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李傕与郭汜是什么关系?他们又是因为什么事情翻脸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李傕与郭汜为何翻脸,看似由一女子引发,实则另有原因,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却说平了山东,表奏朝廷,加操为建德将军费亭侯。

其时李傕自为大司马,郭汜自为大将军,,朝廷无人敢言。

太尉杨彪、大司农朱儁暗奏献帝曰:“今曹操拥兵二十余万,谋臣武将数十员,若得此人扶持社稷,剿除奸党,天下幸甚。

”献帝泣曰:“朕被二贼欺凌久矣!若得诛之,诚为大幸!”彪奏曰:“臣有一计:先令二贼,然后诏曹操引兵杀之,扫清贼党,以安朝廷。

”献帝曰:“计将安出?”彪曰:“闻郭汜之妻最妒,可令人于汜妻处用反间计,则二贼自相害矣。

”帝乃书密诏付杨彪。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董卓余部李傕、郭汜等人控制汉末朝廷后,不把皇帝和朝臣放在眼里。

太尉杨彪和大司农朱儁暗中向皇帝提出建议,利用郭汜之妻妒忌心强这一弱点,离间李傕和郭汜二人,让他们发生内讧,相互削弱。

本文要介绍的,便是文中所提到的“横行无忌”,意为依仗暴力,毫无顾忌地干坏事。

这也是由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李傕、郭汜击败、占据长安城并控制朝廷,这是历史的真实,究其缘由并非二人的实力有多么的强大,完全是王允自己惹出来的祸。

当初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等残部惶惶不可终日,上书朝廷要求赦免,但被王允一口回绝。

即便如此,两人还是想着遣散兵马,悄悄逃回西北,并无公然举兵对朝廷对抗之意。

改变这一局面的关键人物是,正是他的一席话让李傕、郭汜等人改变了主意。

两人随后招兵买马,聚集董卓的各路余部。

短短几个月下来居然就有了十余万众的规模。

随后,他们大举进攻长安,赶走了吕布,杀死了王允,汉末朝廷也因此沦为傀儡。

比起当年董卓控制朝廷遭到关东诸侯的围攻,李傕、郭汜的日子要好过很多。

当时各路诸侯忙于,无暇理会偏居一隅的朝廷。

但李傕、郭汜两人不久便发生内讧,不仅导致实力大损,同时也使得得以摆脱两人的控制,回到了故都洛阳。

李傕、郭汜为何会发生内讧呢?据《志董卓传》注引《典略》记载:“傕数设酒请汜,或留汜止宿。

汜妻惧傕与汜婢妾而夺己爱,思有以离间之。

会傕送馈,妻乃以豉为药,汜将食,妻曰:‘食从外来,倘或有故!’遂摘药示之,曰:‘一栖不二雄,我固疑将军之信李公也。

’他日傕复请汜,大醉。

汜疑傕药之,绞粪汁饮之乃解。

于是遂生嫌隙,而治兵相攻。

” 从这段记载来看,李傕与郭汜之间的矛盾是因为一个女人所引发的,而实际上还是郭汜之妻“一栖不二雄”这句话揭示出真相。

李傕、郭汜虽然合力消灭了王允并控制了汉末朝廷,但却是,为了争夺对汉末朝廷及所属势力的控制权发生争夺,这才大打出手。

郭汜之妻的做法和言论只不过是导火索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末四公子”与“清末四公子”对比 为什么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明末四公子”是指末年的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四人。他们出则忠义,入则孝悌爱宾客、广交游,风流倜傥,。 现代学者牟宗三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亡于明亡之时。”明末,尤其是南明,朝廷政治腐败到了极点,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无数知识分子空怀报国之心,却不容于奸佞。“明末四公子”是在和分子阮大铖、马士英等人不断的政治交锋中而扬名天下的。他们反清复明,排斥新政权怀念旧政权,竭力想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 陈贞慧是复社中坚,文章风采,著名于时,因揭露阉党分子的丑恶嘴脸而闻名于世;冒辟疆拒绝清廷征辟,甘老江湖,与“”之一的成就了一段的千古佳话;侯方域复社中坚,与“秦淮八艳”之一的也有一段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方以智削发为僧,埋头学问,成为晚明的一代宗师。 “清末四公子”是指谭嗣同,陈三立,丁惠康,吴保初,同光年间出现了许多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而此四人身为达官之子,或则胸怀大志,卓尔不群;或则真慕风雅,诗文有声,与酒食征逐的纨绔,大异其趣,而其他文采斐然者又没有一个好父亲,自然这四位就成了的佳公子。他们厌恶这个腐朽的王朝和他的统治者,想通过变法维新为这个百疾缠身的政权换血。 谭嗣同,维新志士,戊戌变法失败后拒绝逃走被杀,梁启超称其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有为赞扬他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陈三立,维新志士,陈寅恪之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早年帮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实行新政卓有政绩——当时若是各省起而效尤,中国的前途无可限量,爆发后拒绝与日伪政权合作,绝食而死。 丁惠康,维新志士,清末藏书家,他不屑科举所以没有功名与官职,他忧国伤时,但一生潦倒一事无成。吴保初,曾积极支持变法,被泼冷水后颓废自弃,他同情革命却未加入其中,最后以声色自娱,了结一生,成了个有始无终的人物。 “明末四公子”与“清末四公子”对比 《清末四公子》作者在书中提到:与“明末四公子”相较,文采相若,风流未逮,声光自。但求之今日,亦夏戛乎难哉!(但指望今天与那时相比,实在太艰难了啊!) 为什么我们说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本文认为,一个想复辟,一个要维新,如此差异不正是体现了两个王朝在人们心中认同感的差异?有的王朝亡了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有的王朝还在持续但却像死了一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的战功能与岳飞齐名,但是他的一个习惯,却让他死得毫无价值

有位和齐名的大将,多年战斗在抗金一线,保卫大山,安抚一方百姓。感念其功,封他为涪王。他就是。我国古代,最讲血亲,异王,可见其功。 吴玠是甘肃省静宁人,他自幼文武双全,骑射俱佳,从小就是个当兵的好材料。长大之后,果然参军人伍,被发往泾原。泾原位于陇西地区,常常遭受西夏兵马的进攻。每有战事,吴玠总是积极参加,他作战勇敢,多次射杀西夏将士,屡立战功,成为南宋西部抗击外敌一股重要力量。 当时,金军势力正处于鼎盛时期,东西两路都对南宋政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东线,率领大军一路南下,所向披靡,赵构差点放弃繁华的临安,逃亡海上,辛亏等忠臣良将力战,才勉强保住希冀偏安东南的赵构。 当时完颜宗弼的军队在横扫江,已撤至淮北。已成的宋高宗十分担心金兵再次南下攻掠,于是指示镇守西北的张浚主动出击,以牵制金兵南下。 当时张浚有四十多万人,可以说和西北的金军相比,优势非常大。但这四十多万人,分为几路,互相之间没有配合,各自为战,因此没有形成合力,被金军在陕西富平一带大败。 这时的吴玠在张浚帐下效命,他自荐,请求率领一支军队屯驻和尚原。说是一支军队,其实不过几千人多的残兵败将。而和尚原这个地方可以说是 死地 一个。无山无水无城池,什么都没有,完全无险可守。 那究竟吴玠为什么要守和尚原这个地方呢。因为这个地方是金军进入汉中的必经之路,汉中一旦不保,四川就完了,四川一完,南宋也就被灭了。之后的蒙古人灭南宋就是这条路线,所以和尚必守。 但是吴玠的部将看得没这么远,心说我们这几千人刚打了败仗,士气本来就低落,你又让我们守这个无险可依的地方,这不是让我们送死吗。有人干脆建议吴玠,退守汉中算了,我们在汉中好好修整,在那抵挡金军,不是一样能保住四川吗。 吴玠明白士兵们刚打了败仗,想撤往后方。这时他作为军中主帅要做士兵们的思想工作,他一边以忠义感召大伙,一边给大家宽心,说这一带的老百姓本来都是臣民,他们肯定不是真心归顺金国,如果有老百姓给我帮忙,运送粮食,传递情报,我们还怕什么呢。 吴玠不愧是领兵的好手,一番动员,将士们的情绪都上来了,史书上说: 将士皆感泣,愿随将军杀敌,生死不退。 这一带的老百姓也被吴玠他们这几千人的忠义感动了,纷纷把自己家里粮食拿出来,肩挑背扛,运到和尚原来。毕竟大家都是宋人,老百姓的心还是向着宋军的。 这时的金兵可不干了,就在渭水边截杀那些给吴玠送粮的百姓,还定下了一系列的连坐法,吓唬老百姓,一人犯罪,全家被杀。即便如此,这里的老百姓也偷偷地给吴玠送粮,一直持续了有两年之久。 这时的金军统帅是完颜宗弼就是历史小说里的。他根本不把吴玠这区区几千人马放在眼里,派了两个偏将去攻打和尚原。 吴玠毕竟是宋人,对这一带非常熟悉。他领兵虚虚实实,一会掩杀,一会埋伏,金军那两个偏将还没和吴玠的主力交战,就被杀败了,而且还丢了不是粮草马匹。 完颜宗弼没那么多耐心,干脆自己上阵,号称率领十万人,兵发和尚原。吴玠只有区区数千人,按数字来说,这得一个打20个左右才能赢。但是打仗毕竟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对一的较量。吴玠他们看得很清楚,金军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们刀比较长,而且马队厉害。因此吴玠在营前修了许多栅栏等土木工事。他还专门准备了打马的武器——床子弩。据说这种武器弓箭的最高配置。要用绞盘才能拉开,箭类似于标枪那么长。可见,这床子弩是一种远程武器。 吴玠他们这几千人躲在栅栏背后,看到金兀术的金兵来了就放床子弩,金兵无论是连环马还是什么骑兵,都抵不过这种强弓硬弩。结果刚一交战,金兀术就吃了败仗。回营后,夜里又被吴玠带领的宋军偷袭了一把。这时候军心就有点不稳了。 这时吴玠的弟弟也在军中,就劝他哥哥说:听说金军这十万人马的粮草都在一个叫东关的地方,不如派一千多人去把他的粮草给烧了,这样十万大军就了。 吴玠觉得他弟弟说得有道理,就依计而行。第二天,吴玠出营和金兀术交战,两军对垒,宋军士气很高,喊杀声震天,勉强正面抗住金兀术。吴璘则悄悄绕到背后,烧了金军的粮草。 就在金兀术和吴玠交战的时候,身后一阵大乱,只见自己囤粮草的地方火光冲天,心想不好,赶忙回身救援。 这时金兵乱成一团,逃的逃,散的散,吴玠率军乘势掩杀,金军大败。金兀术为了逃命把胡子割了,盔甲战袍都丢了,十分狼狈。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玠以弱胜强,终于保住了南宋的西部阵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