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上会不会对李世民痛下杀手?李建成的失败究其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王朝中,嫡长子继承的宗法礼制是十分严明的,从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一生的道路。
但先天注定的只有家世,后天的才能却是无法决定的。

而嫡长子未必优于其他皇子,如此一来,带来的便是皇位争夺、兄弟相杀。
历史上有不少例子,虽一开始为尊贵的太子,但最终却被庶幼子所夺位,最终落一个不好下场。
诸如初年的那一场宫门政变的主角——李建成。
李建成,唐朝开国太子,亦是的第一位储君,他是唐高祖李渊的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哥。
因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他被其亲手射杀。
许是因为他是这场夺位之争中的败者,亦或是因为史书中记载的偏颇。
他历来在众人眼中,都是一个能力不如秦王、又残害兄弟的人,但真的如此吗? 陈寅恪曾经评价他:然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与太宗各领一军。
及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魏徵之流即后来佐成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为才智之人。
也就是说,真实的李建成和史书中描写的形象是有所不相同的。
诸如在河西一战中,他不动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河西这个重要的城市,可见他才能并非查秦王那么多。
后来李渊亦是将其封为陇西公,为左领军大都督。
可见他还是一个才华很出众的人。

那么话说回来,若是当日的玄武门政变中李建成没有被秦王所杀,而是成功当上了皇帝,那么他会不会反过来杀掉李世民和其他的兄弟呢? 首先这个对象有两个,一是他最大的竞争对手秦王,二是其他威胁不大的兄弟。
而对于李世民,他又会不会痛下杀手呢?这一点早就给出了答案。
《·魏徵传》:徵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
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
” 这段话说的便是,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他安排到别的地方去,便派人把魏徵带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而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 这魏徵指的便是魏征了,当时是太子宫中的洗马,地位虽然不高,但人很有谋略,是太子的军师级人物。
李建成经常请教他如何对付秦王,对其很是尊敬。
也就是说魏征当时常常劝告太子不要一直把秦王留在身边,秦王强大,在朝中势力不凡,要尽早除掉才能够稳坐他的太子之位。
而李建成则因其自负,一直没有把魏征的话听进去,最终才落得一个被杀的结局。
从魏征的这段话中来看,李建成即便是在玄武门此事以后活下来,甚至当上了皇帝,他也未必会杀了李世民。
而他之所以不杀李世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过于自负,虽然忌惮秦王,却始终没有下定决心要除去他,毕竟这太子的头衔在,他如何甘心承认自己不如一个秦王呢? 他的自负导致了迟迟没有下手成功,反而最终是落得死亡的结局。
相反地,他若是坐上了皇帝的位置,他就更加不愿意去承认这个事实了,不杀秦王是很有可能性的。
而对于其他的兄弟,他自然也是不杀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了。

其实,比起李世民来,他还是一个比较心慈手软的人,他对自己的弟弟们都是比较宽容的。
这一点从他的四弟赵王元吉身上就能够看得出来,赵王之所以始终帮助他对付秦王,一方面是因为太子登基的可能性大,赵王自然会选择站在东宫这一边。
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在李建成身上。
他与兄弟关系还是不错的。
加之他本就是长子嫡子,除了一个秦王能够威胁他之外,其他人又如何让他畏惧呢? 再加上他本身的自负,他很大可能是不会对自己的兄弟下杀手,除非对方威胁到了他的利益。
然而就是他的心慈手软和自负让他失去了登上帝王的机会。
不过事实证明,比起他,李世民确实更加懂得如何维持君臣关系以及如何治理天下。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太宗。
他刚登基就任命了魏征为尚书左丞,且多次召见魏征询问治理天下过程中的得失。
而对方,前后总共上谏两百多次,李世民则是全然接纳。
可见李世民的为君之道确实要高于李建成,也因其圣明,才有了大唐的贞观之治以及盛世的开元年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李忠的故事
时期的开国名将简介,多半与光武帝登基前后的历史时期联系在一起。 东汉中水侯李忠图 据李忠简介称,李忠本是东莱黄县人,父亲曾担任过西汉王朝的高密都尉,因此李忠自幼好习武,有心在的东汉初年干一番事业,与、等绿林豪杰都私交甚好。万脩被任命为信都令时,李忠曾与万脩一同驻守信都,直到刘秀到来,李忠与一众同僚一起出城迎主,从此辅佐明君,开创万世基业。 刘秀得众将拥护,从此南征北战更加骁勇,为平定天下,建立东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李忠凭借其出色的军事素质,也为刘秀的帝业立下了。 刘秀称帝后,李忠官拜五官中郎将,继而又被封为中水侯,地位十分显赫。据李忠简介记述,受封之后,李忠率领汉军先后参加了平定庞萌、董宪的连场战争,皆有出色战绩,因而越发受到光武帝器重。后世主要文献均有评述,在中,李忠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都是较为突出的一位。 经过长年的征战,公元40年,天下战火基本平息,各路诸侯亦对东汉政权,此时,在光武帝的任命下,李忠担任丹阳太守已多年。 据闻,在担任太守期间,李忠秉承廉洁自守,天下为公的原则,一度将丹阳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坊间传闻,李忠治绩天下第一。这位征战疆场多年的名将,在和平年月因政绩斐然,也赢得了地方百姓的口碑与朝堂同僚的敬佩。 李忠的故事 有关东汉开国名将、中水侯李忠的故事,主要记载于《太平御览》、《》等著名历史文献上。 东汉中水侯李忠图 李忠本为西汉王朝武官之后,习武多年,为人仗义,颇有侠义胸怀。东汉初年,李忠与万脩、任光一同驻守孤城信都,一年后,西汉后裔刘秀逃亡归来,来到信都,城内守将闻讯,皆欢欢喜喜出城迎主,由此,李忠的故事也翻开了传奇的一页。 由于李忠杰出的军事才能,刘秀对他格外倚重,据说刘秀入驻信都之初即看中李忠,认为其日后必成大器,于是任命他为右大将军,并封武固侯,还格外恩宠地解下自己所佩带的绶带,替李忠带上,一时间,羡煞无数旁人。刘秀对李忠的厚爱,在李忠的故事中,也曾多番被人提及,作为君王礼贤下士的典范而流传后世。 在光武帝平定天下征战四方的岁月里,李忠常常被委以重任,每一次他都能处理得当,不辜负君王期待。 有一次,刘秀出兵讨伐王郎,李忠随军来到邯郸门户巨鹿,然而此时,他身在信都的母亲和妻子却遭到了投靠王郎的马宠的绑架。马宠的弟弟正好是李忠的校尉,于是,马宠派弟弟前去劝降李忠,企图借人质在手,威胁李忠投降。李忠不为所动,大义凌然指责马宠投敌叛变,并将马校尉杀死,此举令在场诸将无不惊讶敬佩。 为了家国大义,甚至可以置自己亲人的生命安全于不顾,这等高风亮节,古往今来,大概也唯有李忠一人能做到吧。 李忠的评价 东汉主要历史文献中,对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中水侯李忠的评价普遍较高,李忠作为东汉时期的主要开国将领之一,曾为光武帝刘秀光复汉室的大业起到了重要的辅佐和推进作用,因而光武帝在位时,一度视他为肱骨之臣而倚重非常,每逢重要战役皆由他担当大任。东汉天下统一之后,迁居丹阳,担任丹阳太守一职,由于其出色的施政举措,也赢得了百朝中同僚的广泛赞誉,因而直至其身后,人们对李忠的评价亦有口皆碑。 李忠与刘秀图 在东汉开国名将中,有过从政经历的将领不多,李忠便是其中一位。 据闻,李忠父亲担任过西汉的高密都尉,因而少年时期,李忠曾蒙父荫被任命为郎官,因其品行端正、作风正派而在朝中颇有人缘,也正是因为曾经身处朝堂东西天下大势,因而令他具有独到的政治眼光,生就一双慧眼,早在政权败亡之前就认定,天下豪杰唯刘秀能成大事。所以,驻守信都之后,李忠毅然打定主意,与万脩、任光等同僚静待刘秀前来,投靠明主,成就功业。 《东汉演义》小说中曾详细记载了李忠孤城迎主的典故,后世之人读到这段文字描述,对李忠的评价也更趋向于一位“数谙从政之道的军事家”。 想来云台诸将中,论武艺高强、领兵打仗能力突出的悍将也,然而光武帝却唯独对李忠青睐有加,甚至在初见面时就解下自己绶带赠与李忠以示恩宠,可见李忠在刘秀眼中,必有其过人之处,深究原因,大约是政治眼光与人生格局方面,李忠与刘秀的认知,有着高度的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一对夫妻帝王的历史真相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