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天堂”苏州的奠基人 五代吴越国钱元璙父子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1
钱元璙(公元886-942),字德辉,初名传璙,浙江临安人。

钱元璙是大名鼎鼎的吴越国王钱镠的第六子。

钱镠在位时,他做过宣武军(今河南开封)节度判官,太傅,同中出门下平章事等官。

后其弟,钱镠第七子钱元瓘继承吴越国王之位后,众兄弟尽改“传”为“元”,钱传璙也就改名为“钱元璙”,升检校太师,中书令,开封仪同三司。

后晋封钱元璙为广陵郡王,不及受命而病故。

钱元璙在《资治通鉴》上写的都是他头衔的变化。

他的头衔很长,有40多字,为“苏州刺使、中吴建武军节度、苏常润三州团练使、加检校太师、守太傅、同平章事、侍中、中书舍人、彭城郡王” 。

其中真正管事的,还是苏州刺史和中吴军节度使。

有关钱元璙形貌性格的记载并不多,《吴越备史》中只说他“仪态瑰杰,风神俊迈,性俭约恭靖,便弓马” ,,风度潇洒,谦虚节俭,英勇善战,这个钱元璙也算是个人中豪杰了。

这大概不全是野史的溢美之词,从一则故事中也可见一二。

徐绾起兵背叛钱镠,钱镠派大将顾全武到杨州联络一起对付徐绾。

为了表示诚意,钱镠让钱元璙一起去。

这显然是个很危险的事,钱元璙当年不过十七岁,却慨然应诺,扮作顾全武的贴身小仆前往。

路过润州时,润州团练使安仁义设宴招待,看顾全武的贴身小仆,聪明伶俐,大为喜欢,要以十个仆人来换钱元璙。

顾全武含糊其辞,不敢多说,半夜里花重金买通守城的士兵,连夜过江。

到了扬州,钱元璙向杨行密“指陈逆顺之理”,杨行密“为之动容”,感概地说:“生子当如钱郎,我之子豚犬耳”。

杨行密不但同意与钱镠结为同盟,还把女儿嫁给了钱元璙。

钱元璙的政绩主要体现在治理苏州期间。

钱镠统一两浙、定都杭州,建立吴越国后,钱元璙以战功迁升苏州刺史,带兵驻守苏州。

苏州城原为春秋时吴王所筑,系土城,时已残破。

他治理苏州三十年,很有治绩,特别是其于苏州园林建设的贡献,泽被后世。

史书还记载他“俭约镇静,郡政循理”, 使苏州人民。

在经济上,钱元璙“置都水营田使,疏导诸河”,“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实行了许多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使当时苏州的农业,手工业都有较大的进步,促进了吴地经济的繁荣。

钱元璙及其子钱文奉(钱镠第十一个、钱元璙次子、生于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他们父子俩在苏州六十年,正是苏州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可谓太平盛世,而钱元璙父子也因此而得以同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

钱元璙父子治理苏州时,苏州的水田是全国最好的,曾受到范仲俺的夸奖。

苏州有一支政府组织的营田军,人数达七、八千人,专为田事导河筑堤,也是全国之最。

《吴郡图经续记》的作者朱长文说:“当兵以剽焚之后,而元璙以俭约慎静镇之者三十年,与江南(南唐李煜)接境,而能保全屏蔽者,元璙之功也。

”朱友文觉得,苏州经钱元璙、钱文奉父子前后六十年的经营,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大城市,所以,朝廷对派驻苏州的地方长官人选,常常是慎之又慎,非台阁之贤,谱宪之序,不以轻授。

武肃王钱鏐一生妻妾八人,生有三十个儿子。

谁来接班?以战功而论,钱元璙和钱元瓘不相上下,两人分别出任镇海、镇东节度副使,分守苏州、湖州,地位相当。

两人同年出生,同岁结婚,细细考评,钱元璙还略占优势,当时,元璙有五个儿子,但元瓘因原配夫人马王后没有生育,故得子较晚,元璙是正室夫人所生,元瓘也象他的几个儿子一样是待妾所出;元璙是哥,元瓘是弟。

但钱镠选择了元瓘接班。

虽然史家认为钱元瓘在狼山江之战中,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但钱镠也许更看重他能理解和接受“子孙善事中原,切勿以中原帝姓多变而改国之大政”的政治路线。

钱镠是成功的。

钱元璙尊重父亲的选择,并主动来杭看望钱元瓘。

而元瓘也丝毫没有趾高气扬,以国王自居,而是以弟弟的身份说:“这位本是兄长的”。

元璙则谦虚地说:“父王决定很正确,你是”。

这在当时朝中和各藩国为继位而兄弟相残之际,元璙能做到这一点,实在不容易,因而,两人都被对方的话所感动,,。

钱元璙在苏州一住就是三十年,认真做好他的苏州刺史。

钱元璙除了经略苏州地方建设外,还“颇以园池草木为意,建南园、东圃及诸别第” 。

《吴郡图经续记》说元璙“好治林圃, 釃流以为沼,积土以为山,岛屿峰峦,出于巧思,求致异木,比及积岁,皆为合抱,亭宇台榭,值景而造,所渭三阁,名品甚多,二台、龟首、旋螺之类”。

因而, 苏州的园林史应该为元璙父子留下一笔。

连苏州的标志性建筑——虎丘塔也是他们坐镇苏州时修建的。

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钱镠将苏州升格为中吴军时,顺手又将原属苏州的嘉兴县升格为开元府,兼领嘉兴、华亭两县。

这也是为了防止元璙的权力过大。

元瓘接位后,立即罢开元府,将嘉兴、华亭、海盐、依然划归中吴军管辖,显然是安抚一下钱元璙,有兄弟之间共享富贵的意思,当钱元瓘大位坐稳后,又将嘉兴、华亭、海盐三县划出,另置秀州府。

为了确保苏州的安全,钱镠还派梅世忠、李开山两员大将屯兵苏州府属常熟东北三十多里外的许浦上游,由于驻军,老百姓也逐渐聚集,慢慢形成了一个集市,因这两位将军治军严格,深得老百姓的爱戴,这个集市就以两将之姓冠名,设了梅李镇。

如今已成为常熟市的经济强镇、文化名镇。

元璙之后,其子文奉袭父职,又继续经营了数十年,从此,苏州以园林享誉中国。

杭州、苏州两个都市的发展,使吴越的繁荣更加深入国人之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成了中国人的共识。

但苏、杭在五代前名声并不显赫,有了长江三角洲的繁荣,有了几代人对西湖的开发,特别是有了西湖的秀丽和苏州园林的精美,才使有共享“人间天堂” 的美誉。

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告慰苏杭的奠基者:苏州、杭州已经成为华夏大地上两颗璀灿夺目的,即使此外别的什么也没做,您们也已经为中华民族后代子孙造福无穷而可以自豪了。

说到秀州,自然会使人想到耸立在南湖上的“烟雨楼”,南湖不仅以中共一大会址之一而闻名天下,也以由中共元老董必武题写楼名的“烟雨楼”而声名远播,而这座楼最早是钱元璙为了“以馆宾客”而建造的,应该不是一时的。

从现在的眼光看,钱元璙可谓是一个狂热的园林建筑爱好者。

他在苏州时,建起了苏州发展史上最大的园林——南园。

《吴郡志》载:“南园,吴越广陵王元璙之旧圃也。

老木皆有抱,流水奇石,参差其间。

王禹俑为长洲县令,尝携客醉饮,”有诗曰:“天子伏贤是有唐,镜湖恩赐贺知章。

他年我若功成后,乞与南园作醉乡。

”可见南园的当日之盛。

苏州的名园,如苏舜钦构筑的沧浪亭、创建的郡学之庙,都是南园的一部分,南园之大可见一斑。

钱元璙何时在南湖边建楼已无可考证,但肯定在其统治苏州期间。

《十国春秋》说:“元璙作金谷园以娱老,又建烟雨楼于滮湖之上。

”明《秀水县志》说:“元璙筑台鸳湖之畔,以馆宾客。

”他在南湖边筑楼是为了“馆宾客”,可见他长年住在苏州,只是在公务之余,邀上亲朋好友,在南湖畔作几日休闲之游。

在其心目中,其地位是远远不及苏州南园的吧。

建立后,吴越归顺大宋,保境安民,嘉兴也因此而避免了兵火之灾。

当年的上海县属松江府,而当时的松江府又归秀州管辖,而秀州时而独立时而又归苏州管辖,所以今日作为“长三角”中心的上海如此繁荣,也与钱元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钱元璙父子经营苏州六十年,“一时才艺多依之”是有成果的。

龚明之《中吴纪闻》记云:“(钱氏父子)皆为中吴军节度使,开府于苏。

时有丁陈范谢四人者,同在宾幕。

”这四人是同僚,同为中吴军节度推官。

推官是节度使幕僚,按照级别,依次有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等。

推官的身份,近似秘书。

但这四个小秘书的孙儿辈,却是北宋鼎鼎大名的人物,丁守节,其孙,贵为丞相。

陈赞明,其孙陈子奇,官至太子中台,被称为“吴下三贤人”,家住阊门。

范梦龄,其曾孙是范仲淹。

谢崇礼,其儿子谢涛,官至太子宾客,属东宫官属。

谢涛有文名,与卢镇齐名,时称卢谢。

王鏊《姑苏志》对这一现象称赞不己,很羡慕“其子孙皆至大官”。

所以现代史家也认为:时至北宋,以两浙之境而论,苏州最出人才,这与钱元璙、钱文奉幕府有着或多或少的渊源关系。

钱元璙虽不在三代五王之列,但他对吴越国内部的团结统一,对吴越国百姓的安宁幸福和今日苏州及“长三角”的繁荣是有特殊贡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龙”频繁出现在明朝正德年间,反映了什么呢?

吸舟二十余艘、口吐火,目如炬,正德年间频现“龙”之异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龙在中华文化圈一直处于比较独特的地位,中国的龙文化也是极具特色,中国的龙崇拜在世界上最为久远,而且经久不衰。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龙文化构成了中国的文化本源,龙通常在民间以正义的形象出现,几乎活跃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正因如此,上至天子下达百姓对龙有一种特殊的情况。

根据史书记载,“龙”在明朝正德年间频频出现,而且多以异像出现。

诸如正德七年六月、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都曾出现异龙现象,“或口吐火,目如炬……吸舟二十余艘,并舟人空中坠地”,或“有物如猪头,其色正绿,堕于上前”等等,几乎都是以一种不祥之兆出现。

现在我们知道,“龙”只是以一种图腾象征存在于社会文化中,现实世界里并不存在“龙”这种生物,那么“龙”频频出现在正德年间反映了什么呢? 石雕龙柱 正德皇帝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据《明史》记载,明朝自正统年间以来,国势逐渐衰落,而皇帝又只顾嬉戏游乐,不顾政事,以至于朝纲紊乱。

虽然至王朝危亡,但是无论是朝中还是民间的抱怨之声此起彼伏。

自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天象,而正德年间天象频频出现异像,或许就是朝中官员以及民间百姓故意编纂,由此对皇帝起到警戒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牧简介:战国时期赵国名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名牧,战国时期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家,与、、并称“”。

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 ,因在宜安之战重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

公元前229年,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

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

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

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人物生平 大破匈奴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赵国柏仁人。

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

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

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

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

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

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

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

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

出兵交战,屡次失 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

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

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

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

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

”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

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

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

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

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

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

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

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

灭了襜褴(chānlán),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

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连却秦军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公元前246年以后。

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

公元前245年,逝世,悼襄王继位。

公元前244年,让乐乘代替廉颇大将军之职位,廉颇一怒之下,领军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就带领自己部下,投奔去了。

当时,、已死,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公元前243年,赵王派李牧进攻,攻下燕国的武遂(现河北省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现河北省固安县南)。

公元前242年,赵王派将军庞煖再次进攻燕国,杀死燕将剧辛。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赵王迁即位。

公元前234年,秦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杀赵军十万。

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

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 对峙。

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

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

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

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

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

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

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

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

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

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

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王再次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自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拊邯郸之背。

将赵拦腰截断,进到番吾(现河北省平山县南),因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

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

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

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

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

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

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

李牧击破秦军的同时,南距韩、魏。

惨遭冤杀 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

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

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

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

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

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

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

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

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