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嘉靖三大家之一 明朝中期散文家归有光简介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

中期散文家、官员。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

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

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

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人物生平 不顺 归有光于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507年1月6日)出生在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

他八岁时,年仅二十五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女,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

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

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十一、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

“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开始时对举业满怀信心,但他参加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

嘉靖十九年(1540年),三十五岁的归有光参加南京乡试,受到主考官张治的欣赏,把他视为国士,称他是“贾(谊)、董(仲舒)再世”,将其拔为第二名举人,期待归有光能更进一尺,早日成为进士。

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纵观三代两汉之文,遍览诸子百家,上自九经二十一史,下至农圃医卜之属无所不博。

归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诗歌、张子宾的制艺被誉为“昆山三绝”。

以归有光的才学和声望,考取进士应是胜券在握了。

在乡试高中的同年冬天,归有光雇上车马日夜兼程北上,准备应第二年的礼部会试。

谁知这次会试竟是名落孙山。

南下还乡后,归有光移居就近的嘉定安亭江上,开始了一边读书应试,一边谈道讲学的生涯。

四方学士纷纷慕名而来,少时十几人,多时百余人。

归有光的家境一直困贫,全靠妻子料理家事维持生计。

居安亭期间,王氏治田四十余亩,督僮奴垦荒,用牛车灌水,以所收米粮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让归有光专心讲学。

归有光纵论文史,谈经说道,一时间弟子满门,海内学者文士皆称归有光为震川先生。

归有光名扬海内,连恃才居傲的()对归有光也肃然起敬。

一日,状元出身的礼部侍郎诸大绶回乡招请徐文长聚会。

可是从黄昏一直等到深夜,徐文长才迟迟而来。

问其缘由,说“避雨一士人家,见壁门悬‘归有光今欧阳子也’,回翔雒读,不能舍去,是以迟耳”。

诸大绶命仆人取那轴归有光的文章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

然而,归有光的命运却是困蹇不堪。

三年一次的会试,次次远涉千里而去,一连八次都是落第而归。

其间四十三岁时,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劳任怨、与己分忧的妻子王氏。

仕途的蹭蹬,把这位名扬海内的古文家长期抛弃在荒江僻壤之上。

加之失子丧妻的哀痛,使他的生活更加艰难。

不过,坎坷的生活,倒也磨炼了归有光深沉坚毅、不屈服于权势与恶运的性格。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并写下《备倭事略》、《论御倭书》、《上总制书》等,分析敌情,条陈方略,向当局献计献策。

后来他还写下《昆山县倭寇始末书》、《海上纪事十四首》等,流露了的爱国情感。

勇抗巨子 明代科举场上舞弊之风甚盛,虽不重的行卷之习,但是有宗师和大官僚的提携是仕进的重要捷径。

归有光久困场屋,对这一科举内幕应是十分明了的。

可是,他却绝不从旁门邪道跻身仕途。

乡试中举时的宗师张治对归有光十分欣赏,他为归有光后来不能中式深感惋惜,几次“欲以旧谊招致之”,然归有光“卒守正不一往”。

归有光屡不中式时,尚未登位。

穆宗身边的一位宠幸的宦官慕归有光之名,让侄子拜归有光为师,并几次让归有光进京私谒自己,都被归有光断然拒绝。

穆宗登位后,这位宦官权势更大,归有光仍然绝不与之往来。

归有光耿介正直、不事权贵的品格,表现在他整个人生的各个方面。

在古文领域里,他始终坚持己见,不为群言所惑,敢于与当时统治文坛的“巨子”相抗争。

明代自开国之初的刘基、宋濂等留下一些好文章后,文坛上就开始弥漫起一股浮饰摹古的风气。

从永乐到成化的几十年间,久居馆阁的“三杨”(、、)统领文坛,提倡昌明博大的文体,作文雍容华贵、平庸空泛,号称“台阁体”。

于是有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起来反对“台阁体”。

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句摹字拟,以佶屈聱牙为高古。

李、何等七子致力于诗作,散文并非其所长,但是他们的声势之盛,曾左右一世。

到了嘉靖年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又继“前七子”而起,推波助澜,变本加厉,摹古之风愈演愈烈。

归有光就是在这种散发着霉臭的摹古风气中异军突起的勇士,是一位敢于反抗潮流的文学家。

王世贞和归有光是同乡人,比归有光稍晚。

但王世贞从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后,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雄才博学,领袖文坛。

这时的归有光,虽已颇有声名,但毕竟还是一个“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的“老举子”。

就是这样一个乡间穷儒生,竟然敢与的王世贞抗争。

归有光在《项思尧文集序》中,批判王世贞的言辞十分激烈,其中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

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前人……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导之欤?”归有光公开把王世贞讥之为“妄庸巨子”,王世贞得知后甚为恼火,说:“妄诚有之,庸则未敢闻命。

”归有光毫不客气地回敬道:“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

”王世贞在晚年完全改变了对归有光的看法,在为归有光像写的《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词,虽出之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黎、庐陵,当其所得,意沛如也。

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代名家矣,”赞云:“千载有公,继韩、欧阳。

余岂异趋,久而始伤。

”他在给归有光古文很高评价的同时,也道出了自己的“迟暮自悔”之情。

归有光用自己的理论和创作实践终于使他的对手为之折服。

晚年入仕 归有光虽然“八上公车而不遇”,但还是不愿甘休。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时终于中了个三甲进士,这时他年已六十。

满腹诗文经义,一心想为国出力的归有光虽年已花甲,壮志依旧未衰。

因为归有光是三甲出身,不能授馆职,只能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

长兴地处山区,长期没有知县,大小事务都由胥吏把持,豪门大族勾结官府为非作歹,监狱里关满了无辜的百姓,盗贼公行,民间。

当时有人劝归有光不要去上任,以待更换,但他却毅然前往。

他到长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办学校,培养后进。

第二件事是整治恶吏,平反冤狱。

把无辜办了死罪的三十余人省释出狱,为无辜受诬入狱的一百零七人平了反,把鱼肉百姓的恶吏和捕卒快手严加法办。

每次审判听讼都让妇女儿童环立案前,不用官话而用吴语审讯,以便百诉。

常常当堂决断,而极少具狱。

对已入狱者按律令给衣食。

一重囚母死,归有光准许他回家料理丧事后自己返回。

那重囚料理完丧事后不听旁人嗾使,竟然自己返回。

归有光一心想学习两汉循吏,做廉洁刚正之官。

上司之命若不便施行便搁置不办,而“直行己意”,他公开在《长兴县编审告示》中宣布:“当职谬寄百里之命,止知奉朝廷法令,以抚养小民;不敢阿意上官,以求保荐,是非毁誉,置之度外,不恤也。

”在知长兴的短短两年中,归有光颇著政绩,深受百姓拥戴,但是这却召来豪强、大吏的不满。

隆庆二年(1568年),六十三岁的归有光终因得罪豪强和上官,而被调任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通判,管理马政。

按明制,“进士为令,无为迁倅”。

所以归有光的升迁实为重抑。

对这一不公平的降职,归有光非常愤慨,他曾气愤地说:“号称三辅近,不异湘水投。

”并连上两疏要求辞官,但被朝廷公卿扣压不能上达。

归有光抵任后,筑土室一间,整日躲在其中,读书自娱,以示不满。

归有光虽然对迁升顺德通判大为不满,但一到任上却还是兢兢业业,。

他利用马政通判的清闲,广阅史籍,采访掌故,修了一部完备的《马政志》。

抱憾病卒 隆庆四年(1570年),归有光到北京朝贺万寿节。

同年,受大学士、赵贞吉推荐,升为南京太仆寺寺丞。

后来又被首辅芳留在内阁,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身列文学侍从之位。

归有光仕途晚达,十分兴奋,期望自己能借机阅读许多内府秘藏,在学术上获得更深的造诣。

但终因劳累过度,在敕房任职仅一年,便身染重病,终于隆庆五年正月十三日(1571年2月7日)抱恨而逝,时年六十六岁。

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江苏省昆山市金潼里邮电局附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猛男张飞为什么非要与男人一起睡觉?

乍一看题目似乎有些噱头,不过这的确是史实,要求与之一起睡觉的男人名叫,是时期荆州著名的士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历任地方太守,在荆州名冠当时。那么猛张飞为什么非要和他睡觉呢?刘巴少小的时候就很有才名,荆州牧多次推举他为茂才并举荐为官,刘巴一律回绝。后来刘表病死,西征荆州,自知难以抵挡只得败逃江南,当时荆楚士族大都跟随刘备,只有刘巴毅然北降曹操。网络配图 由于刘巴一直劝阻不要接纳刘备,同时在曹操征伐荆州时,刘巴又一心投靠曹操,且与刘备争夺长沙、零陵、桂阳,失败后拒绝归顺刘备反而转道交阯(越南),准备绕道回到曹操身边,所以刘备对他恨之入骨。曹操败于赤壁,临走交给刘巴一项任务,让他收服长沙、零陵、桂阳荆州三郡,刘巴担忧刘备来袭,曹操拍着胸脯说:“如果刘备胆敢侵犯,我亲自率领六军前来。”没想到曹操食言了。刘备占领荆州接着就打下了三郡,刘巴眼看着回去无望就改名换姓悄悄地潜回蜀地,结果被益州太守捕获,审讯的时候刘巴闪烁其词,太守以为他不是什么好鸟准备杀掉,多亏主簿劝说才保住性命。不过事又凑巧,刘备占领了益州成为长官,刘巴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刘备的手心。 张飞要求与他一起睡觉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当时刘备攻打成都,得知刘巴就在城中,下令不许伤害他,如有违抗诛及三族,这可是死命令。拿下成都后,刘巴不得已向刘备请罪,刘备也未怪罪,但他就是不愿为刘备服务,这个时候张飞出场了。《》注引《零陵先贤传》曰: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此处“宿”当作“住宿”或“过夜”讲,古人很讲究用词,尤其史学家更是谨慎。为了给刘巴套近乎,张飞主动登门拜访,并要求留住一宿,结果遭到刘巴抗议。网络配图 张飞与刘巴睡觉不外乎几种原因,一是受刘备委派招降刘巴,因为张飞有招降的经验。二是表示求贤若渴,当时镇守荆州,张飞作为二号人物屈尊下架,无疑在效仿“三顾草庐”。三是张飞性格使然,《三国志·张飞传》说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也是致命弱点),意思是他比较敬重士人。在张飞眼里能够表示亲昵和任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但无论张飞目的如何,刘巴以“不与语”的方式予以回绝,遭拒后的张飞很是气愤,但并未,而是将此事汇报给了刘备,刘备认为看不起张飞就是对自己的不敬,大怒说:“他肯定是假道於此,想北还曹操,虽然他才智绝人,如果不能为我所用,别人也休想任用。”至此刘备起了杀心,这可急坏了,他力保刘巴说:“这个人运筹帷幄比我还强,请宽限时日”。 诸葛亮找到刘巴说:“张飞虽是武人,但他敬慕足下,而且主公欲定天下,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你虽然天素高亮,也略微说些软话,不应该拒绝张飞的好意。”没想到刘巴固持己见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弄得诸葛亮一时语塞。恰巧此时出现了一件事让刘备束手无策,当初攻打成都时,刘备为了激励将士,约定:一旦拿下成都,府库金银任凭将士自取。结果打下成都后,将士们各取所需,这不仅扰乱了金融秩序也使得军费出现短缺。这时刘巴出了个主意,正是这个办法不仅使混乱的局势得以迅速稳定,也使刘备改变了杀他的初衷,刘巴说:“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刘备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久府库充盈,人心稳定,刘备在成都也站稳了脚跟,于是任命刘巴为尚书,刘备称汉中王,提拔刘巴为尚书令,代理主管各项政务,尽管刘巴对刘备心存怨气,但刘巴依然尽心尽责一心为公,刘备的所有文诰策命均出自刘巴之手,并与诸葛亮、法正、、共造蜀科,为治理蜀汉立下了功绩。网络配图 张飞要求与刘巴睡觉之事,曾经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赞扬张飞,有人称赞刘巴,此事传到东吴,与曾就此事进行讨论,孙权说:若刘巴随波逐流取悦于刘备,如何称得上高士?张昭持不同意见说:那也不应该拒绝张飞好意,作为武将,张飞能够屈节下士,这是对士人的尊敬,这件事刘巴的确有些欺人太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两朝帝师吕调阳,历仕三朝的“当世丙吉”

吕调阳(1516年~1580年),字和卿,号豫所。祖籍大冶县茅潭里吕家村(今属陈贵镇),出生于广西桂林。后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嘉靖、隆庆、三朝,以廉正闻于朝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廷试高中一甲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次辅,加封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傅、光禄大夫、柱国等,死后赠太保,谥“文简”。 历仕三朝的“当世” 中后期,官场倾轧激荡,吕调阳历仕三朝,官阶只升不降,堪称奇迹,根本在于其道德修养。在政务中,吕调阳以平和稳重、善于协调政坛矛盾而著称。他从不拉帮结派,始终保持一身正气,“门无私谒”。为国家办事有功绩从不炫耀,也不愿意听别人对其歌功颂德。“所树惟恐见知,所急惟恐见德”“人故无所藉以颂公”。 吕调阳深谙大明朝典章礼仪,任礼部尚书时厘正典章,“自宗藩、外戚、中常侍不得逾制”,入内阁后成为国家重大事务的礼仪主持人之一。据《明宫史》载,“若大丧,若大婚,若崇祭,若荐号,若降夷、受俘,诸臣仪旷典事,咸籍公相成以当上心。”在隆庆、万历年间,宫廷中几乎所有的大婚礼、皇后受朝礼、万寿节(即皇帝生日)、丧葬礼、太子冠礼、皇帝亲征礼、春日吉庆等,都由吕调阳主持。万历皇帝登基时即由吕调阳任礼仪主持人。 吕调阳去世后,万历皇帝十分哀伤,为之“辍朝一日,诏所司议恤典,赐祭十一坛;遣官营葬,赠太保,谥文简……朝廷恩礼大臣,未有加于此者”,可谓备极哀荣。首辅亲自撰写《吕文简公墓志铭》,称其“在汉丙吉,今也则公”,称赞他“公质行多长厚,余独心服。其在政府,断断乎有古大臣之风”。 两朝帝师与《帝鉴图说》 吕调阳学识渊博,亦是一位教育大家。隆庆元年(1567年),吕调阳出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不久即调回北京任国子监祭酒。因其曾从师于国子监祭酒、阳明学派学者“永康学”的代表程文德,遂以永康之学教授诸生。他在任时,重视道德教育,抛弃传统的注入式,代之以发式,并率身以教,以身作则。 因治学严谨,言行端庄,,吕调阳在穆宗(隆庆帝)、神宗(万历帝)年幼时被赐聘为经筵讲官。据《实录》,万历元年正月二十六日,“赐知经筵官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张居正,同知经筵官吕调阳各敕一道”。他每次为神宗侍讲经筵之前,必先作斋戒沐浴,以示虔诚肃穆,讲解时引经据典,“列古义以规时政”,从不故弄玄虚,,因而深得神宗赏识敬重。 吕调阳潜心从政,所留著述不多,但他在任上与张居正一起编了一本专门供小皇帝阅读的图文书——《帝鉴图说》,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儒学要义,希望皇帝励精图治,在历史上颇有影响。编纂此书的目的,在张居正、吕调阳于隆庆六年(1572年)十二月联名具奏的《进图疏》中有详细阐释:“窃以为人求多闻,事必师古。顾史家者流之虑千百,虽儒生皓首,尚不能穷,岂人主一日万几所能遍览……伏望皇上俯鉴愚忠,特垂省览,视其善者取之为师,从之如不及;视其恶者用以为戒,畏之如探汤……” 编修《明实录》与《明会典》 吕调阳还是一位史学家,在其任上主持编修了穆宗、神宗两朝实录和万历会典。据《明神宗实录》载,隆庆六年(1572年)九月,张居正请修《穆宗实录》,神宗允准,命成国公朱希忠为监修官,大学士张居正、吕调阳为总裁官,至万历二年(1574年)修成。万历四年六月,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合疏奏请开馆续修会典。是月神宗敕谕内阁,择日开馆。此典籍修至万历十三年完稿,至十五年二月上表进书,前后十余年,纂成万历《明会典》二百二十八卷。 与吴国伦的交会 吕调阳,朝廷重臣;吴国伦,当世名士。这两位同时代黄石地区著名人物的交集堪值一叙。 吕调阳与吴国伦系“同年”,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同科进士,又是乡党里人,自此“交垂三十年”。虽生于南粤,但吕调阳有着浓厚的故土情结,其子辈以“兴”字为行,以示不忘故乡。他还在大冶“治新第”,准备回祖籍地养老。万历六年(1578年),吕调阳连上十疏自请归里,在返还桂林时取道兴国“省族展墓”,特地到大冶看望了祖居地的家乡父老,祭扫祖墓。 此行吕调阳还与吴国伦结为,其四子兴武与吴国伦之女缔结婚约,关系更深一层。吴国伦在《吕公行状》中描述了吕调阳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为迁复故土计,徘徊不能去者一月”。吕调阳离开兴国时,吴国伦送其至富池口话别。越二年,吕调阳逝于桂林,噩耗传来,吴国伦伤嗟不已,叹“盟言在耳,重来无期”,与乡贤合立吕公祠,以资纪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