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清著名将领骆秉章生平简介 骆秉章是如何死的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是晚清时期著名将领,广东花县人,与、、等人并称“晚清八大名臣”。

骆秉章生于公元1793年,去世于公元1866年,原名骆俊,字吁门,号儒斋,谥号文忠。

五十八年,广东花县的一户人家喜得麟儿,这个刚刚降生的孩子就是骆秉章。

骆秉章自幼勤奋好学,希望能取仕,光耀门楣。

十二年,读了三十多年书的骆秉章终于中六十名进士,殿试二甲二十七名,朝考入选,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后被授为编修,迁移为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

骆秉章办事严谨清正,是不可多得的实干家,因此极受朝廷信任。

道光二十年的时候,清正公平的他,被道光帝下命彻查吏部银库事宜。

他上任以后,立刻着手调查,清查陋规,使吏部官风为之一清。

骆秉章照章办事,要求又极为严格,有他在,官员们都不能再徇私枉法了,大家便商量着要找个机会将其弄走。

一干人等查了半天,硬是没有发现他的一丁点疏漏,此事只得不了了之。

当时穆彰阿因此事极为器重他,想要他再在吏部任职三年,认为他在对国库大大有益。

骆秉章则说:“我留在此地一年那些官员就已经非常难做了,如果让我再留三年,恐怕那些官员们一个都不能活了!”可见其为官之严。

此后骆秉章历任给事中、鸿胪寺少卿、奉天府丞兼学政等职。

官员贪污受贿古来常有,更何况吏部的官员还守着国库这么一个钱袋子。

他们天天看着国库里堆积的金银,如何不眼馋,有一个人开始利用私权贪污银两,自然会引起后面人的接连而上。

,国库亏空自然越来越多。

道光二十三年,国库亏空九百多万两的事宜被揭发。

整日日理万机,没空管理国库到底还有多少银子,所以才会派人稽查。

正好此前稽查的官员就是骆秉章,此事出了事,如何不怪罪他。

骆秉章因失察之罪被罢职,仍罚赔库款一万八千二百两赔罪。

虽然因为国库亏空,骆秉章受了惩罚,但也正式进入皇帝眼中。

召见时对他说:“你这一年年查库办得很好,不只是朕一人知道,而是人人皆知。

如今有了此案你的名字将会更出名,如果没有这个案件,朕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呢。

你好好读书,认真做官,将来好好为国家办事。

”所以特旨以庶子的身份留用。

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任为湖南巡抚,入湘十载,位居封疆,治军平乱,功绩卓著。

年间,运动轰轰烈烈,。

咸丰二年,太平军攻入湖南,因为防守不力,骆秉章被革职留任。

后以守长沙有功而复职,并为清廷所倚重。

此后在咸丰、道光两朝,历任湖北巡抚、湖南巡抚、四川总督。

同治元年,骆秉章派重兵防守大渡河,断石达开后路,石达开被围于安顺场。

被包围的石达开部,派人送来书信,请求议和谈判。

骆秉章表面答应,等石达开前来之后,立刻将石达开俘虏,后将其押解至成都凌迟处死。

注意是凌迟处死,方法极为残暴,因此在后世因此名声受损。

不过清王朝当时却极为赞成他的功绩,授其太子太保衔。

同治六年,骆秉章因病死于任上。

终年74岁。

清政府赠太子太傅,入祀良祠,给谥号文忠。

他生前尽管远离京都,但上位者决策,仍然需要听取他的意见。

如今身死,错失一员能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代蒲松龄简介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生平

蒲松龄简介: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蒲家庄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6月5日)四月十六日。他生长在一个渐趋败落的地主家庭里。远祖蒲鲁浑和蒲居仁,做过元代般阳路总管。高祖蒲世广是个廪生,曾祖蒲继芳是个庠生,祖父蒲生讷连秀才也未考取。祖父辈蒲生,做过玉田知县,即《·梦别》中的玉田公。父蒲槃,字敏吾,“少力学”,至二十余岁还未能考中秀才,“遂去而贾”。他称自己父亲于“权子母之余,不忘经史,其博洽淹贯,宿儒不能得”,到了四十几岁尚无子嗣,便“不欲复居积”,一面闭门读书,一面散其钱财,“周贫建寺”,后得四子一女,松龄为第三子。其时“家渐落,不能延师”,便亲自教子读书。 蒲松龄天性颖慧,过目了然,在兄弟之中最受父亲的钟爱。十九岁初应童子试,便得到县、府、道都第一的优异成绩。山东学道施闰章(愚山)很赏识他。他对施闰章的知遇之恩,铭刻于心,在《聊斋志异·胭脂》中颂扬施:“真宣圣之护法,不止一代宗匠。衡文无屈士己也。而爱才如命,尤非后世学使虚应故事在所及”。从蒲松龄对施闰章的感念中,也多少可以窥见精神上受的某些影响。 进学第二年,蒲松龄就与同邑李希梅(尧臣)、张历友(笃庆)等少年秀才结为郢中诗社。蒲与张、李同年进学,当时正是同学少年,意气风发,“相期矫首跃龙津”。然而,对蒲松龄并非是直上青云的阶梯。继少年进学初露锋芒之后,“三年复三年”的乡试,却成了他终身难以闯过的关隘。 三年(1664),蒲松龄曾读书于李希梅家,他们“日分明窗,夜分灯火”,在一起专心致志苦读了几年书,这不仅说明他们彼此间在思想、性格、道德、学问互有影响,而且说明,蒲松龄的渊博学识是从刻苦钻研中逐渐累积起来的。 对民间俚曲和鬼狐故事的兴趣 青年时代的蒲松龄,不仅奋力于举业,“冀博一第”,而且对流行于农民群众中的俚曲歌词产生浓厚兴趣,还能自度曲。同邑友人唐梦赉《宿绰然堂同苏贞下、蒲柳仙》诗中写道:“乍见耆卿还度曲,同来苏晋复传觞”。蒲松龄一生作有许多小曲和十四种俚曲,特别是小曲,很可能其中就有青少年之作。 蒲松龄对民间传说故事,极感兴味。他的《聊斋志异》也就是在青年时期开始创作的。康熙三年,张历友在《和留仙韵》之二中有句:“司空博物本风流,涪水神刀不可求。君向黄初闻正始,我从邺下识应侯。一对结客白莲社,终夜悲歌碧海头。九点寒烟回首处,不知清梦落齐州。”从张历友这首诗中已明显地透露了蒲松龄不仅爱好清谈述异,而且在这时已开始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创作了,只不过当时还没有《聊斋志异》之名而已。这就是说,蒲松龄对民间鬼狐故事的兴趣、写作志怪小说的热情,不是在功名无望、满怀“孤愤”的情况下才萌发的;而是在潜心举业的青年时代,就“雅好搜神”、“喜人谈鬼”,并且热心地记录、加工,从事创作。这是兴趣和才华的顽强的表现,也是成就《聊斋志异》这部伟大作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蒲松龄后来将一腔“孤愤”寄托于神话幻想小说而不是别的形式,是与他早年对民间异闻传说有特殊感情,对幻想小说形式的特别爱好有密切的关系。 幕宾生涯 康熙九年至十年,在蒲松龄的一生经历中是颇有特色的一年。这时他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孙蕙的邀请,南下江苏去作幕宾。孙蕙请蒲松龄为幕宾,主要是因其为同乡可作亲信助手,蒲松龄才识过人,堪任文牍事,其中当然也有同情蒲松龄落拓不遇、家境窘迫的意思。孙、蒲既是同乡,又是老相识,彼此没有什么隔膜,蒲松龄除代孙蕙作酬酢文字,草拟书、呈文和告示之类,还常随孙蕙行役河上,或游扬州。蒲松龄对孙蕙体恤民苦,忤河务大员,因而受到弹劾,更是同情。他在《闻孙树百以河工忤大僚》一诗中写道:“故人憔悴折腰甚,世路风波强项难。吾人祗应焚笔砚,莫将此骨葬江干。”诗写得极动感情,极言做强项令之难。另外他还有《三月三日呈孙树百,时得大计邸钞》和《大人行》都表现了自己位卑才短,无力相助,和对孙蕙处境的深切同情。 这年三月,孙蕙调署高邮,蒲松龄随往,然而,他已厌倦了幕宾生活,思家甚切,不时流露愿归返故乡的情思。如《旅思》诗云:“十年尘土梦,百事与心违。天逐残梅老,心随朔雁飞。初春疑乍冷,久客似新归。可叹金城柳,参差已十围。”《堤上作》诗云:“独上长堤望翠微,十年心事计全非。听敲窗雨怜新梦,逢故乡人疑乍归。”这里流露的既是思乡又是自伤。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首诗是《感愤》:“漫向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新闻总入狐鬼史(别本“狐鬼史”亦作“夷坚志”),斗酒难消磊块愁。尚有孙阳怜瘦骨,欲从玄石葬荒丘。北邙芳草年年绿,碧血青磷恨不休。”这里抒发的是忧愤,是怀才不遇,表明自己不甘为人作幕一生。终于,在这一年的秋天,他便辞幕返回故乡了。 作幕生涯只有一年,但对蒲松龄的创作生活大有裨益。首先,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大开眼界,饱览风光,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性情。一年间,他对南方的生活状况、风俗习惯也有所了解,这对他创作以南方为背景的那些作品,如《晚霞》、《白秋练》、《五通》等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如《莲香》作于南游期间,是可以肯定的。其次,幕宾生涯使他有机会接触封建官僚机构的各色人等。可以说幕宾一年使他深入到封建官府心脏,熟悉了其中种种内情,这就为他在《聊斋志异》中描绘、揭露官场的弊害生出各种新巧的构思打下了厚实的生活根基。再次,在作幕宾期间,他还得以接触了南方一些能歌善舞的青年女性,如顾青霞、周小史,蒲松龄都有诗歌咏过她们。在《伤顾青霞》一诗中对这位歌女的不幸早逝,寄以深切的同情和哀伤,这与《聊斋志异》多篇对年轻鬼女的描写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另外,一年作幕使他搜集了大量创作素材。前面提及的那首《感愤》诗中所说:“漫向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磊块愁。”这里不仅表明他写作《聊斋志异》时间较长,也说明他积累较多。《巧娘》篇末注明是“高邮翁紫霞”提供的材料。还有,诗中把“狐鬼史”与“磊块愁”联系起来,说明这时作者已有明确的创作意图,是作为“孤愤”之书来写作了。 贫病交加 笔耕不辍 康熙十年八月初,蒲松龄自淮扬返里。次年,他应乡试,又没有中试,尽管他带着孙蕙的一封荐书,也没起作用。这时他的心情痛苦之极,每年“营巢抱卵,拙似春鸠,衔草随阳,劳同秋燕”,“场屋中更更漏闻”,“风檐下步步镂心”,结果还是“年年落魄”,使他“四十衰同七十者”。这时他真的是“三载行藏真落水,十年意气已阑珊”。 由于子女多而且小,天时又“连岁降奇荒”,康熙十一年淄川一带大旱,蒲松龄处于他坎坷一生中最艰难困苦的时期。所谓“贫因荒益累,愁与病相循”(《四十》);“大者争食小叫饥”(《寄弟》);“午时无米煮麦粥”(《日中饭》),都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诗句,到他老母亡故时,以致无钱治具,告贷无门,最后不得不接受王如水的慷慨相助。这位小说家和诗人的穷困已达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可喜的是在此艰苦岁月中,蒲松龄依然坚持《聊斋志异》的写作,他虽也产生过“鬼狐事业属他辈”的念头,却始终未辍笔。就在四十岁那年春天,这部杰作初具规模,并开始流传,蒲松龄感慨之余,乃作《聊斋自志》一文以弁其首。文中写道:“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可见他是在相当清苦的生活中进行写作的。 坐馆四十年 家庭生活难以为继,又不愿为人作幕,也就只好到缙绅人家去坐馆了。大约从康熙十二年(1673)起,蒲松龄开始了长达近四十年之久的塾师生涯。 初始,蒲松龄在本邑城北丰泉乡王家坐馆,与王敷政的几个弟弟一正、居正、观正及其堂弟王体正相处极为融洽,时有诗歌唱和。蒲松龄在王观正死后写的悼诗《梦王如水》,尽情地抒发了他的沉痛之感,说明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蒲松龄大约在王家呆了两年后,就到罢职归田的翰林院检讨唐梦赉家去做西宾了。唐梦赉极欣赏蒲松龄的才华,后数年唐梦赉为《聊斋志异》作序,说蒲松龄“幼而颖异,长而特达,下笔风起云涌,能为载记之言。于制举之暇,凡所见闻,辄为笔记,大要多鬼狐怪异之事。向得其一卷,辄为同人取去;今再得其一卷阅之,凡为余所习知者十之三四,最足以破小儒拘墟之见,而与夏虫语冰也”。可以说,唐梦赉是蒲松龄的知音,也是最早赞赏《聊斋志异》的人。 大约在康熙十七年左右,蒲松龄可能在刑部侍郎高珩家坐馆。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初次结集,作《聊斋自志》,高珩为之写序,阐述该书之特点和价值,以相推奖。这些都说明蒲松龄的艺术才华和《聊斋志异》的价值已受本邑名流所注目。然而康熙十七年,蒲松龄在乡试中又名落孙山,蹭蹬的命运和贫困的生活仍然在包围着他。 康熙十八年,蒲松龄年逾不惑,穷愁不遇,功名无望,贫病交加。然而可以庆幸的是,从这一年开始,他不再飘若萍梗,已有了一个比较安适的馆去坐,淄川五村西铺的显宦毕家,聘他为西席。蒲松龄遂设帐于绰然堂。毕家在明末是个名门望族,号称“三世一品”、“四士同朝”。蒲松龄的东家是刺史毕际有。这位毕际有,字载绩,三年(1645)拔贡入监,考授山西稷山知县,后升江南通州知府。因解运漕粮,积年挂欠,赔补不及,康熙二年(1663)被罢官。以刺史称之,乃指其通州知州职衔。毕际有喜读书,精于鉴赏,风雅自命,在南通州做官时便广交名流,与江南大名士陈维崧、孙枝蔚、杜凌、林茂之等结识,“夜夜名流满高宴”。归田后,虽仍留心翰墨,有所著述,辑成毕自岩《石隐园集》,还曾助修邑志,但年事渐高,对于东山再起、光大祖业已然无意。 毕际有聘请蒲松龄来家设帐,一方面是为了教几个读书,但另一方面,蒲松龄也是他清谈的伴友,文字的代笔。这样,毕际有对待蒲松龄比较友好,宾主相处十年,一直比较融洽。 毕刺史家的丰富的藏书开扩了蒲松龄的眼界,也为他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读书和写作的环境,更有意思的是毕际有虽曾为贵官,但思想较为开明,并不歧视小说家言,不以他家的塾师谈鬼说狐,撰写艳情小说为侈陈怪异,有乖风化,不仅不加干涉,甚至风雅相属,赞助《聊斋志异》的创作。他除了提供一些素材外,还亲自为《聊斋志异》撰写短文,其中《》和《鸲鹆》两文,篇末明白地写着“毕载绩先生记”、“毕载绩先生著”。这对蒲松龄继续创作《聊斋志异》,该是一种鼓励吧! 毕际有死后,其子毕盛巨主持家务,宾主年纪相仿,长时间同桌共食,相互依傍,直是如同兄弟。蒲松龄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他后来的三十年。除了以有限的时间出游、应试和抱病归家外,几乎全在毕家度过。 在这期间,文坛上的一段佳话出现了。大约在康熙二十七年春暮,文坛两俊秀相识。困守穷庐的秀才蒲松龄结识了位居台阁的诗坛盟主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 毕、王两家,世代联姻。毕际有的夫人是王士祯的从姑母。王士祯与蒲松龄会面,就是在毕家。蒲松龄与王士祯两人一朝相晤,便结下了文字之交。康熙四十七年(1708)蒲松龄有《王司寇阮亭先生寄示近刻,挑灯吟诵,至夜梦见之》七绝二首,其一云:“花辰把酒一论诗,二十余年怅别离。曩在游仙梦中见,须眉犹是未苍时。” 王士祯返回新城后,主动写信给蒲松龄,而蒲松龄对王士祯的态度是尊敬和爱戴。维系他们之间的纽带则又是《聊斋志异》一书。据说,王士祯非常欣赏《聊斋志异》,他未等全书脱稿,就“按篇索阅,每阅一篇寄还,按名再索……或传其愿以千金易《志异》一书”,其中有些话虽不可信,但王士祯对《聊斋志异》颇为赞赏则是事实。比如,他曾写过若干条眉批,并在蒲松龄五十岁那年写诗推崇《聊斋志异》,这就是那首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诗:“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语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蒲松龄也有诗酬答:“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王士祯对蒲松龄的情意,对《聊斋志异》的称誉,不仅对蒲松龄是一种鼓励,也使《聊斋志异》飞出淄川,广为社会所知了。 由于孩子们渐次长大,蒲松龄的家境也日趋好转,到他七十一岁撤帐归来时,其家已是一个小康之家了。在这段时间内,他没有续写《聊斋志异》的迹象,但还坚持诗文、杂著的写作。 蒲松龄晚年生活虽较安定,却好景不长。不仅自己老况有加,幼孙也连“以痘殇”,到七十四岁时老妻又病故,他更觉凄寂,写出“迩来倍觉无生趣,死者方为快活人”(《悼内》)一类诗句。一年之后,刚交七十六岁的蒲松龄,依窗危坐而卒,时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孔有德被大清王朝封为什么王 孔有德为什么会自焚

定南王孔有德生于哪一年不清楚,死于1652年,字瑞图,今天的辽宁省盖县人,原籍是山东,可以说定南王孔有德的一生是南征北战的一生,孔有德称得上是乱世枭雄,在战乱之中建立了自己的功业,成为了清王朝早期的主要将领之一,在平定各方势力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后战败自杀,被清政府封为定南王,追谥武壮。定南王孔有德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1621年与其兄孔有性和耿仲明、耿仲裕一起投奔,与耿仲明、尚可喜一起被称为“山东三矿徒”。1628年,处死了毛文龙,其旧部由副将陈继盛管辖,后来刘兴治发生叛乱,陈继盛被杀死,黄龙去镇压,孔有德等不服黄龙的管辖投奔了登莱巡抚孙元化,1861年,孔有德发动了吴桥兵变,自称元帅。1861年1月,孔有德攻占登州,2月孔有德围攻莱州,后来孔有德被明军打败,在1633年四月投奔了清军。1636年孔有德被清政府封为恭顺王出兵朝鲜、锦州、松山等地,后来孔有德一直在朝鲜作战,迫使朝鲜臣服了清军。 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孔有德一直带领军队追随着清剿南明势力,1646年,孔有德被授为平南大将军,进攻南明政权,1647年,孔有德被封为定南王出征广西,。1652年,孔有德兵败退守桂林,并且在守卫桂林的战斗中头部中箭,这个时候明军开始架云梯攻城,孔有德见到大势已去,于是手刃爱姬,自焚而死。孔有德之子孔庭讯几年之后被李定国处斩,清朝廷对孔有德予以厚葬,并且追谥为武壮,定南王孔有德被明军统帅李定国焚骨扬灰,清政府为孔有德建立了衣冠冢,孔有德唯一幸存的女儿被收为义女。 孔有德为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孔有德一生都是戎马倥偬,经历了战役无数。孔有德却是明朝的叛逆,因为一开始的时候孔有德与自己的兄长孔有性和耿仲明、耿仲裕兄弟一起投奔了明朝的辽东纵兵、左都督毛文龙,但是这支军队军纪很坏,不听指挥,并且危害地方,所以1628年袁崇焕处死了毛文龙。毛文龙被处死之后其旧部发生了兵变,于是总兵黄龙赶去镇压,后来孔有德和耿仲明不服黄龙的管辖,于是投奔了登莱巡抚孙元化,1631年八月,祖大寿被清军围困在大凌河,孙元化下令让孔有德带领八百骑兵前去救援,但是孔有德抵达登州吴桥的时候军人因为给养不足发生了哗变,孔有德于是自封为元帅,走上了叛离明朝的道路,史称孔有德叛乱。1632年一月,孔有德围困了登州城,而孙元化认为可以招降孔有德,所以疏于防范,孔有德让三百士兵假装前去投降,与在登州城内的耿仲明密谋策划,采取里应外合的方式攻占了登州城。活捉了孙元化、宋光兰、王梅等官员。总兵张可大杀死妻妾后自尽于太平楼。孙元化逃回天津,被明政府处死,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又攻破黄县,并且在1632年二月围困了莱州城,但是明政府认为可以招降孔有德,一味的对孔有德进行招抚,但是孔有德不听明政府的招降,攻城更加的猛烈,后来还诈降抓住了谢链等官员。明军见招降措施不奏效,于是对孔有德叛军展开了攻势,孔有德很快不敌,于是退守登州,但是登州很快也失守,孔有德带领着一万多人突围而出,乘船向辽东半岛去了,而辽东半岛之上的明朝军队也正在严阵以待想要消灭孔有德,但是明军并没有将孔有德完全消灭掉,孔有德上岸之后去了盖州,后来在1633年四月投降了清朝。孔有德叛乱至此告一段落。 孔有德是明末清初的一代枭雄,一生征战四方,作战无数,一般认为孔有德是从吴桥兵变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的,1631年八月,清进攻大凌河,祖大寿被被困在城内,孙元化急令孔有德带领八百骑兵赶去前线支援,孔有德在到达登州吴桥的时候遇到了大雨春雪,部队的给养不足,士兵抢劫哗变,于是孔有德发动了吴桥兵变,自己当上了大元帅。1632年一月,孔有德围困了登州,登州告急,在登州驻防的孙元化相信自己可以招降孔有德,所以疏于防范,孔有德于是让自己的部下三百人前去诈降,混入了登州城内,并且与在城内的耿仲明秘密策划,趁着夜间人们熟睡之际,里应外合占领了登州城,活捉了孙元化和守备宋光兰以及王梅等官员,总兵张可大坚守水城数日,最终还是被孔有德攻陷水城,张可大兵败之后将自己的妻妾杀死之后,自己在太平楼自尽身亡,孔有德占领了登州城。 1632年二月孔有德攻打莱州,但是久攻不下,后来明军的援军来到,孔有德被迫退兵,明军将孔有德围困在登州城内,开始了大力攻城,孔有德带领一万余人突围出去乘船逃往辽东半岛,但是在上岸之后遭到了等在那里的明军的围剿,孔有德于是逃奔了盖州,1633年四月,孔有德带领着残部投奔了清朝,登莱之乱告以结束。孔有德是在登州发动了吴桥兵变起家的,那些跟随孔有德的登州军人称为登州水军,孔有德带着登州水军最后投奔了大清,并且为大清征战沙场,屡立战功,逐渐的成为了定南王,可以说没有登州水军就没有孔有德的定南王。 孔有德一生之中戎马倥偬,为大清的江山立下了,大清朝也没有亏待孔有德,给与了孔有德高官厚禄,并且将其封为定南王,可见孔有德在平定南方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孔有德怎么死的?关于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孔有德是在征战沙场,凡是征战的人没有常胜将军,孔有德是在兵败后自焚身亡的。孔有德开始的时候投奔的是明朝的毛文龙,后来辗转各处,后来在登州吴桥发动了吴桥兵变,自己做了元帅,并且曾经在登州和莱州造成了登莱之乱,孔有德在莱州兵败之后乘船从山东半岛到达了辽东半岛,1633年四月投靠了清朝。 后来清朝入关之后被清朝派往南方追随者多铎平定南方的叛乱,可以说在平定南方的叛乱的时候屡立战功,在1646年被封为平南大将军,1647年又被封为定南王,可以说是荣极一时,这个时候清朝让其出征广西,1651年,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残部李定国的大军在收复湖南的大部之后,南下广西,定南王孔有德于是亲自率兵前去兴安县严关扼险据守,李定国采取了大象阵攻破了清军的防线,孔有德狼狈的逃回到了桂林,下令紧闭城门,但是后来孔有德再次打了败仗,只身逃回了桂林,李定国将桂林包围,七月初四,大军架设云梯攻城,孔有德头上中了一箭,看到大势已去,于是手刃爱姬之后自己自焚身亡。孔有德是为清朝平定南方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孔有德最终战败自焚而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