在三个方面:一是“粗有文武”,有一些军事才能,但是太“粗”,用这个去说一般将领倒也没什么,但姜维是蜀汉的大将军,这个“粗”与其身份形成反差,等于他才不堪用;二是“玩众黩旅”,意思是轻率地滥用武力,这个“玩众”,是说把百姓玩于股掌之上,比穷兵黩武还严重;三是“明断不周”,也就是对大势缺乏正确判断,考虑问题不周全,以致身败。

《三国志》评价蜀汉阵营众人物,基本还是公允的,即便那些有“污点”的人也较少恶语攻击,如称彭羕、廖立“以才拔进”,“以干局达”,“以勇略任”,“以当官显”,刘琰“并咸贵重”,但似乎对姜维刻意恶评,将姜维几乎推上蜀汉“反面人物榜”的第一名。

与此同时,诸葛亮对姜维的评价却极高,认为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又称赞其“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将姜维称为“凉州上士也”。

是《三国志》对姜维的评价有失公允?还是诸葛亮看人不准呢? 一、说姜维军事才能一般,这一点有失公允 如果说蒋琬是诸葛亮生前指定的政治上的接班人,姜维就是诸葛亮军事上的接班人,诸葛亮对姜维的军事才能评价很高。

当然,那时候姜维在军事上还没有太大作为,诸葛亮的评价也许缺乏说服力。

诸葛亮、蒋琬、费祎先后死去,姜维开始以大将军的身份负责全国军事,他一贯执行诸葛亮遗志,立志北伐。

以往有姜维“九伐中原”的说法,认为姜维主持的北伐共有9次,但严格说起来,加上之前在蒋琬、费祎主持下对曹魏方面的军事行动,姜维参与和指挥的北伐共有11次之多。

这11次北伐,分别是:第一次,蜀汉延熙元年(238)姜维兵出陇右,在南安郡与魏军相持不下;第二次,蜀汉延熙七年(244)征汉中,姜维和费祎出兵兴势,与王平一起大败曹爽;第三次,蜀汉延熙十年(247)姜维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战于洮西;第四次,蜀汉延熙十二年(249)姜维再出陇西,以为先锋,与曹魏多名将领在陇西展开会战,双方互有胜负;第五次,蜀汉延熙十三年(250)姜维以羌人和胡人为辅助,与魏将郭淮战于洮西,双方打成平手。

第六次,蜀汉延熙十六年(253)姜维出兵包围南安,粮尽而退;第七次,蜀汉延熙十七年(254)姜维出兵陇西的狄道,斩魏将徐质;第八次,蜀汉延熙十八年(255)姜维率夏侯霸等兵出狄道,在洮西大破魏将王经,后魏将派兵前来解围;第九次,蜀汉延熙十九年(256)姜维再次出兵陇西,蜀将胡济进兵迟缓,蜀军被魏将邓艾击破于段谷;第十次,蜀汉延熙二十年(257)曹魏发生之叛,姜维趁机出兵秦川,魏军坚守不战,至次年蜀兵撤退;第十一次,蜀汉景耀五年(262)姜维出兵与魏将邓艾战于侯和,蜀军为邓艾所破,撤往沓中。

这11次北伐有胜有败,具体战绩是:大胜2次,小胜3次,相拒不克4次,小败1次,大败1次。

从胜败对比看,胜仗多于败仗,这个结果好于。

从对手情况看,无论郭淮还是钟会都是曹魏当时最顶尖的将领,姜维略胜对手,说明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容置疑的。

二、说姜维穷兵黩武,这一点没有依据 姜维24年中11次北伐,频率大约每2年一次,密度也较诸葛亮北伐低。

而且,诸葛亮每次北伐动用的都是蜀军主力,人数约在10万人上下,规模一般不大,二三万人规模居多,还谈不上倾国之力和穷兵黩武。

蒋琬死后,姜维与费祎共同辅政,姜维认为自己熟悉陇右的情况,又能策动西北的羌人、胡人各部族为羽翼,所以在曹魏的侧翼发起进攻将其一举夺下相当有把握,但费祎对此并不支持,当然他也不能公开反对北伐,因为这是诸葛丞相生前制定的国策,于是就在暗地里做手脚,利用职权阻挠姜维调兵,姜维能调动的人马十分有限。

费祎还对姜维说:“咱们这些人比丞相差远了,丞相尚且不能北定中原,何况我等?咱们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至于统一天下的功业,干脆等待日后出现有能力的人再去做吧,不要期望着侥幸决战而一举成功,如果不然,悔之不及啊!”面对不思进取的费祎,姜维也很无奈。

费祎之后,陈祗以侍中的身份兼任尚书令,成为处理内政的主要负责人,他开始结交宦官,宦官开始得势,黄皓的手越伸越长,干预朝政。

蜀汉景耀元年(258年)陈祗病逝,黄皓进一步把持了朝政,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打击那些不肯顺从自己的人。

黄皓还插手军队,永安都督阎宇巴结讨好黄皓,黄皓提拔他当上了右将军,用以牵制姜维。

蜀汉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奏请后主要将黄皓处死,但刘禅不同意,对姜维说黄皓只不过是个小人物,不必太在意。

刘禅还让黄皓去向姜维谢罪,当然这只是装装样子罢了。

姜维见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上面又有后主的庇护,不仅感到忧虑,甚至有些恐惧,他奏请后主,自己愿常驻沓中,该地是一个位于岷山、迭山中的小型盆地,在陇西郡、天水郡的正南方,距成都十分遥远。

姜维此举,一方面是避开黄皓,另一方面是在沓中屯田,减轻百姓负担。

三、说姜维虑事不周导致身败,是没有看到形势的复杂性 曹魏景元四年(263)8月,在主持下魏军分3路向蜀汉发起了总攻,一路由邓艾指挥,从狄道进攻沓中的姜维,一路由雍州刺史率领从祁山方向进攻武街的蜀军,目的是断绝姜维的退路,一路由镇西将军钟会指挥分别从斜谷和骆谷进攻汉中。

9月,邓艾率天水郡太守王颀等部攻打姜维的沓中大营,同时指挥陇西郡太守牵弘在一旁进行牵制,又让金城郡太守杨颀进攻甘松,多路出击,令姜维四处招架。

钟会率领的一路大军从秦岭栈道进兵,包围了汉中地区的汉城、乐城等要点,姜维看到汉中情况危急,于是指挥众军拼死回援,邓艾命王颀率部紧追。

正在这时传来消息,钟会已将汉中占领,姜维只得率张翼、廖化等各军集结于剑阁。

10月,钟会由汉中挥师南下,到达剑阁。

剑阁是蜀汉北部的重要防线,剑阁如果有失成都平原将无险可守,但剑阁地势险要,加上姜维的周密布防,钟会一时无法得手。

但在此时,邓艾出其不意地冒险从阴平道进军,率一支人马从山中绕道来到剑阁背后的江油关。

守关的蜀军不战而降,后主刘禅惊慌之下听从多数大臣的建议投降了魏军。

正在剑阁与钟会对峙的姜维闻讯惊愕不已,此时益州各郡县都收到了刘禅罢兵投降的诏书,刘禅还专门派人到剑阁,要求蜀军“投戈放甲”,蜀军将士听到后都无比愤怒,不少人“拔刀砍石”,但姜维无奈,只得投降钟会。

钟会见到姜维,故意问他:“你为何来得这么晚呀?”姜维眼里含着泪水,但一脸正色:“今天能来,已经算早的了!”钟会对姜维肃然起敬,不敢再轻慢,他让姜维仍统率蜀军原来的人马。

钟会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他觉得姜维是蜀中的人才,又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刻意拉拢。

钟会不仅把姜维等人的将军印信还给他们,还处处厚待姜维,出门同乘一辆车、进门共坐一张席,钟会对他的长史说:“比中原的名士毫不逊色,诸葛诞、夏侯玄都比不了他。

” 后来钟会诬告邓艾谋反,邓艾被朝廷的槛车押走,钟会于是带着姜维等人到达成都。

姜维看到钟会有谋反之心,就加以挑拨,以掀起魏军内斗,钟会中招,二人心里达成了某种默契。

姜维的打算是鼓动钟会谋反,之后再借机杀了钟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

姜维还给后主刘禅写了密信,信中说:“愿陛下再忍受几天屈辱,臣要让社稷危而复安,让日月幽而复明!” 曹魏景元五年(264年)正月,钟会在成都自称益州牧,公开与曹魏决裂,钟会准备给姜维5万人马,让他作为前锋去与曹魏交战,但在成都的魏军将士大部分都不肯听从钟会的指挥,反攻钟会,钟会被杀。

姜维复国的愿望未能实现,与妻子、儿女一起都死在乱军之中。

姜维未能复国,不在于他考虑问题不周全,而是很多事情他根本无法左右,他只能借助别人的力量举事。

要说“明断不周”,也只能说是钟会。

在当时险恶的情况下,姜维仍顽强地寻找复国之策,这说明他是一个对蜀汉十分忠诚的人。

应该说,姜维是一个有能力、有志向、对蜀汉忠诚无二的人,诸葛亮没有看错人。

那么,《三国志》为什么把姜维贬得那么低呢?这时因为,在曹魏看来姜维参与了钟会发起的判乱,这场叛乱表面上打击的是曹魏,其实打击的是当时掌权的司马昭。

站在司马昭的角度,必须将钟会定性为野心家、大逆不道之徒,避免有人传播阴谋论,说什么“鸟兔尽、良弓藏”。

《三国志》写于司正式执政的,不能不考虑对钟会事件的看法。

所以《三国志》给予钟会“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的极差评,而姜维显然也受到了“株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鬼吹灯》奥古公主的原型:耶律皇族的神女奥古公主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施耐庵水浒传》中的四大奸夫,他竟然敢动宋江的女人

对于之一的《传》我们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篇世情小说《》便是由其中杀嫂一段为引子写成的。而《金瓶梅》某种意义上来讲又是当代备受推崇的古代白话小说《》的母体。所以说,从某种角度来说,小说《水浒传》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意义是不一般的。 至于《水浒传》的具体作者,历史考证并非一人。它讲述了起义的全过程,虽是一本写英雄的书,但其间也描述了不少小人娼盗的事儿。其中最能引起有些读者关注的莫过于其中的奸夫淫妇了,水浒里有四个偷人家女人的男人我们应该都不陌生。 而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应当属西门庆了,西门庆原是阳谷县的一个破落财主,后来开了家生药铺。西门庆为人阴险狡诈,。他和在王婆家幽会,之后经常干一些苟且之事。后被发现,两人便设计毒死了武大郎。后来武大郎的兄弟武松得知此事,先杀死了潘金莲后又于狮子桥酒楼杀死了西门庆。 除了西门庆,另外还有一个叫裴如海的和尚,他和的妻子潘巧云有奸情,后被所杀。裴如海是其俗名,曾在报恩寺出家当和尚,潘巧云的父亲是个屠夫,曾拜潘巧云的父亲为干爹。 除了上边两位还有一个叫李固的,一个叫张文远的。李固原是卢俊义的管家,和卢俊义的夫人通奸。后因想霸占卢俊义的家产,李固和卢俊义的夫人密谋陷害卢俊义入狱。后被梁山好汉所救,李固也因此被杀。 至于张文远,他偷的可是梁山大哥宋江的女人。张文远是宋江在郓城做押司时的同僚,其本来就为人不端,是个赤裸裸的。后因宋江纳了为外室(外室,某种意义上来讲不如妾),张文远前去宋府送礼。但好色的张文远见到阎婆惜之后就走不动了,再加上阎婆惜本就出身于红场歌舞之间,于是“两情相悦”后来便厮混到了一起。 但后来还是被宋江发现了,可是宋江不仅不惩罚他还给其银子放了他。再后来阎婆惜被宋江失手杀死,宋江因此被逼上梁山。而张文远自始至终都没受到任何惩罚,逍遥法外笑到了最后。 张文远也是《水浒传》一书中四大奸夫里唯一一个活到了最后的人,不知道是水浒的漏洞还是其他原因。宋江杀死阎婆惜后,张文远还为此公堂上作证。偷宋江女人还作证加害宋江,不知道为什么宋江不杀张文远。或许宋江压根儿不拿阎婆惜当回事儿,而张文远并没有当着面指证宋江。 但无论如何,都仅仅是一个故事,是小说是艺术作品。希望现实中,善恶终有报,好人能够一生平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