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汉文帝开创一项伟大制度,还养活了大量军队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1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度,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土地制度,在其他国家的历史上,较为罕见。

这种制度,最早由西汉汉文帝开创,在此后的各朝代中,一直被沿用。

虽然历朝历代的屯田制度略有不同,但却都保留了西汉屯田制度的基本框架。

屯田制度是怎样诞生的?它为何能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延续2000年? 一、屯田制度的诞生历史背景 西汉立国以来,北方的匈奴一直是的心腹大患,曾踌躇满志,可“”一役让他认清匈奴不可小觑。

刘邦驾崩后,惠帝软弱,专权,匈奴更加肆无忌惮,单于甚至写信侮辱吕雉,但汉朝无力一举灭掉匈奴,因此吕雉也只能忍辱。

吕雉去世后,集团被诛,汉文帝登基,匈奴数读侵犯边境,为了抵御匈奴,《汉书》记载: 文帝时,匈奴数寇边,太子家令上言:“`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

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以备之。

《汉书》的这段话,是屯田制度的起源,即,汉文帝要对抗匈奴,大臣晁错认为:应该选择能在西北定居的人,在那里种田,这样才能长久。

晁错的建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西北定居种田,为何就能抵御匈奴?因为汉文帝为了抵御匈奴,不得不派遣大量兵力驻扎西北,但驻军就要产生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匈奴是,其机动性很强,往往让人防不胜防,汉文帝要驻军,兵马数量太少不顶用,兵马太多,国库压力就会很大。

例如,文帝前元十四年,匈奴入侵,《·匈奴列传》记载: 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邓,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

匈奴十四万骑兵入侵,差点打到甘泉,匈奴进攻,汉朝防守,如果要防御他们14万机动性很强的骑兵,汉朝至少要双倍于敌人的军力,才有可能形成优势。

那28万汉朝军队,一直驻守在西北,,消耗巨大。

第二,西北边塞之地,大部分是荒漠,人迹罕至,生产力低下,驻扎几十万的将士在那,人要吃粮,马要吃草。

当地的生产力不能满足军队的消耗,必须从中原内地大批量的运送粮草。

古代没有机械,汉朝时期漕运也不发达,全靠人力、畜力来运输,消耗很大。

关于古代军粮的运送消耗,在《十一家注》中,曾说: 计千里转运,二十钟而致一钟于军中也。

也就是说,在古代,靠人力押运粮草,如果运送距离是一千里,那么人、畜在路上将消耗95%,运达目的地时,粮草仅剩二十分之一。

这个数据并不夸张,在很多兵书上都得到印证。

所以说,汉文帝要想通过在西北常年驻军的方式来抵御匈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兵力要多;第二粮草要供应得上。

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就会给汉朝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而这些经济压力最终还是要转嫁到老百姓头上。

因此,晁错才提出屯田的建议。

晁错的意思是:我们迁居一些百姓到西北,在那里开垦荒地,增加生产。

以西北土地养活西北的士兵,就可以避免粮食运输中的大量消耗,这就是汉文帝屯田制度的原始雏形。

不得不说,晁错的这个建议,对汉朝,对之后2000年的,影响深远。

但晁错最初的屯田方案,仅仅是“民屯”,还不是“军屯”。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具体的屯田形式和管理。

二、屯田制度的具体形式和管理 西汉的屯田制度,始于汉文帝,发展于,成熟于汉昭帝和时期,其最基本的屯田形式,包括“民屯”和“军屯”两种。

从“民屯”到“军屯”,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1.最初的屯田方式:民屯 晁错最初给汉文帝的建议是“募民徙塞下”,这里的“民”,最初指的是流民。

何为流民呢?这样从汉初国内的政治环境说起。

刘邦建立汉朝时,封赏了大量的功勋阶层。

这些和公侯都有自己的封地,最初,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还能相互依存,但历经高祖、惠帝、,到了汉文帝时期,土地兼并严重,《汉书·衡山王传》说“数侵夺人田,坏人塚以为田”。

这些权贵们仗着手中的权力,侵占或低价购买百地,大量的农民没有了土地,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变为流民。

流民数量的激增,他们为了生存,盗窃,抢劫等案件时有发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晁错希望汉文帝能够把这些流民安排到西北边塞,朝廷分拨给他们土地,让他们在西北安居。

这样做既解决了西北驻军的粮食问题,又为维护社会治安做出了贡献。

晁错云: “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利施后世,民称圣明,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

” 为了招募流民去西北边塞,汉文帝下了很大功夫,不仅给流民们发放种子和农具,若有整个家族都迁过去的,还给了很大的税赋减免。

在汉文帝的号召下,大批流民赶往边塞,屯田制度至此开始。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尝到了屯田的甜头,继续推广民屯。

《汉书·武帝纪》云: 元狩二年,主父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城之,内省转输戍漕,为中国灭胡之本。

武帝用其计,募民十万徙居之。

也就是说,到了汉武帝元狩二年,在主父偃的建议下,汉武帝又迁徙了10万百姓到朔方。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到了元狩四年冬天,汉武帝又从陇西、西河、会稽等地,迁徙72万人口,到西北去参与民屯。

需要说明的是,民屯制度,对朝廷来说有利,对百姓来说,利益更大。

在农耕社会,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特别对于长期没有土地的底层百姓来说,到西北边塞去,朝廷会给他划拨一大片土地,有了这片土地,他就可以让全家衣食无忧。

因此,民屯制度对朝廷和百姓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但随着屯田制度的发展,又一种形式的屯田开始了,那就是“军屯”。

2.屯田制度的发展:军屯 汉武帝元狩四年,、率领大军主动攻击匈奴,匈奴被击退后,留下大片真空区域。

这片区域闲置在那里,不能产生价值。

与此同时,大量的士兵驻守于此,这些士兵除了等匈奴人再次出现外,基本上无所事事。

也就是说,当“地闲”遇到“人闲”时,给汉武帝提供了新的思路。

汉武帝认为,与其让百姓到西北去种地,不如让这些军士们开荒生产。

汉武帝最初的想法是,只要他们能够自给自足,或者说,只要能够减轻军需压力,都可以接受。

《史记·平准书》记载: 太初元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设田官,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

让军队来屯田,相比于流民屯田来说,有两个优势:第一,士兵们常年接受军令,执行力比流民要高。

第二,士兵们是一个整体,便于整体调度,而且,士兵大部分,生产力极高。

因此,军屯的效果,比民屯更加显著。

几年尝试下来,除了遭遇天灾外,军队屯田的收成,基本上都能满足自给自足,甚至还有盈余。

因此,接下来几年,汉武帝又派遣约十八万军士,分别到酒泉、张掖、轮台等地开展军屯。

到了汉昭帝时期,继续推行军屯制度,此时把一些罪犯、流放的罪奴也发送到边疆,参与屯田。

一方面,可以让军队将士继续监管这些罪犯,另一方面还能让罪犯参与生产。

汉宣帝时期,汉朝军队讨伐车师,俘获300名俘虏,汉宣帝尝试让俘虏来参与屯田。

因此,《汉书·西域传》云:“使吏卒三百人,别田车师。

”足见当时军屯制度已经发展成熟。

特别是在汉宣帝时期,军屯的规模很大,这些在西北屯田的士兵,农忙时耕种,农闲时训练,成了抵抗外敌的重要力量。

同时,他们减轻了中原内地的粮草压力,直接造福了汉朝百姓。

除了民屯、军屯外,到了时期,又发展了“商屯”,其实质和民屯较为相似,这里不做具体介绍了。

3.屯田制度的具体生产管理 通过追溯“民屯”和“军屯”可知,西汉时期,最早开展的是民屯,后来发展了军屯,这两种屯田方式并行。

民屯可以解决社会治安和生产的问题,军屯可以大大减轻内地的粮草压力。

但屯田不是简单的种地,庞大的人群到达边塞,到底如何管理呢? 汉朝时期,为了管理边塞屯田,中央大司农专门在边郡设置“农都尉”一职。

《汉书·昭帝纪》曰:“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农都尉是直接管理屯田的官员。

农都尉以下,还设置田官、左右内史、农、田长等职务,旨在指导、督促、管理屯田者。

对于民屯来说,由上述官员直接管理,但对于军屯,统属关系则有所不同。

军屯的士兵,首先要听军队长官的直接指挥,包括屯田。

大司农可以派遣农都尉入驻军中,协助和指导军士们耕作,但没有管理职能。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军屯的土地,朝廷是不收赋税的。

而民屯的土地,最初按照中原地区的一半来收租,若遇到灾荒,还可以享受其他减免。

从这里,能够看出汉朝对屯田百姓人性化的一面。

三、屯田制度的历史意义 不管是民屯还是军屯,屯田制度对西汉一代、对后期的封建王朝,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表现为以下五点: 第一,屯田制度增加边塞生产力,减少军粮运送消耗。

屯田制度最初的目的,是旨在解决边塞驻军的粮草消耗问题。

在屯田制度以前,从中原地区向边塞运送粮草,消耗极大。

屯田制度的开创,避免了大量粮草消耗在路上,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粮食成本和运输成本。

第二,屯田制度促进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西部人口的增长和民族融合。

屯田制度,尤其是民屯制度,直接促成大量的中原百姓迁徙边疆,边疆的许多荒地经过数代人的开垦和耕耘,变成了肥沃的土地,因此屯田制度对中国边疆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同时,中原百姓到了西部边塞,对西部人口增长有积极意义,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第三,屯田制度减轻了内地土地不足的压力,缓解了内地的社会矛盾。

之后,内地人口激增,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人均土地的减少,就意味着有人要饿肚子。

屯点制度把流民迁往边疆,减轻了内地土地不足的压力。

同时,流民对社会治安会形成威胁,把他们迁到边疆,既可以让他们有了丰衣足食的土地,同时缓解了内地的社会矛盾。

第四,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对的建设有重要贡献。

屯田制度促进了古代农民的交流,很多中西部互不相通的耕种方法和农产品,在这种交流中相互传播,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贡献极大。

其次,屯田制度促进了西部的发展,让更多的内地人愿意走向西部,扩展了内地通往西部的通道,为的丝绸之路,做出重要贡献。

第五,对西汉以后的中国历史,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屯田制度虽然起始于西汉,但在西汉之后,不管是、魏晋,还是隋唐明清,这种制度在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了2000年,对西汉以后的中国历史,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正是因为屯田制度的诸多优势,才让这种制度一直保留着极强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于西夏王朝的开创者是李继迁吗?他有哪些故事?

李继迁的故事 关于西朝的开创者李继迁,在银川和陕北各地的百姓中都流传着一些关于他的故事,有些显然是传说附会,不过联想到历史上关于开国总有一些夸大其词的记载,李继迁的故事还是很务实的。

李继迁是当时的银州防御使李光俨的儿子,但是当时他的家族已经算是银州的旁支了,算不上显赫,真正当权的是他的族兄李继捧这一支,不过他的母亲光出身显赫,据说李继迁出生时,天边出现了一道艳丽的彩虹,这可能是真的,因为没人能考证,史书上还记载他“生而有齿”,这显然不符合科学规律,可能是后人为了突出李继迁的天才伟大杜撰的,这在历史上早有先例,也不足为怪。

他出生在陕北的无定河畔,后来成了党项族的大英雄,人们就把他出生的地方称为李继迁寨,几百年后,这个地方又诞生了一位农民起义军首领——。

李继迁的母亲从小就对他要求严格,而他自己也是聪慧果敢,善于骑射,非常有智慧,所以在十二岁时就崭露头角,担任了管理吐蕃事务的官员,可谓是年少成名,不仅如此,李继迁还非常勇敢,传说有一次他带着十几个人上山打猎,不料遇到了一直凶猛的老虎,别人都大惊失色,只有小小年纪的李继迁却非常沉稳,他不仅没有害怕,反而追着老虎连连射箭,最后射伤了老虎的眼睛,成功俘虏了这只老虎,从此以后,族人都对李继迁。

李继迁 李继捧 李继迁和李继捧都是夏州人,也就是今天宁夏银川的党项族贵族,并且还是同族兄弟,但是他们两人却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刚开始李继捧的威望比李继迁大,但是他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就因为对父亲确立继承人的问题不满意,并且因此与兄弟族人产生矛盾,竟然一气之下,率领一部分忠于他的族人归顺了,并且宣布将原属于西夏的大片土地单方面交给宋朝,当时的当然非常乐意,他不仅在皇宫里盛情招待了李继捧一行人,还赏赐给他们很多财物,还封李继捧为节度使。

其实赵匡胤是企图有和平的方式吞并党项人的土地。

李继捧看到北宋对他不错,竟然就安心接受了。

但是李继迁却对李继捧的决定很反对,他看的很清楚,夏州是他们党项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怎么能轻易让给别人呢,土地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可靠的。

于是李继迁寻找的帮助,辽朝皇帝为了对抗北宋,决定帮助李继迁,这样一来,党项贵族内部就发生了分裂,但是李继迁显然技高一筹,他自己不仅牢牢掌握着对夏州的控制权,还取得了管理权,自己也坐上了高官的位置。

李继迁对赵匡胤企图吞并党项族人土地的做法非常愤怒,赵匡胤这一决定无疑是失败的,这一政策直接导致西夏对北宋的仇恨,后来李继迁的李元昊终于直接与北宋撕破脸,直接做了西夏的开国皇帝。

李继迁怎么死的 话说西夏国主李继迁由于对大宋的作战连战连捷,心里不免得意起来,这一年他攻下了灵州,下面的官员却向他报告说夏州连连干旱,粮食颗粒无收,百姓。

李继迁想现在天下安定,也该好好想想处理粮食的问题了,毕竟粮食是一国的根本。

于是李继迁命令吐蕃人修建堤坝,可是天有不巧,这堤坝刚刚建好天空忽然下起了,河道决堤,又出现了水患,李继迁被老天爷弄得疲惫不堪,身边的僧人说这事因为大王连年征战,上天在惩罚你。

李继迁听了心里慌了,于是就用拥有一张巧嘴,善于管理粮仓的三都案来筹集粮食。

三都案也是,他负责把西凉府的粮食运到夏州去,不料中途中遇到了吐蕃骑兵的骚扰,因为李继迁对吐蕃也是发动了好几次战争,并且虐待吐蕃的俘虏,所以吐蕃军队很痛恨他。

于是这三都案马上迎战,击退了吐蕃骑兵,但是却发现少了一袋粮食。

三都案害怕回到夏州后受到李继迁的责备,于是自己一个人前去抢粮,不料中了敌人的埋伏,被敌人乱刀砍死。

李继迁得知三都案的死讯后,马上赶来支援,却又遭到西凉部落的袭击。

他自己眼睛受了重伤,几次昏厥,临死前他感到自己的连年征战的确使得百姓流离失所,吃不饱肚子如何能安定民心,于是亲自前去祭奠三都案,不久之后,他自己也因为重伤不治而死,年仅四十二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文帝刘恒的书法作品欣赏 对刘恒的评价

被人称作“有德无才”,他既没有像那样横溢的才气,也不能像一样纵横沙场,流传下来的书法笔记也是寥寥无几。

但他深信德治可以让社会风气更好,让百姓生活更富裕,让国家更稳定、更繁荣,而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是没有错的。

刘恒留下的笔墨印记并不多,所以想做一个刘恒书法简介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很难考证他的真迹,评析也就无从谈起,下面就从书法的发展情况入手,了解一下刘恒所在的年代里书法的演变情况,这样也能大致猜出刘恒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汉朝的书法主要有三种——篆书、隶书和草书。

隶书在西汉时期还沿袭着的风格,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时期,隶书达到巅峰,也产生了众多的风格,从流传下来的石刻中就能看出东汉人对隶书的喜爱。

隶书经常使用在官方文书中,因此可以猜出刘恒的书法可能是隶书,而且是带着秦朝的风格的隶书。

专属经常用于碑上提额,而西汉的时候碑上提额并不流行。

篆书墨迹不多,考证起来难度太大,只能猜测刘恒书法使用篆书进行刻碑的可能性很小。

草书更不用说了,他一般不会用在正式场合,而且在汉朝它也只是发展,并没有达到顶峰。

综上所述,刘恒书法简介很难考证,他写隶书的可能性较大,但由于没有实质性的文物,只能这样猜测,并不能直接给出结论。

刘恒,字树恒,1959年1月生于北京,是当代杰出的书法家,担任中国书法家学术委员全国中青展评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务,其墨宝飘逸灵动,而笔力深厚,辗转轻渝,深受当下社会书法爱好者的欢迎。

其中行书诗卷手卷纸本拍卖起价高达8万多元,极具收藏价值。

现如今的社会,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人们越来越喧嚣浮躁,奔忙于灯红酒绿。

而刘恒书法作品好似一阵甘霖,给人以安静祥和,让人们慢慢降下心中的急躁。

刘恒书法作品逸趣横生,内涵丰富,具有一种独有的书卷气息,这与他深厚的史学功底文学涵养密不可分。

其书法注重理论涵养,但不拘泥于理论,在实践中刘恒书法作品体现出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不断的开拓创新,领悟时下,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佳作。

2010年荣宝斋出版了《刘恒书法作品集》,这里面收录了刘恒几年来的书法作品,其中包括自作诗书法和古体诗书法,这本作品中还有其他书法大家对他的文章以及书法的评论,也有刘恒自己对书法创作的体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鉴赏作品。

作为书法大家,刘恒对于青年的书法作品也不吝评价。

强调文法句法字形,搞懂句意才能下笔,把握好学习古人和结合当代的关系,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就可以成为一步优秀的作品。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有过人才能的不在少数。

比如在音乐上有极高的造诣,对音乐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南唐后主李煜,著名词人,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名书法家,首创“瘦金书”,虽然昏庸无能,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书画方面确实才华横溢。

与这些皇帝相比,汉文帝刘恒的才华确实略逊一筹,甚至要拿出一部刘恒作品集都是很困难的事情。

但刘恒在治国理政上却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他性格宽厚,为人仁慈,善良乐施,这在皇帝之中却是不多见的。

可能在私底下,他也会学习一些文学作品,写过一些没有编篡成册的诗词歌赋,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些没有流传下来,后人只能想象这个明君写过哪些诗歌,有没有编过刘恒作品集。

前述的几位皇帝,唐玄宗沉迷于音乐和女色,执政后期荒淫无度;南唐后主是个亡国君王,他的很多作品也是表达了一位亡国之君的沉痛哀思;而宋徽宗更不用说了,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

虽然他们在文艺上是一个好典范,但一定不是好君王。

反观汉文帝,虽然他连刘恒作品集都没有,但在他在位期间,国家富裕,人民生活幸福,社会风气很好,经济发展迅速,举国上下一派繁荣昌盛之景,这才是百姓需要的好皇帝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