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究竟是不是第一谋士,贾诩的真实水平到底如何?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贾诩是三国比较有名的谋士,最近关于贾诩的讨论比较激烈,很多人认为,贾诩是三国第一谋士。
那么贾诩真正的实力如何,是不是三国第一谋士呢?我们结合史料中贾诩的一些事迹来分析。

贾诩是西凉武威人,西凉这个地方自从中期开始,就非常乱。
氐族和军阀造反那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三国其他的谋士的的成长环境没有一个比贾诩更恶劣。
史书虽说没有记载贾诩具体的成长,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贾诩的少年时光并不美好。
这种成长环境,养成了贾诩独特的个性和处世观。
《三国志》记载,贾诩年轻的时候被推举为孝廉,并做了郎官。
相当于现在的预备干部。
但是贾诩居然辞官不做,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叛变的羌族,并且被抓了,贾诩对羌族首领说,我是段颍的外甥,你们不要轻举妄动。
这个羌族头领一听,果然。
因为段颖在羌族人心中是杀神一般的存在。
段颖一生和羌族战斗180多次,杀羌无数。
羌族人非常畏惧。
就放了贾诩,而同行的人都被杀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贾诩善于借助一切可以帮助的力量保全自己。
并且对做官不怎么热衷。
我们中国古代士人讲究学而优则仕。
就是有你能力了就去做官,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国其他谋士没有一个能够免俗。
但是贾诩对此并不感冒。
公元192年,死了,西凉军团群龙无首,人心惶惶。
董卓的下属李傕、郭汜等人打算解散军队回老家西凉。
而贾诩建议李傕郭汜先不要解散军队,因为,将军没有军队就像老虎没有了牙齿,一个就可以解决问题。
还不如带领军队回长安。
这李傕郭汜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杀了个回马枪。
没想到还成功了。
很多人认为,这是贾诩蓄谋已久的,有意弄乱天下。
其实,贾诩当时并没有想这么多,贾诩只是听说长安的打算清算西凉军。
而贾诩也是西凉军团的一员,自己没有办法幸免。
于是想出这一招驱狼吞虎的办法自保。
根本没想到局势会糜烂到那种程度,他本人也非常后悔。
后来的局势贾诩自己也没办法掌控,李傕和郭汜完全是两只恶狼。

得势后根本不鸟贾诩,表面上给贾诩高官厚禄,实际上我行我素。
比如,李傕想把软禁到军营,的来咨询贾诩的建议,贾诩说这样不行。
结果李傕并没有理会贾诩。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贾诩并没有掌控一切的能力,现在很多人称贾诩为毒士,是没有道理的。
虽说反攻长安的建议是贾诩提的。
但是贾诩顶多算提醒。
李傕郭汜只是当局者迷,一时间被董卓的死打击的有点大,没有考虑到而已。
等他们缓过来,未必就想不到。
而且,后面的事情发展,贾诩完全插不上手。
只能够眼睁睁看着李傕郭汜把关中搞得乌烟瘴气。
后来贾诩投靠张秀,劝张秀投降曹操。
在这之前张秀背叛过曹操一次,还在战斗中杀了曹操的爱将,爱子。
但是贾诩却劝张秀投降曹操。
还说,曹操这时候要名声,一定会既往不咎。
于是张秀就投降了曹操。
对于这件事,贾诩做的有点不厚道。
贾诩完全是为自己,只是想为自己找一个养老的地方。
毕竟在投靠曹操之前,贾诩也是颠沛流离,没有稳定的落脚点。
但是,贾诩完全不考虑张秀的死活。
张秀投靠曹操,曹操短时间确实不会把张秀怎么样,毕竟曹操想借着招降张秀的事情向天下证明,我是非常大度的。
可是难免不会秋后算账。
而后面张秀在曹操北征乌恒的途中不明不白死去,张秀的儿子张泉卷入魏讽的谋反案也被处死。
父子的结局真是耐人寻味。
不管是不是曹操秋后算账,但是确实没什么好的结果。
在我看来,张秀作为一个军阀,还和曹操有仇,居然还投靠他,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而且这天下又不是只有曹操一个归宿。
张秀完全可以南下。
投降曹操是贾诩的最好的选择,但不是张秀最好的选择。
从这事,我们也可以看出,贾诩考虑事情的时候,是以自己为中心。
不会考虑其他人的。
作为一个谋士,不能够处处为自己的主公着想,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谋臣。
等到贾诩投降曹操后,也没有为曹操在军事上有太多的建树。

政治上也没有过人的地方,而是非常低调。
曹操不主动问,不会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
史书记载: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
这没有谁比贾诩更低调了。
说实话,这种工作态度也就曹操能够容忍,换了其他人,早就要处理贾诩了。
这个就像公司请来一个高级顾问,从来不主动建言献策,而是处处想着明哲保身,不得罪其他人。
我想老板早就炒他鱿鱼了。
这干工作哪有不得罪人的。
但是只要对事不对人,相信很多人会理解。
这贾诩唯一在军事上有所作为的也就是平定和韩遂的叛乱。
一个离间计策被人称为神机妙算,似乎是天下第一。
曹操之所以带贾诩去平定关中叛乱,并不是贾诩有多么高明,而是因为贾诩是西凉人,马刺和韩遂也是西凉人,都是老乡。
而且贾诩在西凉军团中带过,对对方的情况很了解。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说明曹操善于利用资源。
而马超和韩遂本来就有矛盾,这显而易见首选就要用离间计。
任何一个谋士都能够想得到。
并不是什么很高明的计策。
只是,贾诩有一定的知名度,他的计策自带光环。
就像鲁迅先生写过,我家门前有两颗书,一个是枣树,另外一颗也是枣树。
这乍一看,这不是废话吗。
但是名人说的,自然就不一样,得好好体会,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内涵。
但是如果是普通人这样写,就要被人说成神经病。
贾诩可以说是三国谋士中的另类,这可能和贾诩少年时代的经历有关。
养成了贾诩处处以自保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
可以说贾诩有点迫害妄想症,深怕其他人猜忌他,谋害他。
为此他常常会分析人的心理,这也让贾诩在洞悉人心这方面高于三国其他谋士。
所以,贾诩只能够说是三国第一谋己的谋士。
如果按照谋士本身的定义,贾诩是不合格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虎步关右的夏侯渊有多猛?一代奸雄曹操对部下说了啥
定军山斩,让名气大振,也让夏侯渊落得不少诟病。夏侯渊是曹魏名将,擅长千里奔袭,立功无数,是曹魏西面的屏障。 夏侯渊字妙才,是族弟,都是后裔。在老家犯了事,是夏侯渊顶替曹操,后来曹操设法救了他。 曹操起兵,夏侯渊开始跟随曹操四处作战,和并力攻破昌豨、攻破黄巾余部徐和、督击斩商曜、督徐晃攻破并斩杀余部梁兴等等。网络配图 杨阜、姜叙、赵衢、尹奉等谋讨马超,马超兵败,往汉中借兵后北取凉州,还围祁山。姜叙等人求救于夏侯渊。 夏侯渊部将认为应该遵守曹操调度,然而夏侯渊说:“如果报告主公,往来四千里,就来不及了。”于是即刻出兵,先派率五千人为先锋,抄近路进兵,自己督运粮草随后出发。张郃兵到渭水,马超不战而退,夏侯渊赶到时,诸县皆已降。 此时韩遂也正驻于显亲,夏侯渊打败韩遂,追到略阳城,距离韩遂只二十余里。此时有人认为该继续攻打韩遂,有人说应该先打兴国氐。夏侯渊认为,韩遂兵精,兴国城固,不能很快攻下。不如攻打各个的老窝长离,如果他们不救,长离就危险,救则必须出城野战,这样就能擒获他们了。网络配图 夏侯渊留人守辎重,自己轻兵奔袭长离,韩遂果然救长离,因而与夏侯渊对阵。韩遂兵多,夏侯渊部下害怕,想挖沟接营,作持久战。夏侯渊说:“我军千里转战,如果接营挖堑,士兵就会疲乏。现在敌人虽然多,但很容易击败。”击鼓进兵,大破韩遂。 西凉宋建祸乱凉州三十余年,自称河首平汉王。曹操命夏侯渊带兵讨伐宋建,夏侯渊一个月攻破宋建,斩宋建极其丞相以下大小官员,又派张郃率兵平定河关,河西诸羌全部投降,陇右从此平定。曹操称赞说:“宋建为乱三十年,夏侯渊一举平定,如同老虎一样,横行关右,所向无前。用话就是‘我和你们都比不上啊’。” 曹操西征张鲁,夏侯渊率凉州诸将及羌、胡诸王与曹操会师休亭。而曹操每次会见羌、胡之王,都命夏侯渊陪同出席以威慑诸羌、胡王。 建安二十三年,进军至阳平关,夏侯渊率张郃、徐晃等将相拒,双方相持一年。第二年正月,刘备夜烧鹿角,夏侯渊让张郃守东面,自将轻兵护南围。刘备攻打张郃,张郃不敌,夏侯渊分兵一半救张郃。刘备又烧围鹿角,夏侯渊亲自救火,被黄忠斩首。网络配图 夏侯渊非常擅长千里作战,经常出其不意。军中都说他:“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来形容他奔袭之快。当初屡战屡胜,曹操告诫他说:“为将应该有害怕的时候,不能只凭借勇气战斗,应该多用智谋,否则只是一个无谋匹夫。”夏侯渊不听,终致身亡。 夏侯渊虽然战死,但他的功劳不可抹杀,他随曹操屡立战功,尤其是平定陇右,灭了宋建,让曹操大加赞赏。夏侯渊是曹魏西面屏障,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名将,更是曹魏两大统帅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太史慈到底有多厉害 箭不虚发,威震天下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有多厉害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陈寿所著的《志》中,对太史慈用的笔墨颇多,作为东吴的大将,太史慈确实有其厉害之处: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处变不惊,忠勇有谋,威震华夏。在《三国志》中,对于太史慈有如下记载: 不辱使命,能言善辩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他从小喜欢学习,曾在郡中任奏曹史。当时正好赶上州牧和郡守之间有嫌怨,双方的是非曲直还没有分清,而以让朝廷先看到自己的报告较为有利。当时州牧的奏章已经派人送走,郡守恐怕自己的奏章要落在后面,就想找到一个能完成使命的人。 太史慈当时二十一岁,被选中去执行这个使命。他日夜兼程直抵洛阳,来到呈递奏章的宫阙南门,看到州牧派来的人正打算把奏章奏递进去,太史慈便对州吏说:“你想呈送奏章吗?”州吏说:“是的。”太史慈又问:“奏章的题款是不是没有弄好?拿来我帮你看看?”州吏不知有诈,将奏章递给了太史慈。太史慈用事先准备好的刀,把奏折毁掉了。 州吏很奇怪的说:“你就毁掉了奏章,完成的任务,为什么也要逃跑呢?”太史慈说:“我当初接受郡守的派遣,只是看看州牧的奏章呈上了没有,而我擅作主张毁了奏章,也怕回去被责备,因此想和你一起逃走。” 太史慈和州吏一起出城后,又悄悄跑回来,把郡守的奏章递了进去,州牧得知此事后,改派其他官员来呈递奏章,但是由于呈报的晚了,因此被判为理亏。太史慈因此事出名,但被州牧所憎恨,他害怕受到州牧的报复,于是就逃到辽东避祸。 知恩图报,智勇双全 有一次,太史慈于是单人匹马赶去救,当时人数众多,孔融无法突围,于是想到派人去请求的帮助,太史慈自告奋勇前往。 太史慈对刘备说:“我太史慈是东莱一个粗鄙的人,和孔融从亲情上讲不是骨肉,从相邻上讲不是同乡,只是因为志同道合,有分灾共祸的情义。现在黄巾作乱孔融被围困,势单力薄,没有援兵,危在旦夕。因为您有仁义之名,能够救人之急,所以孔融区区之心翘首仰望,等待您的救兵,派我冒着敌人的白刃,突出重围,从万死中把自己托付给您,只有您能有办法使他生存下来。”孔融度过灾难以后,更加欣赏器重太史慈,说道:“您是我年轻的朋友啊!” 重诺守信,忠勇之人 扬州刺史刘繇和太史慈同郡人,太史慈从辽东返回,准备渡江到曲阿去见刘繇,他还没离开曲阿时,正巧军赶到。当时孙策身边有十三人,都是、一类的人物,太史慈立刻向前与对方交锋,正与孙策相对。 后来刘繇战败,太史慈也为孙策所俘虏,孙策当即给太史慈松绑,握住她的手说:“还记得在神亭时的事情吗?如果那时您抓到我将会怎么处置?”太史慈说:“这事儿不好估计。”孙策大笑说:“今天的大事将与您一同完成。”当下就让太史慈担任门下督,返回吴郡后,孙策手下的人都说:“太史慈向北这一去一定不会再回来了。”后来太史慈果然如期返回。 箭不虚发,威震天下 的侄子刘磐骁勇善战,多次入侵,治所设在海昏,率领众将抵御刘磐。刘磐从此绝迹,不再入侵。听到他的名字,给他写了一封信,用匣子封好,太史慈打开检视,里面什么也没有说,只放着一位名叫“当归”的药材。执掌江东大权后,因为太史慈能抑制刘磐,就把南方的事务交给他。太史慈四十一岁,建安十一年时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