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唐朝杨绾人物生平简介,早而夙慧,好杀减寿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杨绾出身弘农原武房,幼年时便以聪慧闻名,等到长大后,,博通经史。

九流七略,一览无遗。

尤其擅长文辞,词藻结构清新韵足。

崇尚玄理,沉静寡欲,经常独处一室,左右摆满经书,凝视满席书籍,非常宁静。

内心明晰而运用隐晦,不求声名,每次写文章,羞愧于自白,不是知己的人不可看见。

早年孤苦贫寒,以孝敬母亲而闻名,有时缺乏美味食物,脸上即显出忧虑。

亲友劝说他去谋求俸禄,于是考取进士,调补为太子正字。

天宝十三载(754年),玄宗御驾勤政楼,考试录用博通坟典、洞晓玄经、辞藻宏丽、军谋出众的贤人,命有关部门提供食物,天黑才结束。

选取辞藻宏丽外,还加考诗赋各一首。

制举考诗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此时登科有三人,杨绾为第一名,被破格授予右拾遗。

疏议贡举 天宝末年,反叛,肃宗在灵武即位。

杨绾在贼军中冒着危险,披榛求食,赶着路程。

此时朝廷正急需贤臣,等到杨绾赶到,大家都感到很高兴,升为起居舍人、知制诰。

历任勋员外郎、职方郎中,仍然是知制诰。

升为中书舍人,兼修国史。

过去,对年龄大的舍人称为“阁老”,官署杂乱难以统计,称为“阁老”的人有五分之四。

杨绾认为他们品秩同列,待遇同等,全都应平均分配,此举深受当时舆论称赞。

又升为礼部侍郎,向肃宗分条目上奏贡举的弊端。

代宗诏令左右丞、各司侍郎、御史大夫、中丞、给事中、舍人共同商议此奏文。

给事中李讷、给事中李栖筠、尚书左丞贾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严武所奏议的内容与杨绾相同。

李讷等人的论述与杨绾相似。

宰臣们上奏说明举人旧业年月已久,很难速改,如今的举人还望能同意进行,来年再奉诏停止,仍然诏令礼部立即分条目上奏。

代宗以废止进士科问题询问翰林学士,对答说:“进士制度由来已久,立即废除它,恐怕会耽误学业。

”于是诏令孝廉与旧举同时进行。

杨绾又上奏关于史贡孝悌力田以及童子科等考试,其孝悌力田应该具有实际意义,童子越来越多,不在常科,而都在岁贡,担心助长侥幸风尚。

代宗诏令停止。

又升为吏部侍郎,根据法则推举选用,精心考察人物,以办事公道受到称赞。

移风易俗 此时元载执掌大权,公卿大多依附他,杨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曾私下拜谒元载。

元载认为绾平时声望很高,在外表示对他尊重,内心实际却对他疏远忌恨。

鱼朝恩死后,元载认为鱼朝恩曾经出任国子监一事,玷污了太学,应该用名儒主理国子监,以明晰秩序,于是上奏提拔杨绾为国子祭酒,实际上是想以将他放置在散官职位上。

元载贪财冒犯之举越来越盛,天下之人都对杨绾评论称赞,代宗非常清楚这些,考虑到载在枢衡任职已久,没有马上将其罢免。

仍将杨绾升为太常卿,任礼仪使,凭借杨绾用以将久废的祭祀礼节振兴起来,同时以观察其成效。

同年三月,代宗定计逮捕元载,将其诛杀。

四月初一,代宗任命将杨绾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

杨绾多次表示恳请让位,代宗不同意。

杨绾,且质朴忠贞、车服俭朴,素以品德举止著称。

任命他为相的诏令公布后,朝野之人相互祝贺,朝中权贵移风易俗的例子有许多: 御史中丞崔宽是剑南西川节度使(今四川省西部)崔宁的弟弟,家境富有,在长安之南建有别墅,其中的池馆台榭,在当时被称为第一,崔宽得知杨绾拜相后,在当天就暗中派人将其拆毁。

中书令驻守邠州(治今陕西彬县),他正在宴请宾客时听说杨绾为相,便将在座助兴的声乐队减去五分之四。

京兆尹黎干受代宗宠信,每次出入车马有一百多辆,但也在杨绾拜相当日减少车马,只留十匹而已。

除此之外,其余闻风而动、将奢变俭的人。

杨绾又与常衮向代宗举荐被贬的湖州刺史颜真卿,代宗当即颜真卿入京担任刑部尚书。

二人还向代宗举荐淮南判官关播(朝官至宰相),使其被召为都官员外郎 。

杨绾在相位不到数月,便为人心所归。

中风离世 杨绾患有痼疾,拜相不久后便中风,代宗优诏令他在中书省休养。

代宗每次在延英殿引见杨绾时,都特许由人扶入。

代宗内心看重杨绾,一心任用他,对他非常礼遇宠爱。

改革朝政的弊病,惟杨绾是瞻。

杨绾多次上奏请求辞位,代宗多次下诏回绝。

等到杨绾病重时,代宗每天派遣宦官前往询问病情,并命御医在其身旁时刻守候。

每次听说他的病有起色,代宗便喜形于色。

同年七月二十日(777年8月27日),杨绾病逝,享年六十岁。

前来探望的宦官急驰回宫奏报。

代宗闻讯后,惊愕悲悼许久,为他辍朝三日,并下诏追赠杨绾司徒。

其后,代宗又命文武百官前往杨绾的宅第,与特派内常侍吴承倩会同吊唁,并赐其家绢千匹、布八百端。

代宗非常惋惜,对朝臣们说:“上天不让朕致力于太平,为什么将朕的杨绾夺走这样快!装殓之时,朕与众卿悲痛哀悼之情正同啊。

”宰相死后受到如此恩遇,长久以来少有人能与杨绾相比。

太常最初为杨绾拟定的谥号为“文贞”,但宰相常衮平素便忌恨杨绾得到代宗宠任,至此时更唆使比部郎中苏端上疏大肆诋毁杨绾。

代宗发怒,将苏端贬为广州(一作巴州)员外司马,仍谥杨绾为文简。

同年十月,杨绾下葬长安少陵南岗。

早而夙慧 杨绾天生聪慧,四岁时就敏识过人。

一次晚宴上,宾客们各自提出将座位中的器物以音韵四声读出来,各位宾客都没有说话,杨绾应声指着铁灯对应说:“灯盏柄曲。

”众人都很惊奇。

好杀减寿 据回忆,治平(1064年—1067年)年初时,他在东京,曾梦到自己入三清殿,殿上有像,高三二尺,相貌非常奇怪,可以和人说话,去问他的人有很多。

苏辙也前去拜谒询问,老子问苏辙:“你知道杨绾吗?”苏辙回答:“是的贤相。

”老子又问:“你知道高郢、严震吗?”苏辙回答:“高郢是文臣,严震是功臣。

”老子问道:“三人谁更贤能呢?”苏辙回答:“高郢、严震虽然贤能,但他们远不及杨绾啊!”老子说:“这些人都位至宰相。

但杨绾未至上寿,而高郢、严震都在耆艾之年才死,你知道原因吗?”苏辙说:“不知道。

”老子回答:“杨绾喜欢杀生,而高郢、严震都不喜杀生,这就是他们不同的原因。

你要记着!”苏辙在梦中本来不懂三人的好坏,醒后阅读《唐书》,三人的官秩、寿考他都信,唯独没有见到老子所说的好杀与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史上的诸多太上皇!为什么武则天的待遇比其他人都好?

史上的诸多太上皇!为什么的待遇比其他人都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国古代史上曾经出现过几位太上皇,比较出名的如李渊、等。你可不要以为当上太上皇后,他们的权势会比要高。要知道,太上皇其实就只是个空壳而已,不仅没什么实权,而且还事事都得听从皇帝的。不过有一位太上皇比较例外,她就是武则天。那么,同样都是退位做太上皇,为则天的待遇那么好,而其他人则很糟呢? 这其实跟武则天退位时做得一个举动有关,如果大家对唐代历史比较熟悉的话,应该就知道,武则天退位的时候曾经下过这样的旨意:她希望自己的身份能够从皇帝变回新即位的皇帝的母亲、的妻子,改为唐朝,并且死后能够以李治皇后的身份跟李治葬在一起。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其中的关窍,其实这正是武则天高明的地方。我们都知道,武则天实际上是篡夺了人家李唐的江山后才得以当上皇帝的。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她的身份其实是蛮尴尬的,她的这个皇帝当得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 如果她退位后仍以前任皇帝自居的话,那可就会变成在她没有实权的情况下被坐实了篡夺皇位的罪名了。而若她以李治妻子的名义自居的话,那就会给外人一个这样的好印象: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为了帮助儿子,无奈下才当上的皇帝。这样一来,她身上就没有那么多罪名了。正因为如此,她的晚年生活才会过得那么好,而这就是她手段的高明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兴盛的背后:隋炀帝杨广才是大功臣

本来是一个足以的帝王,但他不但没能名垂千古,反而遗臭万年。隋炀帝的后继者为李渊,李渊这个人虽然是的开国之君,但他这个开国之君治国能力平平,打仗什么的也很一般,李渊能当,实力机遇与儿子三者。网络配图 李渊的继承人为,李世民本来当不成皇帝,但是架不住李世民能力强,手下又有一批彪悍的武夫与谋士。李世民逼李渊退位,自己坐上了唐朝天子之位。李世民抢了个皇位来当,如果还当的不好,肯定会被骂死,为了不被骂,李世民决心干好皇帝这份职业,后来还捣鼓出一个。贞观之治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百衣足食,皇帝善于纳谏,朝臣尽忠职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一句的话语,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象其实都是由经济基础来决定。如果国库空虚,唐朝的老百姓肯定不会如此轻松,沉重的赋税一定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如果百姓吃不饱饭,唐朝不可能安稳,唐朝不安稳,李世民怎么还有营造一种君臣和谐的局面。唐朝的上层建筑显示唐朝的经济基础极好,唐朝良好的经济基础从何而来,这还得从隋炀帝说起。 隋炀帝在位期间为了打通南北两地的交通线,下令开凿大运河,因大运河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后世评说大运河“祸在当下,利在千秋”一点也不为过。如果不灭,隋炀帝仅凭修大运河之功就足以名垂青史。网络配图 但隋炀帝是一个点背的皇帝,他还没来得及享受大运河的好处,隋朝就灭了。修大运河的锅隋炀帝背,用大运河的福李世民来享受。大运河让唐朝南北双方交流更加密切,南方的粮食与财富不断的通过大运河向北方汇集。唐朝之所以能如此繁荣,大运河居功至伟,唐朝的人民能,能吃饱饭,主要是隋朝给唐朝留下了够使用一百年的粮食。 隋炀帝真是一个好心的亡国之君,不但给李世民留下了一只生金蛋的母鸡大运河,还给李世民留下了足以养活唐朝一百年的粮食。隋炀帝给李世民留下了这么多财富,任何一个守成的君王只要不乱来,妥妥的盛世。李世民抢了本属于隋炀帝的荣耀,而所谓的贞观之治,不过是李世民搞出来的噱头,又或许是一场骗局,李世民用贞观之治来粉饰自己夺位的合理性,用贞观之治来骗取百姓与朝臣的拥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