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历史上公认的明君仁主。
而说到,不管是力挫匈奴的军事风采,还是强民富国的文韬武略,他都无愧于后世盛赞的大英雄。

而英雄的故事,似乎都少不了的相伴。
更何况,这个大英雄还是位尊九五的天之骄子。
有人说汉武帝很好色,是色情狂,这种说法不准确。
好色用在身上本身就很可笑。
但凡皇帝,那是常设机构,后宫无异于美女俱乐部,这是皇帝的待遇。
况且,皇帝肩负着皇族子嗣的血统传承,这是皇帝的任务。
整天面对美女无动于衷的皇帝,历史上倒也不是没有,比如,有断袖之癖的西;再比如,对男人女人都不感兴趣的,都是极不正常的特例。
汉武帝喜欢美女,他的一生中也从来没有离开过美女。
从的陈皇后,到一见倾心的,再到晚年宠幸的,她们无不是艳惊后宫的绝色美人。
她们风光过,也失意过。
然而,最初令人艳羡的风光,最终也没能改变她们悲惨的人生结局:被始乱终弃、幽怨而死;卫子夫受祸乱牵连、惊惧自杀;更可怜的钩弋夫人,则成为汉武帝立子杀母令的第一个受害者。
命运多舛,令人欷歔。
对于武帝,她们不过都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也是人生各个阶段的不同玩偶。
凡事都有特例。
只有一位美女,既得武帝宠幸而又令他至死不忘,就是“北方有佳人”一诗中提到的这位美女——。
之所以这样说,有件小事很能说明问题:李夫人死后,武帝“图画其形于甘泉宫”(《汉书》),找人画了李夫人的像挂在甘泉宫里。
后宫有着众多鲜活美女,却偏偏每日观看亡者的画像,足以说明一切。
并且,甘泉宫是武帝避暑的地方,是静养的场所。
人在最安静时想念的东西,定然是心里最牵挂的东西。
武帝在如此休闲的去处悬挂李夫人的画像,不能不说其情之切切。
汉武帝宠妃李夫人 李夫人真名叫什么,史书没有记载。
她没有当过皇后,只是在武帝死后(李夫人死在武帝之前),大臣“缘上雅意”(《汉书》),按照汉武帝生前的意愿,追认她为孝武皇后。
孝武本是武帝死后的谥号,一样用在了李夫人身上,足见武帝对她的宠爱,足见这种宠爱在当时是有目共睹的。
李夫人的职业是倡优,《》中说“协律者,故倡也”,也就是古代从事音乐歌舞的艺人,相当于现在文艺圈的那帮人。
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汉书》),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汉武帝宫中唱戏,属于皇家乐队成员,很得武帝喜爱。
李延年也确实有些真本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汉书》),技艺娴熟,造诣颇高,感染力极强。
《北方有佳人》这个曲子,可以说是李延年专门为其妹妹量身定做的。
之所以做这个曲子,就是要专门唱给武帝听,好引起武帝注意,达到其妹得宠的目的。
要说这个李延年,在这上面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把清了汉武帝的脉,知道他好这口,故意作个佳人的曲子,让他闻其声、听其意、动其心,进而见其人。

此招果然奏效。
说来也巧,其时正是在卫子夫色衰之后,钩弋夫人得幸之前,可以说是汉武帝情感上的一个真空期,也是情感上的饥渴期。
期间虽也有诸如等人得宠,不过都是(这点估计李延年也注意到了)。
所以武帝听说有如此佳人,自然精神为之抖擞,坚决不能错过。
一召见,“实妙丽善舞”(《汉书》),绝美如天仙,舞艺不得了,一下子就把汉武帝给迷住了。
从此武帝对李夫人宠爱有加、不离左右。
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
皇宫的富足,帝王的宠幸,李夫人却无福消受。
她在给武帝生下一子后,便卧病不起,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
,“少而蚤卒”(《汉书》),着实让人痛惜。
汉武帝一生,阅美女无数,为什么单对李夫人念念不忘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一则因为李夫人漂亮,无愧北方佳人的称号,这是前提。
然而这不过是后宫女人得宠的共性,算不得主要原因。
最根本的,李夫人是个聪明的女人,她懂得如何经营她与武帝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把自己的优势做到最大化。
女人的聪明,往往体现在对待男人上。
李夫人深谙男女之道,她知道如何去俘获一个男人的心,就像他的哥哥李延年,知道如何引起汉武帝的注意一样。
女人如何拴住男人的心,其实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
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懂得修炼这门艺术,更不是所有女人都懂得如何运用这门艺术。
就古代宫廷来说,多少皇帝宠爱的女人,随着岁月的沧桑,被打入冷宫独守寂寞,演绎出多少令人心酸的悲剧。
她们不知道,青春不可能永驻,美貌不可能常在。
以貌美获宠,最终只能风光一时。
另外,李夫人还深谙后宫之道。
“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汉书》),李夫人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后宫法则的切身感受。
她知道汉武帝之所以喜欢她、宠幸她,也是因为她的美貌。
后宫佳丽如云,各有各的风色,想独占花魁,绝非易事。
远的不说,陈阿娇和卫子夫便是相去未久的活生生的例子。
李夫人参透潜规则,在这方面就特别用心思,她总是向武帝展现她最好的一面,而不让武帝看到她不雅的一面。
关于她和武帝之间的宫闱言行,自然已是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也无需杜撰,只需看看她在临终前的一番表现,其日常行径便可窥之一斑。
武帝去探视生病的李夫人,李夫人用被子蒙上脸,说“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汉书》),不让汉武帝看。
按一般常理,但凡生了病的皇妃,皇帝来看,还不赶紧从床上窜下来撒个娇啥的呀,人家倒好,还不见。
汉武帝是什么人呀,那是皇上,如此驳面子的事,自然很生气,于是“上复言欲必见之”(《汉书》),脾气也上来了,非看不行。

李夫人“遂转乡歔欷而不复言”(《汉书》),干脆给他个后脊梁骨,转过身去不说话了。
武帝无奈,只得离去。
其实,这就是李夫人的聪明所在,她有自己的考虑。
汉武帝走后,李夫人与姐妹们的一番对话,便道破了天机,“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汉书》),她想让汉武帝提拔他的哥哥李延年和利,有求于武帝。
按说有这心思,更应该当面说清楚啊。
接下来,李夫人的话便是了,“上所以挛挛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
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
”(《汉书》)皇上心疼我、牵挂我,是因为我漂亮,如果见到我容貌已和猪八戒他二姨一般模样,恶心还来不及呢,哪还会提拔我的哥哥呀。
活的多明白啊!一个垂死的女人,仍有如此清醒的头脑,非常的难能可贵。
越看不到就越担心,越担心就越想念,脑中浮现的便都是最美的一面。
就像若干年前的初恋女友,时过境迁,心中仍是其少女时的样子。
李夫人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李夫人果真不想见武帝吗?绝不是,人家能忍,知道见了反而适得其反。
比方说,李夫人满心欢喜地掀开被窝,露出那张已被病痛折磨蹂躏得不成样子的脸来,满目含情或满眼是泪的,像先前一样扑向武帝抛个媚眼啥的,已是东施的尊容,仍要摆出的做派,也不是那么回事了呀。
武帝一看,我滴妈呀,偶滴美人咋这副德性了尼?回去晚上再做噩梦,估计探视也就这一回了,还不马上另觅新欢去去晦气啊。
李夫人死后,她的两个哥哥,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海西侯,李延年封为协律都尉,都得到了重用。
足见李夫人的方法是奏效的。
而在李夫人死后,武帝夜不能寐,每日看着画像哀叹,止不住地思念,甚至让方士为其做招魂之术,更证实了其策略的正确性。
方士招魂,好似表演大型魔术,光线需要柔和迷蒙些,于是布景选在了晚上:点上蜡烛、设置帷幔、摆上酒肉,折腾个溜够,让武帝坐在另一个帏帐里,等待见证奇迹的时刻。
结果还真如魔术一般,武帝“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汉书》),也不知道咋弄的,而且还“幄坐而步”(《汉书》),活灵活现的。
热衷于刘谦魔术揭秘的,你来来这个,你总不能说我们伟大的汉武帝也是托吧!搞不好要杀头滴。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是魔术也好,是道士的幻术也好,总之都是假的,人人心知肚明。
重要的是看效果,它能令武帝高兴,勾起对往昔美丽的回忆,这就足够了。
无怪乎当时武帝由衷地慨叹,“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汉书》)姗姗来迟的就是打这来的。
武帝还亲自为李夫人作赋,其中有“秋气憯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神茕茕以遥思兮,精浮游而出畺”,其情切切,其意绵绵。
足见李夫人已在他心中扎了根,位置已是无可替代。
有《李夫人》诗一首,其中有“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的诗句,从中也能看出:汉武帝对李夫人的情感,是和普通人一样的真诚而质朴的情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广利跟汉武帝刘彻是什么关系?他为什么会被封为贰师将军?
的小舅子利, 为什么会被封为贰师将军? 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这个人在史书的记载中虽然表现得比较无能,但他因为是汉武帝宠爱的妃子的哥哥,靠这层裙带关系,在、去世之后受到了重用,成为了武帝最为倚重的军事将领,全面接手负责率兵对匈奴的指挥作战。 李广利能被封为将军,怎么也避不开那个“”的李夫人。这位李夫人的得宠过程,虽然在《汉史》或《》等书中的记载不是很统一,但有一个事实是她确实是得到了武帝的宠爱。从相关记载来看,这个李夫人也算得上是一个有智谋的女人,她在生重病临死前,死活都不肯与武帝再见一面,而她给出的这个说辞直指人心:“所以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我因为容貌美好,得以从微贱地位获得宠爱。以美色事人者,色衰则爱意松懈,爱懈则恩义断绝。上所以挛挛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一定会厌恶抛弃我,还怎么会记得怜悯录用我的兄弟呢!”这个李夫人死后,据说,武帝曾将她的画像挂在甘泉宫以示怀念,她还被武帝梦到过,武帝曾让方士设坛做法与其相见,他的两个哥哥李延年、李广利都受到加封。 李广利能被封为征讨大宛的贰师将军,另一个缘由还是因为汗血马。汗血马本名阿哈尔捷金马,原产地在土库曼斯坦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间的阿哈尔绿洲,它外表英俊神武,体型优美、轻快灵活,具有无穷的持久力和耐力,可以长距离的骑乘,因其奔跑时脖颈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红色物质,鲜红似血,故被称之为“”,等许多帝王都曾以这种马为坐骑。 自公元前307年灵王之后,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在北逐匈奴后因为十五年而亡,这就为匈奴人的复苏统一提供了机会。建立时,单于统一了匈奴各部,自此后成为了汉朝最大的威胁。文帝时,曾在《言兵事疏》中曾就匈奴骑兵与汉朝军队的优劣问题进行了探讨,定下了“以蛮夷攻蛮夷”和募民实力之策,此后汉朝开始重视准备对匈奴作战问题,开始有计划地建立与匈奴军队作战习性相同的军队,骑兵部队得到重视。景帝平定后,国家的战略作战方向开始转向匈奴方向,这也就为武帝的对匈作战提供了现实可能。对匈奴作战的主力是骑兵部队,马是骑兵纵横驰骋的基础,在通过与匈奴的一系列战事之后,武帝看到了中原马的不足,为马而战自然也就能想得通。 咱们中国人知道汗血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6年,那时,张骞从西域出使回来后,在向武帝报告西域各国情况时曾说:“在我国正西方一万里处,多产好马,马汗像血一样红。”大约在公元前114年,武帝得到了大宛出的汗血马,非常喜爱,命名为“天马”。此后,去大宛搜求汗血马的汉朝使者在路上接连不断。公元前104年,又有使者向汉武帝报告说:“大宛有好马,藏在贰师城中,不肯献给汉使。”武帝于是派人带着黄金千斤和金马,去大宛请求交换。大宛国一致认为汉朝对他们无可奈何,没有同意。汉使恼怒,破口大骂,用锤击破金马而去。汉使离开时,大宛国随后派郁成王拦截杀死汉使。武帝听到此事后,大怒。据《·汉纪》载,汉武帝想封宠姬李夫人家为侯,于是借着姚定汉等人建议派兵攻取大宛的奏报,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征发附属国骑兵及各郡、国品行恶劣的青年数万人,前往征讨大宛国。 在这次征服大宛国返回时,汉军挑选带回了数十匹好马,中等以及下的雌、雄马三千余匹。从此来看,崇尚武功的汉武帝派兵征服大宛,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爱马的私欲,而为是为了改良战马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尽快适应当时战争发展的需要。 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主要是因为武帝想让他率兵征讨大宛,并希望他能在贰师城取得好马。贰师城 ,在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的奥什(或译作奥希)地区。公元前104年,李广利率兵西征大宛国,因为沿途小国都在据城坚守,一路攻伐到郁成城(今位于乌兹别斯坦境,与我国交界不远)时兵员大减,兵败受阻,被迫退回敦煌。公元前103年,浞野侯赵破奴率领的两万汉军被大宛国全歼,赵破奴投降。公元前102年,李广利得到汉武帝再派来的援军后,分兵数路,从南北两道,再次率兵出征。这次因为兵多将广,沿途小国无不开门纳降。有一个轮台国,在当时是西域36国中的城邦之一,因为不降被李广利屠城。之后,汉军就很顺利地到达大宛国,断水围城四十余日,逼得大宛国内乱。李广利随后接受了对汉朝友好的大宛贵族的求和条件,扶持味蔡为大宛国国王,与其订立盟约后罢兵而还,此后西域各国震恐,派往西域的汉使因此越发顺利地完成使命。 之前,我以为汉武帝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是最先唯一的以未来即将要征服的作战地区地名给将军命名的,在对《汉史》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情况之前已经有了。比如,汉武帝为了驱逐匈奴,让汉使不受阻拦,曾派浮沮将军,率军从九原出塞两千余里,至浮沮井而还;曾派匈河将军赵破奴,率军从令居出塞数千里,至匈河水而还…… 因为裙带关系受宠的外戚,虽然有机会建立功绩,但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这个李广利也不例外。李延年的弟弟李季因“奸”乱后宫,李延年和李季兄弟宗族被汉武帝下诏诛灭,当时李广利因正在攻打大宛未归,未受牵连。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与匈奴右贤王战于天山,一句“虽胜犹败”让自己被下狱,后来受到了宫刑。公元前91年,太子在巫蛊之乱中被逼自杀。公元前90年,匈奴再次入侵,汉武帝派李广利率大军抵抗匈奴,因为丞相刘屈髦的巫蛊事件和密谋推立刘髆为太子事件被人告发,受到追究,后来又因为兵败而投降匈奴,因受到汉朝投降匈奴卫律的嫉妒,被匈奴单于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用假信骗走汉献帝的三国第一造假高手是哪位
董昭这个人,属于时期第一流的谋士,他有个癖好,一生爱骗人,爱造假。从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就一骗惊人。他先是伪造的檄文,谋得魏郡太守之职。后又伪造的书信,写给当时兵马最强而没有帮手的杨奉。董昭在信中先非常肉麻的夸了一通杨奉,像什么“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放佛曹操真的很仰慕杨奉,甚至许为知己,夸赞杨奉拥护返回洛阳功劳盖世,无人可比,实在是太伟大了。搞的杨奉看了信之后美滋滋的。最后这事竟然被吹成了。结果是曹操和杨奉两人都很开心。 都说一个人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曹操第一次见到董昭,就喜欢上了他:一是他的容貌让曹操惊奇,二是他的“移驾幸许都”的计策,也就是写假信从杨奉和中骗走汉献帝。使曹操不但得以立足,而且他的势力从此发展壮大,渐成气候。 董昭作为天子的来使来见曹操。曹操见他,精神充足,暗想:现在东都大荒,民不聊生,官兵面带菜色,此人怎么吃得这样胖?他诚恳地向他请教养生之道。董昭说:“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是注意清淡饮食,坚持这样做有三十年了。”曹操信服地点点头。他问董昭现在担任什么职务,董昭说:“我是济阳定陶人,初举孝廉,原来曾在袁绍、张杨手下谋职。听说天子还都,特来觐见,官奉正议郎。”曹操连忙站起来,设宴招待他。有人急报“一支队伍向东边开走了,不知是什么人。”董昭说:“一定是李傕旧将杨奉,与白波帅韩暹,因为您的到来,引兵欲投大梁去。”曹操问:“李、郭二贼这一去将做什么?”董昭说:“ 虎无爪,鸟无翼,不久当为您所擒,不足介意。” 曹操与董昭两人一见如故,说话投机,曹操向董昭讨教朝廷大事。董昭说:“明公兴义兵以除暴乱,入朝辅佐天子,这是要建立像那样的之业。只是众将领,人殊意异,心里未必愿意服从您的指挥;如果留在这儿,恐有不便,只有移驾去许都,才是上策。现在朝廷流亡,新还京师,远近仰望,以冀一朝之安;今复徙驾,肯定不符合众人的心愿。——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早做决断。”利害都考虑到了,摆出来供曹操决策时参考。曹操惊喜莫名,他觉得董昭的建策非常是时候,但他不能不担心杨奉,担心在朝的大臣,害怕夜长梦多,发生他变。董昭说:“这件事情好办:先用书信稳住杨奉,再明白申告大臣:京师无粮,许都靠近鲁阳,鲁阳是天下粮仓,粮食筹集、转运方便,所以将迁到许都,大臣得知,谁不愿意跟随您?”曹操认为董昭说的很有道理。董昭离开时,曹操拉住他的手说:“只要我有什么难题,还会向您请教的。” 侍中太史令王立夜观天象,认为“大汉气数将尽,晋魏之地,必有兴起的人。”劝曹操说:“汉以火德王,而您是土命。许都属土,到那儿必然兴旺。火能生土,土地旺木:正合董昭、王立的说法,他日必然兴起。”曹操终于下定了决心,奏请皇帝搬到许都,皇帝也只好听从,文武百官都愿意跟随曹操。 到了许都,曹操放开手脚做事了:他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赏罚功罪、生杀予夺的大权在他手里攥着,他当即提拔了一批人:荀彧做侍中、尚书令,做军师,为司马祭酒,刘晔当司空曹掾,毛玠、任峻为典农中郎将,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曹洪皆为将军,吕虔、、、、皆为校尉,有这批文臣武将众星拱月,从此,朝廷上下,一切大事均有曹操做主,皇帝基本成了摆设。 董昭不过是一介儒生,他提出“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此言一出,如拨云见雾,点拨了曹操,使曹操拿定了主意,要立自己的根基,从此实现了工作重心和重点的转移,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可以大干一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