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最先让我们熟知的便是他的,赵匡胤当年在陈桥驿发起兵变,最后才荣登帝位,而他的生平经历也让他对身边武将们都没有绝对的信任! 后来,在一次宴会中,赵匡胤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他不能再等待了,于是借着这次宴会,他让手握重兵的几位大将们都荣归故里,将他们原有的兵权,统统握在自己的手里! 其实,赵匡胤的害怕也是有道理的,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朝代更替非常快,稍微一个不小心,自己打下的天下就有可能变成他人的了。
只有强大的人,才能成为,否则,迟早会被更强的人所取代! 赵匡胤能做皇帝,也是靠着自己手中的兵权,对他来说,深知兵权的重要性,因此,他的担心也有一定的道理的,在杯酒释兵权后,那些大将军们也都很识趣,有人借口患病辞职等等,最后基本都回了老家享受该有的荣华了! 赵匡胤在把兵权收回来以后,进行了新的调整,让军队可以听从自己的调遣。

后来,他还把兵权一分为三,即: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侍卫步军都指挥司这三司一起来共同管理! 然而,赵匡胤千算万算,最后还是没有料到最后还是被一人给篡权了,他精心调整的目的就是防止手下造访作乱,可是却没有想到篡权的这个人就是他的同胞弟弟! 因为是亲兄弟,所以赵匡胤对赵光义是非常信任的,他在位期间也不断的加大了赵光义的权利,还封他做了晋王。

之后还有各种的赏赐,地位一度比宰相都要高! 曾经的杯酒释兵权,却没想到遗漏了一人,赵匡胤觉得同胞兄弟是值得信任的,可最终事实告诉他一点都不值得。
赵光义的权力日渐变大,十几年后的一天,赵光义狠心杀死自己的大哥,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就这样宋太祖的江山直接到了弟弟赵光义的手里。

亲兄弟还要明算账了,更何况是古代那个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时代,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通过历史只是希望我们能够正确的看待历史,从中汲取好的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元昊的叔父山遇惟亮:差点改变宋夏格局的人
山遇惟亮,《西夏书事》介绍为:山遇,名惟亮。山遇惟亮是西夏开国李元昊的叔父 ,《西夏书事》中以「山遇」称之。因为山遇惟亮是李元昊之叔,而李元昊的党氏为「嵬名」,所以山遇惟亮又常被人称呼为「嵬名山遇」。至于「山遇」是他的官职还是外号,还是封地名现已不可考。 山遇惟亮为西夏初期的军政大臣,先事李德明,李德明死后辅佐李元昊。因反对李元昊自立为帝,逃往宋国,却被宋国押送回西夏,被李元昊乱箭射死。 山遇惟亮生前任西夏左厢监军,山遇惟亮的亲弟惟永则掌西夏右厢监军。山遇惟亮与惟永,还有他的一个堂弟惟序,均为元昊心腹股肱之臣。 山遇惟亮是其家族的首领,多次为西夏立下战功。其活跃时期应为李德明至李元昊称帝前。此期间西夏与无战事,故宋史并无山遇战绩。 宋天禧四年 (西元1020年),李德明迁都怀远镇(原属灵州,今宁夏银川市)。宋天圣六年(西元1028年),李德明命其子李元昊与山遇惟亮领兵取甘州。宋明道元年(西兀1032年)九月,李德明又派李元昊取凉州。虽然史无记载,但是从后来元昊重用山遇惟亮兄弟主持军政来看,在西夏席卷河西大漠的征战之中,山遇惟亮兄弟必然居功厥伟。 明道元年(西兀1032年)十月,李德明去世。李元昊即位后,与山遇惟亮分兵占领瓜州(今甘肃安西东)与沙州(今甘肃敦煌东)。至此西夏势力直抵玉门关,据有整个河西走廊,与宋、辽成之势。 西夏大庆二年(西元1037年)七月,李元昊召集党项诸豪酋於贺兰山会盟,提出称帝一事。山遇惟亮以西夏经济过于依赖宋国,如称帝则必将引起宋夏战争,经贸断绝,国家必困为由坚决反对李元昊称帝,无奈李元昊其意以决。 李元昊无法容忍军政大臣山遇惟亮与自己异心,遂暗命山遇惟亮之弟惟序自首其兄谋反。山遇惟序不忍,将之泄露与山遇惟亮。山遇惟亮带妻、子共二十三人逃往大宋。李元昊一路追击,宋将郭劝不知山遇是否真降,又恐得罪李元昊,故将山遇惟亮绑起遣送回西夏。 西夏大庆二年(西元1037年)九月,元昊命人将山遇惟亮绑在山坡上,然后用乱箭射死。山遇惟亮死后不久,就在同年的十月,元昊称帝建国,改元“天授礼法延祚”。 《西夏书事》:“山遇有勇略,其死也,国人(西夏人)哀之。” 宋朝大臣富弼评价道:“其(山遇)一心向化,为庸奴(郭劝)所败,遂致身死族灭,(山)遇亦穷矣!” 山遇惟亮心向宋朝,熟知西夏虚实,知兵懂兵而且在西夏威望极高。如果真能用他,宋夏战争宋国就不会打得这么惨。当然历史是没办法假设的,后人也只能叹息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宋大臣杜范地墓地在哪里 杜范墓地的修复
杜范(1182~1245)大臣。字成之,号立斋,谥清献,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杜家村人。嘉定元年进士。历官殿中侍御史、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同知枢密院事、右丞相兼枢密使。2006年12月,杜范墓在黄岩被发现。 南宋大臣杜范地墓地在哪里 2006年12月26日,黄岩区博物馆副馆长宋良等4位专业技术干部专程前往该区宁溪镇牌门村,认真考察了前不久村民发现的一块墓碑,确认此碑为南宋右丞相杜范墓碑。 据记载,杜范(1182-1245年),字成之,号立斋,黄岩杜家村人。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先后在金坛、婺州、安吉等州县为官。绍定三年(1230年)调入京城,历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最后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杜范作为一位政治家,以爱国、清正廉洁彪炳史册。他非常同情民间疾苦,在地方为官时经常减轻徭役,赈济贫民,还广修水利,大兴文教。他为官30多年家中田产未增一分,老家房屋十分简陋。由于日夜操劳,心力交瘁,加上长期清贫的生活,他只当了100多天丞相就死在相位上,终年64岁,追认他为“清献”。灵车过处,百姓涕泪滂沱,聚祭巷哭。据说葬于黄岩县西35公里靖化乡黄杜岭,就是今日牌门村,但长期以来有关人员来考察,只见遗址,不见遗迹。 杜范墓地的修复 前不久,牌门村民叶小娃路过溪边,见溪床露出石碑一角,立即挖出来。此碑长60厘米,宽30多厘米,厚10厘米左右,细读文字,为“宋少傅清献杜公墓”,遂加以保护,并告知当地文化部门。 对此,黄岩当地居民多次呼吁修复杜范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