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西汉萧何:能佩剑进殿,还被封为“开国第一侯”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有喜欢听长篇单口相声的朋友,一定听过这句话“仰面视君,有意刺王杀驾,斩立绝!”字面儿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说古代大臣在进殿的时候不可以抬头看皇上,一旦抬头看了皇上,就是有意要刺王杀驾,要马上被皇上杀掉。

古代帝王最怕的就是刺客,刺秦就是有名的刺客刺杀秦王的故事,所以后来大臣进殿的时候,是不允许人靠近的,抬头都是死罪。

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位大臣,不仅可以仰面视君还能佩剑进殿。

他是谁呢?他就是之一——萧何。

为什么萧何能佩剑进殿,究竟萧何做了哪些事让如此放心? 力推刘邦。

当年萧何还在沛县的时候,沛县县长要起义造反,萧何就极力劝谏说:“你别反,你反了你还是的官,没人听你的,我给你推荐一个人,让刘邦带着大家反”。

刚开始沛县县长还同意,后来沛县县长后悔了,要杀刘邦,萧何就从沛县逃出来和刘邦一起把现在的县长给杀了,并且推刘邦为新的县长。

后来刘邦觉得自己无德无才,担任不了这个职位,就再三推辞。

萧何就想了一个办法,找当地比较有名望的十个人,让他们投票选举。

选出来谁就是谁。

其实萧何已经暗箱操作好了,十个人写的名字全都是刘邦,最后刘邦全票通过当选新县长,人称沛公。

2.保障供给。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曾经说过“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

打仗的时候不仅前线比较重要,后方补给更为重要。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就说明了粮草的重要性,只有准备了充足的粮草,军队才吃能饱饭,吃饱了饭才有力量去打仗。

而萧何要做的事情就是全国各地,给前线正在打仗的刘邦找粮食找兵马。

只要刘邦下令前线缺粮缺兵,萧何立马把粮食和兵马全部送到。

萧何不仅要做这些招兵买马的工作,同时还要管理好后方国家的安稳,让老百持刘邦,相信刘邦能够取得天下,带他们过上好日子。

3.治理国家。

当刘邦第一个攻入咸阳城的时候,其他人都在抢钱,抢粮,抢女人,而萧何在抢什么呢?他在抢户口本儿,抢地图,税收记录本之类的。

为什么要抢这些呢?因为萧何是做会计出身,他很清楚户口,地图,税收对以后管理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正是依靠于这些,萧何后期颁布了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汉律九章”,刘邦的国家能安定和谐“汉律九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直到后期当了丞相,依然在沿用“汉律九章”的内容。

所以到这儿我们可能就明白了,首先萧何是刘邦的绝对拥护者,其次萧何非常有能力,是刘邦的稳固大后方。

连周总理都说过:“刘邦百战百败,却屡败屡起,靠的就是萧何为他当宰相,经营关中作他的根据地,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

百战百胜,却经不起一败;一败涂地,一败就亡,原因之一是没有萧何这样的宰相。

” 像萧何这样的人才,不管是创业还是守业都是必不可少的,大汉王朝刚刚建立,后期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需要萧何的地方更多,所以刘邦对萧何才会如此放心。

你觉得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将风度:西汉萧何为什么要帮比自己职位低的汉高祖刘邦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汉高祖汉高祖刘邦给西汉萧何封侯为什么遭众将群起反对

现在一说汉初的功臣,我们常常会想到才华出众的陆贾,但事实上,他在当时只是一位管议论的太中大夫,毫无封侯的可能。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汉初因功封侯的“功”,更偏重奋勇杀敌的军功!尽管陆贾功劳卓著,但谁让他的“功”不是军功呢?所以自然是上不了台面、封不了侯的。 这样的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不妨来作个比较: 《·曹相国世家》记载的军功: 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史记·传》记载的灌婴军功: 别破军十六,降城四十六,定国一,郡二,县五十二,得将军二人,柱国、相国各一人,二千石十人。 《史记·传》记载的樊哙军功: 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曹参、灌婴、樊哙的受封是,别人不敢议论什么,毕竟他们军功显赫。从起兵开始,诸将的军功都被一一记载下来,因功分封的时候也就少了不少麻烦。不过即便如此,诸将争功的兴头一起,也难免“岁余不决”了。由此也说明,根据如此翔实的文献所写就的《史记》,其真实性是有保证的。 作为文职人员的随何、陆贾,按我们今天的标准来衡量,都是大功之臣,但在汉初,凭口舌所立的功劳不足挂齿。当众人都认可这样一种制度时,随何、陆贾本人也就不觉得自己委屈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这样的分封制度是否是一种惯例呢?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等人封侯时的状况。萧何封侯时,刘邦认为他功居首位,因而封他为酂(cuó)侯,封地也最多。功臣们一看,群起反对。这样的集体抗议对刘邦来说还是第一次碰到。大臣们说,我们身被铠甲,手执兵器,久经沙场,多者身经百余次战斗,少者也有好几十次,“”,各有多寡,萧何他没有任何“”,没有打过一次仗,仅靠舞文弄墨,发表意见,如今论功反在我们这些浴血奋战的将领们之上,这是为什么(何也)? 我们当然了解,萧何的功劳绝对不在这些将领们之下,单就后勤保障这一条来说,已经是不可磨灭的功绩了。若是一两个功臣闹别扭提意见,倒还可以敷衍一下,但这次毕竟是集体抗议(功臣皆曰),不能不重视! 这集体提意见说明什么?说明大家对“功劳”的标准有着一致看法,那就是:一切以军功为衡量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众人的反对也不是没有道理。 刘邦面对功臣们的集体抗议,发表了一段有名的精彩演讲,并创造了中国词汇史上两个仅用了一次的词:“功人”与“功狗”。刘邦说,你们见过打猎的吗?众臣回答,见过。刘邦又问,你们见过猎狗吗?大家说,知道。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杀猎物的是什么?猎狗。发出指令要猎狗追杀猎物的是谁?猎人。你们攻城略地,奋勇杀敌,是有功之狗;萧何,则是发指令的猎人,是有功之人。更何况,你们追随我,多则两三人,少则一个人,萧何可是全族数十人都跟着我,这个功,怎么能忘!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群臣自然都不敢再多嘴(群臣皆莫敢言)。 “三杰”之一的萧何封侯时遇到的麻烦,位居“三杰”首位的张良同样也遭遇了一番。《史记·世家》里写道:“汉六年正月封功臣,张良未尝有战斗功。”这个“战斗功”就是军功!刘邦心里明白,按照军功封侯的标准,张良怎么也扯不上干系,索性亲自站出来为张良说话:“运筹策帷幄,外,子房功也。” 就连萧何、张良受封都能引出这么大的乱子,可见汉初军功封侯的标准着实。所以,陆贾因未立军功而痛失封侯机会,也是正常的了。 刘邦的军功封侯顺应了功臣们的诉求,切实地巩固了西汉政权,同时也带来了两大后果: 一是形成了西汉初年的军功阶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初的军功阶层,特别是因功封侯的功臣,成为西汉政权的基石,是刘邦后来平定诸侯王叛乱的主要力量。 二是军功封侯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 像陆贾这样为西汉政权提供统治思想的重要文臣,因为没有军功而得不到分封,这不能不说是制度上的一大缺憾。 军功封侯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权宜之策,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想要再立军功对每一位朝臣来说都是难上加难。因此,西汉的封侯制度势必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军功封侯既然是以军功大小来判定,这就必然会致使没有军功但对西汉政权的建立有过重大贡献的人,与军功卓著的功臣产生利益冲突,并在某些时刻还会表现得异常尖锐。面对两方的不同意见,刘邦下一步究竟会怎么处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