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岁时,就考中进士,做了知县的官职,那时他年轻有为、机智灵敏,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几百年来人们都十分尊敬和爱戴他,他的事迹也广泛流传。
忽然,有两个人、争吵不休地来到大堂告状,其中一个的手里还拿着一个袋子,里面盛着铜钱。
寇准一拍惊堂木,问大堂上跪着的两个人:“你们谁是原告,谁是被告?状告所为何事?快快与本官讲来”。
寇准话音还没未落,两人就嚷嚷着说:“青天大老爷,我是原告,他是被告”。
寇准再拍惊堂木,呵斥道:“真是岂有此理,怎么你们两人都会是原告呢?你们不要争,一个一个慢慢地说”。
网络配图 这时,只见其中一个向前走了两步,说:“我是本地一个专卖羊肉的屠夫,他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我们两人都是单身汉,同住在一起。
我辛辛苦苦卖了一年多羊肉,攒了两千铜钱,让他替我保管,原准备是用这钱娶个老婆的。
这几日,媒婆给我说了户人家,我急等着钱用,就让他把钱给我,不料他竟想吞掉这些钱,说钱是他的,还说是我敲诈他。
接着另外一个来告状的人忙不迭地说:“大老爷,别听他胡说。
我天天上山砍柴卖掉,好不容易才积攒了这么多钱,今天早晨,他硬是要把这些钱全部拿走,说是他的。
小人冤枉啊!这确确实实是我卖柴挣来的钱。
这时,卖羊肉的与砍柴的两人又在大堂上争吵起来。
寇准明白事情的原委了,他又拍惊堂木,转向卖肉人问:“你说钱是你的,可有什么证据”?网络配图 卖肉人一听寇准问这样的话,跪在地上又磕头又是作揖,口里说道:“大老爷,我们两人是亲戚,平时吃住都在一起,我每天卖肉的钱都是他替我保管的,虽然没有什么证据,但这是实情啊”!砍柴的人大声申辩说:“他是胡说,他挣的钱怎么可能会让我保管呢?他怎么自己不保管呢,大老爷,别听他的,没有这回事”。
卖肉的已经气得说不出更多的话,只是喃喃地说:“你,你,你昧了良心……” 寇准看到这里,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他沉思了一会,然后对一个衙役说:“去拿个盆来,里面要盛满清水”。
又对另一个衙役说:“你去找个火炉子来”。
片刻功夫,他们就把火炉和盛满清水的一个盆弄到了大堂上。
众衙役和告状的两个人都很奇怪,猜不透寇准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这时只听寇准命令两个衙役:“把钱袋子里的两千铜钱全部放水中,把水盆放到火炉上”。
寇准起身离坐到水盆边看了看,扭身又回到座位上。
网络配图 这时他用劲一拍惊堂木,厉声说道:“这些钱是卖肉的钱,大胆刁民,你拿人家的钱,反说是自己的,该当何罪”?砍柴人不理解,还想狡辩,寇准命令一个衙役把他带到水盆边,让他亲眼观看盆里的铜钱。
只见盆里的水上浮着一层厚厚的油花,一股羊膳味也从盆里散发出来。
这时真相已经很明白了,砍柴人也不敢说什么了,低下了脑袋,就差没有地缝钻进去了。
所有的人都点头称赞寇准聪明,砍柴人再也不敢狡辩了,跪在地上浑身只打哆嗦,口中叫道:“是小人一时贪财,请大老爷饶命!请大老爷饶命”! 最后,为了严肃县风,砍柴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两千铜钱分文不少地归卖肉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籍贯本是蒲州人士的王维,爹娘让他小时候参加过音乐培训班,故弹得一手好琵琶,颇受女儿的青睐,几经周折,他便参加了京兆府的解试,。
紧随其后,这个祖籍山西、出生河南、户籍陕西的毛头小伙,竟跑到安徽宣城参加“高考”,一下子逮个进士第四名,喜欢得屁颠屁颠地跑了。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考,与现在的高考大同小异,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否则就是“冒籍”,一经查出,绝不轻饶。
王维、白居易能在法律非常严谨的异地“高考”,肯定有其原因,有名正言顺的理由,不然不会一路绿灯,直达终点。
网络配图 “高考”也很严格,要求考生必须在本籍报考。
《诗话总龟》这样说:“国家申严条约,不许寄籍。
”但同时又规定,如果在当地有田产,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
庐州(今合肥)考生王济为了在开封府参加“高考”,竟称在那里有18亩田地的哥哥王修己为爹,留下千古笑柄。
章仲衡是处州考生,当年处州录取指标只有区区4人,而京城临安(今杭州)的指标却是100人。
为了能在临安参加“高考”,章仲衡让父亲把自己过继给临安的一个亲戚,找个爹就找个“冒籍”的理由,结果考中进士后被同学告发,朝廷查清后予以取消。
这个倒霉蛋撞到枪口上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说,还白叫人家几天爹。
“高考”更让蒙古人受不了,由于“冒籍”太多,蒙古人、色目人很少考上,徐一夔在《始丰稿》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自余所见,科目之行所历五六年,吾邑仅得一人!”“冒籍”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钱仲实、张和等人改名“冒籍”参加顺天府“高考”,不但功名被革去,还吃了官司,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得不偿失。
网络配图 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会元、状元韩菼系长州人士,“冒籍”嘉定参加“高考”,拔取后又被革除。
年间,苏州城一家弟兄俩听说北京进士好考,让父亲在北京所辖的顺义县买一座破房子,顺理成章地参加了北京的“高考”,弟兄俩双双考中,成了一对幸运儿,。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挖空心思去“冒籍”去“移民”呢?当然是差别甚大的“高考”录取率。
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说道:“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
”也曾给皇帝写信说:“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
”录取率高的省份是十分之一,录取率低的省份是百分之一,怎能不让人去此趋彼。
网络配图 作为官府,为了防止考生“冒籍”,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例如曾规定,你只要在当地置有房产,并愿意与当地人一样“一体当差”,就可以迁移户口,参加当地“高考”。
《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五规定:“如祖父入籍二十年以上,坟、田、宅俱有的据,方许应试。
”后来在《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七中又规定,只有考生本人“入籍二十年以上,方准应试”。
可见防止“冒籍”的政策也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的。
但制度再严,一千多年来,仍有不少人铤而走险,顶风作案,这都是因为利益使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