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多尔衮究竟爱不爱孝庄?两人之间爱多还是恨多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的地位也不断上升,从“皇叔摄政王”一直升到“皇父摄政王”,这就出来一个流言,即“下嫁多尔衮”。

南明小朝廷的诗人张煌言,挥笔写下一首诗:“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婚。

”这首诗广为流传,让很多人相信它是真的,甚至后来人编派出无数有关多尔衮和布木布泰青梅竹马的绝世爱情,以及多尔衮为情让江山的故事,更有甚者连福临的老爹都在野史中改换成多尔衮了。

而事实上布木布泰有没有可能和多尔衮发生爱情甚至结婚呢?咱们还是从布木布泰来到盛京开始说起吧。

这一年布木布泰十三岁,和多尔衮同岁。

一个是四贝勒的妾室,一个是可汗的爱子。

当时皇太极在积极地谋夺汗位,和多尔衮的母亲势成水火。

尽管两人年纪差不多,估计多尔衮也不会没事跑到皇太极的内帐去跟他的小妾培养青梅竹马。

次年,阿巴亥死了,多尔衮新逢丧母失位之痛,皇太极处处提防,而这段时间里,布木布泰开始怀孕,跟着就地为皇太极生女儿。

此后,盛京新宫殿盖起,皇太极称帝,后妃们住进深宫内院,多尔衮带着兵马南征北战,也没机会碰面。

直到皇太极去世,和布木布泰成为皇太后,才和多尔衮在皇权上产生了既相互利用又相互算计的关系。

哲哲身为正宫皇后,又是长辈,她的面子不能驳;多尔衮是手握天下的摄政王,他的势力步步扩张也是不容阻拦。

两人若是发生利益冲突,两个大佬在一起谁让谁呢?好在有布木布泰在两个大佬面前放低姿态,从中周旋。

多尔衮有什么要求,由布木布泰转换成宛转的意思,她和哲哲可以关起门来商量之后有条件地让步。

而哲哲和布木布泰要抑止多尔衮的手段,也是布木布泰以一个让多尔衮接受的方式来回复于他。

在这种接触之下,两个野心勃勃的人表面上要融洽和谐,暗中要步步算计,说话也得半真半假,此时若是产生什么暧昧之情,估计也是以算计居多。

但也只限于暧昧,我们从国内任何官方材料中,找不到太后下嫁的材料,若说是或者后来的出于掩盖之心把材料给毁灭了,但是从朝鲜的李朝记录里,可以看到这个时期和清王朝频繁交往的记录,却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实录。

若是两人非官方地结婚,那我们再把时间往上推一下,的是曾经和韩德让非官方成婚过的。

当时萧太后召集文武大臣到韩德让的帐中举行盛宴,让皇帝和诸亲王以父礼对待韩德让,并和韩德让同行同住,同进同出,甚至一齐并肩坐着接见外国使臣签订文书,让小皇帝坐在下首。

网络配图 而多尔衮和布木布泰却毫无这方面的记录,多尔衮没有住在皇宫里,布木布泰也没有住进摄政王府。

太后若是下嫁,自然不可能跟别的女人一起分享丈夫,据说萧太后就因此毒死了韩德让的妻子,但是很明显,在顺治五年多尔衮在封为“皇父摄政王”之后,仍然频频地收纳新宠。

顺治七年,多尔衮纳了朝鲜李朝的两位公主,又将侄子的寡妻收入他的后宫。

另外,见于史料的还有他收过布木布泰的哥哥吴克善亲王以及其他贵族向他进献的美女等。

仅仅以“皇父摄政王”中的皇父二字,来断定太后下嫁,则未免就是张煌言这样的文人想象力太过旺盛罢了。

“皇父”之称,只是在名义上出于小皇帝对辅政之人的尊称,如同的“仲父”、“亚父”、“季父”之类的称呼罢了。

何况,顺治五年多尔衮受封“皇父摄政王”的时候,多尔衮的原配妻子博尔济吉特氏仍活着,那是和布木布泰同时嫁过来的哲哲的另一个侄女,她到了顺治六年才去世。

多尔衮的后宫中还有一个姓博尔济吉特氏的,就是贵妃娜木钟和汗所生的女儿。

布木布泰这边,正宫皇太后哲哲还活着,又怎么能够容许两人成亲?那么,既然多尔衮和布木布泰传出这样的流言来,两人确定没有成亲,那么这两个人有爱情吗? 我们若是把多尔衮死后不到一个多月,就被剥夺所有的封号,甚至要被从坟墓中拉出来鞭尸示众的情况联想起来,就可知道布木布泰和多尔衮的情谊有多好了。

假设她对他说类似“我想死你了”的情话,我估计其真实的意思就是“我好想你死了”。

虽然鞭尸的行为挂在顺治的名下,但是此时顺治刚刚亲政,这时候作为皇太后的布木布泰只怕拥有的发言权更大,鞭尸此种旨意,纵然不是出自她的授意,至少也是出自她的支持和默许。

这种恨意连尸体都不放过,可以想象布木布泰此刻委曲求全的心有多么愤怒,纵有打情骂俏,只怕也是暗含杀机吧。

再看多尔衮,据史载,顺治六年“摄政王多尔衮的元妃去世。

命令两白旗牛录、章京以上官员及官员的妻穿着白色丧服,其他六旗的牛录、章京以上官员都摘去红头缨”。

为了元妃的死他大兴丧葬之礼,为了娶朝鲜妻子,他亲自跑去山海关迎亲,又纳豪格的妻子,若说什么他对孝庄,那这些行为又是为了什么呢?所以两人之间真正的关系,只怕是笑里相迎暗藏着算计,咬牙切齿罢了。

另外传得轰轰烈烈的绯闻,还有一个庄妃劝降的事儿。

据野史上说,洪承畴被抓宁死不降,范文程说洪承畴好色,于是皇太极派庄妃以色相诱劝降。

网络配图 首先,庄妃是蒙古人,嫁给人,又长年在后宫不得宠,想来皇太极不会为她请家教教汉语。

直到清兵入关之后,我们还经常看到有记录说孝庄跟大臣们用满语交流。

你要想想咱们学英语之难,就知道以庄妃的环境用汉语来劝降有多大可能。

老洪是汉人,估计不会说满语,就算会说未降时也不屑说。

两人语言不通,两句半汉语对两句半满语,能沟通出个什么呢? 再说,以皇太极的审美眼光看来,庄妃并不算是无可取代的大美人,否则他也不会把她扔到五宫排名最后一个。

此时他手头刚刚接收了林丹汗的N多女人正没处分配呢,好像还分了不少给自己的兄弟和儿子。

此时庄妃刚刚生完福临不久,皇八子已死,福临是目前后五宫唯一的男孩,他能让孩子的妈去找老洪吗?若要真心招降洪某,干脆送他几个年轻漂亮的不更好,拿个他看得到吃不着的去引诱他,这不是招揽是结仇了,嘿嘿嘿!洪承畴之降,原因一来是同为降臣的范文程将心比心式的说服;二来是因为杀了的心理阴影再加上皇太极的笼络;第三是他还贪生,范文程很肯定地说洪某连衣服掉灰尘都注意,他一定没打算以死报国。

事实上,洪承畴的归降与布木布泰无关,只不过是汉人气愤老洪投降,再加上不忿满清入关,于是乎清朝的先帝头上就绿云罩顶,小皇帝便众多。

降臣洪承畴、权臣多尔衮都纷纷成为艳情故事男主角,幸亏已经分配到一个更多香艳传说的,否则说不定也会在这出艳情记里参演一角。

虽然两宫皇太后并尊,但只编派木布木泰,不编派哲哲,估计一来是哲哲年纪过大,不够资格作艳情小说女主角;二来哲哲不是皇帝的亲妈,编派起来隔一层;三来是因为哲哲去世得早的缘故。

普罗大众的耳朵还没来得及听说到这一位皇太后的存在,就已经没什么可说了。

顺治六年,母后皇太后哲哲去世,她死后,被追谥为孝端文皇太后。

对于哲哲的死,也许布木布泰是松了一口气的,这位姑姑操纵了她的前半生,她的婚姻、她的生育、她的行事做人。

虽然此时她也做了六年的皇太后,却是无时不处在哲哲的阴影之下,从未正式发号施令过一天。

然而,松了一口气,却悬起一颗心,最后一个可以节制多尔衮的人也去世了,再也无人能够控制多尔衮了。

此时的多尔衮身体也在走下坡路,唯其如此,他更不甘心就此放手,而在更积极地进行登上皇位的举动,他在自己的府中穿起龙袍,他频频调集自己所属的两白旗军队……布木布泰奈何不了多尔衮,她所能想的办法就是尽量地拖住多尔衮称帝的步伐,为此不惜委曲求全,步步退让,然而仍然是没有足够有力的措施,来阻止多尔衮的称帝进程。

网络配图 这时候命运之神似乎又站在布木布泰这一边了。

就在多尔衮加紧称帝的时候,却于顺治七年十一月,出塞外打猎时突然发病身亡。

于是,顺治在做了七年皇帝之后终于可以亲政了,布木布泰在做了七年的皇太后之后终于可以当家做主了。

为了稳定多尔衮的旧部,多尔衮灵柩回京时,顺治亲率诸王大臣出城恭迎并颁布哀悼诏书,命令以皇帝的规格来安葬他,追封多尔衮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升祔太庙。

但是仅过了不到一个月,死去的多尔衮就被以谋反的罪名清算,削去爵位,撤出宗庙,开除宗室名分,没收家产,平毁陵墓,死后鞭尸。

布木布泰母子俩,终于彻底出了压在心头长达七年之久的恶气。

直到一百多年以后,才彻底为多尔衮平反昭雪。

他称赞多尔衮“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并说多尔衮的冤案乃是“宵小奸谋,构成冤狱”,虽然把罪责推于臣下,但这“宵小奸谋”四字评价,叫这个案子的实际操作人布木布泰和福临若死后有知,不知道做何感想。

一切都结束了,然而一切都并未结束。

人们往往以为解决了一个烦恼,结果却发现新的烦恼开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都说雍正最信任胤祥:他们感情究竟有多深厚

都说铁血无情,真正的天家威严,似乎没有平常人的感情。但是其实稍微了解雍正的人都知道,即便雍正对旁人再冷厉,终究还是有一个人是他全心全意对待的,这个人就是他的十三弟,后来的怡亲王。 四阿哥是的儿子,从小被抱到佟佳氏处养大,两人虽是母子却并不亲,后来德妃更是生了十四阿哥,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这个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小儿子,即使后来佟佳氏去世,被带回德妃处养,两人的感情也依旧很冷淡,对自己一母同胞的弟弟十四阿哥,也是关系一般。网络配图 这样的四爷,似乎没有人能够走近他心里,但是,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就是十三阿哥胤祥。 十三也是自幼丧母,这两个在皇宫里同样缺乏母爱的兄弟就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起,即使血缘关系不若和十四那般紧密,但是两人的关系却远比普通阿哥要深厚的多。 十三性格乖张,潇洒任性,除了四哥谁都放不在眼里,所以称为“拼命十三郎”而非里只有口头称呼,却兢兢业业,只卖命不拼命、本本分分的十三郎。就是嫌十三爷太过嚣张妄为,惩罚打压磨去戾气。十三爷后来安分好多,成为十三贤王。 雍正继位后,对一众兄弟多加打压,其狠戾之名如雷贯耳。唯有十三,是他全心全意信任的兄弟。当一众兄弟都暗自担心自己的命运前途时,只有十三扶摇而上,被任命为怡亲王,总揽天下事。网络配图 被视为铁血无情的雍正帝,却说“怡亲祠后,或怨朕之人,不得逞其志而迁怨于王,以泄悖逆之私愤,妄生谤议,暗事摧残者必有之,然此皆与朕为梗,与王无涉也。若朕万年之后,吾弟之隆盛功德,,愈久愈能彰显处,朕可预信矣 ” 意思是说,所有坏事都是我做的,和十三无关,以后十三是要的,至于自己就算遗臭万年也不在乎。其中蕴含的兄弟情义着实让人感动,谁又能说雍正没有感情?恰恰相反,他的爱恨都很极端,对一个人好到极致,也可以狠到极致(可以参看八爷党的下场),私以为可能与他从小被德妃忽视有关。 很搞笑的是两人的书信也是充满普通人家的兄友弟恭,而无君臣的隔阂。以下是节选两人一段书信,可以看出二人情谊之深: (1)十三:四哥问我现在怎么样,托四哥洪福,我现在很好。 四:我确实挂念十三弟,不过挂念的是你有没有长胖长壮。 (2)十三:我病已养好,这样下去肯会胖。只是怕太胖了四哥见了不喜欢。 四:不会,你胖点四哥心里更高兴。 (3)十三:四哥希望我胖点,可是胖了回去怕把马给累着了-。-网络配图 四:放心,给你们准备几匹良驹-。- 十三:我怕马尔塞太胖了马跑不快了 四: 甚好甚好。 两人八百里加急送信就为了说这个,是不是很搞笑? 后来,十三去世后,雍正悲伤的不能自己,把十三的名义改回胤祥,成为兄弟中唯一不用避讳帝王名讳的,子女也沾了十三的光,深受隆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胡亥到底有没有篡位 秦始皇嬴政究竟将皇位传给谁了

还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不仅是,我们对于他的态度是褒贬不一的,而且我们今天所说的胡亥,他曾经成为的这样一个事情,也一直以来受到很多人的质疑,那么当时的胡亥,很多人对于他成为皇帝之后的政治,都是非常的抵制的,而且认为他和秦始皇一样,两个人都是非常残暴的人。 那么对于当时的胡亥,他到底是继承了上一任皇帝的遗嘱而成为皇帝的,还是杀死了曾经的而成为皇帝的呢,有关的史料,他们曾经对于胡亥成功继位皇帝,是有过这样一个说法的,书中所表现出当时的胡亥,其实并不是篡位,而是非常正经的成为了皇帝,而且还是走的正常程序。当时对于胡亥的继位,是有过这样一个故事,秦始皇在一次路途中突然去世,而和他们合力将胡亥扶上了皇帝之位,从而也赐死了扶苏,很多人都认为当时的胡亥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完全是他的篡位的行为。那么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他们是经过密谋的,但是有一个历史书中。 他们却对曾经的胡亥的行为有过非常明确的解释,而且出土的一个西汉竹简中,对于胡亥曾经的故事也进行过矫正。从中我们就足以看出,当时的胡亥其实在历史中得到皇帝的承认,皇帝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而且他成为皇帝以后治理国家也完全是一个非常合法的行为。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胡亥是那种非常残暴的人,他不仅杀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而且还杀死了扶苏,当时对于他的这个行为,很多人都对非常的不赞同,因为扶苏在不少人的眼中一直是仁慈和刚毅的人,而且在百姓的眼里,他也一直是皇帝身边的信任者,那么成为皇帝,扶苏也就是最合适的选择。不过让很多人大跌眼睛的是,扶苏在当时不仅没有成为皇帝,而且还被杀死,很多人对于这个结局都并不赞同,所以他们也间接性的认为,胡亥继位是非常不正当的行为。不过要说的是,从当时出土的一个竹简中,就非常明确的记载了当时的胡亥,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完全是得到了上一任皇帝的认可。 不得不说的是,如果胡亥当时真的是篡位,那么后世对于他的评判应该是否定的,也不会对他非常的承认,也不会对他当时的篡位行为进一步的解释,从这本书中对于胡亥的辩解中,我们就足以看出,当时胡亥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完全是受到了秦始皇的肯定的。 后来也正是因为胡亥他真正的成为皇帝之后,对于国家的治理中,很多人也慢慢的承认了,他真的是一位皇帝。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胡亥是篡位的,没有想到正是通过曾经出土的竹简中,我们才真正的明白,原来它并不是篡位,原来一直以来是我们误会了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