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清朝第九个帝王光绪帝王的妃子都有哪些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帝在位总共只有一后二妃,“一后”是他的皇后隆裕皇后,“二妃”一是他的宠妃也叫恪顺皇贵妃,第二个是珍妃的姐姐谨妃也叫端康皇贵妃。

一后二妃的情况在史上,甚至是中国的帝王史上都是少见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妃中的珍妃是最为宠爱的一个。

珍妃即他他拉氏,生在礼部侍郎之家,是为正红旗。

珍妃幼时便和姐姐一起跟随她们的伯父长善在当时最为繁华的广州长大。

而本身就聪明伶俐的珍妃,对于新鲜的新事物接纳能力有很强,所以她的思想在当时是较为开放的。

这也正与力求变革的光绪帝,光绪极力学习西方的新进之说,珍妃也是大力支持的,这些自然让光绪帝对珍妃喜爱有加。

只是如此一个跳脱可爱,还又不善于宫中尔虞我诈阴暗权谋的珍妃,自然成了站在的眼中刺。

珍妃在宫中也是时常被打骂,就连穿了一件华服,也会引来慈禧无端的责骂。

谨妃也算是个美人,但是她是那种较为中规中矩的,不似其妹妹珍妃那般聪明伶俐,故而不会引起光绪帝的太大注意,宣和年间也是留住永和宫。

谨妃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经历,她就仿佛是一个小家碧玉式的小姐,在宫中会时常做些美食,烹饪很是出色。

和其不幸命陨紫禁城的妹妹相比,谨妃算是比较幸运的了。

谨妃幼年入宫,在清朝灭亡后,也就在宫中安详地度过了余生。

十三年,谨妃由于风寒一病不起,最后病死在永和宫,葬于崇陵妃园陵。

光绪究竟是什么年代 光绪名载湉,生于十年(公元1871年),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崩,享年37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光绪帝生在了一个的年代,而他自己又是清朝末世的倒数第二个皇帝。

彼时的清朝已经是国力羸弱,无法面对西方列强的一次次侵袭。

中国于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为起点,被迫解除了“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中国长达百年的屈辱的近代史册。

而光绪皇帝一生的前期,处于大清国在近代的第一次自我救赎,的开展时期。

洋务运动是在同治年间,由、、等人主持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运动。

主要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实现富国从而自强的目的。

然而如此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以中国的惨败宣告失败。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是它在这一时期的运作却是促进了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它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光绪皇帝中后期,人们开始思考从国家制度上来治国图强,这也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由康有为等人主张,光绪帝亲自大力支持的救国运动。

然而当运动进展到损害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官僚主义的利益之时,立刻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光绪帝也因此被囚禁在瀛台。

在光绪最后的岁月里,中国始终还是摆脱不了被列强蹂躏的命运。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

光绪三十年,日俄在中国发生战争争夺东北以及朝鲜的控制权。

在光绪帝驾崩四年后,大清国也走完了最后的路程,中国也自此走上了共和之路。

光绪之死的真相 光绪帝名为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史上第十一位皇帝,是清朝入关的第九位。

载湉于公元1875年登基,并于公元1908年即光绪三十四年驾崩,去世六年后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光绪帝身处风雨飘摇的清朝末世,加上生前与慈禧太后的矛盾之激烈,故而人们对他的暴病而亡充满的疑惑和猜测。

其死后大致有如下几种猜测。

有的认为慈禧太后命令将其毒死的,因为当时光绪皇帝的入殓都是一反常态的由宫中的太监进行的。

而且在慈禧太后病重之际,同样抱病在身的光绪在日记中表述自己一定会死在慈禧之后,如此方能对她的势力进行绞杀,得知情况的慈禧太后愤恨不已。

有的更是认为是袁世凯害怕,在慈禧死后光绪帝会报复于他。

袁世凯便与皇族的庆王勾结,意欲通过政变废黜光绪帝,转立庆亲王之子。

由于不能成,袁世凯便毒杀了光绪帝。

这一说法可能有些更多的捕风捉影之势。

还有的认为光绪帝就是病死的,因为政治的失意,家庭的破灭使之患有了神经功能症。

在一年的多发病的状态下去世,而这一说法在很长的时间里被大家所接受。

然而关于光绪帝的死因终于在2008年得出结果,经科学复分析证明其死于砒霜中毒。

如此大家就推测凶手究竟是谁,而被怀疑最深的就是慈禧太后。

慈禧曾故意透露给光绪帝,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光绪帝听闻之后面露喜色。

得知之后慈禧更是坚信之前的日记一说,这也同样坚定了她打算让光绪帝走在她之前的信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末四公子”与“清末四公子”对比 为什么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明末四公子”是指末年的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四人。他们出则忠义,入则孝悌爱宾客、广交游,风流倜傥,。 现代学者牟宗三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亡于明亡之时。”明末,尤其是南明,朝廷政治腐败到了极点,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无数知识分子空怀报国之心,却不容于奸佞。“明末四公子”是在和分子阮大铖、马士英等人不断的政治交锋中而扬名天下的。他们反清复明,排斥新政权怀念旧政权,竭力想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 陈贞慧是复社中坚,文章风采,著名于时,因揭露阉党分子的丑恶嘴脸而闻名于世;冒辟疆拒绝清廷征辟,甘老江湖,与“”之一的成就了一段的千古佳话;侯方域复社中坚,与“秦淮八艳”之一的也有一段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方以智削发为僧,埋头学问,成为晚明的一代宗师。 “清末四公子”是指谭嗣同,陈三立,丁惠康,吴保初,同光年间出现了许多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而此四人身为达官之子,或则胸怀大志,卓尔不群;或则真慕风雅,诗文有声,与酒食征逐的纨绔,大异其趣,而其他文采斐然者又没有一个好父亲,自然这四位就成了的佳公子。他们厌恶这个腐朽的王朝和他的统治者,想通过变法维新为这个百疾缠身的政权换血。 谭嗣同,维新志士,戊戌变法失败后拒绝逃走被杀,梁启超称其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有为赞扬他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陈三立,维新志士,陈寅恪之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早年帮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实行新政卓有政绩——当时若是各省起而效尤,中国的前途无可限量,爆发后拒绝与日伪政权合作,绝食而死。 丁惠康,维新志士,清末藏书家,他不屑科举所以没有功名与官职,他忧国伤时,但一生潦倒一事无成。吴保初,曾积极支持变法,被泼冷水后颓废自弃,他同情革命却未加入其中,最后以声色自娱,了结一生,成了个有始无终的人物。 “明末四公子”与“清末四公子”对比 《清末四公子》作者在书中提到:与“明末四公子”相较,文采相若,风流未逮,声光自。但求之今日,亦夏戛乎难哉!(但指望今天与那时相比,实在太艰难了啊!) 为什么我们说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本文认为,一个想复辟,一个要维新,如此差异不正是体现了两个王朝在人们心中认同感的差异?有的王朝亡了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有的王朝还在持续但却像死了一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端木国瑚是什么人?清朝学者生平简介

(1773年~1837年),字子彝、鹤田、井伯,晚号太鹤山人,浙江省青田县城太鹤山麓人。学者。 7岁开始学《易经》。清元年(1796),浙江学政阮元见国瑚的《画虎赋》,大加赞赏。邀赴杭州,就读于敷文书院。所作《定香亭赋》,清思古藻,似齐梁人手笔,一时艺林相与传诵,阮元,以诗相赠:“谁是齐梁作赋才,定香亭上碧莲开,括苍酒监秦淮海,招得青田白鹤来。”由此,国瑚被誉为“青田一鹤”。 嘉庆三年,中举人。十三年,赴京会试不第,授为知县。国瑚潜心学业,呈请改任教职。十年(1830)宣宗改卜寿陵,国瑚以通堪舆之术,受宗室大臣举荐被召赴京,选定陵址后,任为,又奏请任教官。道光十三年,考取,仍以知县任用,再呈请注销,改任内阁中书,先后三辞县令。 国瑚博通经史及阴阳术数,精研《易经》。道光七年,以治经闻名的龚自珍在京与国瑚论《易经》,国瑚阐述“乾初九不易世”一节,自珍叹为闻所未闻。道光十七年,朝鲜使臣慕名求见国瑚,说:“君所为《定香亭赋》,东国人皆传诵。”又请讲解《易经》,求取诗文经注手迹,欣然而去。同年三月,国瑚告老返乡,迁居瑞安。八月赴处州,游遂昌。九月感嗽疾,病故。著有《太鹤山人诗集》13卷、《太鹤山人文集》4卷、《周易指》45卷、《周易葬说》1卷、《地理元文注》4册。 人物生平 端木国瑚7岁入私塾学《易经》、《尚书》。 清嘉庆元年(1796年),作《桃花》、《青田画虎》二赋,为浙江督学阮元赏识,邀赴杭州,就读敷文书院。 嘉庆三年,中举人。 嘉庆四年,赴京会试未第,游学而归。先后在青田正谊书院、处州莲城书院掌教。 嘉庆十三年,赴京会试不第,授为知县。国瑚潜心学业,呈请改任教职,掌教中山书院。 嘉庆二十一年起,为湖州归安任教谕14年。 道光七年(1827年),以治经闻名的龚自珍在京与国瑚论《易经》,国瑚阐述“乾初九不易世”一节,自珍叹为闻所未闻。 道光十年(1830年)宣宗皇帝改卜寿陵,国瑚受宗室大臣举荐被召赴京,以《易》之“舆地”风水学之理论,断定原皇陵寿域择地隐泽浸水。选定陵址后,任为县令,又奏请任教官。 道光十一年特授内阁中书,加六品顶戴,御赐袍褂。 道光十三年(1833年),年已61岁考取进士,仍以知县任用,再呈请注销,改任内阁中书,先后三辞县令,迁居瑞安。 道光十七年(1837年),朝鲜使臣慕名求见国瑚,说:“君所为《定香亭赋》,东国人皆传诵。”又请讲解《易经》,求取诗文经注手迹,欣然而去。同年三月,国瑚告老返乡,迁居瑞安。八月赴处州,游遂昌。九月感嗽疾,病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