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历史上喜欢玩鸟的人很多,有出息的人也不少,比如唐宗宋祖就是其中双杰。
唐太宗喜欢玩鸟,不过他喜欢的鸟不是鹦鹉、八哥这一类活泼可爱型的鸟,而是雄鹰,大雕之类的猛禽。
为了照顾这些宠物,唐太宗特别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做五坊,五种宠物之中,唐太宗最喜欢的是鹞鹰。
鹞鹰个子比苍鹰小比鸡大,有老鹰尖尖的长喙,却又不是很顽劣,经过训练之后比较温顺,可以为主人梳头挠痒,甚至在天热的时候为主人扇风。
唐太宗有一只鹞鹰,不但能够做以上动作,还会一项特别的本领,能够在手掌上作“胡旋舞”,这种舞蹈在非常流行,据说后来和杨贵妃都曾经跳过。
唐太宗很喜欢这只鸟,几乎每天散朝之后都要来逗逗鸟,开心一笑。
网络配图 唐太宗玩鸟本来不过是工作之余的玩乐,并不过分。
可事情被知道了,魏征却认为,身为帝王,自然要为天下法,怎么可以天天玩鸟,玩物丧志呢?于是,有一天,魏征打听到唐太宗正在玩鸟时,特意前去禀奏公务。
看到魏征来了,唐太宗急忙把鹞鹰藏到自己怀中,他知道魏征的性格,不想听魏征唠叨。
没想到魏征得不得的讲了几个小时琐事,唐太宗耐着性子听完,好不容易熬到魏征出宫,唐太宗拿出怀中的鹞鹰一看,鹞鹰早就活活给憋死了。
唐太宗是千古一帝,对于君王的道义名节看得非常重,于是才会强忍魏征的聒噪。
是武将出身,虽然也能够纳谏如流,可却威风凛凛,不失帝王的霸气。
因为当了,不能轻易出宫了,常年闷在宫中生活,宋太祖觉得很憋闷。
于是宋太祖经常一个人在御花园用弹弓打鸟玩。
每次打鸟,宋太祖都让随从呆在御花园外,在他看来,事情办的比较隐秘。
一个谏官听到宋太祖以国君之尊,竟然打鸟,实在有失体统,于是假意有军国大事,要求求见宋太祖。
太祖皇帝打鸟打得性起,听说有人禀奏事情,很不高兴,不过还是把弹弓收起,让那个谏官入见。
没想到那个谏官禀奏的不过是日常琐事,宋太祖渐渐有些不高兴了。
宋太祖就问,没什么重要的事情你就退下去吧。
谏官说,臣下的事情再不重要,也比官家打鸟重要。
宋太祖一听大怒,随手抄起了桌案上的玉斧(一种类似如意的玉器,并非斧头),朝谏官的脑袋就砸过去。
碰巧那个谏官仰脸瞪着宋太祖,这一下去,就砸掉人家三四颗牙齿。
谏官嘴巴鲜血直流,可人家毫不在意,俯下身子捡起牙齿,揣到怀中。
宋太祖恶狠狠的说,你捡牙齿做什么,莫非你还想留着做证据告朕吗?谏官说,我自然是没有地方告皇帝,可自有史官会记载这件事情。
网络配图 谏官不卑不亢的态度让宋太祖很是敬佩,而史官的记述,后世的非议,也让宋太祖忌惮。
于是宋太祖改换颜色,扶起谏官,命人拿来礼物,重赏谏官。
不过,之后唐太宗和宋太祖有没有继续玩鸟打鸟呢?史家没有后续记载。
尊重舆论是一回事,享受生活是另一回事,如果因为怕谏官议论,从此就夹着尾巴做皇帝,那就不是唐宗宋祖了。
以上两个皇帝算是明君,再说两个庸主的爱好。
唐代宣宗皇帝很喜欢文学,每天都召见一些值班的学士,和他们一起讨论文章之道。
,那果然深得其中三昧,写起文章来有模有样。
有一次,唐宣宗高兴,写了一首诗,用了一个私章,上写“乡贡进士李某”。
唐宣宗洋洋得意,每当有宰相级别的高官出京,作为皇帝的唐宣宗常常写诗赏赐给臣下,搞得大臣都要回赠诗歌,还要歌颂宣宗诗文如何如何好,百官颇有怨言。
宣宗皇帝喜欢文章本是好事,可作为一国之君,关心的本应是国家大事,百康,而非之道。
唐宣宗醉心文学,以文人自命,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不过,唐宣宗对国政还算关心,与之相比,就无厘头很多了。
网络配图 唐僖宗最爱的事情是玩一种叫做步打的游戏。
据唐代诗人诗作记载“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
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在寒食节那天,皇帝让宫人分成两队,进行步打球表演赛。
打球的时候用一种硬木制作的球杖击球,击球入球门多者胜出。
王建的诗作中,有一队先进了第一球,到皇帝身边领取赏赐,之后再战。
那唐僖宗的步打球非常了得,他曾经告诉俳优(杂耍艺人)石野猪说,如果朝廷以步打考核取士的话,我一定可以成为状元!唐僖宗很得意。
没想到石野猪虽然是一介艺人,却颇有见识。
他说,如果陛下您遇上尧舜做礼部侍郎,负责考核,那陛下你就不免落榜了。
网络配图 是啊,尧舜考核的乃是帝王的才德,唐僖宗步打虽然精湛,可于治国才略却稀松平常,自然要落榜了。
听了石野猪的话,唐僖宗嘻嘻一笑,也不生气。
并非是唐僖宗宽容,实在是唐僖宗宠爱石野猪,对其言辞并不介意。
换做是一个其他的御史谏官,八成就会被砍头了。
明君把爱好当爱好,消磨时光,或者是开心一笑;庸主把爱好当事业,当理想,痴迷其中,不能自拔,如此则难免轻重颠倒、本末倒置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不过从出生到四十多岁,仍然是家里出名的啃老族。
不仅不会营生,而且文武不济,又,成了当时乡下的笑柄。
都是老刘头家里的老三,是个混吃混喝的主。
四十多了,还一直让老父亲供养,真不知羞。
刘邦不是个好鸟,乡亲们归纳起来,刘邦有三大罪:其一,。
俗话说马瘦毛长,人穷志短,这在刘邦身上,一点也不错。
为此大哥二哥被迫分家,从此刘邦和老爹在一起生活,老爹指望刘邦在自己干活的时候,给自己送口饭吃。
刘邦的大哥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分家以后,和老二经常把父亲接到自己家里住。
因为刘邦每日里好吃懒做,便不让刘邦进门。
可刘邦不依不饶,有事没事就往两个哥哥家里跑。
弄得刘老大,后来居然急火攻心,一病不治而亡。
刘老大死后,刘邦不念寡嫂艰难度日,拉扯侄子不容易,还有空没空到大哥家蹭吃。
后来嫂子听到刘邦的脚步声就怕,有一次,居然把锅的声音,搞得刘邦和朋友以为刘大嫂已经吃过饭了。
客人走了,刘邦掀开锅一看,饭菜还没动,从此对大嫂很是恼怒。
在太上皇为说了情后,刘邦才封他大哥的儿子信为羹颉侯——侯跟王可是差远了啊! 其三,好色。
整日,吃喝嫖赌,无所不会,40岁时还是光棍一个。
这么大的人还没有老婆,怎么解决性需要?除了嫖娼,刘邦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找性伙伴,常年与一个的女人鬼混,还把曹肚子搞大,生了一个儿子,取名。
刘邦当了皇帝后,刘肥被立为齐王,这是后话。
当然如此,根本没有人把自己的女儿往火坑里送。
只有一个善于相面的吕老头一见刘邦,以为真龙附体,立刻把自己的宝贝女儿下嫁给刘邦,自此刘邦才,一天天威风起来。
不过刘邦虽然有那么多不是,却有几大好处:其一,胸怀大志,虽然自己穷得叮当响,可却以信陵君自居,也喜欢信陵君的为人。
不管有多困难,也喜欢结交天下朋友,比如曹参等人,实在和一般扛锄把子的老农不一样。
后来做了泗水亭长,看到出巡,居然慷慨的说道:大丈夫应当如此。
县令请客,刘邦前往,当时有规定,钱少的,靠边站,刘邦大声说:自己送礼贺钱一万,一语震惊四座。
后来居然坐上了主位,当然钱是空头支票,不过刘邦因此接纳了吕公,还被吕公招赘为女婿。
那,芳龄二十一,,国色天香,和这个老家伙成亲,刘邦是老牛吃嫩草,自然是欢喜异常。
县令命刘邦押送一干犯人到骊山修墓,刘邦顾及有些人可能上有老下有小,便放走了一部分人。
当然这在当时是掉脑袋的事情,刘邦却不怕,宁可成全别人,也要坚守义气。
行路途中,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刘邦挥动宝剑,居然劈成两半,可见刘邦有胆有识,的确不同凡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但一部分知识分子出生的基督徒徒站在了教皇一边,决定以自己的努力挽回颓势,赴东方传教和扩大影响力,将在欧洲的损失从别的地方挽回来,由此建立了不少组织,其中耶稣会是最大的男修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该会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罗耀拉在巴黎大学创立,1540年得到教皇保罗三世批准。
罗耀拉先后在巴塞罗那阿尔卡拉和萨拉曼加等大学、巴黎大学攻读,创办了罗马学院和德国学院。
他的经历决定了其宗教活动具有尊重科学知识的眼光和条件。
经受了宗教改革猛烈冲击的天主教也在反思自己的过失,从内部完善和改革。
比如罗耀拉不满罗马教会僧团的腐朽无能,他按军事组织原则建立自己的僧团。
耶稣会不再奉行中世纪宗教生活的许多规矩,如必须苦修和斋戒、穿统一制服、过隐修生活,而可以渗入社会各个阶层,参与各种活动。
如开办学校、医院、投资工商业、进行科学研究,等等。
还可以出入宫廷,担任忏悔师,以此推进海外传教。
到东方的传教士最早的有圣方济各·沙勿略, 1556年圣罗耀拉去世后,其会士已遍布全世界。
到中国的传教士中影响最大的有、、南怀仁等。
不论耶稣会对教皇的愚忠达到了什么程度,但从其可以跟政商学各界往来这一点,就足以说明耶稣会的传教完全可以归为文化交流,而不能以文化侵略一言蔽之。
尤其在西方对中国大规模武力活动尚未开始、欧洲教会和王权对立的时代,将其认定为政治军事侵略先锋之类更是妄谈。
他们通过独立的文化活动搭建起了东西方文明交通的桥梁。
虽然后来由于双方各自的失误,两种文明失去了继续交流的宝贵机会,最终以鸦片和打炮代替和平交流,但留给人们很多思考空间。
尤其沙勿略对文化交流的思考,极有参考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1540年,沙勿略作为耶稣会的首批传教士前往印度、日本等地传教。
他在印度传教时得出的经验是必须有品德高洁学识渊博的传教士才能完成使命;在日本的经验是要想传教必须学会本地文字;要想在东方增加基督教的魅力,必须利用西方已经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为工具。
沙勿略46岁因疟疾病故,未能踏上中国大陆。
但他的努力激励了耶稣会的后人;他的传教经验通过书信传到欧洲,成为后继者传教的宝贵经验和敲门砖。
1582年利玛窦得以成功地将基督教传入古老的中国,从他的行为中足见他对沙勿略经验的利用及作用。
比如他本人取中文名字,学汉语并以中文版本传教、穿中国服装、精心传播科学知识,等等。
他还将中国文化中敬天的元素用于宗教命名,将基督教翻译为天主教;改革天主教葬礼,比如将全身涂橄榄油改变为额头涂油,以就中国男女礼节和风俗。
这些入乡随俗的文化活动极大地减轻了传教阻力。
目的和手段有时会倒置,耶稣会的传教和从事科学活动,一定程度上就发生了如此错位。
利玛窦解释来中国的原因时说:“我们是从遥远的西方而来的教士,因为仰慕中国,希望可以留下,至死在这里侍奉天主。
”但当他以科技活动在中国上层圈子里活动顺利时,不知不觉将主要注意力转移到了这个方面。
利玛窦的后继者汤若望、南怀仁、白晋、卫匡国、柏应理,等等,都因为传播科技有功,在中国上层有非常广泛的人脉。
传教士还用奎宁治好了的疟疾,西医也得到及上层社会的赞誉。
南怀仁还是康熙皇帝的科学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是当时国家天文台(钦天监)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差使将他们在中国承认和容忍教徒拜天祭祖等消息带到西方后,引起了教会和宗教裁判所的愤慨,他们指斥传教士失职,批评中国人拜天祭祖是迷信,要求传教士回西方参加辩论。
耶稣会士们写了关于中国信仰和文化的文字预备到欧洲应对答辩,说明中国人的祭祖拜天地都不是迷信,而是礼仪。
康熙不仅站在他们一边支持,还对文书进行了高度评价:“书甚善,谐于天道。
敬天事主,法祖尊师,孝父母,乃吾天下臣民习俗。
钦此!”御笔很少如此不吝,康熙的诚恳态度由此可见。
但罗马教会毫不让步,双方的对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批传教士的教籍与身份甚至人身安全都成了问题,如果他们回去的话。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皇帝对在华耶稣会教士们说:你们别回去了,就在中国传教,我可以给你们发绿卡(当时是一个红本本)。
那批耶稣会士中的不少最后就是死在了中国。
北京车公庄的外国传教士墓葬群中,长眠着包括汤若望、南怀仁等人的一批外国传教士,其中就有拿到中国绿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