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相传宋仁宗曾创谒禁制度:为抑制官场请托之风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清初名臣张英喜欢早睡,“馆中独宿时,漏下二鼓,灭烛就枕。

待日出早起,梦境清明,神酣气畅”。

漏下二鼓,指晚九点。

有人开玩笑说,为什么不找点乐子呢,譬如请同僚小酌几杯啥的。

可惜不成啊,当时都察院有禁令:“文武官员,私宅免见。

”做官的不许串门子,洗洗睡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私宅免见,在古代就叫“谒禁”或“禁谒”。

谒禁,指不许接待来访者;禁谒,指不许随便拜访别人。

这个制度据说是晚年首创,目的是为了抑制官场“干进”与请托之风,后来推广至百司衙门,门首竖立一个谒禁的小牌牌,某些司法律政机构如大理寺、台谏等还要加上“不许出谒”的提示。

因为这个制度,时任谏官的司马光与他的老师——退休宰相,曾比邻而居,却如隔河汉,多年不能谋面。

谒禁制度固然很冷,亦有悖人情社会之传统,但对于堵塞“后门”、根绝“圈子”,预防腐败和山头主义,效果还是明显的。

《青箱杂记》云:“皇祐、嘉祐中,未有谒禁,士人多驰骛请托,而法官尤甚。

”官员跑关系跟鸭子赶趟似的,可想而知,法纪废弛到了何种地步!然嘉祐三年推行谒禁后,官风迅疾为之一新,“任事蔑残刻之人,决狱多平允之士”,短短数年而成“嘉祐之治”,仁宗晚年确乎下了决心,当时的政论家陈师锡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甚盛之时,远过汉唐。

” 读史常让人揪心之处,莫过于革故鼎新后又回到原点,你看历史上的那些变革,哪一次不是变了废掉,废了又变,变了再废?到末了都是无用功,谒禁制度亦不例外。

起用“六贼”之后,谒禁几成摆设,许多官员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府邸,干吗呢?不奢望见面,而是将“孝敬”放门房,顺便签到留个名儿,万一被太师看到了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谒禁一弛,像那样假装“贺钱万”,骗走吕家姑娘的事儿,还不过是笑谈;而攸关百官作风问题,就得严肃了。

当官员变身“交际族”,背后暗藏了什么不消多说,今天的百知道,无非升学、就业、谋职、升迁、生意、拿项目和诉讼而已。

譬如蔡京就尝到了甜头,明码标价卖官鬻爵:“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譬如“六贼”成了朋党,互相勾结,把持朝政,打击异己,搜刮民财,贪污腐败,无恶不作。

于是,方腊反了,金兵来了,国家亡了。

可见官员的作风问题,实在小觑不得,人心向背,尽在其中;不重视之解决之,霸王别姬,在所难免。

当历史的车轮吱吱呀呀走到晚明,由于嘉靖、二帝数十年的怠政,谒禁制度再次被当做了废纸,满朝皆是交际族。

吏部尚书赵南星指出:“今之士人,以官爵为性命,以钻刺为风俗,以贿赂为交际,以嘱托为当然,以徇情为盛德,以请教为谦厚。

”没了谒禁制度的约束,以至朝野处处帮派,党争频仍。

更有甚者,官员们交际成瘾:每天上午,盥栉未毕,“客已到门”,“彼往此来,踵相随属”;到了午时,交际完毕,去衙门上班,“以昏倦之余”料理公事,日日如此。

没几年,大也亡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初几位,是善于汲取历史得失的,在谒禁上打了一场持久攻坚战,特别是皇帝,不惜背负“刻薄寡恩”之骂名,官员作风建设创造了“奇迹”,史载“雍正一朝,无官不清”,为盛世奠了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这个帝王脾气出名的好 跟宋仁宗有的一拼

中国历朝历代,既有商纣、、、这样的残暴之君,也有、唐太宗、这样的仁厚之帝。 宋仁宗当政时,著名的铁面公然在朝堂上与他争辩,反对张贵妃的叔父为宣徽使。说到激烈处,唾沫星沾到宋仁宗脸上。宋仁宗只好用手拂去,却也无可奈何。 回到后宫,张贵妃关切地来问情况。宋仁宗没好气地说:“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更是公认的脾气好,甚至比宋仁宗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的众多里,朱载垕的童年最悲惨。 网络配图 他母亲杜康妃没有得到父亲嘉靖帝的宠爱,他本人又不是长子,因此基本上没有得到父爱。加之“二龙不相见”的魔咒,嘉靖帝对朱载垕长期漠不关心,虽然是父子,两人却极少见面。朱载垕前去皇宫请安,也常常被冷漠地拒之门外。就连杜康妃死去,嘉靖帝也不允许朱载垕为母亲守孝。 所以,朱载垕就在母亲不疼、父亲不爱的环境里,尴尬地度过了30个年头。当然,或许正因为此,朱载垕得以尝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使得他后来登基做皇帝后,处理朝政较为宽厚仁慈。 朱载垕还在做裕王时,生活简朴,在吃方面没啥特殊爱好,唯独喜爱吃驴肠。逢年过节餐桌上必然有这道菜。他登基后,一次偶然经过御膳房,听到里面传来驴子的惨叫声。他询问厨子后得知,烹饪驴肠这道菜的过程很残忍。 在那以后,朱载垕就再也不吃驴肠了。 众所周知,在明朝,除了、等少数时期,文官比较收敛外。其余时期,文官表现得相当强势,动不动就上奏章“怒怼”皇帝。朱载垕登基不久,便受到这种“待遇”。 1570年,即隆庆三年,大臣郑履淳打了一份报告上来:“陛下御极三祀矣,曾召问一大臣,面质一讲官,赏纳一谏士,以共画思患豫防之策乎?高亢睽孤,乾坤否隔,忠言重折槛之罚,儒臣虚纳牖之功,宫闱违脱珥之规,朝陛拂同舟之义。回奏蒙谴,补牍奚从?内批径出,封还何自?” 意思是什么呢?陛下当了三年皇帝,亲自召见过大臣吗?亲自主持策划过国家大事吗?批复奏折,真的是自己亲自干的吗? 这几乎就是指着鼻子骂朱载垕是懒皇帝。 如果是换了一个脾气暴躁的皇帝,这郑履淳不死也得脱三层皮。可朱载垕看了却不以为然,也不给郑履淳小鞋穿。 后来,朱载垕又遇到更加“愤青”的。 网络配图 海瑞外放应天巡抚期间,兴修水利,安抚穷困百姓。同时,遏制兼并,惩办豪强,连退休阁老也被他追究责任。为了避免矛盾激化,朱载垕一方面表扬海瑞干得漂亮,一方面又让海瑞改任南京粮储。 没想到海瑞毫不领情,他马上辞官不做,还上奏章,怒称“今举朝之士皆妇人也”,骂满朝文武官员都是妇人。 当时的内阁首辅芳看了奏章,自嘲道:“我应该是个老妈子吧?” 朱载垕得知此事后,也没生气,只是调侃李春芳:“国事艰难,你当老妈子的辛苦了。” 当然,朱载垕宽厚仁慈,却并不是毫无原则的“老好人”。该出手时就出手,他在继位之初,就着手整治官场上的腐败之风,搞掉了一批贪官和庸官。明朝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朱载垕还干过一件注定将载入史册的事情:解除海禁。 网络配图 我们知道,在明朝初期,由于倭寇经常骚扰东南沿海,朱元璋随即颁布海禁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禁止民间海外贸易。此后,虽然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有“下西洋”的壮举,可这纯属明朝与藩属国之间的朝贡贸易。 朱载垕继位不久,便诏告群臣:“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解除海禁因此提上议事日程。 随后,在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的提议下,朱载垕正式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海外贸易,还主动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史称“”。 “隆庆开关”给明朝经济注入了活力,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国家。很快,白花花的银子通过贸易顺差流入中国。数据显示,从1567年到1644年,77年间,通过海外贸易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福建月港,从此被欧洲商人形象地称为“银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未开疆拓土的宋仁宗:为什么被后人尊为千古仁君?

宋代有个制度:“,悉付外廷议”,意思是国家的事无论大小,都要经过以宰相、御史为代表的行政、司法系统的讨论,不能独断专行。一直敬畏着这种法度。仁宗很喜欢张贵妃,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想做宣徽使(类似于皇家总管),张贵妃给仁宗吹吹枕边风。仁宗本来就是个糯米团子,很好讲话,立即满口答应。可仁宗的决定在“廷议”(类似于内阁部长会议)时没有通过。过了段时间,张贵妃故态复萌,仁宗也再次答应。那天临上朝,张贵妃送皇帝到殿上,抚着他的背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皇上说:“得!得!”果然下圣旨任命张尧佐做宣徽使,谁知坚决反对,说这个动议不是早就否决了吗?皇上您怎么可能推倒前议?“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最后仁宗只好收回成命。回到内廷,张贵妃前来拜谢,皇帝举袖拭面,埋怨道:“你只管要宣徽使,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宋仁宗看重自守之道,与其性格比较懦弱有关。仁宗是真宗第六子,从小长在深宫,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世面,加上真宗前面的儿子大都夭折,对这个儿子看得特别重,非常溺爱,宋仁宗自小比较老实。不过,最重要的还在于宋仁宗对国家前途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在仁宗看来,个人的一些事能否办成不是特别要紧,真正要紧的是不能办错天下大事,让国家陷入危境。宋仁宗曾说:“屡有人言朕少断。非不欲处分,盖缘国家动有祖宗故事,苟或出令,未合宪度,便成过失。以此须经大臣论议而行,台谏官见有未便,但言来,不惮追改也。”陈亮《中兴论》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某次,有人劝宋仁宗独断专行,宋仁宗如此回答:“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这两段话的意思其实差不多,都是说皇帝办错事比较难改,臣下办错事相对易改,还是讲“宪度”、尊重“廷议”制度为佳。 皇帝有两种,一种是自己极有作为,让一个时代打上了个人的鲜明印记,这是雄才大略型的,比如、唐太宗、帝等等;一种是像宋仁宗这样,自己没有多少作为,却讲究自守之道,放手发动别人去作为,结果,皇帝也当得像模像样。仁宗朝,北宋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史家将其称为“仁宗盛治”。仁宗驾崩时,“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钱哭于大内之前”。消息传到洛阳,市民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使整个城市“天日无光”。讣告送至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拉着来使的手大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还说要为宋仁宗设“衣冠冢”,足以说明宋仁宗在当时的威望之高。 宋仁宗的自守,不是无能,在某种意义上,它暗合了古人所说的“无为而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