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三国吴帝孙权晚年很昏聩?任用小人与魏国间谍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东吴定都建业的时候,已经48岁。

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和众多上了年纪的人一样,喜欢疑神疑鬼。

曾经雄视天下的气魄、的胸怀都被浪花淘尽,渐渐走向昏聩。

先从一桩不起眼的间谍案说起。

一名间谍被任为高官 230年的某天,孙权看到一封奏章,上面说:我放弃了魏国的荣华富贵来投奔陛下,到东吴也有些日子了,您却从来没有注意到我,我有很多的计策也无法告诉您。

我在家里一日三叹,害怕这辈子就这样白白过去。

所以冒昧上书,恳请您能不能召见我一次。

网络配图 孙权一想,说不准真是个能人呢,先看看吧。

上书的人叫隐蕃,22岁,是个高级辩手,口才了得。

他从魏国逃跑,投降东吴。

但他真实的身份,是派来的卧底,让他长期潜伏。

并且明确指派了任务,那就是动用一切手段获得吴国的廷尉(大致相当于现在最高法院院长)这个职务,暗地陷害、离间大臣,挑起东吴的内乱。

隐蕃来到后,风度翩翩,侃侃而谈,而且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刑狱。

会谈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结束后,孙权问在场的人,对他印象怎么样?一个叫胡综的大臣说:他的上书像吹牛,类似;现场反应快,擅长诡辩,类似,但才干比不上这两个人。

可以先安排个小职务让他试试。

孙权不听,任他为廷尉监(廷尉的副手),已属高等官职。

隐蕃初战告捷,决定乘胜追击,私下和东吴的实力派拉关系,称兄道弟。

其中有两个人被蒙骗,引其为知已。

一个是左将军,也是正宗的附马,孙权小女儿的老公;另一个是廷尉,他们都被隐蕃的学问折服,逢人就夸他有王佐之才。

于是隐蕃府前,名气大振。

大家赶紧拍马屁,这肯定是即将崛起的政治新星。

孙权不愿意承担责任 第二年十月,孙权派孙布假装投降魏国将军王凌,然而布置下伏击圈。

隐蕃得到机密消息,见魏军大部队要上当可能。

火烧眉毛之际,为了保护同志们的安全,他仓促谋反,发动一批人在建业叛乱。

当然是飞蛾扑火,当场被捕。

但王凌听说东吴奇怪的骚乱后,冥冥之中有了不祥的预感,立即撤兵,孙权无功而返。

隐蕃身份暴露,被押上殿,孙权问他:你还年轻,就不要自己遭罪了,把同党交出来就饶了你。

隐蕃和无数的地下党一样宁死不屈,昂首就义。

说:大丈夫做这种事,怎么可能会没有同党!自己憋气自杀,年仅23岁。

网络配图 敌人的间谍都钻到眼皮底下了,孙权真是。

处理的结局却,郝普和朱据成了。

孙权对郝普说:你到处称赞隐蕃,还埋怨朝廷屈才,隐蕃内心长期不满,他造反都是你逼的。

郝普恐惧下自杀。

朱据被免官,过了四年才复出。

吕壹让大臣惶恐不安 隐蕃的职位是孙权亲自安排的,郝普和朱据只是平时多韶了几句,有什么错?真实的原因是,在晚年的孙权心中,自己是一贯正确的,怎么可能犯错呢?如果这件事还不算明显,那么从他晚年任用的人就看得很清楚了。

孙权突击提拔了很多小人,他们的任务就是天天在群臣中找茬,定他们的罪,同时歌颂孙权的英明。

最出名的一个叫吕壹。

吕壹本来职位并不高,只是搞文字工作的。

各州郡会上报文书,他负责审核。

这里面大有文章,写那么长的报告,说不定冒出个错别字,有几句歧义。

吕壹就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搞。

下面的大臣每天“亚历山大”,写上报文书手发抖,被吕壹整倒的一个接一个,不是挨批降职就是被关大牢。

吕壹由于表现出色,权力越来越大。

又负责监察百官、处理刑狱,已经类似于特务头子,担任的是如同的一把手。

他仗着孙权的宠信,自己却一直做的事,比如在关隘征税牟取暴利等。

群臣一片唾骂声,步骘和太子多次上书劝谏,孙权听之任之。

丞相,被他诬陷后软禁;,经常被吕壹责问查账。

其他人更不用说了,时刻徘徊在鬼门关前。

吕壹因害朱据自寻死路 但吕壹没有收敛,上帝要让他灭亡,必先让他疯狂。

朱据免官四年,刚刚复出不久,也被吕壹盯上了。

网络配图 236年,一次朱据的部队接受兵饷,工匠在钱上做了手脚贪污了一部分,吕壹怀疑被朱据贪了。

先拷问主管兵饷之人,并且把他打死了。

朱据很可怜他,用好的棺木埋葬。

没想到被吕壹抓住了把柄,说朱据厚葬这个人,就是因为他受朱据幕后指使。

孙权多次责问朱据,因为人已死,朱据无法为自己辩白,只好躺在草垫上等待判罪。

几个月后一个偶然机会,才发现是工匠做假。

孙权听说了这件事,非常震惊,说:朱据尚且被冤枉,何况一般的官员百姓! 于是开始彻底地追查吕壹的罪责,。

孙权为了平息众怒,杀死吕壹。

这件事对东吴的震动非常大,但总算有个令人欣慰的结尾,然而孙权的昏聩却是无法阻挡了。

“太子之争”造成了更大的动荡,把东吴推向了的深渊,从此走向衰败,直至亡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说三国“虎痴”许褚是一代奸雄曹操最好的保镖?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密三国:三姓家奴吕布杀上司丁原背后的真相

导读:有些人不喜欢,他背叛了两义父是不忠,杀了两干爹是不孝,总之,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那么,吕布为什么要杀上司丁原?它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隐情?网络配图 《》、《志》均说:“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史料上首先介绍的是吕布的“骁武”,也就是说吕布以“骁武”着称,当初是以自己的“骁武”投奔并州的,接下来介绍的是刺史丁原却给了他一个“主簿”的职位,如此骁勇的武将,却做了一个文官,这意味着什么?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越是文凭高、能力强,越是受到各方力量的排挤,比如,同事会给你白眼,讽刺挖苦你,上司会认为你想出风头,一旦你超过上司,那么他的地位就会不保,所以他会处处给你小鞋穿,安排给你并不擅长的工作,如此你就会产生怨恨,就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吕布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投奔到刺史丁原帐下,本以为平生所学能够得到施展,自己的抱负能够得以实现,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领导只给了他一个“主簿”的差事。主簿是什么?是辅佐主吏的文职官员,让一个舞枪弄剑的人成天同笔墨纸砚打交道,这是什么行为? 曾经看到一些人说,吕布不仅武功高强还文武双全,因为他做过“主簿”,这纯粹扯蛋,做主簿应该是吕布混的最郁闷的岗位。那么,丁原为什么任用吕布为主簿呢?丁原,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知书,少有吏用。网络配图 这是《英雄记》的记载,文意很直白的说,丁原出身寒微,是个“大老粗”,但有武勇,杀敌总冲在最前面,稍知礼节,但没有当官为政的才干。一句话,武艺不错,但不适合做官。由此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给吕布一个主簿,而不是别驾、治中或其它武官。有了以上背景,就不难理解吕布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吕布而让他杀掉丁原。 《三国志》说:“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就是说,引诱吕布杀了丁原,怎么引诱的?这个史料真的没有,或许董卓用了反间计,说丁原是杀吕布爹的凶手,以此来诱导吕布。说实话,这个也是扯蛋。我们无需作更多的推断,仅以《演义》为例,当李肃自告奋勇要当说客的时候,只提出用“赤兔马”作为诱饵,金银珠宝并未强求,而董卓欣然与之,更与黄金一千两、数十颗、玉带一条。这充分说明董卓对人才的重视,蔡邕哭董卓也能证明这一点。如此重礼对当时还是小吏的吕布来说,其诱惑力是难以抗拒的。再看看李肃与吕布的对话吧。 吕布说的尽是些“委身于丁原实出无奈······恨不逢其主”等等一类的牢骚,这表明了他怀才不遇的境况和心情。李肃说,像我这样没什么本事的人都当上了虎贲中郎将,你吕布的才能,肯定。金银珠宝,高官厚禄,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又能让自己的仕途大进,这对于初涉江湖、以技能求职的吕布来说,夫复何求?网络配图 所以,吕布跳槽,那是迟早的事。我们没有资格嘲笑吕布,有句老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狂傲的诗仙尚能向小小的州长史谄媚低头(《上安州裴长史书》),就是现在的事也是屡见不鲜。 至于吕布认丁原为义父的说法,纯粹是小说家之言。史料记载的丁原对吕布是“大见亲待”,仅此而已。董卓需要吕布的勇猛,吕布攀上高枝找到更好的靠山,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当然,吕布自身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就像一枚裂开缝的蛋,终究会散发出一些异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