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举措 政治 整顿行政 成宗即位后,对中央人事没有做大调整,仍然任用中书右丞相、平章布忽木等执政。
一方面多次赏赐诸王、公主、驸马,增加官员俸禄。

一方面厉行整顿吏治,约束权贵。
例如,成宗即位的第二个月便下诏各道廉访司及时追查转运司官员欺隐奸诈的案子,以防止管财政的官员贪污中饱。
同年十月,要求中书省臣约束属宫官,凡对公事敷衍塞责者处以笞刑。
元贞元年(1295年)七月,下诏告诫全体官吏,有再犯贪赃之罪者,罪加二等,从重处理。
不久,又将对贪赃罪的处理改为罪加三等。
十二月,下诏禁止诸王擅自干预地方行。
这些措施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
晚年弊政 他在位前期基本上保持了守成的局面。
但是,为了酬谢拥立他的诸王贵戚而滥增赏赐,很快造成国库“向之所储,散之殆尽”,“岁入之数,不支半岁”的枯竭局面,只能依靠挪用钞本来维持,导致钞币迅速贬值。
在用人上,他所倾心任用的仍是(赛典赤孙)、阿里等一批色目官僚。
他在位后期,因连年患病,这些色目官僚与皇后卜鲁罕内外勾结,淆乱朝政,官场中贪污因循的风气大盛。
为了能建功后世,提高威望,铁穆耳又发兵征讨八百媳妇(今泰国北部等地),使西南大扰,酿成云南、贵州各族人民起义。
这些举措都导致国力空虚,政治日趋黑暗。
军事 安定西南 大德中叶,随着守成政治稍见成效,成宗渐起开边之心。
大德二年(1298年),缅国掸族势力日益强盛,遂在土官阿散哥也兄弟等人率领下攻入缅都蒲甘,翌年杀缅王及世子宗室等百余人。
阿散哥也等人曾奉贡入朝,向元政府报告废黜缅王的原因。
但忠于缅王的地方官员和出逃的缅王王子,都向告发阿散哥也兄弟在称乱过程中渺视元朝对缅国的宗主权。
大德四年(1300年),元廷以阿散哥也擅自废立元朝册立的国王,命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薛超兀儿、左丞忙兀都鲁迷失等率军一万二千,取道永昌腾冲,于十月间入缅作战,宗王阔阔受命随行监军,“以镇兵威”。
元军围攻木连城达两个月。
制止不力,也随后撤军。
这年秋天阿散哥也兄弟赴阙请罪。
杀高阿康、察罕不花,但承认了掸族头领推翻蒲甘缅族王朝、统治缅国的事实。
蒲甘王朝的掸族举事时,曾与八百媳妇相通。
元西南边境小骚乱时起时绝。
廷议征缅前后,出镇云南的“请自讨贼”,要求出兵八百媳妇。
大德五年(1301年)二月。
成宗以原荆湖占城行省左丞刘深及合剌带率湖广、江西、河南、陕西、江浙五省军二万人趋赴云南,出征八百媳妇。
结果,葛蛮(今先民)土官宋隆济、水西(今贵州西北部)土官之妻蛇节乘刘深军沿途骚扰、民怨沸腾的时机举兵起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群起响应,西南震动。
成宗在朝臣坚请下诛刘深,改用刘国杰平定西南各族。
直到大德七年(1303年)春夏之际,蛇节被俘杀,宋隆济亦在此后不久被杀,西南地区才渐次安定。
平定海都 大德五年(1301年)秋,元军与汗国的海都和察合台汗国的笃哇会战于金山附近的铁坚古山。
元军先败海都。

笃哇后至,两军再战。
双方互有胜负,但都受到重创。
海都、笃哇在会战中负伤,海都于大德六年(1302年)去世。
钦察汗国的东部藩属术赤长子斡儿答家族白帐汗封地,原先与大汗的直辖地相连。
窝阔台汗国的海都兴起后,隔断了元朝与术赤家族领地的直接联系。
与海都接壤的白帐汗系宗王古亦鲁克为争夺汗位,投靠海都、笃哇。
古亦鲁克的对手伯颜汗曾遣使元朝,要求双方联合作战。
元朝的军队攻击海都,从谦州深入钦察汗国控制下的亦必儿·失必儿之地(今俄罗斯鄂毕河中游地区)。
大德七年(1303年)察八儿于都哇请和,海都之乱才得平息。
乃颜之乱 乃颜是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玄孙,1286年在辽阳设东京行省以管辖辽东地区,乃颜为自己的地位感到不安,于是1287年,他联合合撒儿后王势都儿、合赤温后裔胜纳哈儿等举兵反叛,并与海都及西北诸王勾结,对元朝形成强大的威胁。
五月,忽必烈亲征乃颜,乃颜兵败后出逃,在失烈门林(西拉木伦河)卫追兵所获,最后被处死。
其他余党继续作乱,1288年被忽必烈皇孙铁穆耳率兵击败,其中哈丹秃鲁干逃至高丽,但最终为元军所破,乃颜之乱始得平息。
宗主地位 大德六年(1302年),钦察汗国脱脱汗和白帐汗伯颜汗出兵2万,与元成宗的军队联合进攻笃哇和察八儿。
此后钦察汗国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长期与元朝维持友好关系。
大德七年(1303年)秋,笃哇、察八儿约和使臣到达元廷。
元廷与西北诸王达成和议,西北诸王承元朝的宗主地位,设驿路,开关塞,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自从1260年忽必烈与争位以来,元朝西北边境的战火终于基本平息,元朝的宗主地位得到的正式承认(四大汗国中的伊儿汗国,自旭烈兀立国之日起,就一直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
接着,他们又联合遣使到伊儿汗国、钦察汗国王庭,大德八年(1304年)秋,伊儿汗完者都在木干草原会见钦察汗脱脱的使臣,西北四大汗国彼此之间的约和也至此完成,整个蒙古帝国境内再次迎来了和平(1260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蒙古帝国分裂后,四大汗国因为利益的原因彼此之间也多次发生战争)。
大德七年(1303年)诸蒙古兀鲁思之间的约和,有异于一般的国际间的和平条约,它是源出于同一祖先的蒙古民族所建立的几个汗国之间互相协商的结果。
自阿里不哥之乱后,各蒙古兀鲁思虽已各自立国近半个世纪,但各汗国的统治者仍然认为他们之间的纷争是成吉思汗后裔间的内部事务,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
大德七年(1303年),元成宗铁穆耳成功与笃哇以及海都之子察八儿讲和,使西北长期动乱局面有所改观,名义上成为其它汗国的宗主,四大汗国一致承认是成吉思汗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经济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成宗下诏减速免所在这一年包银、俸钞,以及内郡地税和江淮以南州县当年的一半夏税。
后来又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元贞元年(1295年)下诏停止一切非急需的工程营建,免除这一年年五月以前积欠的钱粮。
大德元年(1296年),要求权贵豪绅交纳所隐匿的江南田租,以减轻小民负担。
大德二年(1298年),因水旱成灾,下诏减免受灾郡县当年田租的十分之三,受灾严重地区全部减免,老弱残疾及人丁稀少的民户免除三年差税。
同时,停止了当年的一切土木工程。
大德三年(1299年),成宗派使节巡视各地,了解民间疾苦。
免除当年内郡包银俸钞和江南夏税的十分之三。
在减轻民众负担的同时,成宗要求地方官员鼓励农桑,发展生产。
文化 铁穆耳的政府表现出对儒学和儒士的尊重。
铁穆耳即位后不久,即发出崇奉的诏书。
主要在哈剌哈孙的推动下,新建文宣王庙于大都,并徙国子学于其中,同时增加了国子学的学生。
哈剌哈孙与儒士关系特别密切,据说常在裁决大政时征求儒士的意见。

外交 在对外关系方面,成宗拒绝大臣对日用兵的请求。
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成宗一即位就下诏罢征安南(越南中北部古国),宽宥其抗命之罪,释放了扣押的安南使节,开始着手缓和与周边各国的关系,放弃了忽必烈动辄征战,继续扩张的政策。
对待贵族官僚则采取恩威并施的方针。
历史评价 宋濂等《》:“成宗承天下混壹之后,垂拱而治,可谓善于守成者矣。
惟其末年,连岁寝疾,凡国家政事,内则决于宫壸,外则委于宰臣;然其不致于废坠者,则以去世祖为未远,成宪具在故也。
”“世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
……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
……大德之治,几于至元。
” 邵远平《元史类编》:“册曰:豢业以治,垂拱用成;中年奋武,衅南征;末婴寝疾,壸柄乃萌;赖斯贤辅,镇侧弭倾。
” 清朝毕沅《续》:“帝承世祖混一之后,善于守成;惟末年连岁寝疾,凡国家政事内则决于宫壸,外则委于宰臣,幸去世祖未远,守其成宪,不至废坠。
” 清朝曾廉《元书》:“论曰:成宗号为能守法度,而为病虐,前星弗耀,牝鸡司晨,而内难作矣。
然非成宗之过也,成宗早任合剌合孙,资为羽翼,自古未有贤人在位而乱其国者也。
股肱之寄,要在忠良,唐宗之言,信夫!” 屠寄《蒙兀儿》:“始汗为太孙时,好饮无节。
忽必烈汗常戒之,不悛。
以此受杖者三次,忽必烈汗至命医官监其饮食。
有近侍司太孙节沐者,私置酒于盥器,代水以进,忽必烈汗闻之,大怒,谪戍其人远方,杀之于道。
汗既登极,深以前事为非,力自节饮。
其勇于改过如此。
汗仁惠聪睿,承天下混一之后,信用老成,垂拱而治。
一革至元中叶以来聚敛之政,冗设之官。
约束诸王、妃、主、驸马扰民,禁滥请赏赐。
性又谦冲,不好虚誉。
群臣、皇后一再请上徽号,卒不允。
可谓守成之令主矣。
虽晚婴末疾,政出中宫,而举错无大过失。
固由委任贤相之效,亦未始非内助之得人也。
” 民国柯劭忞《新元史》:“成宗席前人之业,因其成法而损益之,析薪克荷,帝无使焉。
晚年寝疾,不早决计计传位武宗,使易世之后,亲贵相夷,祸延母后。
悲夫!以天子之尊,而不能保其妃匹,岂非后世之殷鉴哉。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审知是如何创立闽国政权的?王审知在位期间有哪些事迹
琅琊历史名人——王审知 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又字祥卿,王潮、王审邽之弟。唐咸通三年九月生于光州固始县。系东晋王导第十七世孙,宰相王方庆第六世孙。史载,王审知身长七尺六寸,面色紫润,方口高鼻,从军后常骑白马,军中号称“白马三郎”。王审知勇略兼备。唐景福元年(892年)二月,王审知奉大哥王潮之命,与族兄王彦复一起,指挥部队攻打范晖所据的福州城,经一年余苦战,终克榕城,确立了王氏统治全闽的局面。景福二年九月,王审知被授以福建观察副使,协助大哥王潮掌管军政。王潮病,命其权知军府事。及王潮殁,审知便请二哥王审邽从泉州刺史任上来福州主政。审邽以审知治闽有功,坚辞不受。无奈,王审知“乃自称福建留后,表于朝。”光化元年(898年)三月,唐授审知为福州威武军留后,兼检校刑部尚书。同年十月,唐授王审知为金紫光禄大夫、右仆射、威武军节度使。光化三年(900年)二月,唐加授其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俄改光禄大夫,检教司空,特进检校司徒。天复年间(901—904年),在凤翔为王审知御赐《朱昭》,授予其“自三品皆得承制除授”的特权。天佑元年(904年)四月,唐遣左拾遗翁承赞为册史,加王审知为检校太保,封琅邪王,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一百户。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四月,加王审知为中书令、福州大都督、长史,继而于翌年进封王审知为闽王。 王审知自公元885年随兄进入福建,至其去世,在闽共历39年,其中在榕32年,主政全闽达29年。王审知作为之一的闽国的开创者,继承兄之未竟事业,荜路蓝缕,艰辛创业,发展经济,弘扬文化,内兴邦国,外安睦邻,为闽国的繁荣发展立下了显赫功绩。为此,《旧五代史》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为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 五代前,福建地处东南辟壤,人才匮乏。王审知主政后,“怀尊贤之志,宏爱客之道”,利用中原战乱、士民流亡的机会,从内地广聚人才,使之为振兴闽地服务。一时间,“四方名士,万里咸来”。在这批避乱闽地的中原士大夫中,有宰相王抟之子王□ ,唐朝宰相杨涉从弟杨沂,唐乾宁知名进士徐寅等,“皆依审知仕宦”。他们向王审知谏言介绍唐朝的典章制度和职宦制度,为构建五代王闽政权的上层建筑、传播中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王审知还从当年随其兄弟三人一同入闽的诸公中,选了一批治国人才,委任他们为地方长官,如颜仁郁、邹勇夫、张睦、詹敦仁、邹馨、袁昭、邓琚等,后均成为当地政治、经济的决策者,他们带领入闽的移民,开发垦植,造福一方。据史料统计,中原士民随三王入闽者计有万余人,有72姓之多。郑成功、、等,均系当年随三王入闽者的后裔。更为难能可贵者,王审知不仅重用中原籍的人才,对福建本籍的人才亦大胆提拔,委以重任。如翁承赞归闽后被王审知举为相辅,陈峤被委任大从事,被委任节度推官,等等。王审知这种举才不避亲疏、勿论乡党的宽阔胸襟,赢得了广大有识之士的由衷佩服与拥戴,黄滔曾感慨道:“闽人任闽中机要人员,自审知始。”翁承赞等人不辱使命,竭力为闽王效力,如兴办四门之学之举,即是由他倡议,得到王审知采纳的。此举既行,便为闽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王审知兄弟出身农家,饱经战乱,深知民间疾苦。执政之后,即以恢复发展经济为其施政纲领,着意安定民生,造福于民。王审知深知农业乃立国之本,为了发展农业,在山区,他鼓励农民开荒垒梯田,使“草莱尽辟”;在沿海,则围垦造田,使福建的耕地面积得到较大的增加。减轻农民的赋税,是发展农业的重要一环。为此,王审知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由于减轻了农民负担,从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出现了“夜半呼儿趋晓耕”的勤于农事的现象。为了发展生产,王审知还派兵造堤营田,在各地兴修水利。如在福州疏浚西湖40里,溉田无数。此外,长乐、福清的海堤,连江东湖和晋江六里坡,南安自家陂与九溪十八坝等,均系当时建造的著名水利设施。经过十数年的努力,福建民众“,川源浸灌,田畴膏沃,无凶年之忧”。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王审知还设“百工院”,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的手工业技术,在闽地加以推广。当时,泉州的丝绸纺织,德化和泉州碗窑的陶瓷,安溪、建州的茶叶,福州、安溪的炼铁,尚卿的冶银,宁化的铸铅等,均已成为特产,除自用外,还作为重要的出口商品与贡品。 福建濒临东海、南海,适于海运。早在唐中后期,福州、泉州两大港口就已通商国内外。王审知利用福建的这一优势,进一步开拓港口,发展对外贸易。他命张睦领榷商务,制定合理的商贸政策,管理商贸往来事宜,“招徕蛮夷商贾,敛不加暴,而国用日以富饶。”除充分发掘福、泉两大港口的吞吐潜力外,王审知还指挥工匠开山炸石,在黄歧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新建了甘棠港。王审知的这一开放式的重商思想与大胆的对外贸易举措,是对我国古代传统的“农桑为本,商为末”的经济思想的突破,使其成为构建海上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当时,福建的海运,内可达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外可达日本、新罗、占城、三佛齐和东南亚各国。先将福建的茶叶、陶瓷、铜铁、纺织品、纸张等土特产运往海外,又将海外的象牙、沉香、犀角、珍珠、、玻璃等货物运回国内,使福建外贸从过去的转口贸易一跃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心。后来,泉州港成为闻名世界的东方大港。至,此港江面上每日至少要聚有15万艘船只,此一繁忙的海上航运盛况,均与王审知当年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有直接的关系。 福州旧有冶城,建于五年(前202年)。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又扩建为“子城”。至中和时(881—884年),福建观察使郑镒曾拓展“子城”的东南隅,但仍觉狭窄,不便于福州的发展。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下令在“子城”外再扩建“罗城”,共设8个大门、9个便门、3个水门,周围26里计4800丈。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在“罗城”的基础上,又筑南北“夹城”,“谓之南北城,合大城而为三”。“夹城”筑成后,使福州的旧城面积扩大了7倍多。这一利国利民的城建工程,深受官民赞许。在翁承赞撰的《王审知墓志铭》中,对此作了这样评价:“示久安之基址,廓永逸之筹谋。创筑重城,绕廓四十余里,露屋云横,敌楼高峙。保军民之乐业,镇闽越之江山。”在筑城的同时,王审知为使福州城“水陆无滞”,还对福州的江流、沟洫进行了整治和改造,使福州的水上交通日趋便利。 王审知熟知“学校之设,是为教化之源”。鉴于当时八闽荒服初辟,民多目不识丁,文教落后于中原地区的状况,他在主政福建后,即在各地广设学校,培养人才,使教育从门阀子弟专有变为民间共有。当时,闽国境内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有私学,并实行免费招收学童入学。学生不收学费,这在当时为世间所仅有。梁龙德元年(921年),王审知接受谏议大夫翁承赞的倡议,于福州城南兴贤里置“四门学”,进一步提升办学的层次,使之成为当时的高等学府。后又在九仙山(今于山)创办“鳌峰书院”,以吴勖为大教授,选拔奖掖优秀学子。王审知还亲临阅卷,论才授职,铨叙任官。一时,学习之风大盛,使福建“自成洙泗之乡”。 在创办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王审知还注重成人教育。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他采纳翁承赞的建议,注意采集民谣民歌,利用文艺形式作为开导民风的工具,使民众得以了解政府的施政纲领。此外,他还让分管农业的颜仁郁自编了“归田倡农”的歌谣教材,教农民歌唱。采取这一寓教于乐的形式教育农民,实属一大创造。 唐末五代,社会动荡,十国争雄。置身于乱世的王审知审时度势,确立了韬光养晦、保境安民的基本方略。对内,他平息动乱,整顿吏治,稳定政局,加固城防,以求社会安定祥和。对外,则奉中原政权唐、后梁为正朔,对其始终称臣纳贡,凭借唐、后梁的声威,使邻国找不到兴兵犯境的口实。如当时吴国对闽的威胁最大,时怀兼并闽国的野心,但碍于王审知依附于后梁,便不敢轻举妄动,只对闽国搞些小规模的滋衅。因有后梁的有力保护,即使王审知怒斩了吴国派来闽国寻衅的使者李知远,吴国亦未敢对闽大兴干戈。因此,当有人劝其称帝时,王审知坚定地说:“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为了与邻国和睦相处,王审知还于贞明二年(916年)把自己的三女儿琅邪郡君嫁给吴越王钱鏐的儿子钱传珦为妻。次年,王审知又命次子王延钧迎娶南汉主刘隐的女儿清远公主为妻。这一政治姻亲的形成,强化了与邻邦的友好关系,消除了祸端,保证了闽国的安宁。史称“三十年间,一境晏然”。 王审知出身平民之家,深知创业艰难。为王之后,仍能勤劬为政,廉洁自律。史载, 王审知“常蹑麻履,府舍鄙陋,未尝营葺。”他“为人俭约,常衣袖绔败,乃取酒库酢袋而补之”。有一次,出使南方的一位官员回来后献给他一个珍玩玻璃瓶,王审知审视沉思良久,遂掷瓶于地,对左右说:“,乃奢侈之本。今沮之,俾后代无为渐也。” 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十二日,王审知病逝于福州,享年64岁。谥曰忠懿王。庙号太祖。七终而后,奉安于闽县灵岫凤池山。出葬之日,举国恸号,送葬官民,汹山涌海。七年之后,移葬于福州北部莲花山南麓。后人为了纪念其伟绩,将王审知故宅改为“忠懿王庙”。唐礼部侍郎于兢为其撰德政碑(系王审知生前所撰),宋福州刺史钱昱撰“忠懿王碑”。此二碑,一通竖于门外,一通立于门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在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时期,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并存?
在的历史上,仔细数来,也就只有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能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在前两者统治的时期国家基本没有出现过什么大的动乱。基本都是国泰民安,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只有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时期,和并存。唐朝由繁荣又一次开始向衰败转变。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其母亲是窦。唐玄宗也是整个中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他是继奶奶武则天,父亲唐睿宗李旦之后的又一位新皇帝。在唐玄宗小时候,他便聪慧过人,多才多艺。在宫中他常常把自己叫做阿瞒,小小年纪做事情便都非常有自己的主见。也正是凭借这一点,他得到了祖母武则天的喜爱。在唐玄宗李隆基七岁的时候,当时还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次,朝廷上正在举行祭祀典礼,有一个家族的大将军在朝堂上大声斥责自己的随从侍卫。 这时候李隆基虽然年龄只有七岁,却丝毫不加畏惧,而是十分生气的瞪着那位将军说,“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和你有什么关系!居然敢这样训斥我家的士兵!”说完后便不管那位大将军的脸色,自己大步走出。从这件事情中,也足以看出唐玄宗李隆基在小时候心中的志向就是十分远大的。后来当上皇帝的李隆基也没有辜负朝廷中大臣的期望,在他统治的前期,还打造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同时在兵制和教育方面,他采取的很多改革措施对于后世的影响都十分深远。 唐玄宗的皇后 在唐玄宗的后宫中,宠妃很多,但是唐玄宗的皇后只有三位。首先是原配夫人,这位夫人是。当年玄宗还是临淄王时候就娶了这位王氏,这位算是糟糠之妻。很明显,她一定会被抛弃。等到唐玄宗当了皇帝,喜欢了,加之皇后并无子嗣,只能任由玄宗给个罪名就贬为庶人了,并且刺死她的哥哥。三个月后,废后王氏就去世了,这位王后直到几十年后才恢复封号。 第二位是,这位杨氏被封为皇后是因为她有个当了皇帝的儿子。她儿子李肃宗给这位并不受宠的亲生母亲追封了一下,并且在死后和玄宗合葬了。唐玄宗的皇后中,这一位算是生硬的加上去的。 第三位就是武氏,这位武氏是武则天的侄孙女,也算有点武则天的影子。她首先封的是武惠妃,生下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她很有头脑,。她撺掇唐玄宗,废掉了皇后王氏,杀了太子。应该说她把阻挡她和她儿子路上的绊脚石都搬走了,不幸的是,她没有当成皇后,因为武氏一族在唐朝一直颇有非议。而他的儿子不仅没当成太子,连自己老婆都被自己的爹弄进宫去了。她死后,唐玄宗追封了她为贞顺皇后,她与杨氏唯一不同的,唐玄宗曾经非常喜欢她。 唐玄宗的皇后们,几乎都没有完美的一生,多坎坷,唐玄宗也并非长情之人,所以他的皇后们终究是爱错了人。 唐玄宗 唐玄宗的后妃之中,不是仅仅只有武惠妃这样工于心计的,还有一位梅妃。唐玄宗梅妃的名字叫做江采萍。 唐玄宗梅妃是帝王妃子中的八大才女之一。梅妃出生于悬壶济世的医道人家,家中富贵,她父亲大约三十多岁才有这个女儿,宠爱有加。样样都学,样样精通,人长得也漂亮。十四岁就会吟诗了,还觉得自己跟谢道韫差不多。这位才女从小就喜欢梅花,她父亲更是不惜重金为她搜罗梅花。这样的女子就是古代的白富美,关键是还是特别有才气的白富美。 此时武惠妃死了,唐玄宗派去选美,就把这位端庄贤淑的才女梅妃选回来了。唐玄宗一开始是非常喜欢这位梅妃的,进宫之后赐她东宫正一品皇妃。这位梅妃可以说,从出生开始,一切顺利,家境殷实,自己才貌双全,之后嫁给一国之君,做了宠妃。 不幸就从杨玉环开始,这位嫁给了,之后被自己“老公公”强行带进后宫的女人也是凶悍的很。据说有一次,趁着杨玉环不在,唐玄宗偷偷的让把梅妃接来,结果还是被发现了,太监就把梅妃送回去了,玄宗也吓了一身汗,让人把梅妃的鞋子什么的都送去冷宫给她了。梅妃心中非常郁闷,后来梅妃多次给玄宗写诗,终究没能挽回。 直到玄宗回到长安,想起死于叛乱的梅妃,想起她给他写的诗,看看梅花,怅然若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