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八个名人:被国人“黑”了上千年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中国历史真象一个被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有人被洗白,也有人被抹黑。

下面就为大家说道说道那些被抹黑的历史人物。

一、:一说起纣王,立刻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中的暴君。

几千年来,在中国人心中,商纣王不仅是中国古往今来昏君、暴君的〝代言人〞,而且已经成为邪恶势力和罪恶人性的象征。

直到今天,经过从西周起至今后人三千多年的加工和渲染,纣王的形象已经被定性了。

纣王是的亡国之君,他的名字并不叫纣,他的正式名字叫子辛,也叫帝辛。

〝纣〞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丑恶谥号,〝残义损善曰纣〞,也就是指凶恶不义的意思。

其实帝辛也做过功在千秋的事。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开拓了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

当时这些地区生产力低下,小部落还处在原始社会,正向中原地区伸展,纣王的祖父、父亲都在步步退让。

直到纣王时期,组织大规模军队与之对抗,最终平定东夷,打到长江下游,中原文化也随之传播到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一带,这为后来中国形成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创造了先决条件。

的弟子之一子贡就为纣王平过反,他说纣王的罪行不像史书所言那样夸张。

帝辛的罪状是“千年积毁”的结果,是“层累地选成”的结果,那么,人们自然而然地要问:谁在抹黑帝辛? 哪些人参与“千年积毁”的“选谤”队伍?仔细分析帝辛罪状的累积过程,剖判其背后的目的与利益取向,结合“层累地造”的年代,这些人便再难躲着在阴暗的角落里,其身份亦呼之欲出,清晰可见。

抹黑帝辛的第一类主力是灭商之后的西周,当时的西周崇尚神学,如同历代朝代般,为了给自己的国家打出顺应天意的口号,那么自然要将前代国家抹黑,让人民都认为自己是替天行道,这样就可以达到巩固自己统治的作用。

二、:《》中,周瑜是一个风流倜傥、有些才干,但心胸狭窄,总想算计却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的大都督,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是一个性格暴躁,政治、军事才能远逊于诸葛亮最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人。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时追尊其为平虏伯。

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汉太尉之职。

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

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远大。

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兵讨时,家人移居舒县。

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交好。

周瑜和孙策在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

小说《三国演义》里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慧,对历史上的周瑜形象做了较大的改动,并虚构了较多的情节,如,周瑜的主张不太明确,是战是和踌躇不定,诸葛亮借修筑之事,智激周瑜,坚定周瑜抗曹的决心。

是与〝三气周瑜〞、〝〞、〝既生亮,何生瑜〞这样一些典故相联系着的人。

其实大都督年轻有为,气量宽宏,而且是赤壁之战大破曹操的第一功臣(说真的跟诸葛亮没什么关系)。

而且毕生都没跟诸葛亮交手过,两人有没有见面还是个未知数。

三、:隋炀帝的恶名,最早可以追溯到瓦岗军首领李密发布的《讨隋炀帝檄文》,历数了隋炀帝十大罪状,如弑父、乱伦、嗜酒、劳民、滥赋、兴役、征辽、滥诛、卖官、无等等,总之是〝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与文献皇后次子 ,第二位。

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他在位期间开创制度,修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后来的史书及小说也不同程度地对隋炀帝进行丑化。

最终,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暴君的形象定格。

隋炀帝杨广虽然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并不是无能之辈,相反他是个政治和野心都高瞻远瞩的人。

不仅修文藏书、开创科举,还大力提拔寒门子弟、打击豪门世家,且大力开拓西域,使四方诸国诚服。

修大运河,创下绝世伟业。

虽然因为穷兵黩武、急功近利、耗尽民力、苛捐杂税等终让他走上亡国之君的道路,但是他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昏君。

四、法海:法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白蛇传》中,法海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冷血的阻止许仙和白娘子相爱的顽固和尚。

但据史料记载,法海原为唐代宰相裴休之子,后在金山寺出家,一生潜心于佛学研究,成就颇高,可谓一代禅宗大师。

而且在冯梦龙的原著《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的故事中,法海也是一位真正的得道高僧,以慈悲为怀。

可是《白蛇传》却彻底扭曲了法海高僧的形象,他成为了封建的、黑恶势力的代表。

五、刘:在狸猫换太子被黑得那叫一个惨。

狡猾,嫉妒心强,为了后位不择手段,陷害。

但事实上她常与汉之、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对视如己出,关怀备至。

所谓李宸妃只是身边的宫女。

至于争后之说的事实是,本身就是要立刘娥为后,只是刘娥无所出,于是找此宫女当代孕。

之后此女受封,在宋仁宗继位后,刘娥还让晋升为李宸妃,她去世后并以皇后之礼下葬。

不过另一方面,她确实干涉朝政,把宋仁宗弄得很压抑。

六、:提起庞太师,你是不是就会想起《少年包青天》里的那个总与、八贤王等人作对的大奸臣?没错,这位也是被文艺作品黑的极惨的一位。

庞太师,名庞籍,北宋人。

先后担任过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枢密使、宰相等。

还是韩琦、等人的好友,司马光、等人的恩师。

据《宋史》,庞籍是一位刚正不阿、廉政爱民、文可安邦、武能定国的忠臣、好官,〝田园贫宰相,图史旧书生〞对其一生的最好总结。

另外,电视剧中的八贤王其实也并没那样高大上,这位王爷在23岁时就病逝了,没有什么功绩。

北宋仁宗年间外戚张尧佐,小心谨慎,十分通晓吏治,熟悉法律,因是外戚而被任用(其侄女为温成皇后,为仁宗所最爱),很快就地位显赫,位极人臣。

他才是诸多小说中“庞太师”的原型。

而“庞太师”三个字只是个作家编出来的名称代号。

庞籍只是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对号入座”而已,错只错在小说家们不该让那太个“庞”。

历史上曾经有包拯多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口水溅了仁宗皇帝一脸,最终使皇帝罢了张尧佐的官。

《三侠五义》中以这段历史为原型,改编出了包公与庞太师的故事。

七、潘仁美:在任何一部有关〝〞的文艺作品中,潘仁美都会出现,他被作为奸臣的代表,与杨家作对,,致使自杀殉国。

可是作为潘仁美的原型,名将潘美应该是一个屡建战功、的忠臣良将。

至于潘美致使杨业死亡这一说法,也被史学家否定。

《宋史》记载,杨业的死,应该是当时的监军王?的错误战略造成的,而潘仁美因为无法反抗王?所以没能及时发兵救杨业。

当时,潘仁美也收到了降职处分,但主要责任并不在他。

所以,文艺作品中所说的潘仁美公报私仇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八、尹志平:尹志平,金末及元代蒙古时期著名全真道士,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

在金庸的《》中,尹志平成为了暗恋小龙女并乘机玷污小龙女的猥琐男。

而实际上,尹志平是一个勤于诲人,严于律己,不慕荣利,甘居淡泊的道士,全真道在其掌教之后更是得到了鼎盛发展。

后来,金庸先生也觉得自己这样写一位的古人不好,遂将原小说中的〝尹志平〞改为了现在的〝甄志丙〞。

但是恐怕有很少人会注意这样的细节,在我们心里,提起尹志平,大概第一印象还是《神雕侠侣》里面玷污小龙女的猥琐道士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罗艺的燕云十八骑有多厉害?罗艺反唐前因后果

相传,燕云十八骑是罗艺的杀手王牌,罗艺就是凭借燕云十八骑立下赫赫战功,占领幽州,后来一举击破突厥,使其不敢进犯的利器。 罗艺的燕云十八骑有多厉害? 燕云十八骑,字如其名,由十八个武功高超的人组成,每个人的配置是一样的,身着统一的服装(寒衣、面罩、披风、马靴等等),佩戴统一武器(匕首、弓箭、弯刀等等),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踪迹,他们总是神出鬼没,也没人知道他们的真实面目,他们活动的地带一般都在大漠。 大唐统一天下,李渊即位,突厥进犯大唐,李渊命令罗艺打退突厥进攻,罗艺就是带领燕云十八骑出师突厥的,这是一支十分凶狠的杀人部队,在罗艺的带领下,燕云十八骑进攻了突厥并为先锋,数千骑兵随后,每次杀掉一部分侵略者,使得蛮族的首领不敢轻易来犯,听到燕云十八骑的名号也是闻风丧胆,不敢与之相较量,不敢侵犯大唐半步。后来有人评价罗艺的燕云十八骑,所到之处,可见其快、准,战况极其惨烈。 登基成为,对罗艺进行封赏,但因为罗艺原来经常羞辱李世民,并与前太子交好,罗艺害怕会被打击迫害,于是决定造反,叛变大唐。 历史无从考究,燕云十八骑的活动范围一直在大漠附近,很少出入中原,叛变的罗艺失去了战斗的武器,最终无疾而终,战败后,被手下杀死,并取下首级。 而燕云十八骑向来以号角为令,只听从主人,罗艺死后,燕云十八骑也被解散了。 罗艺反唐前因后果 自古以来,乱世出英雄,尤其是面临统治下,君主昏庸无道,,沉重的赋役,百姓们,为了生存,各地起义接踵而起,希望推翻暴君统治,建立新的王权,罗艺从中脱颖而出。 罗艺骁勇善战,很快收复了东北大片领地,各地割据势力纷纷拉拢他,希望依靠依仗罗艺力量增加势力。权衡再三,罗艺决定投唐,归于李渊麾下。罗艺的归降为大唐注入了新的血液,大唐,一发不可收,统一天下。罗艺因为军功赫赫,被李渊盛情接待,封为左翊卫大将军。 但罗艺一直以来,勇敢无敌,但是智谋不足,面对皇帝的重视、自己的战功赫赫,有些不知所以,居功自傲、目中无人,甚至不将李渊次子李世民放在眼里,数次出言顶撞、言语羞辱。罗艺与太子李建成关系交好,结为党羽。后来在玄武门政变中,李建成战败,引起了罗艺的恐慌。虽然李世民即位后对罗艺进行了封赏,但仍然没有打消他的顾忌,他认为李世民会报复自己,长此下去,便起了反唐之心。 促使罗艺反唐的还有一件事情,当地有个女巫,号称无事不通,无事不晓,女巫奉承罗艺的妻子,说其有国母之相。在罗艺妻子的支持下,罗艺依然决然的举起了反唐大旗,私下与党羽商议反唐事宜。 罗艺假传圣旨,麾兵入朝,李世民只得下令将他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著名将领骆秉章生平简介 骆秉章是如何死的

是晚清时期著名将领,广东花县人,与、、等人并称“晚清八大名臣”。骆秉章生于公元1793年,去世于公元1866年,原名骆俊,字吁门,号儒斋,谥号文忠。 五十八年,广东花县的一户人家喜得麟儿,这个刚刚降生的孩子就是骆秉章。骆秉章自幼勤奋好学,希望能取仕,光耀门楣。十二年,读了三十多年书的骆秉章终于中六十名进士,殿试二甲二十七名,朝考入选,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被授为编修,迁移为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 骆秉章办事严谨清正,是不可多得的实干家,因此极受朝廷信任。道光二十年的时候,清正公平的他,被道光帝下命彻查吏部银库事宜。他上任以后,立刻着手调查,清查陋规,使吏部官风为之一清。 骆秉章照章办事,要求又极为严格,有他在,官员们都不能再徇私枉法了,大家便商量着要找个机会将其弄走。一干人等查了半天,硬是没有发现他的一丁点疏漏,此事只得不了了之。当时穆彰阿因此事极为器重他,想要他再在吏部任职三年,认为他在对国库大大有益。骆秉章则说:“我留在此地一年那些官员就已经非常难做了,如果让我再留三年,恐怕那些官员们一个都不能活了!”可见其为官之严。此后骆秉章历任给事中、鸿胪寺少卿、奉天府丞兼学政等职。 官员贪污受贿古来常有,更何况吏部的官员还守着国库这么一个钱袋子。他们天天看着国库里堆积的金银,如何不眼馋,有一个人开始利用私权贪污银两,自然会引起后面人的接连而上。,国库亏空自然越来越多。 道光二十三年,国库亏空九百多万两的事宜被揭发。整日日理万机,没空管理国库到底还有多少银子,所以才会派人稽查。正好此前稽查的官员就是骆秉章,此事出了事,如何不怪罪他。骆秉章因失察之罪被罢职,仍罚赔库款一万八千二百两赔罪。 虽然因为国库亏空,骆秉章受了惩罚,但也正式进入皇帝眼中。召见时对他说:“你这一年年查库办得很好,不只是朕一人知道,而是人人皆知。如今有了此案你的名字将会更出名,如果没有这个案件,朕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呢。你好好读书,认真做官,将来好好为国家办事。”所以特旨以庶子的身份留用。 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任为湖南巡抚,入湘十载,位居封疆,治军平乱,功绩卓著。年间,运动轰轰烈烈,。咸丰二年,太平军攻入湖南,因为防守不力,骆秉章被革职留任。后以守长沙有功而复职,并为清廷所倚重。此后在咸丰、道光两朝,历任湖北巡抚、湖南巡抚、四川总督。 同治元年,骆秉章派重兵防守大渡河,断石达开后路,石达开被围于安顺场。被包围的石达开部,派人送来书信,请求议和谈判。骆秉章表面答应,等石达开前来之后,立刻将石达开俘虏,后将其押解至成都凌迟处死。注意是凌迟处死,方法极为残暴,因此在后世因此名声受损。不过清王朝当时却极为赞成他的功绩,授其太子太保衔。 同治六年,骆秉章因病死于任上。终年74岁。清政府赠太子太傅,入祀良祠,给谥号文忠。他生前尽管远离京都,但上位者决策,仍然需要听取他的意见。如今身死,错失一员能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