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唐高祖李渊:李渊从帝王到太上皇都是被迫的?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公元618年6月18日,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大唐。

中国历史上一个气象豪迈的王朝就此诞生。

在怎样的契机下李渊建立了?没有李渊还会有历史上的“大唐盛世”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风波迭起的历史。

作为大唐王朝的开创者,唐高祖李渊身上的光辉却黯淡了许多。

在一代明君李世民的映衬下,身为老爸的李渊,其似乎都在为儿子后来的“”做铺垫。

实实在在地讲,李渊开创大唐王朝的功业和他后来的人生悲剧都与儿子李世民密不可分。

被设计睡了“的女人” 李渊据说是西汉名将和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之后裔。

因为的是李渊的姨妈,所以身为“官二代”的李渊仕途一直很顺,时历任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

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

大业十一年(615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

在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期间,李渊展示出了高超的武功,史书记载,他与龙门贼作战,“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而敛其尸以筑京观,尽得其箭于其尸”。

后来又与绛州贼柴保昌部作战,“降其众数万人”。

突厥侵犯边境,李渊巧设伏兵,以少胜多,打败了突厥。

两年后,李渊升为太原留守,成为封疆大吏。

网络配图 当时,人民不满隋炀帝的暴虐统治,纷纷起义,的政局陷入动乱之中。

看到很多人起兵反隋,隋炀帝愈加疑神疑鬼,以“猜忌杀戮大臣”。

他曾经召李渊去江都议事,正赶上李渊生病,不能前行。

隋炀帝便心生猜忌,问:“可得死否?”李渊知道此事后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借酒浇愁。

就在老爸还为如何避祸而纠结之际,二儿子李世民已经着手做起兵反隋的准备工作了。

《》载:“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

”背着老爸,李世民招纳死士,与刘文静、裴寂等人谋举大事。

为了让老爸下决心造反,李世民还与裴寂密谋,故意让李渊犯死罪。

裴寂选隋炀帝晋阳行宫的宫人私侍李渊。

李渊不知,在稀里糊涂中就睡了“皇帝的女人”。

事后,李渊与裴寂饮酒,酒酣之际,裴寂才把要起兵反隋之事告诉李渊,李渊大惊。

裴寂接着说:“我选的那个侍奉您的女人正是隋炀帝的晋阳宫人,这事若被隋炀帝知道,您犯的也是死罪。

我们这么做,为的就是促使您下决心起兵反隋。

” 李世民也劝李渊起兵,他说:“现在皇上无道,百姓穷苦。

您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隋朝很快就会亡掉了,反不如趁机起兵反隋,转祸为福。

”李渊最初不答应,还把二儿子李世民抓了送官。

李世民说:“我看天下大势就是这样,所以才这么劝您。

您要非把我抓了送官府,您就抓吧。

”遇到了强悍的儿子,李渊也没脾气了,说:“我这么喜欢你,怎么忍心向官府告发你呢?” 后来经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等人的再次劝说,李渊遂在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起兵反隋。

李渊反隋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招募军队,率师南下,趁李密与在洛阳激战正酣之际,乘隙进取关中。

十一月,李渊攻下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

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为天子(),改元义宁,杨侑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总理万机。

次年(618年),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

不久唐统一了全国。

摆得平天下,搞不定儿子 李渊当上皇帝之后,全面地继承了隋朝制度的优点,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为的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

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唐王朝也初具规模。

可是,像许多英雄豪杰一样,能摆得平天下的唐高祖李渊却摆不平自己的几个儿子。

网络配图 就在大唐王朝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冉冉升腾之际,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却充满了复杂的斗争。

裴寂和刘文静都是太原起兵时的功臣。

裴寂深得唐高祖李渊的宠信,而刘文静则为秦王世民的心腹。

刘文静自以才略功勋居裴寂之上却位居其下,意甚不平。

结果,李渊借故杀了刘文静。

刘文静被杀,李世民当然很不爽。

在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功勋卓着,功业超过太子,可是,身为次子,李世民无法继承皇位,心中也感不平;太子李建成也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储地位的重大威胁,于是,兄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

更可怕的是,他们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各自拥有一个集团。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曾以右领军大都督的身份,带领大军攻下洛阳,击败王世充、联军。

李世民因战功显赫而名声大振,唐高祖命他掌握东部平原文、武两方面的大权,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并且允许他在洛阳开府天策府。

雄心勃勃的李世民立即组成了一个大约五十人的政治军事集团,许多人都是隋末唐初的杰出人物,如、候君集、柴绍、罗士信、、、尉迟敬德等,而太子集团也有、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等人才。

眼看着两个儿子斗来斗去,李渊,他甚至一度想把东都洛阳送给李世民以平息这场兄弟之间的储君之争。

可再一想,若把李世民放到洛阳,无异于,国家有可能因此陷入分裂之中。

于是,他不得不一面安抚李世民,一面稳定太子李建成。

以自己的人生败笔为儿子的功业奠基 可是,,兄弟斗争的结果是发生了。

武德九年(公元627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李渊立自己为太子。

史书记载,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渊正在宫内的池塘上划船。

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入宫担任警卫。

尉迟敬德身披铠甲,手握长矛,径直来到李渊的船上。

李渊大惊,问道:“今日作乱的是什么人?爱卿到此干什么?”尉迟敬德回答:“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

秦王殿下担心惊动陛下,特故派臣来担任警卫。

”尉迟敬德说是来为李渊担任“警卫”,实则是来绑架、控制李渊的。

网络配图 李渊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随后又把皇位也让了出去,自己做了太上皇。

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

李渊在度过一段闲散失意的生活后,死于太安宫。

胡戟、胡乐在《试析玄武门事变的背景内幕》中说:“玄武门那场唐太宗一生中最艰危的苦斗,对他本人来说,绝不是可以夸耀后世的愉快记忆……李世民和他父亲这一段不愉快的往事……怎能在李世民受伤的心上摘脱干净!”事实上,李世民与父亲李渊“这一段不愉快的往事”也是促使他励精图治的“逆增上缘”若不把大唐治理好,他如何面对杀兄弑弟的惨痛历史?可对李渊来说,他有能力创建彪炳千秋的大唐基业,却无力阻止亲生儿子之间的兄弟相残。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凉的人生结局。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虽然仍做太上皇,但他这个太上皇是被迫做的,与让位之后自己做太上皇的滋味。

好在,二儿子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实行仁政、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大唐王朝由此变得更加气度恢弘。

以自己的人生败笔为儿子的历史功业奠基,李渊因此也许可以得到些许安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杨誉为什么如此大胆竟敢追逐挑逗唐太宗李世民的女人?

贞观七年(655年),宫中发生了一桩丑闻。有个叫杨誉的,行为,竟然在皇宫禁地追逐、挑逗宫女。网络配图 这件“逐婢”丑闻事涉皇亲国戚(杨誉的女儿是唐太宗第六子的妃子),所以影响极其恶劣。消息一传开,朝野上下一片哗然。都官郎中薛仁方闻讯后,将杨誉扣留起来查问,准备依法处置。 此案尚未来得及裁决,担任侍卫保镖的杨誉之子却出来发难了。他不但不为杨誉所为感到羞耻,反而为其大诉冤屈,向唐太宗告状说:“因为我父亲是皇家亲戚,薛仁方才故意节外生枝,把他老人家扣留起来,又迟迟不做决断,这是在拖延时间,有意刁难皇上啊。” 跟皇家过不去,这还了得?唐太宗听了他的话,大怒说;“薛仁方不可容也!”当即下旨打他一百杖,解除公职。网络配图 对唐太宗要惩处薛仁方的做法,实在看不过去,进言说:“城墙下的狐狸和土地庙里的老鼠,虽然都是微小的动物,只因它们倚仗巢穴做掩护,除掉它们尚且不易,更何况那些世家贵戚,自古以来就难于治理,以致、西晋以来外戚专权,发展到朝廷不能驾驭的严重地步……” 魏征的话无疑给唐太宗敲了一记警钟:皇帝要管好身边人,以防他们像“”那样成为朝廷的祸害。接下来,魏征据法力辩,说薛仁方既然是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家执行法纪,怎么可以因此对他滥施刑罚,助长外戚的私欲呢?皇帝这样放纵皇亲,此例一开,就会招来各种事端,将来后悔莫及,要改变也就困难了……网络配图 唐太宗听了这些话,内心有所触动,决定赦免薛仁方。但是,薛仁方拘禁皇亲未及时上奏,也是专权作势,虽不宜治以重罪,也应稍加惩处。于是,他命人打了薛仁方20大棍才算完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做了什么事?让单身狗快速找到老婆

单身狗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网络俚语,指那么没有恋爱对象或没有结婚的单身男女。特别是最近几年,单身这种社会现象越来越普遍,在中国古代也虽然实行的是早婚制度,男女通常在十几岁就成婚,但仍然存在不少单身的情况,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拯救那些“单身狗”的呢? 历朝历代都提倡早婚、多生的政策,甚至制定法规,严惩那些一直没有成婚的男女。比如在时期,朝廷的法令规定,“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也就是说,如果您家有女孩年满十五岁,但还没嫁出去,那您一家人就准备坐牢吧。除了坐牢外,朝廷还要进行严厉的罚款,“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当然当时的朝廷也明白,造成单身的原因并非是男的不想娶、女的不想嫁,更多的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男女结婚要经过“三媒六聘”,期间男方除了家境不错外,还要向女方提供大量聘礼,否则是不能成婚的。如果男方连房没有,女方父母怎么会同意这门婚事呢? 特别是在战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更没有经济实力来成婚,唐太宗李世民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话说在开皇年间,全国人口达到4600多万,但经过隋末战乱,到贞观初年,全国人口仅为1200多万。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可以说人口就是国家的财富与支柱,人口少,劳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国家赋役的征收以及兵力的来源,这也是历朝历代们为何鼓励早婚生育的原因。为了拯救“单身狗”,李世民在即位初年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颁布了著名的《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来帮助广大单身青年,解决婚姻问题。 李世民在诏书中表示“朕肃奉天命,为之父母”,也就是说朕是仰承天命,做了皇帝,就是所有百姓的父母,所有你们的婚姻大事,朕也很关心。李世民首先关注的是那些没有房子、没有家业的青年男女,当然主要是男子,“其庶人之男女无室家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娉娶,皆任其同类相求,不得抑取”。 换言之,没有家业的男女的婚姻问题,由当地“州县官人”们负责,“以礼娉娶”,而且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不得“拉郎配”。李世民还明确规定了男女成婚的年龄,“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另外对于广大贫困青年,李世民也没忘了他们,“若贫寠之徒,将迎匮乏者,仰于其亲近,及乡里富有之家,衰多益寡,使得资送以济”。 对于不能提供聘礼的人,由他的亲戚以及同乡之中的富户负责出资,帮助他们成婚。李世民还把“婚姻及时”、“户口增多”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重要指标。李世民的这项政策得到了广大群众支持,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到贞观末年,全国人口增长到1900多万,为唐朝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