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后人称刘裕是“南朝第一帝”评价中肯吗?刘裕有着怎么样的传奇人生?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后人称是“南朝第一帝”评价中肯吗?刘裕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干了什么,影响如何。

今天,我们来说说南朝刘宋的开国君主刘裕。

在东晋至五代时期,刘裕算得上一个卓越的君主。

如果把他放在序列里考量,应该说他是一个佼佼者。

刘裕,字德舆,小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江苏省徐州市境内)人。

名将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他说的,其实就是刘裕的发家史。

刘裕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六交的二十二世孙。

昔日祖宗的辉煌并没有让刘裕享受到人间温暖,他出生时,家住陋巷,父亲囊中羞涩,甚至雇不起一个乳娘。

生母早逝后,要不是宗亲伯母好心收留,刘裕恐怕就会早早夭亡。

寒门出虎子,贫寒的生活反而磨练了刘裕。

长大后,他身高七尺六寸,身体强健,性格豪爽,不拘小节,而又对养育自己的继母非常孝顺。

优质种子一旦破土就会茁壮成长。

在生活的磨砺中,刘裕身上山射出了耀眼的光芒。

“卿当为一代英雄”,当时名士王谧禁不住发出慨叹。

人一旦走到了轨道上,就会腾飞。

刘裕从军后,成为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

“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在辛弃疾的眼睛里,刘裕的军旅生涯虎虎生威,威震四方。

二十来多年的征战,刘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如果列出一个战绩清单,败在他手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刘裕仅带领数十名侦察兵与拥兵数千的军狭路相逢。

刘裕以少对多,杀敌甚多,逼迫孙恩大军退到海上。

元兴元年(402年),由于长官刘牢之惧败而逃,刘裕不得不收起锋芒,暂降于。

元兴二年(403年),刘裕奉命逼退孙恩的妹夫卢循,斩杀了他的大将张士道。

元兴三年(404年)二月,刘裕起兵,杀死桓修,歼灭桓楚主力,击败桓玄。

而此时,刘裕大军已进入建康城,并得到城内许多大臣的支持。

昔日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猛将,进身政治舞台。

义熙元年(405年),刘裕遣使前往,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此前丢失的淮北南乡、顺阳、新野等十二个郡。

义熙四年(407年)正月,刘裕的人生导师王谧去世,刘裕身兼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徐兖二州刺史数职,成为东晋政权的实际掌控者。

征战中的诸多成就,撑起了刘裕为“南朝第一帝”的名头。

他先后北伐拿下;南下平定岭南叛乱;铲除怀有叛变之心的刘毅;西行消灭谯蜀…… 能人干什么都能行。

从412年开始,刘裕大权在手,作为东晋政权的实际掌舵人。

在治理天下方面,刘裕很有一套。

“自晋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

”面对的局面,刘裕果断采取措施,打击违法的豪门权贵,招纳确有才华的各地贤人,减轻徭役和赋税,劝课农桑,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

到了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治理天下的成效凸显出来,社会出现了稳定祥和的局面。

身为大臣,他却行使着“天子之事”。

就在这一年,东晋将十个郡赐给刘裕,并授给他相国、总百揆、扬州牧的官职。

并在东廷的“支持”之下,刘裕受命建立“”,成为宋公。

当年年底,晋安帝被杀,刘裕扶持了傀儡皇帝晋恭帝。

第二年,即元熙元年(419年),刘裕的封地增加到了二十郡。

至此,他离成为真正的皇帝,只有一步之遥。

元熙二年六月丁卯日(420年7月10日),刘裕正式称帝,国号为“宋”,改元永初。

很快,临近的林邑国就向刘裕投怀送抱。

为了稳定刘宋的局势和自己的统治,刘裕又迅速采取了措施,统一各地军权,再度减轻民众的徭役赋税。

少年时代的经历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

从小生活清贫,当皇帝后,刘裕还有着一般少有的节俭习惯。

在他的宫闱里,没有珍贵的珠宝、玉石,没有华美的车马,也听不到丝竹之声。

后人称赞刘裕为“南朝第一帝”,即是对他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品格的嘉奖。

正如评价:“宋武既诛,收遗晋而封植之,又克谯纵,执,逐卢循,擒,立四大功,天下莫能抗”。

刘裕在东晋和刘宋,对外功不可没,而对内又起到了定海神针一般的作用。

因此“南朝第一帝”的评价实在很是中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羲之的后代 解析王羲之的后裔子孙今安在

王羲之的后代:王羲之,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世人们称之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接下来由小编来为大家说说王羲之的后代。 从禄口铜山北行4公里,依傍在秦淮河边上的山阴村是个古朴的小村庄,男人农忙耕作,农闲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种麻、刮麻以补贴家用。 山阴村藏有《王氏宗谱》,据载:东周时,周灵王的长子姬晋,为保护京郊农田而上书直谏被其父贬为庶人,改姬为王,成为王姓的始祖。晋的儿子王森,为东周末年上卿,封平安公。15代孙为秦国大将,曾破赵、燕、楚等国,封武成侯。18代孙王元迁琅琊临沂。28代孙王祥西晋时官至太保,他卧冰求鲤,奉孝母亲的故事编入24孝,为后人传颂。王祥是王羲之的曾祖,这样算来,羲之是王晋的31代孙。 江宁山阴村王氏是以王羲之为源头的,最早定居的是王羲之的第三子王徽之。东晋太元五年(380年),王徽之与在朱雀桥乘船从内秦淮河出城到了外秦淮河,行至铜山弃舟上岸,徽之看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就定居下来,取名道德村。时,王羲之的第23代孙王五四,原任朝奉郎,因得罪权贵,罢官归隐,为纪念乃祖当年山阴兰亭修禊之盛事,将道德村改名山阴村。 村前有王家渡,传说是王徽之泛舟秦淮寻觅隐居地弃舟登岸处,故此得名。村后竹墩山,是王徽之栽竹之处,也是他的归葬地。“文革”时墓地被毁,碑石也无踪迹。村头有一水塘,名“星塘”,相传古时落进一颗陨星,故有此名。传说干旱水枯,还能看到塘里有东西闪闪发光。 王惠宽老人今年86岁,是村里年岁最大的一位老人,他是王羲之的46代孙,如今四世同堂,与儿子王先树、王扬胜、重孙王健住在一起。山阴村王氏从45代孙“采”字辈到53代孙“远”字辈共9代同村,这在全国极为罕见。 王氏后人修宗谱 山阴村保存有《王氏宗谱》37本,其中王先树保管13本,王先胜保管24本。这些谱书中有清七年,(1868年)、十八年(1892年)、九年(1920年)重修的。 解放后这些家谱先由王采金保管,“文革”开始,江宁县的红卫兵听说山阴村有家谱,要来“破四旧”,恰巧这天凌晨,王采金前屋失火,他急忙将家谱藏在后屋写有毛主席语录的大牌匾后面,然后告诉红卫兵说家谱被烧毁,《王氏宗谱》这才逃过一劫。 后来谱书一分为二,其中24本由王惠家保管。前年农历六月初六,应是每年晒谱之日,这天恰逢下雨,按惯例延期到十月初一。那天,老人开箱,家谱不翼而飞,这可急坏了村民,大家分头寻找,有人说是老人孙子偷拿了,一查果然是孙子以1000元价格卖给了铜山镇上的收藏爱好者李林。后多次协商不果,去年3月,经江宁区法院禄口庭裁定,山阴村以2000元赎回。《王氏宗谱》历经劫难,如今尚存,实为万幸。 《王氏宗谱》有序、记、题、跋;有世系表、先祖像,有家规、家礼、家祭、家训等;还有敕诰、圣谕。谱为木刻楷书印刷,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是一部罕见的历史资料。1977年,江宁铜山与溧水石湫为两地山田归属发生争执,后依据《王氏宗谱》所给田产图,解决了纠纷。 近有媒体报道,王羲之第46代孙南京人王耿,历时20年编撰了一部《王氏通谱》,从周灵王时第一个王姓开始共87代,长达2500多年,有名有姓王氏人物3万多个,该谱长达14018页,摞起来足有2米多高,可称世界之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慈禧太后用五年时间就从贵人荣升贵妃甄嬛都不如

这时候会很自觉地调整自己情绪。她会马上回到她的宫中,进到西室,里面有一间静室供着白衣大士。慈禧到了里面在佛像面前一坐就是40分钟,不管有多急的战报、军报都不许报告她,谁都不能打扰她。她这个时候就是在里面一心礼佛,心中无杂念专心念经,以此来静静地沉淀情绪,洗濯心灵。礼佛的过程能够使她冷静下来,很好地消除心绪不宁。40分钟一过,慈禧再从里面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多云转晴了,变得,再继续她的政治生涯。 网络配图 有一个故事是关于“”这个称谓的来历,说当年在宫里面听说江湖上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和尚,这个和尚特别擅长画观音像,且擅长画各种各样的菊花和兰花,慈禧首先非常尊崇观音大士,其次自己名字是兰儿,所以一听这个传闻就命人把和尚请到宫里来了。 和尚来到宫里之后,慈禧却把这件事给遗忘了,过了好长时间突然想起来,就出了一个难题给众人,问谁能在五尺的宣纸上画出八尺高的观音来。这明显是个不可能的任务,但谁也不敢言语。其实慈禧这是在试探这个有才干的和尚,这时候他果真就站了出来说自己试一试。 和尚回去之后,经过一番苦心思索,终于画出了一幅观音像拿给慈禧。寻常观音怀抱净瓶直立,而和尚的画上净瓶在地上,观音弯腰去拿瓶中的柳枝。和尚解释说他画的观音是下身四尺上身四尺,这是观音在弯腰时候的样子,如果直起来了身高就是八尺。 网络配图 老佛爷一听这和尚果真聪明,就要打赏,但是这和尚什么也不要。这引起了老佛爷的深思,觉得自己道行还是不够,在佛法方面造化还太浅,就说要出家继续修炼。她虽然这么说,但是她是掌管天下的西太后,哪能随随便便出家。这时候她身边的李莲英就很机灵地给她跪下了,说您就是我们的老佛爷,不出家也是老佛爷。这句话一下子就说到慈禧心坎里去了,随后“老佛爷”这个称呼就不胫而走了。 但关于老佛爷还有很多其他的传说。有学者认为老佛爷是慈禧太后专用的,其实是一种误解,这实际上是历代特有的称呼,因为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身居高位的首领就叫满柱,清朝建立后就将满语的满柱译为佛爷,成为清朝历代皇帝的特有称谓。慈禧太后让别人称呼自己为老佛爷,用意就是想和男性皇帝一样,享有至高无上的特权。 网络配图 不管怎样,慈禧的修身养性之道跟她信奉佛祖是分不开的。而她能够活到74岁,垂帘听政40多年,27岁丧夫、41岁丧子,内忧外患不断,还需要周旋斗争于侄皇及其帝党之间,可谓纷争不断。虽然政务缠身,但她年逾花甲,却风韵不减、精神矍铄、肌肤如玉、青丝不落,除了她极尽奢华的生活方式,应该与她能够处理好忙碌与养生的关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