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洪适如何读 洪适生平简介 洪适是如何死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洪适(kuò)(1117年—1184年),原名造,后更名适,字景伯,又字温伯、景温,号盘州,洪晧长子。

因晚年居住老家饶州盘州,故又自号盘州老人,宋饶州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市)人。

因其父而入仕途。

绍兴十二年(1142年)二月,与弟洪遵同中博学宏词科,洪遵第一状元,洪适第二榜眼。

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官至右丞相。

封太师、魏国公,食邑五千户,实封二千六百户,卒谥文惠。

祀乡贤。

配封蔡国夫人,又配封魏国夫人。

周必大所撰《宋宰相赠太师魏国文惠公神道碑铭》:“公器业早成,与人诚实,无浮礼,文华天赋,济以力学,步骤经史,新奇富赡,兄弟鼎立,自成一家。

”,许及之所撰《宋尚书右仆射观文殿学士正议大夫赠特进洪公(适)行状》,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

三洪同朝并为台辅世所罕见。

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赵明诚并称为金石三大家。

四十八岁登丞相位。

洪适怎么读 洪适(kuò) 洪适生平简介 父亲洪晧,曾任礼部尚书、大金通问使、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忠宣公。

与弟洪遵、洪迈先后同中博学鸿词科,有“三洪”之称。

能行家事忠义报 洪适自幼聪颖好学,学业优异,有“日诵三千言”之誉,成童子后,作文条理分明,构思巧妙,深得师长赞誉。

十三岁时,父亲出使北方,家中祖母夫人年迈,母亲沈氏夫人多病,弟妹年幼,全家各等事务大都由他主持处理。

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跨过长江进犯吴地(今苏南和浙北),逼近秀州(今浙江嘉兴),形势十分危急。

当时洪家寄住秀州,一家妇幼面临战乱,慌乱无计。

在此危难之时,洪适毅然决定全家奔回故乡。

他在仓促中带领家中的佣仆,护送祖母、母亲和五个弟弟、三个妹妹登程回乡。

一路上,租船只,赁车马,指挥若定,调度得当,跋山涉水,远历千里将全家人安全领归故乡乐平。

洪家离开秀州没有几天,金军骑兵果然攻入秀州城大肆抢掠,还掳去了一批平民男女作奴隶。

洪皓在冷山得知金军掳掠秀州的消息后,挂念留在秀州的家眷,十分焦虑。

当时听说有秀州平民被掳至冷山,他就打听寻找。

几个被掳至冷山的秀州人对他说:秀州官吏都在城陷之前携家眷逃往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避难去了,但不知洪家的下落。

由于音讯不通,洪皓得不到确信,对留在秀州的老母、妻子、儿女终日放心不下,难解焦虑,竟大病了一场。

洪适一家回到故乡洪岩后,沈氏夫人因长期生活在江浙沿海地区,对洪岩山区,洪适兄弟也对这个远离城市的洪岩生活感到不习惯,加之洪皓的俸禄是由秀州供给的,所以,当金军北退以后,洪适又带领全家回到了秀州。

绍兴八年(1138年),洪适的母亲沈氏夫人,因洪皓困系北方,音讯难通,吉凶难定,她在家日夜思念,积忧成疾,不治病故。

洪适在万分哀痛中仍能井然有序地操持丧事,按诰命夫人的葬礼安排祭仪,并遵照母亲生前意愿将灵柩运抵无锡安葬(其外祖家居无锡)。

处处以礼行事,深得亲朋长辈的赞誉,充分显示了青年洪适独当门户主持家政的才华。

洪适自故乡返回秀州之后,与兄弟刻苦读书,经过数年努力,已饱览经史百家,能诗善赋。

每逢同学集会讨论诗文写作时,必有诗文佳作飨友,后来,洪适便渐渐地以文章优秀闻名于州郡,当地文士都慕名和他相交作朋友。

绍兴十二年(1142年),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同时赴京应考,他与洪遵双双高中博学宏词科,成为进士,得到宋高宗的亲自接见和称赞:“父在远方 子能自立 此忠义报” 。

并授予敇令所删定官的职位。

不久又提升为秘书省正字,从此洪适的文名远扬天下。

居官为民请命 绍兴十三年(1143年)洪皓南归以后,洪适任台州(今浙江台州地区)通判。

当时党羽主管台州政事,腐败至极,刑事诉讼中贿赂公行,造成了很多冤狱,坑害了很多无辜平民。

洪适一次到黄岩县(今属浙江省)巡视,发现监狱中囚犯高喊冤枉,即传令有关吏、囚询讯,将冤情记录在册,呈文上报浙江东路提刑司,请求为民平冤。

但是,由于知州等人有秦桧为靠山,洪适不但没有能够为民平冤,反而因此丢掉了乌纱帽,被罢免了台州通判的职务,九年没有起用。

在此期间洪皓已流放英州(今属广东)。

洪适为侍候父亲,经常往来于杭州和英州之间。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洪适被任命为荆门军(今湖北当阳、荆门等县)知军。

此时秦桧新死,朝政呈之势,高宗即召令天下征求施政意见。

洪适到荆门上任之初就着手修复农政、安抚因灾荒和战祸而流离失所的农民,整治社会秩序,兴办地方公益。

在施政中发现了很多弊端。

此时,他根据当时社会实况,上书朝延,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减轻茶税。

第二,减免各州代贡物品。

历代都规定地方以当地特产为贡品,每年照例按数按时上贡。

有的地方某种特产减少了或绝迹了,仍要按数上贡,或者折币(银钱)代贡,成为地方百姓一项负担。

洪适认为不合理,不利民生,故建议减免。

第三,重建因战火毁坏的书院、试场,恢复旧有名额,以选天下人才。

第四,免除无人耕种的官田赋税。

由于连年战事,丁壮多上前线,农村劳动力大大减少,不少地方官田无人耕种,无租税可收,但朝延仍要地方政府缴纳这类官田赋税,地方政府又将这些税摊派到农民身上,大大加重了百姓负担。

洪适从普通农民的利益出发,建议免除这一不合理负担。

洪适任徽州知州时,至婺源等县巡查田赋、茶税、徭役,发现乡间富有农户几乎不承担徭投,而生活贫困的自耕农却要负很重的徭投,存在严重的徭投不均的弊端;还发现地方官吏趁征收赋税之机敲榨百姓,勒索钱财,中饱私囊。

洪适严令属下各县、监、镇及各官监税务:如“有虐吾民者必劾”,即声明将严惩贪官污吏,以保护平民利益。

他还严令通判厅以下收集钱粮赋税的衙门,收取各种赋税时不得增加分文手续费。

如有违反,必定惩处。

徽州百姓多感其恩德,都安心耕作,按契完粮纳税,秩序安定。

洪适升任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后,曾上书论述当时徭役不均的弊端和利害,建议下令州、县采取措施尽快均徭投,以保护广大平民百姓的利益。

他还上书建议朝廷责令江东路沿江各州县允许农民用原价赎回被官府和豪绅收占的农田,以安定因战祸、灾荒而流离失所返回家乡又无田耕种的农民。

洪适向朝廷提出的各种施政论述和奏疏,都曾被朝廷采纳实施,但由于当时官场腐败,除他自己亲自治理的地方实施较好外,其它大部分地方实施不力,因此收效甚微。

在朝力图收复中原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金各部越过淮河攻打,一直攻到长江北岸。

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宋高宗也亲临建康(今南京市)督战。

宋军在采石矶(今属安徽马鞍山市)一战将完颜亮所部各军击溃,在溃退中完颜亮被其部将完颜宜杀死。

至此,南侵金军全部北散逃窜。

这就是有名的“采石矶大捷”。

洪适当时任江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此次抗金战斗中,他率领属官,及时组织、运送粮饷等军需辎重,供给抗金将士,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被朝廷升为尚书省户部郎中,总领淮南东路军马钱粮。

在完颜亮南侵的同时,辽东女真另一部族首领完颜雍在辽阳自立为王。

完颜亮采石矶丧命以后,完颜雍拥兵南下开封,定年号为大定,以号令金军各部。

但完颜亮所领各部新败北归,忙于休整,都没有表示是否拥立完颜雍,处于纷乱未定局面。

洪适认为此时是收复中原的良好时机。

他上书朝廷,建议趁完颜雍自立为帝还未得到女真各部族拥护之时,急调东南(今苏、皖、浙、赣、闽)各路军马进占淮泗(淮河南北一带),号令四川(今四川部以东地区),汉中(今四川、陕西交界地带)各路军马向中原进发,密令中原抗金义士夺取州县城池,形成割据局面,朝廷给这些割据首领授予官衔和封号,待川、汉、鲁之兵齐集之时,向金军发起内外攻击,中原定可恢复。

南廷害怕以农民起义军为骨干的北方抗金义军会危及其统治,竟以此举会“养虎贻患”为由,拒绝了洪适的建议,失去了一次光复中原的良机,致使完颜雍轻易地统一了北方。

高宗退位,孝宗登极以后,金军又南侵淮东。

宋军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东海等县市)、符离(今属安徽宿县)两大战役中动用了大量的兵力。

洪适悉心调度战场所需要的器械、粮饷和其他军需物资,件件都及时供给,从无短缺,使战争顺利取胜,将金兵赶回了淮河以北。

洪适是怎么死 隆兴二年(1164年),洪适出任中书舍人,成为皇帝的近臣和高级幕僚。

当时金兵再犯淮南,边防军事情报纷至沓来。

洪适除了为皇帝起草诏令文书外,还夜以继日地参与军机,在调度部队、协调各部队的关系、安排攻击程序等方面为皇帝提供咨询和建议。

由于指挥得当和前方广大爱国将士及百姓奋力战斗,很快取得抗击金兵的胜利,再次迫使金兵北撤休战。

金军新败,宋军本可以乘胜北伐,但由于南宋皇帝软弱,兵将不肯出死力,都安于现状,北伐计划始终未能付诸实施。

金军多次南侵都以失败告终,一时一反常态要求休战为盟,并邀请南宋遣使参加完颜雍的生辰庆典。

孝宗皇帝允邀派洪适任贺生辰使使金。

洪适本不欲前往,无奈君命不可不受。

金方派其枢密院士高嗣先为接拌使(相同于陪同使者),迎接洪适使金。

高嗣先自言他的父亲与洪皓曾有德交,对洪适颇为尊重,为洪适在金国的行动提供了很多方便。

洪适游历了不少地方,掌握了很多敌情。

他面对失去的河山,非常悲愤。

途经著名的赵州桥时,痛感国土沦亡,发出“何时冠盖集,一变犬羊臊”的沉痛感慨。

他到洛阳赏过名园牡丹后,尤感悲愤,即作七绝一首为纪。

诗云: 天香国色傲春华,不肯争先伍杂花, 西洛尘埃长太息,名园今属犬羊家。

吏称洪适此次使金“得其要领以归”。

但是此“要领”对于软弱的南宋小朝廷并未发挥任何作用。

洪适自孝宗登基以来,掌管军政大事,深得孝宗器重。

乾道元年(1165年)升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皇帝亲自交待参政(即副宰相)钱端礼和“三省事与洪适商量”即朝廷军政大事都要与洪适商议处理。

洪适此时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职权。

不久,孝宗又升洪适为参知政事,拜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枢密院使,即任宰相。

洪适在朝身居要位,本欲修复农政,,统一军令,加强边备,力争早日收复中原;但他积数十年经历,深谙朝廷软弱、安于现状,官场腐败、鱼肉百姓,军令难行、士气不扬等黑暗状况,实是,难以挽回大局,经过一番痛定思痛之后,只好忍将夙愿付东流,辞去了宰相职位。

以文学闻望 洪适诗文论著甚多,留下了很多名篇,四方传诵。

故《》评价说:“适以文学闻望”。

今有《盘州文集》八十卷,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存词《盘州乐章》一卷,《隶释》二十卷,《隶续》二十一卷。

辑《唐登科记》十五卷,《五代登科记》一卷,《宋登科记》二十一卷(均已佚)。

其中《盘洲集》影响甚大,而《渔家傲引》是《盘洲集》的代表作。

词前有小序。

对渔父生 活加以概述。

接着用同一词牌写了十二首词,如数家珍一样从一月唱到十二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归隐后的生活:他泛舟船上,与眠鸥浴雁为友;他常把渔钱买酒,酒醒后则拈笛咏唱,畅抒情怀;“细雨斜风浑不避,青笠底,鸣 桹起”。

渔父们的生活是何等和谐、恬静!他们不避纲雨斜风,认定这是捕鱼的好时机。

只见青青的斗笠下人头攒动,一声吆喝,拍着船板,他们就三三两两出发了。

“半夜系船桥比岸,三杯睡着无人唤。

睡觉只疑桥不见,风已变,缆绳吹断船头转。

”这是何等逍遥自在、!诙谐的情趣,空灵的意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何等的和谐!这充分反映了其在文学上很有底蕴。

事实上,洪适的 文学创作非常灵活,,取材广泛,大都来源于生活。

如 洪适 致仕后,退而回乡,在县城北郭购地筑屋,并称之为盘洲,他自己也自号盘洲老人,盘洲老人从小随父宦游,长大后又四处为宫,发现本县珠湖产的银鱼非常独特,于是欣然命笔,写下一赋,名之为《银条鱼赋》。

其诗文论著甚多,并得到时人及后人的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钟离昧如何死的?揭大将钟离昧拔剑自刎之谜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唐朝章怀太子李贤究竟是如何死的?自杀还是他杀?

(655年1月—684年3月),字明允,是与的第二个儿子。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猝死。六月初五,20岁的李贤被册命为皇太子。 仪凤四年(679年)五月,因李贤颇好音乐、女色,与家奴赵道生等狎昵,破格赏赐他们,司议郎、郑州人韦承庆曾上书规劝。五月初三,正谏大夫被人刺杀。明崇俨会看相、厌胜等巫术,常私下说“太子李贤不能够继承帝位,英王李哲的相貌像唐太宗”。由于这些话不利于太子,故而武则天便怀疑是李贤杀死了明崇俨。唐高宗命令薛元超、裴炎等一起审问李贤,在东宫马坊搜查出黑甲胄数百件,成为李贤谋反物证;赵道生也供认李贤指使他杀死明崇俨。八月二十二日,李贤被废为庶人,送长安幽禁。永淳二年(683年),李贤被流放巴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文明元年二月廿七日(684年3月28日),李贤终于巴州之公馆,春秋三十一。垂拱元年(685年)四月廿二日,武则天册命追封李贤为雍王。 关于李贤之死,《》的说法是,“(武则天)令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绩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新唐书》亦同。 其实,所谓的李贤谋反案即便是受人诬陷,也是唐高宗一手处理的。武则天何尝不怜爱自己的儿子。把李贤之死的直接死因,推到武则天身上是没有道理的。 李贤之死的密码就藏在“奉敕徙于巴州安置”的时间中。 按照《旧唐书·高宗本纪》《新唐书》《》的说法,开耀元年(681年)十一月癸卯,“迁徙庶人贤到巴州”;而按照《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六·章怀太子传》《大唐故雍王、赠章怀太子墓志铭并序》的说法,是永淳二年李贤“奉敕徙于巴州安置”。应该说,墓志铭的记载“永淳二年”可信,但缺少月份。而《旧唐书·高宗本纪》虽然年份错了,而“十一月癸卯”并没有错。这样结合起来就得到了李贤“奉敕徙于巴州安置”的具体时间:永淳二年十一月癸卯(即十四)。这一年十一月,唐高宗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他要安排后事了。,把李贤“徙于巴州安置”是必须办的。原因是高宗殡天前得为太子登基扫清障碍,解除威胁。谁是威胁?不言而喻,就是有一定人望的软禁在长安的前太子李贤。但是,手心手背都是肉,虎毒不食子,高宗怎忍心杀死自己的亲儿子李贤!怎么办?内中情由蕴含着一个临终老人对儿子们深深的爱。高宗万般无奈,选择了把李贤流放巴州。之后,高宗的诏命被迅速传到长安,李贤接诏后即做动身准备,再拖家带口地穿越崎岖难行的秦岭到达巴州,这个过程再快也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此时,我们把李贤去世的时间“文明元年二月廿七日”与高宗发诏命的时间“永淳二年十一月十四日”一对照,中间只有三个月一十三天。这表明李贤到巴中顶多也就十天八天就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李贤身体本就孱弱,二是不堪羞辱和,三是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四是对前途失望。几种因素一叠加,李贤就一命呜呼了。 二十多年过去,唐中宗、唐睿宗登基后先后两次为李贤加封,再葬乾陵。《大唐故雍王墓志铭并序》《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墓志铭》两块碑文,一说“薨于巴州之别馆”,一说“终于巴州之公馆”,都没有提到“他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贤到巴州后连家都没有弄好,就自己死在了公馆里,确实没有谁杀他。也有学者认为,李贤是自杀,这个当然也有可能,但出于健康的原因(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结合)死亡的可能性更大。 当年,没有选择做接班人。按照《志》作者陈寿对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的评价,联系到李贤,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父母对你够爱护了,但你是稀泥巴不上墙,所以谁也救不了你。 《旧唐书·章怀太子传》:“文明元年,则天临朝,令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绩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年三十二。”这段话给出的信息是,武则天并没有交代或者暗示丘神绩,要他害死李贤,而逼李贤自杀纯属丘神绩自作主张。如果说武则天明示或者暗示丘神绩逼死李贤,通常的做法是杀人灭口,不等丘神绩回到洛阳就没命了,但他却安然无恙回到了洛阳,因此这个问题不存在。其实说丘神绩自作主张逼杀李贤也是有问题的。丘神绩哪来的胆子,敢逼天皇、天后的儿子自杀?再说,天授二年(691年),丘神绩因谋反被诛。到了中宗、睿宗把李贤遗骨迁回乾陵安葬时,如果真是丘神绩造的孽,墓志铭完全可以点出丘神绩的名字,但是没有。所以这一条也不存在。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丘神绩从洛阳出发前,很可能就知道李贤已经死了,是代表朝廷去处理李贤的后事。 李贤没有抓住历史垂青的机遇,任性而为,被人抓住把柄诬陷,失去了太子之位。到了流放巴州,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心垮了,性命也枯萎了。这个应当是李贤之死的基本脉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