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东汉名将窦融的一生取得了哪些成就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1
《·窦融列传》中记述了对著名军阀,大司空安丰侯窦融简介的内容,令人们对这位光武帝时代的名臣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窦融简介记载,生于公元前16年的窦融从小就是个孤儿。

末年,青州、徐州等地反贼四起,天下烽烟四起,太师请窦融担当助军,一起东征,窦融欣然接受,投身疆场。

王莽政权倒台后,窦融投降更始军,在大司马赵萌部下担任校尉,不久后出任巨鹿太守,作为一方父母官而为民执政,日子过得波澜不惊。

若不是后来有幸追随光武帝,窦融或许没有机会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臣。

失败后,天下再度陷入战乱。

窦融便与河西一众地方将领商议,今后该何去何从,而此时,汉军首领刘秀的实力日益状大,窦融便有心归附,与明君一同平定天下,由此,窦融简介中特别记述的“窦融归汉”的故事,亦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著名典故。

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一度对窦融恩仇有加,授予他凉州牧一职,任命窦融成为凉州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并加封其为安丰侯,令他享受尊崇。

窦融当然也不负君王厚望,为官一任,照样将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为东汉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窦融一生为官清廉,政绩突出,然而,他的晚年却并不尽如人意。

自永丰二年起,家族子弟放纵不法,引起民怨,窦融因而获罪,在晚景凄凉中黯然离世。

窦融的成就 据《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东时期的著名贤臣窦融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任职巨鹿太守期间经营河西与东破隗嚣这两件大事上。

之所以说这两件事是窦融的成就中最辉煌的事迹,那是因为,这两件事的发生,与东汉初年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始帝失败后,窦融与众将皆感天下又将战乱四起,于是据守河西,专心施政,造福于民。

在此期间窦融被众人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一经走马上任便施行了一系列强军备战、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光武帝刘秀登基后,窦融有心投靠明主,共襄盛举,于是主动投书向刘秀示好,两人一拍即合,还拉上了亲戚关系,随即为出征隗嚣进行了着手准备。

建武七年秋,隗嚣发兵进攻安定,光武帝刘秀领兵御驾亲征,临行前命窦融等部将定期相会,首战告捷。

次年夏天,光武帝刘秀接受窦融的上书,再次发兵征伐隗嚣。

在窦融率领的五郡兵马的全力配合下,此一战汉军,刘秀打了漂亮的一仗,不仅基本歼灭了敌军主力,还缴获了大量军械物资。

凯旋归来后,光武帝龙颜大悦,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还对一众立下的大将论功行赏,窦融也因此而获得了安丰侯的头衔,因而在窦融的成就中,东破隗嚣必定是一项不得不提的重大战略成果。

窦融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对东汉名臣、安丰侯窦融的评价,多载于《后汉书·窦融列传》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生于公元前16年的窦融本为扶风平陵人,祖上也做过武官,颇有些家业。

年轻时,窦融曾跟随王匡镇压绿林、赤眉等起义军,长期征战沙场,称得上是一位乱世枭雄。

光武帝刘秀即位后,窦融归降东汉,匡扶光武帝成就帝业,因而历史上对窦融的评价一度尚可,尤其是东汉天下初定,窦融在经营河西五郡期间所推出的一些列促进社会稳定的施政举措,更是为人所。

据说光武帝登基之初,河西五郡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外部环境,匈奴与北部边疆的羌人常常袭扰百姓,致使河西郡县城门常常昼夜关闭。

为维护河西地区的社会稳定,窦融运用权谋,打破了河西各郡郡守势均力敌的现状,随即自己登上了河西五郡大将军之位,并将政治、经济、军事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中,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集团,从而使营河西之举有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因而在历史上,对窦融的评价也更倾向于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谋略家。

稳定了河西局势之后,窦融进一步实施自己的战略目标,将扩充兵马、强军备战放在重要位置,并通过制定和严格实行《塞上烽火品约》边防守备条例之举有效震慑了蠢蠢欲动的外族,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民众的创造了良好条件。

改革之后的种种迹象表明,窦融的施政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窦融本人的政绩,在当时也是有口皆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是抗清名将,最后因为一件事错失明朝复兴最后希望

明末清初许多人为了避免亡国,不惜一死也要与满清血战,这里面有真心为国的,有沽名钓誉的,有为一己之私的。

比如说爷郑成功,他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但事实上在当时他这一做为堪比汉奸,不思反清复明,单方面与满清媾和,自己去海外当山大王,更坑了一代名将李定国,葬送大明复兴最后希望。

李定国生于1621年,10岁的时候跟着造反,十六七岁,就已经独立带兵一两万人,19岁时更以一万义军大胜十万明军,从此扬名天下,初现名将峥嵘。

后来上吊,满清入关,李定国不愿做亡国奴,与南明合并,一起抗击清廷。

纵观整个明末清初,明将论战绩无人可与李定国比,他复地千里,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歼灭清军繁多,兵峰之盛,打的满清一度想退兵求和。

他给南明续命十多年,官至晋王,自古名将莫过于此。

李定国本有之志,恢复旧山河,但他也遇见了命运里的“”,这个人就是郑成功。

永历八年(1654年,清十一年),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此战若成,则大明将兴,郑成功口头上答应了此事,并派了大军过来,但一路上郑军行进缓慢,最终延误军期,导致李定国在胜利在望的情况下含恨而退。

原来当时郑成功不过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那时已经准备出兵台湾,逍遥海外,明面上派兵援助李定国,暗地里却和满清私下议和,从此大明中兴希望断绝,苟延残喘。

1662年4月14日(永历十六年、元年),永历帝被勒死,在云南边境的李定国听闻后悲愤欲绝,仰天痛哭,自责“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不足半月就忧愤病死,死前告之属下:宁死荒外,勿降也。

当下云南人仍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平顶山历史名将之四:唐朝中兴名将马燧

马燧生逢乱世,历经和中后期的。

在平定军阀叛乱战中立下了不世功勋,成为时和李晟、浑瑊齐名的三大名将。

马燧是河南省郏县人,祖父、父亲都是唐朝官员。

他仪表不凡,身高1.9米,沉着勇敢多智谋,博览各种书籍,尤其擅长兵法。

年轻时和哥哥一起读书时,有一天扔下书本叹息说: 国家将有难了,英雄应立功于世,平定天下,怎能辛辛苦苦当儒生呢! 。

就开始改学兵法谋略。

安史之乱爆发后,马燧追随泽潞节度使李抱玉从县尉做起,因功一再升迁。

776年五月,汴州大将李灵耀反叛,占据州城,切断漕运,马燧和臣一起打败李灵耀,收复汴州。

779年,在马燧53岁时,升任河东节度使,成为一方诸侯。

781年,割据河北的魏博节度使田悦造反,率兵三万包围了邢州,自己到临洺,筑两重城墙,隔绝内外,阻挡救兵。

邢州守将李洪、临洺守将张伾固守城池。

宗下诏命马燧率步、骑兵两万和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神策行营兵马使李晟会合援救临洺。

同年十一月,马燧的军队到达邯郸,田悦派使者来到马燧的军营,希望议和,马燧就杀了试着示众,并派兵击溃了田悦的一支部队,射死了将领成炫之。

随后,马燧又杀死了田悦的大将杨朝光和卢子昌,斩首五千余级,活捉八百多人。

田悦亲率全军来会战。

马燧率接战,田悦军大败,斩首一万余级,活捉九百人,田悦连夜逃走,邢州之围解除。

782年正月,田悦向淄青、恒冀节度使求救,淄青节度使李纳派大将卫俊率军一万名救援田悦,恒冀节度使李惟岳也派兵三千名来救援。

田悦召集被打散的士兵两万多人,在洹水筑堡垒,淄青军队驻扎在他的东边,恒冀军队驻扎在他的西边,互相呼应。

马燧率各军进军驻扎在邺县,和增援的河阳节度使李秡兵汇合。

唐军驻扎在漳河边。

田悦派将领王光进率兵守长桥,筑城墙固守,唐军不能过河。

马燧就在下游将几百辆军车,用铁锁相连,横断河水,填上装土的口袋挡住水,水略微变浅了,各军都过了河。

这时唐军粮少,田悦坚守不出战,想等唐军粮尽。

马燧命各军带十天粮食,进驻仓口,和田悦隔洹水对峙。

李抱真和李秡问道: 粮食少却深入敌区,是为什么? 马燧说: 粮食少利于速战,兵法说要善于调动敌人,不受敌人摆布。

现田悦和淄青、恒州三支军队互相呼应,用意是不出战,待我军粮尽,如分兵攻他们左、右军,军队少不一定能攻破,田悦还会来救援,这样前后都受敌。

兵法说进攻敌人必救处,敌人一定会出战。

我要让各军打败会合的敌军。

马燧于是造三座桥过洹水,每天挑战,田悦不敢出战。

恒州军因兵少,怕被马燧歼灭,移军与田悦会合。

田悦认为马燧明天还会挑战,就埋伏一万军队,想伏击马燧。

马燧就命各军都半夜吃饭,鸡叫前击鼓吹号,悄悄出兵沿洹水直奔魏州,发令说: 听到敌军追来,就停下来列阵。

又命一百名骑兵击鼓吹号,都留在后边,又准备柴草火种,等军队都走了,停止击鼓吹号躲在一边,看到田悦军都过了河,就把桥烧掉。

唐军走了十几里路,田悦就带领淄青、恒州步、骑兵四万多人过桥跟随追来,顺风放火,击鼓呐喊前进。

马燧就坐下,命令军队不动,派人除掉百步见方地上的草和荆棘列阵。

马燧走出阵前,召募有勇力的五千多人,分别排在前边,等待敌军来。

等田悦兵到,火熄了人也直喘气,体力下降,马燧就出兵进攻他们,田悦军大败。

当时神策、昭义、河阳军都略退却,河东军战胜后,各军回军战斗,合击又大败敌军,追到洹水边,田悦军逃到桥头,桥已烧掉。

田悦军乱了,有的跳到水里,被杀头两万多颗,杀死了他的大将孙晋卿、安墨啜,活捉了三千多人,淹死的不计其数。

淄青兵几乎死光了,死人相叠三十多里地。

田悦部下纷纷投降马燧。

但是田悦又得到了军阀朱滔、王武俊军的救援,后又勾结李纳、,想颠覆唐朝,黄河南北混乱,盗贼横行,马燧等虽然效忠唐朝,最终没能平定叛乱。

后来马燧又平定河中军阀李怀光的叛乱。

浑瑊从此佩服马燧,私下对部将说: 我曾认为马燧用兵和我差不多,但奇怪他能多次地打败田悦;现看他用兵判断,我比他差得远! 贞元五年(789年)九月,马燧和太尉李晟在延英殿被接见,唐代宗嘉奖他们的大功,都在凌烟阁上画了像,列在开国元勋之后。

贞元十一年(795年)八月,马燧去世,享年七十岁。

其墓今在郏县城南关,据说上世纪已被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