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洪亮吉事件始末 他为什么要辞官回家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洪亮吉,人士,享年63岁,原先的名叫做莲,也叫做礼吉。

有两字——君直和稚存,号北江,老的时候被称为更生居士。

他是阳湖人,祖宗是安徽的。

这是洪亮吉简介最基础的部分。

洪亮吉作品 下面是洪亮吉简介中洪亮吉的生平部分。

洪亮吉先祖的老家在安徽,有一个世子入赘到常州,因此之后就定居在江苏常州了。

洪亮吉1746年呱呱坠地,从小只有母亲的陪伴,父亲早逝。

但是洪亮吉读书很认真,其中特别擅长舆地,得到很多人的赏识。

可惜的是,洪亮吉连续几次参加考试,一次都没有中。

前前后后到了安徽、陕西等地方当官,但是仍然不放弃科举考试。

一直到1790年,洪亮吉44岁的时候才很幸运的中了个进士,因此官职也就不一样了,晋升到翰林院、充国史馆等。

46岁的时候洪亮吉做了乡试同考官,后来到贵州做事。

49岁的时候洪亮吉回到了首都,在上书房做事。

52岁的时候洪亮吉上书批评了朝政,朝廷忌讳他,他也识相的以弟弟去世的借口告老还乡了。

53岁的时候被大学士朱圭看中并且录用,编写修改《高宗实录》。

也是这一年,又上书朝廷,这一次朝廷愤怒了,本来打算致死罪的,后来还是贬到了新疆伊犁100天,过后回常州老家。

63岁时,洪亮吉因病去世。

洪亮吉简介也包括洪亮吉的在文学方面的成绩。

洪亮吉写的作品,一是有性情,二是擅长写风光,也很擅长写骈体文。

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北江诗话》、《天山歌》等。

洪亮吉事件 洪亮吉是清朝、年间的翰林院编修,是一个富有才华的学者。

他出生于1746年,卒于1809年,在乾隆年间参加科举中了榜眼,之后便开始在翰林院任职。

在他六十三年的生命中,“洪亮吉事件”无疑是他一生中最失意的事情。

洪亮吉画像 “洪亮吉事件”发生在清朝嘉庆年间。

在自己的父亲驾崩后,立马诛杀了大贪官,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并独揽朝政。

朝廷百官在纷纷对嘉庆皇帝除和珅的行为表示高度赞扬时,也极力表态想要撇清自己和和珅之间的关系。

然而洪亮吉作为一名刚正不阿的有志之士,却在此时含蓄地批评了嘉庆皇帝的不作为。

他上书嘉庆皇帝,指出之所以有和珅这类人的胡作非为,是因为朝廷纲纪松弛。

而一旦制度不完善,许多小人便会钻漏洞,才使得祸害国家的现象不断发生。

他告诫皇帝,希望他能够改革图新,严惩营私舞弊的行为,并完善制度,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

随着洪亮吉言论的传播,越来越多的言官开始附和。

这些举动引起了嘉庆皇帝的不满,于是,他决定杀一儆百,而洪亮吉便是嘉庆皇帝的第一个目标。

幸运的是,在洪亮吉命悬一线的时候,嘉庆皇帝又帮他平反,最后改判为流放伊犁。

这便是清朝年间著名的“洪亮吉事件”。

洪老先生在被流放了百日之后,又被嘉庆皇帝赦免大罪,从此以后,他就一直在家安心撰写文章,最终。

洪亮吉的成就 洪亮吉是的文学家和经学家。

他自幼刻苦读书,勤勉上进,但是他的一生却不平顺。

早年的时候虽然得到赏识,但是考试一直没能考上,快到中年的时候才终于得了一个好的名次,得以贡献自己的能力。

晚年还曾经教导过皇曾孙。

洪亮吉的成就很多,著名的人口理论就是洪亮吉的成就之一。

洪亮吉配图 洪亮吉生活在一个比较尴尬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清朝开始逐渐走向衰亡。

这时候的官员们大多不管民生,也没有长远的思想。

乾隆年间中国的人口增长的十分迅速,这是历代都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一些比较敏锐的学者注意到这样的现象会影响到未来的社会发展,于是就有了洪亮吉的人口理论,洪亮吉的主张是通过温和的方式来逐渐控制人口,而不是强制粗暴的使用暴力手段,洪亮吉的人口理论对如今社会仍然很有警示作用。

作为一个文学家,洪亮吉的成就也很出色。

洪亮吉精通声韵,善于写诗和写骈体文,他的很多著作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具有文学性。

另外,洪亮吉也是一个热爱游历山川的人,他游历了华夏的很多地方,他的大多数诗词也和有关。

被流放的时期写的《安西道中》、《天山歌》、《行至头台雪益甚》、《伊犁记事诗四十二首》等,都是描写的塞外风光,风格独特,借物抒情,时至今日,仍然很有文学价值。

洪亮吉故居 清朝著名学者洪亮吉在常州有一套房,是在37岁的时候由毕沅赠送的。

洪亮吉在1783年的农历十月初三搬到了那里住。

这套房就是现在的洪亮吉故居。

洪亮吉故居的位置在江苏省,具体地址是常州市天宁区延陵东路西狮子巷口。

洪亮吉故居 1800年的时候,洪亮吉因为正直、口无遮掩不小心批评了一下朝政,就被贬到新疆伊犁去充军,不过只去了100天左右。

后来回到常州,一直在那里生活了10年那么久,在那里写了《天山客话》、《外家纪闻》等有名的作品。

1803年,洪亮吉在毕沅送的那套房子里自己建了更生斋、曙华台,又在西边的小花园里做个放有假山的小泉眼,是当时有名的“叠石神手”戈裕良做的。

在此之后,又在家里写了《乾隆府厅州县图志》,一共有50卷。

1809年5月12日,洪亮吉因为日积月累的病而在自己的家里逝世。

1987年,因为常州市的城市规划涉及到洪亮吉故居那一片地区,故居里的更生斋、楠木厅等因此被拆。

不过并不是再也没有这个故居了,常州市在附近的东狮子巷另外起了一个洪亮吉纪念馆,在常州市二十四中学的旁边,具体地址是天宁区延陵中路东狮子巷20号。

是年12月26日,洪亮吉故居被列为常州市第2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的最后一天,戏剧家洪深——洪亮吉六世孙诞生100周年的时候开始了对外开放,馆内有两者一生的记事、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用过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两朝帝师吕调阳,历仕三朝的“当世丙吉”

吕调阳(1516年~1580年),字和卿,号豫所。祖籍大冶县茅潭里吕家村(今属陈贵镇),出生于广西桂林。后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嘉靖、隆庆、三朝,以廉正闻于朝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廷试高中一甲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次辅,加封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傅、光禄大夫、柱国等,死后赠太保,谥“文简”。 历仕三朝的“当世” 中后期,官场倾轧激荡,吕调阳历仕三朝,官阶只升不降,堪称奇迹,根本在于其道德修养。在政务中,吕调阳以平和稳重、善于协调政坛矛盾而著称。他从不拉帮结派,始终保持一身正气,“门无私谒”。为国家办事有功绩从不炫耀,也不愿意听别人对其歌功颂德。“所树惟恐见知,所急惟恐见德”“人故无所藉以颂公”。 吕调阳深谙大明朝典章礼仪,任礼部尚书时厘正典章,“自宗藩、外戚、中常侍不得逾制”,入内阁后成为国家重大事务的礼仪主持人之一。据《明宫史》载,“若大丧,若大婚,若崇祭,若荐号,若降夷、受俘,诸臣仪旷典事,咸籍公相成以当上心。”在隆庆、万历年间,宫廷中几乎所有的大婚礼、皇后受朝礼、万寿节(即皇帝生日)、丧葬礼、太子冠礼、皇帝亲征礼、春日吉庆等,都由吕调阳主持。万历皇帝登基时即由吕调阳任礼仪主持人。 吕调阳去世后,万历皇帝十分哀伤,为之“辍朝一日,诏所司议恤典,赐祭十一坛;遣官营葬,赠太保,谥文简……朝廷恩礼大臣,未有加于此者”,可谓备极哀荣。首辅亲自撰写《吕文简公墓志铭》,称其“在汉丙吉,今也则公”,称赞他“公质行多长厚,余独心服。其在政府,断断乎有古大臣之风”。 两朝帝师与《帝鉴图说》 吕调阳学识渊博,亦是一位教育大家。隆庆元年(1567年),吕调阳出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不久即调回北京任国子监祭酒。因其曾从师于国子监祭酒、阳明学派学者“永康学”的代表程文德,遂以永康之学教授诸生。他在任时,重视道德教育,抛弃传统的注入式,代之以发式,并率身以教,以身作则。 因治学严谨,言行端庄,,吕调阳在穆宗(隆庆帝)、神宗(万历帝)年幼时被赐聘为经筵讲官。据《实录》,万历元年正月二十六日,“赐知经筵官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张居正,同知经筵官吕调阳各敕一道”。他每次为神宗侍讲经筵之前,必先作斋戒沐浴,以示虔诚肃穆,讲解时引经据典,“列古义以规时政”,从不故弄玄虚,,因而深得神宗赏识敬重。 吕调阳潜心从政,所留著述不多,但他在任上与张居正一起编了一本专门供小皇帝阅读的图文书——《帝鉴图说》,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儒学要义,希望皇帝励精图治,在历史上颇有影响。编纂此书的目的,在张居正、吕调阳于隆庆六年(1572年)十二月联名具奏的《进图疏》中有详细阐释:“窃以为人求多闻,事必师古。顾史家者流之虑千百,虽儒生皓首,尚不能穷,岂人主一日万几所能遍览……伏望皇上俯鉴愚忠,特垂省览,视其善者取之为师,从之如不及;视其恶者用以为戒,畏之如探汤……” 编修《明实录》与《明会典》 吕调阳还是一位史学家,在其任上主持编修了穆宗、神宗两朝实录和万历会典。据《明神宗实录》载,隆庆六年(1572年)九月,张居正请修《穆宗实录》,神宗允准,命成国公朱希忠为监修官,大学士张居正、吕调阳为总裁官,至万历二年(1574年)修成。万历四年六月,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合疏奏请开馆续修会典。是月神宗敕谕内阁,择日开馆。此典籍修至万历十三年完稿,至十五年二月上表进书,前后十余年,纂成万历《明会典》二百二十八卷。 与吴国伦的交会 吕调阳,朝廷重臣;吴国伦,当世名士。这两位同时代黄石地区著名人物的交集堪值一叙。 吕调阳与吴国伦系“同年”,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同科进士,又是乡党里人,自此“交垂三十年”。虽生于南粤,但吕调阳有着浓厚的故土情结,其子辈以“兴”字为行,以示不忘故乡。他还在大冶“治新第”,准备回祖籍地养老。万历六年(1578年),吕调阳连上十疏自请归里,在返还桂林时取道兴国“省族展墓”,特地到大冶看望了祖居地的家乡父老,祭扫祖墓。 此行吕调阳还与吴国伦结为,其四子兴武与吴国伦之女缔结婚约,关系更深一层。吴国伦在《吕公行状》中描述了吕调阳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为迁复故土计,徘徊不能去者一月”。吕调阳离开兴国时,吴国伦送其至富池口话别。越二年,吕调阳逝于桂林,噩耗传来,吴国伦伤嗟不已,叹“盟言在耳,重来无期”,与乡贤合立吕公祠,以资纪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赵贞吉原本也是个清官,为什么到后面就变成职场老司机了?

看《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估计很多人都要大骂他的。 原本答应放走胡的亲戚,免得给胡本人栽赃陷害,而转身又被杨金水说动,与徽州商人签约,可谓背信弃义。 而后在审理郑泌昌、何茂才时,又搅动口舌、耍使手段,阻止彻查贪腐、掘堤、通倭三件通天大案。赵贞吉如此圆滑,到底为何?而年轻时的赵贞吉绝对比海瑞还海瑞。 《》载,当时刚刚被提升为左谕德兼监察御史的赵贞吉 “盛气”见,严嵩“辞不见”,赵大怒,于是大骂守门的侍卫,后来六部堂官赵文华来见严嵩,赵贞吉还在门口大骂,完全不给首辅丝毫面子。 史书还记载,赵贞吉学博才高。然好刚使气,动与物迕。九列大臣,或名呼之,人亦以是多怨。、名辈出贞吉后,而进用居先。咸负才好胜不相下,竟龃龉而去。 通过这么一段记述,多么像海瑞啊。见了领导牛气冲天,见了高官直呼其名,与人争论负气而走,遇见事情动不动就要告状,受了委屈动不动就要辞职。这样的下属,这样的为人,即使谁又愿意重用呢? 其实,历史上的赵贞吉一辈子也没有圆滑过,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不过是对其进行了重新包装。窃以为,无论大家对此角色如何贬低,但电视剧这样演,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职场老司机的形象,更加给予我们示。 就如赵贞吉处理郑泌昌、何茂才案件,分析感到赵省长的确高明,玩了一手漂亮的一箭五雕。 第一雕,讨好圣上。赵贞吉当然明白织造局中饱私囊、贪腐更甚,但他也明白织造局属于亲派,至于钱走进太监还是皇帝的口袋,追查的结果都有损皇帝的圣名,因此他绝不可能触碰雷区。 第二雕,拉拢司礼监。无论是贪腐案还是掘堤案都与织造局脱不了干系,而其实正是倒严的最佳时机,如果想将盘踞朝廷达20年之久的严嵩父子拉下马,没有司礼监做帮手,以个人实力是万万做不到的。 第三雕,直捣严党。浙江的贪腐官员是严世番派的,而改稻为桑的国策也是严嵩父子提的,只要将所有问题都砸在严嵩父子脑袋上,才能以浙江问题为突破口向严嵩父子开火,赵贞吉的作用就是把枪口校准而已。 第四,示忠徐阶。作为徐阶的门生,怎么帮助恩师再进一步,坐上首辅的宝座,进而自己也可博取更大进步,绝对是赵贞吉首要任务,只要把浙江的事烧向严嵩父子,赵贞吉便在徐阶心中位列倒严头功。 第五雕,打击潜在对手。赵贞吉心知肚明,在不久的将来,他和胡宗宪将分道扬镳,随着徐阶的上台,作为严嵩门生的胡宗宪必然受到牵连,但胡宗宪毕竟,严倒而胡倒不倒未可知,所以先给胡宗宪埋个雷,防止胡宗宪走进内阁。 由此可看,赵贞吉真是下了一盘好棋,可见其官场艺术已经炉火纯青。 看了赵贞吉的手腕儿,我们会不会有所启示呢。第一,胸怀全局,练就眼观六路、之本领。第二,左右逢源,先立自己于不败之地。第三,放眼长远,顺带消灭政治对手。第四,战略视野,集中火力连削带打,灵活机动战略战术。 总之,政治无处不在,三人行必有老司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